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
作者:黃雅淳 引用關係林慶彰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14-15
ISBN:9789863220244
主題關鍵詞:魏晉南北朝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7)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4
期刊論文
1.李春青(199403)。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學價値範疇的轉換。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保頂(199607)。後漢風謠、清議與士人品格。孔孟學刊,34(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繆鉞(1983)。治學補說。文史哲,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又平(1984)。"情"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華中師院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戰國(1985)。魏晉人的道德觀。社會科學戰線,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澤厚(1986)。古典文學札記一則。文學評論,1986(4),6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程千帆、莫礪峰(1986)。憂患感:從屈原、賈誼到杜甫。文藝理論研究,19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大明(1987)。論賈誼不遇。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寧稼雨(198805)。《世説新語》是志人小説成熟的標志。天津師專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節末(198903)。古典美學與人格。文藝研究,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熊憲光(1990)。“縱橫”流爲文士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成復旺(1990)。中國傳統美學與人。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袁行霈(1990)。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雲。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鄒祖興(1990)。論情感在審美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鄒廣文(1991)。面對時代的文化美學。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功正(1991)。六朝人的審美素質剖析。中州學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夏昌瓊(1991)。中國古代審美範疇的融合性特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家馳(1991)。陶淵明的歸隱與玄學的人格本體論。河北大學學報,199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詹福瑞(19910400)。建安時期士人的政治地位、社會意識與文學思潮。天府新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康德(199105)。“竹林七賢”之有無與中古文化精神。復旦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池瑜(1991)。藝術的文化參與和精神審美功能。華中師範大學學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繆鉞(19910800)。二千多年來中國士人的兩個情節。中國文化,1991(4),97-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野(199201)。中國古代詩人的人格養成。天府新論,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程自信、王友勝(19920600)。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江淮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兆路(19920500)。魏晉南北寓朝赋的憂思精神。復旦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翁家禧(199401)。玄學與魏晉風度--魏晉士人的人生之在淺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沈曉陽(199401)。人格自由論。江海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千樸(199401)。論人格。江海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99403)。漢末魏晉的名士風度。河北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建華(1994)。從濃烈到淡泊--由六朝詩歌看魏晉名士生命情感的變遷。人文雜誌,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繼中(19940500)。時空寂寞--士大夫憂患意識的詩語言。成都天府新論,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蔣方(199406)。論晉名士對屈原的解讀及其意義。荊州師專學報(社科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玫(1995)。試論晉宋山水詩形成的兩點内在規定性。廈門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平(199502)。從人的覺醒到價値迷失。河北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振東(199502)。多元發展的基礎,五彩人生的底色--論孔子對古代作家主體人格形成之影響。文學遺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繼中(1995)。魏晉風度與盛唐氣象的轉換。人文雜誌,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暢廣元(1995)。論中國古代作家藝術人格的建構。人文雜誌,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鄧曉芒(199503)。再辨“人格”之義--答徐少錦先生。江海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春青(199503)。略論中國古代詩人的人格類型。學術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長琦(199506)。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歷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高衛星(1995)。魏晉南朝奢侈之風述論。許昌師專學報,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大勝(1996)。漢晉時期的穎川士人集團。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魏娟莉(1996)。從性格氣質看陶淵明的歸田。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馬中(1996)。魏晉玄學對傳統名教的“否定之否定”。西北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袁峰(1996)。論漢魏思想的演變。西北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莫其遜(1996)。解體.重建.平衡--魏晉南北朝美學發展軌跡述評。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3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王群力(1996)。貴真:魏晉時代的一種人生價値觀。瀋陽師範學院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王德福(1996)。淺談孫權選用人才的特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慧芳(1996)。試論陶淵明的“曠”與“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春青(199602)。在人格與詩境相通處--論中國古代詩學的文化心理基礎。文學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游牧(1996)。魏晉美學與魏晉文化--評《嵇康美學》和《狂與逸》及其他。杭州大學學報,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章海生(1996)。陶淵明和他的田園建構--兼論陶淵明的終極關懷及現代屬性。蘇州大學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魏娟莉(1996)。魏晉之際名教自然之爭與詩人心態。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葉哲明(199604)。三國鼎立和江南人才崛起及其盛衰之評析。臺州師專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容建新(199604)。八十年代以來魏晉南北朝大族個案研究综述。中國史料研究動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孔毅(1996)。魏晉政治風雲與“名教自然之辨”。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周憲(1996)。屈原與中國文人的悲劇性。文學遺產,1996(5),3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沛(1996)。人格理論研究論綱。西北師大學報,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謝龍(1997)。傳統價値理想和現代人格塑造--兼論中西傳統人格塑造比較。北京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建業(1997)。知性與盡分--論陶淵明對自我的體認。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陳德禮(1997)。古代美學中的藝術人格論。北京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1997)。人學何以可能。江海學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韓震(1997)。人學研究的歷史轉向。江海學刊,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衣俊卿(1997)。人的成熟與人學的自覺。江海學刊,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張一兵(1997)。當代中國人學邏輯僭越和缺失的反思--黎明、黃昏與月亮的辯證法。江海學刊,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張曙光(1997)。哲學的“人學”形態之可能。江海學刊,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黃楠森(1997)。人的發展規律。江海學刊,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銳生(1997)。人的自然個性。江海學刊,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韓慶祥(1997)。人學與自然文明建設的實效性。江海學刊,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祝菊賢(1997)。生命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糾葛與幻化--陶淵明《飲酒》詩七首意象結構探索。