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教導」到「培力」:一個培力教師關懷目睹兒少的行動實踐
書刊名: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
作者:劉秀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Hsiu-chu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9
頁次:頁101-112
主題關鍵詞:培力種子教師目睹兒少EmpowermentSeed teacherChildren witnessing family viol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0
  • 點閱點閱:217
期刊論文
1.Quinn, R. E.、Spreitzer, G. M.(1997)。The Road To Empowerment: Seven Questions Every Leader Should Consider。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utumn,Autumn,43。  new window
2.宋麗玉(20081200)。增強權能策略與方法:臺灣本土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2),123-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文秀(19991200)。國小輔導相關人員對學校輔導工作者角色知覺與角色衝突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康淑華、陳昭如(2009)。社工與教育的跨界對話:從「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少年實驗性校園教師輔導教案計畫」評估設供與教師的合作經驗。「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臺灣社會工作新能量」研討會,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會議日期: 20090307)。臺北: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41-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秀娟(2010)。目睹兒少校園教師培力方案的模式與成效。「愛無境,救天使--社工服務創新方案」發表曁研討會,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 (會議日期: 20100916)。臺北: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49-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善牧基金會(2007)。人生領航員:協助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秀娟(2003)。教師家庭暴力防治教育訓練課程之研究(I)。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馬家媛(2004)。員工對授權賦能的認知對其工作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錚中(2009)。員工知識交流行爲與內外在動機間關係之研究:自我決定理論觀點(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晴安(2008)。非典型員工之工作選擇動機與員工互動對工作態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解佩芳(2009)。臺北縣市國小班導師對目睹婚姻暴力兒童特質辨識與處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安堂(2001)。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素惠(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之輔導網絡及其運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秀娟(2001)。台灣教師婚姻暴力意象的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羽蓁(2003)。國小輔導室老師參與受虐兒童保護工作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trauss, A.、Corbin, J.(1998)。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new window
2.R. Adams(2008)。Empowerment,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work.。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es Limited。  new window
3.P. R. Kettner、R. M. Moroney、L. L. Martin、高迪理(2010)。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台北縣: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文隆(2010)。賦權Empowerment Reloaded: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臺北:商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ovinda, R.、Diwan, R.(2003)。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in Primary Education。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Inc。  new window
6.United Way of America(1996)。Measuring Program Outcomes: A Practical Approach。United Way of America。  new window
7.Sims, M.(2002)。Designing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Building Children, Family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Australia:Common Ground Publishing Pty Ltd.。  new window
8.Blase, J.、Anderson, G.(1995)。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Adams, Robert、陳秋山(2010)。培力、參與、社會工作。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trauss, Anselm Leonard、Corbin, Juliet M.、吳芝儀、廖梅花(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教育部(2009)。教育人員: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手冊,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