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季狹邪小說之異色桃花源--《品花寶鑑》之研究
作者:曾宗宇
作者(外文):Tsung-Yu Tseng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明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品花寶鑑異色書寫女性主義Pin Hua Bao JangHomosexual novelFemi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4
陳森於清季中葉,道光年間所撰之章回小說──《品花寶鑑》,乃清代長篇白話小說,凡六十回,五十餘萬言。文中以兩對「才子佳人」——梅子玉與杜琴言,田春航與蘇蕙芳為經,當時名流狎客與梨園乾旦的關係為緯,為中國第一本專論乾旦為主的古典小說。相較於中國過去涉及「異色題材」的藝文作品,《品花寶鑑》此書乃以長篇小說之鉅大篇幅,公開性的強調,士旦關係之情感和心靈,或許有時因為作者陳義過高,而立論有所狹窄,但在男情言說上,乃超越以往小說戲曲於同性情節上,片面化、私密化和「淫格化」的獵豔搜奇現象,而有其肯定和正面之角度。而文本未經歐風美雨的沾溉,自脫於現代化的努力歷程,由「不變」到「自變」的異色書寫主體性論述,在建構→支解→重組的過程中,主體性歷經物化、淨化和教化的「三變」過程和形象,正能映照出清季文士在當朝「迎新送舊」之際,心中既失落於傳統崩毀,又疑懼於現代漸漬的雙重焦慮。
由於此書以男色為主,故女性腳色於其中非但鮮少,且又多湮沒於篇籍中,然此並非表示,該書未有任何女性主義之意蘊隱側其中,爬梳文本,此書從「男權性向的移轉」至「女權自覺之漸崛」,在女性主義和同性言說的議題上,乃是並行不悖,甚至契合無間;而於消弭父權的目標上,和淪為客體的處境上,兩者理論之論述體系和施用手段亦如出一轍。
Chen-sen wrote《Pin Hua Bao Jang 》in Dao-Guang years, the middle of Ching dynasty. It was long vernacular novel of Ching dynasty, sixty chapters, and more than five hundred thousand words. The content was about two couples –Mei Zih-Yu, Du Chin-Yan and Tian Chun-Hang, Su Huei-Fang. Furthermore, it also talk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ebrity whoremaster and the dresser. It was the first novel mainly talked about homosexual. Compared with the novel which had talked about homosexual through Chinese history,《Pin Hua Bao Jang 》was the longest novel. Furthermore, it strongly focus on the emotion and mind between celebrity whoremaster and the dresser. Maybe sometimes writer’s theory would be narrow. But as homosexual novel, it talked deeper, wider and more about sex.
Furthermore, the novel talked it in a positive and affirmative way and subject discussion.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collapse->re-construction, the subject had went through reification、purification and moralization these 「three change」course and image. Also, the novel had not been influence by western culture. On the journey of modernization, it transformed itself and this could be seen as double anxious of Ching scholar. On one side, they were worried about tradition will collaps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also afraid of modernization.
Because this novel was mainly talked about sex from men’s point of view, female characters were less mentioned. But it doesn’t mean this book didn’t have any idea of feminism inside it. Through this novel, it both talked about「transformed from heterosexual to homosexual」and 「rising of feminism」. Furthermore, on the topic of feminism and homosexual theory, they fit each other perfectly. On the other side, on the purpose of decreased the paternity and made the main character become less important, it used the same way to described them.