西北大學學報,27(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永平(1997)。論荀或一-兼論曹操與東漢大族的關係。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高建新、張維娜(199703)。難以“忘情”與魏晉士人的人生傷痛--讀《世説新語》札記。語文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楊世真(1997)。"人文精神"討論的學術品位及現實意義。杭州大學學報,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劉道全(1997)。論西方文論中人物論的五種模式。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孔毅、李民(1997)。魏晉玄學的衰落及其與佛教的合流。許昌師專學報,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耀南(1997)。悲喜怫鬱,雜集於中--從《詠懷》看阮籍詩學意識。安徽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張德文(1997)。人、人性、美--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理論基礎初探。孔孟月刊,3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鄧華(1997)。突圍的合力--朱光潛、宗白華美學的互補。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熊憲光(1997)。“縱橫”流爲俠士說。西南師範大學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尚永亮(1997)。忠奸之爭與感士不遇--論屈原賈誼的意識傾向及其在貶謫文化史上的模式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7(4),90-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立(1997)。復仇之心與功業之念--魏晉六朝“年少慕俠”心態略探。西南師範大學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何旺生(1997)。走向裂變--透視魏晉南朝之“興”。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胡敏中(1997)。非理性:人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江海學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韓璞庚(1997)。人學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全國首屆人學討論會述評。江海學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陳新夏(1997)。人學與人文精神。江海學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衡彩霞(1997)。從人的實存論人學對象及內容。江海學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趙紅梅(1997)。人文視野中的中國封建道德。湖北大學學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熊在高(1997)。人文精神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主題。湖北大學學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張斌峰(1997)。當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的責任與義務--兼論人文知識分子與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湖北大學學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魏敦友(1997)。關於“哲學終結”之後的人文精神--對人文精神倡導者思維前提的初步批判。湖北大學學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衡彩霞(1997)。從“整體的人”論人學成立的根據。鄭州大學學報,3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哈嘉瑩(1997)。《莊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對中國文人的影響。西北師大學報,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李景琦(199710)。“抱利器而無所施”的悲劇人物曹植。文史知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高浦裳(1997)。魏晉文人精神流變形態與軌跡。陝西大學學報,2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魏耕原(1997)。陶淵明五官三休的痛自懺悔。陝西大學學報,2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戴建業(1998)。對人際的超越與關懷--再論陶淵明歸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余常德(1998)。關於人的本質的幾個問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趙文峰(1998)。“人的價値”實現的條件及其特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鄧紅梅(1998)。辛棄疾與陶淵明。蘇州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曹慶鴻(199803)。試論陶淵明之悲情與解脱。河北大學學報,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孔毅(1996)。論魏晉名士關於理想人格的理論與實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陳美朱(1995)。嵇康、阮籍的「理想士人」論--由「宏達先生」與「大人先生」的形象談起。孔孟月刊,34(2)=398,4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張火慶(19780700)。評阮籍的生命情調。鵝湖,4(1),28-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輝揚(1991)。先秦儒學和道家的理想人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5),4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瑞君(1997)。莊子思想與陶淵明的人生境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64-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何畫瑰(19941200)。煥然精焠的美麗與哀愁--魏晉時期的審美自覺。國文天地,10(7)=115,96-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國立成功大學(1993)。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7)。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忠道(1998)。魏晉玄學儒道互補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麗真(1995)。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良水(1998)。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清筠(1991)。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玲珠(2000)。魏晉自然思潮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澤華(199208)。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1995)。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春青(1993)。魏晉清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勳(1995)。美的沈思。臺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韓經太(1990)。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北京:現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暢廣元(1994)。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滿子(199302)。中古文人風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節(1983)。漢魏樂府風箋。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春興、楊國樞(1988)。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友鳴(199803)。世說新語的名士風度。臺北:大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仲奇(1997)。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孟彤(1989)。建安風流人物。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逯欽立(19821200)。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顧駿(198110)。三曹資料彙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89)。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89)。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89)。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7805)。高士傳皇甫謐。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班固(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范曄(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房玄齡(1981)。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約(1990)。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仁青(19781200)。魏晉南北朝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樹喜(1984)。中國人才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萬繩楠(1987)。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演講錄。黃山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韓兆琦(1990)。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袁行霈(1990)。中國文學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文清、許輝(1992)。兩晉史話。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曹文柱(1992)。治亂世替--魏晉卷。臺北:書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范炯生(1993)。歷史的頓挫--人物篇。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宏曾(1993)。中國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青木正兒(1993)。