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鋒攝影家圖像作品與數位知識網絡建構之芻議--以Aby Warburg「記憶-圖輯」為研究取徑
書刊名:藝術論衡
作者:王雅倫 引用關係鄭玲兒
作者(外文):Wang, Ya-lunCheng, Ling-erl
出版日期:2015
卷期:復刊7
頁次:頁143-170
主題關鍵詞:阿比‧瓦堡線上圖像資源文獻處理與檢索藝術品描述類目法國國立博物館聯合會Aby WarburgOnline image resourcesProcessing and finding aid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CDWA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RM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9
  • 點閱點閱:84
期刊論文
1.林志明(20060300)。高密度的影像世紀: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臺灣攝影史。新活水,5,96-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城菁汝(20121200)。博物館藏品資料庫資訊近用之分析:以臺灣與美英三國博物館為例。博物館與文化,4,69-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薛理桂、王麗蕉(20101200)。臺灣檔案描述內容標準建構芻議。檔案季刊,9(4),60-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雅倫、鄭玲兒(20020400)。博物館與數位化影像。博物館學季刊,16(2),35-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國瑛(2000)。從數位化看傳統典藏管理工作的變革。國史館館訊,1,64-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巧敏(20131200)。歷史學者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1(2),77-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治民(20091200)。英國網頁典藏現況簡介。檔案季刊,8(4),100-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詩華(20101200)。文件保存的新觀念--參考檔案庫。檔案季刊,9(4),126-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淑君、城菁汝、陳雪華(20131100)。探索數位典藏的詮釋資料與索引典之多語化。圖書與資訊學刊,5(2)=83,49-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淑君(20121200)。數位典藏創意加值之使用者標籤研究。博物館與文化,4,11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淑華(20101200)。英國國家檔案查詢網站功能簡介。檔案季刊,9(4),130-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天穎、蕭文海(20081200)。新穎典藏架構之數位影像保存系統。檔案季刊,7(4),6-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義昌、孔繁芸、邱奕謙、許靜茹(20121200)。我國數位典藏產業化現況及未來發展策略建議。檔案季刊,11(4),102-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廖弘源(2008)。數位典藏國家計畫之技術研發。檔案季刊,7(4),24-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Picault, Coralie(2007)。Usages et pratiques de recherche des utilisateurs d'une banque damages: Pexemple de Pagence de photographie de presse Gamma。Documentaliste-Sciences de l'information,44,374-381。  new window
16.陳亞寧、陳淑君(20011000)。Metadata在數位博物館之發展與分析。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7(2),5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治安、林懿萱(20070400)。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3(1),39-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省卿(19970600)。藝術史學科的創立--德國藝術史學巨擘瓦堡[Aby Warburg]。藝術家,44(6)=265,438-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百薰、項潔、姜宗模、洪政欣(20020700)。數位博物館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6(3),15-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淑君、江婉綾(2015)。探索藝術史的數位研究環境:資訊特徵與功能需求。波瀾中的典範--陳澄波暨東亞近代美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年1月16日-1月17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亞寧(20100906)。藝術資源的共享與協同之數位合作模式。第八屆「兩岸三院資訊技術交流與數位資源共享」研討會。中研院計算中心: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社科院計算機網絡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宇航、楊美莉(2004)。博物館後設資料之規畫歷程與反思:故宮典藏器物資料為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富士(2009)。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書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汝儀(2008)。美術教育史研究資料數位化及上網分享研究--研究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際技術授權主管總會中華分會(2007)。藝術授權手冊規劃計畫期末總結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2007)。Metadata功能需求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欣嫻(200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智慧財產之法律保護與藝術授權--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麗雯(2000)。檔案描述編碼格式(EAD)在中文檔案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嘉惠(1998)。特殊主題資訊之Metadata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雅倫(2006)。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1850-1920。臺北:雄獅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景中(2003)。美術史的形狀。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薛理桂、王麗蕉(2010)。檔案描述與編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華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雅倫(2012)。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2012/7/14-10/28:玻光流影--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行。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美雲、葉前錦、黃靜慧、丘世馨、黃茂榮(201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管理與保存維護手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oulinier, Pierre、張譽騰、陳羚芝(2009)。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臺北:五觀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莊靈(2011)。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攝影專輯。臺北:北美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平(2008)。西方美學史學史, 二十世紀美學。北京: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游永福(2006)。甲仙文史記事:為式微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臺北縣:詩藝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美術館的文獻保存與再利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ajac, Quentin(2010)。La photographie dudaguerreotype au numerique。Paris:Gallimard。  new window
12.Lavedrine, Bertrand(1990)。La Conservation des Photographies。Paris:Presses du CNRS。  new window
13.Michaud, Philippe-Alain、Hawkes, Sophie(2004)。Aby Warburg and the Image in Motion。New York, NY:Zone Books。  new window
14.Didi-Huberman, George(2002)。L'image survivante。Paris:Les editions de minuit。  new window
15.Cestelli, Guidi Benedetta、Nicholas, Mann(1998)。Photographs at the Frontier--Aby Warburg in America 1895-1896。London:Merrell Holbert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Warburg Institute。  new window
16.Luc, Vancheri(2009)。Images contemporaines, Arts, formes, dispositifs。  new window
17.中央研究院Metadata工作組(2001)。Metadata需求規格書。臺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Nancy, S. A.(1994)。Colloque Conservation et Restauration des Oeuvres d'art contemporain。Les presses de graphic-expansion。  new window
19.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陳亞寧、陳淑君、林金龍、鄭卜壬、李家豪、陳心渝、王祥安、陳貴青、李政宏、王喻正、王正豪、蕭人豪、張鴻祺、張益嘉、洪崇熙、賴國峰(2007)。數位典藏技術導論。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13)。數位遊臺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網站資料庫手冊。臺北市: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Gombrich, E. H.(2000)。The Uses of Images: Studies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London:Phaidon。  new window
22.Panofsky, Erwin(1955)。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Doubleday Anchor。  new window
23.Gombrich E. H.(1986)。Aby Warburg: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Oxford:Phaidon。  new window
24.Monnier, Gerard、陳麗如(2003)。法國文化政策:從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藝術機制。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文建會: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秀雄(19950000)。台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照堂(198909)。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臺北:光華畫報雜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Bachmann, K.、劉藍玉(2001)。藏品維護手冊:博物館研究典藏人員與收藏家必備。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我國國立博物館組織定位與經營模式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101126)。Atlas: How to carry the world on one's back,http://www.afterall.0rg/0nline/atlas-h0w-t0-carry-the-w0rld-0n-0ne-s-back#.VkWaMtMkg, 2015/07/01。  new window
2.Elings, Mary W.,Waibel, Günter(2007)。Metadata for all: Descriptive standards and metadata sharing acros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https://firstmonday.org/article/view/1628/1543。  new window
3.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西方旅者眼中的臺灣--約翰湯姆生來臺的足跡,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list—O2.php?no=l8, 2015/07/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2000)。ISAD(G): Gener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rchival Description,Ottawa:ICA。,http://www.ica.org/en/isadg-general-international-standard-archivaldescription-second-edition, 2011/12/10。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喬吉奧.阿甘本、王立秋、嚴和來、沙明(2014)。阿比瓦堡與無名之學。潛能。桂林:漓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