:::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
作者:鍾正道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中:印書小舖
集叢:論文森林;A4
ISBN:9789866659041
主題關鍵詞:電影文學現代小說影評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9
期刊論文
1.王喜絨(1996)。張愛玲的傳奇與繪畫藝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申載春(2004)。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範學院學報,19(3),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水涌、宋向紅(2007)。好萊塢電影與張愛玲的「橫空出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86-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文茜(2003)。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5(4),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蓓(2004)。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30(4),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屈雅紅(2003)。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鑑。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6),3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揚(2006)。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特徵。江蘇社會科學,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江元(2004)。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4),54-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偉願(1995)。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ee, Leo Ou-fan(1999)。Eileen Chang and Cinema。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2)。  new window
11.Fu, Poshek(1999)。Eileen Chang, Woman's Film, and Domestic Culture of Modern Shanghai。Tanikang Review,29(4)。new window  new window
12.谷啟珍(1998)。影視中的時間蒙太奇及其審美意義。求是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衛國(2000)。聲畫對立的藝術效果。河南大學學報,4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顯杰(1995)。電影敘事中畫面構圖的「語式」功能。華中師範大學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以亮(19870400)。文學與電影中間的補白。聯合文學,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宏球(1995)。論電影影像的幻覺性與陌生化。浙江師大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蔣翔華(19940500)。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10(7)=115,149-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2002)。再讀張愛玲。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澤(1999)。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台北:城邦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戴璧瑩(2000)。閱讀與改寫:作為電影現象的張愛玲電影」研究(碩士論文)。電影學院,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愛玲(1991)。秧歌。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愛玲(1991)。半生緣。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愛玲(1991)。惘然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愛玲(1993)。續集。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愛玲、陳子善(2005)。沉香。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愛玲(2007)。色.戒。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子通、亦清(2002)。張愛玲文集補遺。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宏達、于青(1992)。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來鳳儀(1992)。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新、徐斯(1996)。張愛玲與賴雅。臺北: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唐文標(1984)。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炳良(1983)。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傅葆石(1998)。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臨時政府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登山(2003)。傳奇未完:張愛玲。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日丹、于培才(1992)。影片的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alfes, Bela、何力(1986)。電影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Murray, Edward、邵牧君(1989)。電影化的想像--作家和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Lindgren, Ernest、何力、李庄藩、劉芸(1979)。論電影藝術。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Vanoye, F.、Frey F.、LeM, A、劉俐(2002)。電影。臺北:中央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Monaco, James、周晏子(1985)。如何欣賞電影。臺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obker, Lee Robert、伍菡卿(1986)。電影的元素。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Martin, Marcel、何振淦(1980)。電影語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Arnheim, Rudolf、楊躍(1986)。電影作為藝術。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Eisenstein, Sergei Mikhailovich、尤列涅夫、魏邊實、伍菡卿、黃定語(1962)。愛森斯坦論文選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Kracauer, Sigfrird、邵牧君(1981)。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Pudovkin, V. I.、多林斯基、羅慧生、何力、黃定語(1962)。普多夫金論文選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Biro, Yvette、崔君衍(1991)。世俗神話--電影的野性思維。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志敏(1996)。現代電影美學基礎。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恒基、楊遠嬰(2006)。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道新(2000)。中國電影史(1937-1945)。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顯杰、修倜(1994)。電影媒介與藝術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金丹元(2001)。影視美學導論。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紅軍(1992)。電影與新方法。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衛、蒲震元、周涌(2000)。當代電影美學文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鯉庭(1984)。電影軌範--電影藝術技巧表現概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彭吉象(2002)。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潘秀通、萬麗玲(1991)。電影藝術新論--交叉與分離。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永泗(2000)。影視光線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劉書亮(2000)。電影藝術與技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森堯(2001)。天光雲影共徘徊--文學、電影及其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鄭洞天、謝小晶(2002)。構築現代影像世界--電影導演藝術創作理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鄭國恩(2002)。影視攝影構圖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Giannetti, Louis D.(1993)。Understanding Movies。New Jersey:Prentice-Hall。  new window
44.Arnheim, Rudolf(1984)。Film as A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5.Clements, Ben、Rosenfeld, David、塗紹基(1983)。攝影構圖。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Bell, Clive、周金環、馬鍾元(1991)。藝術。臺北: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Cassirer, Ernst、甘陽(1990)。甘陽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Frank, Joseph、秦林芳(1991)。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Melchior-Bonnet, Sabine、余淑娟(2002)。鏡子。臺北:藍鯨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沈師謙(1995)。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歐梵、毛尖(1930)。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林書堯(1981)。色彩認識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水晶(1996)。張愛玲未完。臺北: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子靜(1996)。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魯道夫.阿恩海姆、藤守堯(1998)。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Mascelli, Joseph V.、羅學濂(2000)。電影的語言。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Pudovkin, V. I.、劉森堯(1980)。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水晶(1993)。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Zettl, Herbert、廖祥雄(1994)。映像藝術--電影電視的應用美學。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魏可風(2002)。張愛玲的廣告世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Bazin, André、崔君衍(1995)。電影是什麼?。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Eisenstein, Sergei Mikhailovich、富瀾(1998)。蒙太奇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愛玲(1991)。餘韻。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賈磊磊(1996)。電影語言學導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黃慶萱(19920600)。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林幸謙(2000)。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Freud, Sigmund、葉頌壽(1997)。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吳曉(1990)。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王德威(1988)。眾聲喧嘩:三〇年與八〇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方漢文(200011)。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佐藤忠男、廖祥雄(1997)。電影的奧秘。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余斌(1997)。張愛玲傳。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林信華(1999)。符號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李歐梵(2006)。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周芬伶(1999)。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Betton, Gérard、劉俐(1990)。電影美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上海通社(1984)。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Langer, Susanne K.、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2)。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愛玲(1991)。怨女。臺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張愛玲(1991)。張看。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張愛玲(1991)。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Shklovsky, Victor、劉宗次(1994)。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游本寬(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夏志清、劉紹銘(1991)。中國現代小說史。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蘇偉貞(2002)。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嚴紀華(2007)。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Arnheim, Rudolf、滕守堯、朱疆源(1998)。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周蕾、孫紹誼(20010000)。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張愛玲(1991)。流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Metz, Christian、劉森堯(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林幸謙(20000000)。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De Beauvoir, Simone、陶鐵柱(1999)。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張京媛(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張愛玲(1991)。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張愛玲(1994)。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張愛玲(2004)。同學少年都不賤。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于青、金宏達(1994)。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高全之(2003)。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陳子善(1995)。私語張愛玲。浙江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萬燕(1996)。海上花開又花落--讀解張愛玲。南昌:百花洲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李今(2000)。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林幸謙(2007)。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蔡鳳儀(1996)。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周蕾、蔡青松(19950000)。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杜雲之(1972)。中國電影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Giannetti, Louis D.、焦雄屏(1998)。認識電影。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