壹、古今之典籍和論著:
一、古籍專著(依作者年代次序)
[清]陳森:《品花寶鑑》(臺北:三民書局,1998)
[清]天漢浮槎散人:《花間笑語》,轉引自趙景深〈《品花寶鑑》考證〉,《品花寶鑑》,(臺北:博遠,1987)
[清]陳森:《品花寶鑑》,《清代世情系列》(石家莊:花山文藝出
版社,1996)
[清]陳森(石函氏):《品花寶鑑》(臺北:河洛圖書,1980)
[清]陳森:《品花寶鑑》(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清]陳森:《古本小說集成.品花寶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不見出版年份)
[清]陳森:《罕本中國通俗小說叢刊.品花寶鑑》(臺北:天一出版
社,1974)
[戰國]韓非撰、張素貞校注:《新編韓非子》(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1)
[戰國]呂不韋輯、畢沅輯校:《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七畧出版社,199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7 二版八刷)
[漢]董勛:《問禮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漢]王充:《論衡》(臺北:臺灣古籍,1997)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
文書局,1992)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收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古
逸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新興書局,1978)
[宋]李昉等編輯:《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新一版)
[宋]丁度奉敕編修:《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宋]郭茂倩編輯:《樂府詩集》(臺北:臺灣商務,1968)
[明]顧潛:《靜觀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8》(臺
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61)
[明]陳繼儒:《晚香堂小品》(上海:貝葉山房,1936)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鼎文書局,1974)
[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明]張自烈:《正字通》(東京:東豐書局,1996 影印發行)
[明]顧炎武:《日知錄集釋.日知錄之餘》(臺北:世界書局,1962)
[明]京江醉竹居士浪編:《龍陽逸史》(臺北:雙笛出版社,1996)
[明]馮夢龍:《山歌》(上海:中華書局,1962)
[明]馮夢龍:《情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弁而釵》(臺北:雙笛出版社,1996)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臺北:雙笛出版社,1996)
[明]余懷:《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明]衛泳:《悅容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1974),
5 編,5 冊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三民出版社,1999)
[清]葉夢珠:《閱世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清]龔煒:《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三刷)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小倉山房續文集》(臺北:廣文書局,
1972)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校:《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俞萬春:《蕩寇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清]昭槤:《嘯亭雜錄.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二刷)
[清]陳其元:《庸閒齋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魏秀仁:《花月痕》(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清]鄧之誠:《骨董瑣記》(北京:中國書局,1991)
[清]王韜:《淞濱瑣話》(濟南:齊魯書社,2004)
[清]朱一新:《京城坊巷志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二刷)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誠成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臺北:世界書局,1999 二版)
[清]余達:《青樓夢》(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清]吳綺撰:《揚州鼓吹詞序》,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三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4)
[清]張春帆:《九尾龜》(臺北:三民書局,2001)
[清]楊懋建(蕊珠舊史):《夢華瑣簿》,收入於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清]羅浮居士:《蜃樓志》(濟南:齊魯書社,1988)
[清]邗上蒙人:《風月夢》(臺北:漢源文化,1993)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著述(依作者筆畫次序)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1986)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圖書,1980)
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臺北:文津出版,2003)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修訂重版)
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北京:中國書局,1999)
王彬:《禁書、文字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王溢嘉:《情色的圖譜》(臺北:野鵝出版社,1995)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二刷)
王書奴:《中國娼伎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new window
牛貴琥:《金瓶梅與封建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new window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朱天文:《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臺北:印刻出版社,2008)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
朱敬先:《學習心理學》(臺北:千華出版社,1986)
朱滸主編:《中國風化圖史.明清卷》(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1),第12 冊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汪成華:《黑色蕾絲》(臺北:號角出版社,1995)
李天綱:《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李祥林:《戲曲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三版)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1995)
李榮、葉祥苓編:《蘇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錄:《徘迴在現代合後現代之間》(臺北:正中書局,1996)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1999)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公司,1988)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new window
林海編校:《中國古代小說珍品》(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
林薇:《清代後期的世情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阿英編纂:《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阿英撰、孫遜編選:《阿英說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臺北:時報出版社,1996)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合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周華山、趙文宗:《色情現象:我看見色情看見我》(九龍:次文化有限公司,1994)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1995)new window
