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基督教的滲進和文學的基督性:重讀《雷雨》的一種視角
書刊名:山道期刊
作者:吳美筠
作者(外文):Ng, Mei Kwa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0:2=20
頁次:頁49-66
主題關鍵詞:基督教五四文學話劇曹禺雷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8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楊峻峰(2005)。巴赫《b小調彌撒曲》的神學內涵初探。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1),86-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劍龍(1998)。論曹禹《雷雨》的基督教色彩。戲劇藝術,1998(1),3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曹禺(1981)。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戲劇論叢,19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棟霖(2000)。經典的流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4),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本朝(200209)。曹禺與基督教文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5(5),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劍華(2000)。基督精神與曹禺的原罪意識。文學評論,2000(3),124-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劍龍(2003)。中國現代小說敍事模式與聖經文本。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6,92-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勇(2003)。基督精神與中國現代文學。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3(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忠欣(200107)。基督教與中國:教會、社會與文化--第六屆北美華人基督教學者學術研討會綜述。神學與信仰,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列耀(200503)。宗教情結與華人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劍龍(1998)。曠野的呼聲--中國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振鐸、章靳以(193407)。文學季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家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田本相、劉一軍(2001)。苦悶的靈魂--曹禺訪談錄。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光潛、張隆溪(1985)。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北京:人民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曹禺(195706)。雷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曹禺(198006)。雷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曹禺(1951)。曹禺選集。北京:開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柯可(1989)。曹禺戲劇人物的美學意義。廣州:花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劍龍(2004)。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對五四時期一個角度的回溯與思潮。香港:崇基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曹禺、李玉茹(1998)。沒有說完的話。山東:山東友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列耀(2002)。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戲劇的悲劇意識。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谷融(1980)。《雷雨》人物談。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沐定勝(1997)。中國現代文學百家。北京:華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興平、劉思久、陸文璧(1985)。曹禺研究專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田本相、劉家鳴(1992)。中外學者論曹禺。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田本相、劉紹本、曹桂方(1998)。曹禺研究論集。石家莊:花山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勇(1998)。中國現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2002)。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本朝(2000)。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列耀(1998)。基督教與中國現代文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馬佳(1995)。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國現代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揚(2004)。從《曹禺選集》看曹禺思想的轉變,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美筠(20070422)。從懺悔文學到神聖書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夏竹(1985)。曹禺與語文教師談《雷雨》。曹禺研究專集。福州:海峽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立(1985)。談曹禺對《雷雨》的修改。曹禺研究專集。福州:海峽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耀杰、盛紅(2007)。《雷雨》的誤讀和誤改。曹禺評說七十年。北京:文化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勇(2006)。以曹禺為典型:現代作家的探秘心理。中國現代文學心理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禺(1936)。[雷雨] 序。雷雨。上海:上海文化生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禺(1949)。[雷雨] 序。雷雨。上海:上海文化生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曹禺(1936)。[日出] 跋。日出。上海:上海文化生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曹禺(1996)。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曹禺自傳。江蘇:江蘇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紹銘(1970)。[曹禺論] 序。曹禺論。香港:文藝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憶揚(1985)。從劉紹銘博士論曹禺談起。曹禺研究專集。福州:海峽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曹禺(1997)。[日出] 跋。日出。北京:華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焦尚志(1985)。試論曹禺的悲劇觀念。曹禺研究專集。福州:海峽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光潛(1985)。悲劇的衰亡:悲劇與宗教和哲學的關係。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勇、李春雨(2007)。"說不盡"的曹禺。曹禺評說七十年。北京:文化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曹禺(1996)。我與《日出》。曹禺自傳。江蘇:江蘇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健波(1992)。情感的憧憬、恐懼的表徵--論《雷雨》的命運觀。中外學者論曹禺。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