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移民女作家的困與逃--張愛玲〈浮花浪蕊〉與聶華苓《桑青與桃紅》的離散書寫與空間隱喻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作者:周芬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ou, Fen-ling
出版日期:2006
卷期:2
頁次:頁95-114
主題關鍵詞:後殖民自動的他者流放離散遊女空間隱喻真空地帶地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
  • 點閱點閱:104
移民作家的作品身處文化的邊緣/邊界地帶,女性移民作家的作品更加邊緣化,她們自身的離散處境,使她們的創作與發聲格外困難,書寫風貌則光怪陸離,然在後殖民與流放的觀點下,她們的作品更能表現女性身體與心靈的傷痛。她們是克利斯多娃所言「自動的他者」,必然遭到文化與社會的賤斥,遊女在流浪與流放中,不時受到男性力量的威脅與侵入,心靈或變形或分裂,說明女性的離散書寫為何如此特異難懂,而空間在流動中出現的斷裂、分割、真空也有其必然性,從原生社會到接待社會是否都存在著真空地帶?地圖與非文字符號的出現是否具有更明顯的的反叛意味?聶華苓代表的是「逃」的一面;張愛玲代表的是「困」的一面,這兩種主題互為補充,更能說明女移民作家書寫的處境。本文先從移民女作家自身的流放處境出發,再進一步探討其作品之離散書寫與空間隱喻,最後歸結到美學的意義,說明她們的作品在多元社會中的地位,可視之為正統主流文學之重要補充。
期刊論文
1.Humm, Maggie(1988)。女性文學批評。聯合文學,4(12),2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志清(1998)。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1)。聯合文學,14(9)=總166,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耀偉(1996)。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愛玲(1991)。半生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芬伶(1999)。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聶華苓(2004)。三生三世。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純如(1997)。被遺忘的大屠殺。被遺忘的大屠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聶華苓(1997)。桑靑與桃紅。桑靑與桃紅。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愛玲(1976)。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augham, William Somerset(1979)。旅行。毛姆小說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愛玲(1976)。金鎖記。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Russell, M.(1986)。The Blessings of a Good Thick Skirt: Women Travellers and Their World。The Blessings of a Good Thick Skirt: Women Travellers and Their World。London。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愛玲(1976)。談看書。張看。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書美(1997)。離散文化的女性主義書寫。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縣:立緒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