金登才:《清代花部戲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金觀濤、劉青峯:《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 二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社,1969)
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侯仁之、唐曉峰編:《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社,2000)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侯仁之著、尹鈞科選編:《侯仁之講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姜德明編著:《插圖拾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0)
彥欣編輯:《賣淫嫖娼與社會控制》(北京:朝華出版社,1992)
郁達夫:《郁達夫散文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 二刷)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
修君、鑒今:《中國樂伎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二版)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孫定渥:《娼妓與法律》(臺北:民眾日報出版社,1980)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1992)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1998)
徐君、楊海:《妓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中:中央書局,1957)
時萌:《晚清小說》(臺北:國文天地,1990)
馬勇:《1894-1915:夢想與困惑》(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袁進:《中國小説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6 刷)
耿劉同:《中國古代園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硏究: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陸昭環:《雙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new window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二刷)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new window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new window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
陳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盛寧:《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1995 )
盛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new window
許寶華、陶寰編:《上海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
梁濃剛:《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郭紹虞、羅根澤合編:《中國近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6)new window
彭懷真:《同性戀自殺精神病》(臺北:橄欖文化基金會出版,1983)
曾陽晴:《色情書:中國性學報告》(臺北:皇冠出版社,1994)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黃新亞:《中國文化史概論:長安文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黃書泉:《文學轉型與小說嬗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new window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臺北:立緒文化,2002)
趙孝萱:《世情小說傳統的承繼與轉化:張恨水小說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new window
趙圓:《北京:城與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2002 三刷)
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北京:北京圖書館,1997 二刷)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社會經濟轉型》(上海:東方出版社,2005)
楞嚴閣主:《世界娼妓史話》(香港:繁榮出版社,1990)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明倫出版社,1969)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魯迅:《二心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
魯迅:《花邊文學》(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
魯迅:《朝花夕拾》(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熊秉真、張壽安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歐陽健:《古代小說禁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二刷)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蔣瑞藻:《小說考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議三論》(臺北:里仁書局,1998)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三聯書店,1995)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二刷)
劉半農:《劉半農文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二刷)new window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錢理群等編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四刷)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薛理勇:《近代中國娼妓史料》(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三刷)
戴忠:《中國性藝術》(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閻奇男、王立鵬:《中國小說觀念的現代化歷程》(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蘇雪林:《中國文學史》(臺中:光啟出版社,1980 四版)
蘇興:《西遊記及明清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豐悅:《無邊風月卷中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嚴明:《中國名伎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羅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關愛和:《19 至20 世紀中國文學思潮史:悲壯的沉落》(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級史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new window
(二)外文譯著(依作者字母排序)
[不詳]何根漢(B. R. Hergenhahk) 著、王文科主譯:《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著;龔卓軍、王靜慧譯:
《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03)
[法]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美]賀蕭(Gail Hershatter) 著,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逸樂:二十世紀上海的娼妓與現代性》(臺北:時英出版社,2005)
[不詳]Jacques Corraze 著、陳浩譯:《同性戀》(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三刷)
[美]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 著、鍾良明譯:《性的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美]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 著、宋文偉譯:《性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美]凱瑟林.巴里(Kathleen Barry) 著、曉征譯:《被奴役的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西班牙]曼紐爾.卡斯泰爾(Manuel Castells) 著、崔保國等譯:《資訊化城市》(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西班牙]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 著、夏鑄九等譯:《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