中國文學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景蜀慧(1993)。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耀坤(1993)。中國魏晉南北朝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曹道衡(199407)。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范炯生(1994)。歷史的頓挫--事變篇。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范炯(199910)。歷史的祭品--淒怨的忠魂。臺北:昭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湯恩比、陳曉林(2000)。歷史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鼓應(198801)。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雷禎孝(1986)。中國人才思想史第一卷(先秦部分〉。北京:中國展望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邵漢明(1992)。儒道人生哲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江建俊(198202)。建安七子學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桐生(1993)。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廣東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蕭雪慧、韓東屏(1988)。自我實現--主體論人生哲學。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田文裳(1988)。魏晉三大思朝論稿。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梁漱溟(1994)。人心與人生。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容肇祖(199609)。魏晉的自然主義。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韋政通(2000)。中國思想與人文關懷。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節(1975)。詩康樂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黃節(19770700)。魏武明帝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鍾優民(1981)。陶淵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邵(1987)。人物志及注校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夏廣才、唐紹平(19920600)。曹丕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陶澍、戚換項(199310)。陶靖節集。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62)。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1969)。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1970)。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詩文彙評。臺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徐嘉瑞(1982)。中古文學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聶石樵(1982)。屈原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文勛(198404)。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論稿。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逯欽立(1984)。漢魏六朝文學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世骧、尹錫康、周發祥(198604)。楚辭資料海外編。湖北:新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韓洛平(1991)。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常金倉(19910500)。中國十大隱士。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黃藥眠、童慶炳(1991)。中西比較詩學體系。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景蜀慧(19911100)。魏晉士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王巍(1991)。建安文學概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錢玉峰(1992)。陶詩繫年。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效民(199208)。魯迅作品賞析大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叢稿。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建中、彭正雄(1993)。心哉美矣--漢等六朝文心流變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孫明君(199501)。漢末士率碎建安詩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張鈞莉(19951000)。對酒當歌--六朝文學與曹氏父子。臺北:幼獅文化廣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蕭端峰(199606)。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李富軒(199609)。竹林七賢。臺北:志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孫明君(19990900)。三曹與中國詩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王通訊(1987)。人才學通論。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楊煦生(1987)。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吳廷嘉(1987)。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陳晉(1988)。悲患與風流--中國傳統人格的道德美學世界。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董炳月、劉晴(198806)。走向避難所--精神勝利的源流考察與效應分析。國際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李勇鋒(1988)。變革中的文化心態。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弗洛姆(198811)。爲自己的人。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潘嘯龍(199401)。鄴下風流--英雄、文士、才子與文學革命。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劉廣明、王志躍(1994)。中國傳統人格批判。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許倬雲(1995)。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葛兆光(1995)。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黃敏蘭(1995)。學術救國--知識份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李軍(1996)。中國人的處世藝術。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孫蓀(1996)。論中國人現象。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林興宅(19850500)。藝術魅力的探尋。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何世華(1989)。史記美學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羅立乾(199003)。鍾蠑詩歌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馮曉(1990)。人.自然--中國藝術的自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謝凝高(1992)。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成復旺(199207)。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李希凡(1993)。藝苑篇。臺北:書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寧成春(1995)。境生象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李明泉(1995)。盡善盡美--儒學藝術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吳功正(199604)。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高爾泰(1997)。美的覺醒--高爾泰文選之二。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朱道俊(1987)。人格心理學。臺北: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王先霈(198801)。文學心理學概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宗白華(19950600)。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隋樹森(1989)。古詩十九首集釋。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楊祖聿(19810100)。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李澤厚(1987)。美的歷程。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許蘇民(1992)。歷史的悲劇意識。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謝柏梁(1993)。中國悲劇史綱。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史作樘(199310)。憂鬱是中國人之宗教。臺北:書鄉文化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陳怡良(199303)。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興華(1993)。中國美學論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王質、許逸民(1986)。陶淵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趙翼(195811)。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葉嘉瑩(19800200)。迦陵論詞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張清鐘(1988)。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葉嘉瑩(20000200)。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王弼、樓宇烈(198303)。