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父權視域下的中國電影女性形象:以「第六代」導演的8部女性電影為例
書刊名:人文資源研究學報
作者:張裕亮 引用關係鄧立英
作者(外文):Chang, Yu-liangDeng, Li-yi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6
頁次:頁19-40
主題關鍵詞:中國電影女性主義女性電影第六代導演Chinese moviesFeminismFeminine movieSixth generation direct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
  • 點閱點閱:79
期刊論文
1.李曉(200712)。茉莉綻放的芬芳--評影片《茉莉花開》。電影文學,2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蘭(200603)。平淡敘事中的別樣風景--從《我和爸爸》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3),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丹元(200612)。對中國文化的不同想像及其縫合--關於第五、六代電影導演之比較硏究。文藝硏究,2006(12),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清平(200703)。性別政治話語中的優雅轉身--中國新世紀女性電影研究。當代文壇,2,5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邵金峰(200807)。茉、莉、花與女性解放之途--談影片《茉莉花開》的深層意蘊。電影文學,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柯小君(200701)。徐靜蕾鏡語下的“潛意識”--淺析影片《我和爸爸》中的“戀父情結”。四川戲劇,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韋懷波(200406)。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感人肺腑的慈母摯愛。電影畫刊,6,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大燕(200906)。蘇州河上流淌的愛情--評電影《蘇州河》的語言風格。電影文學,6,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旭光(200612)。“影像的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比較論。文藝硏究,2006(1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程牧原(200702)。建立浪漫,再顛覆它--電影《蘇州河》賞析。電影評介,5,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喻群芳(200607)。從戀父到自戀--解讀《我和爸爸》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當代電影,4,141+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旦修(200706)。菲勒斯中心主義下女性慾望的歷史敘述--解讀電影《茉莉花開》。四川戲劇,6,87-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Mulvey, Laura(1975)。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reen,16(3),6-18。  new window
14.戴錦華(199406)。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當代電影,1994(6),37-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莉(2007)。90年代以來中國愛情片的類型化發展(碩士論文)。西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晶(2007)。論九十年代後電影文本的女性形象及女性導演(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妮亞(2008)。新世紀中國大陸女性電影的敘事特徵與現狀思考(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佳(2008)。論中國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嬗變(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霞(2007)。世紀中國大陸女性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碩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小敏(2007)。後現代主義文化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女性電影(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欒易鑫(2006)。當下中國女性導演的女性意識分析(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戴錦華(1999)。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曦臨(2005)。潘朵拉的匣子:女性意識的覺醒。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曉雲(2008)。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eedon, Chris(1994)。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m Theory。New York: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5.王曉玉(2003)。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遠嬰、李恆基(1995)。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臺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錦華、柯永輝(19950000)。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臺北:碩人。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杜聲鋒(198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oucault, Michel、嚴鋒、包亞明(1997)。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國電影家協會,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htm, 2009/12/30。  new window
2.國際電影節,http://baike.baidu.com.cn/view/923018.htm, 2009/12/26。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頤武(2000)。後新時期中國電影:分裂的挑戰。當代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遠(2009)。她們的電影--新世紀女性導演研究。跨文化語境的中國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臧健(2007)。「婦女回家」:一個關於中國婦女解放的話題。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Rowley, Henry、Grosz, Elizabeth(1990)。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Feminist Knowledge:Critique and Construct。London: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