[法]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 著;王菊、趙念國譯:《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義大利]馬可波羅(Marco Polo ) 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3)
[日]內田道夫(Michio Uchida) 編:《中國小說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撰;黃憲起、張曉琳選譯:《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88)
[法]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輯,2001)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著、包亞明編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韓南(Patrick Hanan) 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美]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日]北岡誠司(Seiji Kitaoka) 著、魏炫譯:《巴赫金:對話與狂歡》(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2001)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著、姚君偉譯:《在土星的標誌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美]曼素恩(Susan Mann) 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
[日]寺山修司(Terayama Shuji) 著、黃碧君譯:《幻想圖書館》(臺北:邊城出版,2005)
[印度]筏蹉衍那(Vatsyayana) 著、張哲嘉編譯:《印度心愛經:古印度身心靈的性愛哲學》(臺北:沃爾文化,2005)
[英]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著、劉炳善等譯:《普通讀者》(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二版)
[英]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著、宋偉航譯:《自己的房間》(臺北:探索文化,2000)
[英]維金尼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著、王蕆眞譯:《三枚金幣》(臺北:天培文化,2001)
[德]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著,李士勛、徐小青譯:《班雅明作品選.柏林童年》(臺北:允晨文化,2003)
[德]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出版,2002)
貳、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次序)
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論,1991)
戚心怡: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4)
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4)
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7)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論,1997)new window
翁文信:《姑妄言》與明清性小說中的性意識(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7)
齊秀玲:《品花寶鑑》之戲曲資料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8)
陳秀容: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9)
吳佳真: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0)
辛明芳:晚清狹邪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1)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new window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
李慧琳:晚清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2)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與文化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2)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
江江明:從性別政治論《海上花列傳》中的娼妓生存(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
劉慎元:明清艷情小說的繼承.呈現與影響(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
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硏究(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論,2004)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論,2004)
黃文焜:明清性小說性行為方式(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論,2005)
黃淑貞: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人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論,2005)
林雨潔:晚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論,2005)
陳益源:《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5)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論,2006)new window
何大衛: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
李季娥:《海上花列傳》對晚清狹邪小說的承繼與開創(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
高桂恵:從「性別文化」看《金瓶梅》中的「情」與「義」(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
莊仁傑:晚清文人寓於風月之牆的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與《海上花列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論,2008)
戴冠民:《品花寶鑑》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8)
張品:情與欲的辯證:從《金瓶梅》到《紅樓夢》(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9)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2009)new window
陳怡潔:晚清狹邪小說之現代性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論,2009)
陳菀馨: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10)
陳香年:由《品花寶鑑》看清代優伶男風(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11)
參、期刊論文、單篇文章與報章(依出版年代次序)
笠堪:〈談明代的妓女〉,收於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台港金瓶梅研究論文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黃新亞:長安文化與現代化,《讀書》,總期第93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陳平原:說九尾龜,《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3 期(1989)
楊義:論海派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 期(1991)
嚴迪昌: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1)
[法]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 Ponty) 著、陳梅杏譯:什麼是現象學,收錄於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廖咸浩:物質主義的叛變:從文學史、女性化、後現代之脈落看夏宇的「陰性詩」,收自《當代女性主義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