老子‧周易。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逯欽立(1988)。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袁行霈(1994)。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王國櫻(1988)。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曾春海(2000)。嵇康:竹林玄學的典範。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阮籍(1979)。阮嗣宗集。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李澤厚(1989)。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張蕙慧(1997)。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王金凌(1988)。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萬繩楠(2000)。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市:昭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陳壽、裴松之(1987)。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胡應麟、王國安(1979)。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葉嘉瑩(20000200)。陶淵明飲酒詩講錄。臺北:桂冠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楊成鑒(1995)。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朱耀廷(1993)。中國古代人才觀。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陳美利(1996)。陶淵明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郭銀田(1996)。田園詩人陶潛。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屈原、馬茂元、楊金鼎、王從仁、劉德重、殷光熹(1993)。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李昉、黃曉峰(1973)。太平廣記。臺北:新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張法(198911)。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陶淵明、逯欽立(1985)。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王仲犖(1990)。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王曉毅(1989)。放達不羈的士族。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何啟民(1982)。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陸機、郝立權(1971)。陸士衡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李澤厚、劉綱紀(19860810)。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張立文(1994)。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陳鼓應(1991)。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Bradshaw, John、鄭玉英、趙家玉(1993)。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嵇康(1965)。嵇中散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李亦園(199512)。文化與行爲。臺灣商務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許志剛(1993)。詩經勝境及其文化品格。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葉舒憲(199406)。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Le Goff, Jacques、Chartier, Roger、Nora, Pierre、姚蒙(1989)。新史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陳寅恪、黃繩楠(1999)。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丁晏、黃節(19981200)。曹子建集評注。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198901)。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毛亨、鄭玄、孔穎達(1989)。詩經。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葉嘉瑩(1993)。詩馨篇。台北:書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楊勇(19870100)。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孔繁(1994)。魏晉玄談。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于迎春(199706)。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李滌生(1984)。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朱光潛、張隆溪(1987)。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理論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姜亮夫、姜昆武(1994)。屈原與楚辭。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高明(1987)。憂患意識的體認。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張毅(1995)。瀟灑與敬畏--中國士人的處世心態。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蕭統、李善(1983)。昭明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楊勇(199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王文進(19990200)。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市: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魯迅、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199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余秋雨(1993)。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魯迅、容肇祖、湯用彤(1995)。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張永鑫(1992)。漢樂府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古代知識階級的興起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李清筠(20000000)。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葉嘉瑩(2000)。阮籍詠懷詩講錄。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蘇紹興(1987)。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朱伯崑(1984)。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徐復觀(1983)。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朱義雲(1980)。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高華平(2000)。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蔡振豐(1997)。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林文月(1989)。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黃仲崙(1969)。陶淵明作品研究。臺北:帕米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張可禮(1986)。建安文學論稿。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許抗生(19920000)。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肖馳(1986)。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袁濟喜(1989)。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錢鍾書(1990)。管錐篇。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余英時(1997)。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曹道衡(1986)。中古文學史論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陳順智(1993)。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寧稼雨(1996)。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王力堅(1997)。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劉揚忠(1994)。詩與酒。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林文月(1996)。山水與古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童慶炳(1994)。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敏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嚴可均(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魯迅(198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蔡忠道(20000000)。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王立(1994)。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阮籍、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張節末(1995)。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兩種人格特徵。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呂不韋、高誘、陳奇猷(1985)。呂氏春秋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李澤厚(199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張立偉(1995)。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王夫之(1985)。讀通鑑論。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