馬森:〈臺灣文學的地位〉,《當代雜誌》,第89 期(1993)
[不詳]芙羅瑞娃(Ghislaine Florival) 著、尤煌傑譯:梅勞龐迪
思想中的身體哲學,《哲學與文化》,228 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1993)
[法]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 Ponty) 著、尤煌傑譯:知覺現象學前言,《哲學與文化》,229 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1993)new window
吳福輝:作為文學商品生產的海派期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 期(1994)
尚遠翔:談反映梨園生活的《品花寶鑑》(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 卷第1 期, 1994)
秦川:儒林外史中的名士,《九江師專學報》,第2 期(1994 )
王方宇:關於野叟曝言的兩篇文章兼及品花寶鑑,《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94)new window
林明德:愛情的煉獄,收於淡江大學中文系所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景秀明:試論海派小品的多重文化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1996)
秦川:李漁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的藝術成就,《九江師專學報》,第2 期(1996)
蔣勳:另一種性慾:柏拉圖〈饗宴〉與希臘的少年愛,收錄吳繼文所著《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臺北:時報文化,1996)
[西班牙]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 著、王志弘譯:流動空間:資訊化社會的空間理論,《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 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new window
[法]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 Ponty) 著、鄭吉珉譯:一份未發表的文件:梅洛龐帝的著作計劃,收錄於龔卓鈞主編:《臺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臺北:梅洛龐帝讀書會出版,1997)
矛鋒:斷袖:漫談《紅樓夢》、《品花寶鑑》中的同性情愛,《聯合文學》(1997)
陳逸杰:「身體-主體」論述的空間性分析,《C+A 研究集刊》,第6 期(1997)
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識」: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26 卷3 期(1997)new window
顏忠賢:場所是欲望可認識自身之處:次文化空間的初步理論思考,《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new window
李幸錦:論夏宇詩中的「陰性書寫」,《學問集》,第8 期(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new window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間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收於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所編《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月旦出版,1999)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137 期(復刊第19 期) (臺北:合志文化,1999)
張瀛太:照花前後鏡,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13 期(1999)new window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聯:談陰性書寫〉,《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30 期(2000)new window
張靄珠:〈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變裝皇后的性別認同〉,《中外文學》,第29 卷,第7 期(2000)
章曉歷:派屈克·韓南的「《風月夢》及狭邪小說」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 卷第1 期( 2001)
盛志梅,付新營:試論《品花寶鑑》藝術品味上的時代特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駱水玉:時代考驗小說,小說創造時代:清末「新小說」的小說美學,《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施曄:明清的同性戀現象及其在小說中的反映,《明清小說研究》,第63 期(南京:明清小說研究出版社,2002)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詮釋,收入李豐楙所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唐諾:唯物者班雅明,收於《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出版,2002)
柳恕涵:同志的社會處境,收自謝臥龍編:《性別.解讀與跨越》new window
(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許道軍:「才子佳人」模式及其在革命文學裡的置換變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1 卷4 期(2002)
李殿勇,盛志梅:以世情鑒人心——淺說《品花寶鑑》關於市井的描寫,《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4 卷第5 期(2002)
梁建欣:《品花寶鑑》性別倒錯現象成因分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 2003)
鄭祖邦:對布迪厄社會學知識進展的考察,《社會理論學報》,第6 卷,第1 期(2003)new window
周質平:母語化還是孤島化?,《聯合報副刊》(2003)
蔣興儀:源自於想像性同化的「自我」形塑過程:拉崗「鏡子階段」理論之分析《新竹師院學報》,18 卷(2004)new window
張體:同志的言說:對比閱讀《品花寶鑑》和東宮西宮,《二十一世紀》,85 卷(2004)
傅及光:從《品花寶鑑》探討清代相公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4)
邱遠望:《品花寶鑑》在才子佳人小說模式之外的創新《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第26 卷第5 期(2005)
嚴天山:論《品花寶鑑》中詩詞的文人意绪《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1 卷第3 期(2005)
王照璵:從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與《品花寶鑑》看清代中葉以後北京劇壇優伶品評文化,《中極學刊》(2005)
施曄:清代名伶三曲述略及士優男風文化解讀——以《王郎曲》、《徐郎曲》及《李郎歌》為考察對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 期第31 卷(總第146 期) ( 2006)
王玉超,劉明坤:論清末狹邪小說的終結《語文學刊》(高教版) 第5 期(2007)
張德建:明代隱逸思想的變遷,《中國文化研究》,總卷57 期(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吳絕峰:此愛綿綿——淺探《品花寶鑑》中的情感《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 2007)
李滙群:清代中期七部南京狭邪筆記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1 期總第87 期(2008)
施曄:《閩都別記》的同性戀書寫及古閩男風文化《社會科學》第7期(2008)
劉明坤,羅劍:論李涵秋社會言情小說對近代狭邪小說的突破與超越《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 卷第1 期( 2008)
黄勇生:男性情愛的想像與期待——論《品花寶鑑》《宜春學院學報》第30 卷第1 期(2008)
王吉鵬,于寧:魯迅與清代狭邪小說《嘉興學院學報》第20 卷第2期(2008)
施曄:清季北京相公及士優男風文化《南通纺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综合版)第8 卷第1 期( 2008)
王騫:《品花寶鑑》:事實成規與審美成規的較量《學習月刊》第12期下半月·總第442 期( 2009)
曾真:《品花寶鑑》人稱代詞略論《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三期(2009)
關月英,關秀梅:建構與想像——從《品花寶鑑》的性别倒錯現象看性别的意義生成《濰坊教育學院學報》第22 卷第4 期( 2009)
胡艷玲:論《品花寶鑑》對情愛的表現形式《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第1 期(總第17 期) (2010)
俞燕,石利娟:《聊齋誌異》與《品花寶鑑》的同性戀書寫對比名作欣賞《古代文學》(2010 )
花靖超:《品花寶鑑》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 期(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