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書刊名:當代儒學研究
作者:宋惠如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ng, Hui-ju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9
頁次:頁67-102
主題關鍵詞:董仲舒災異五行志春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9
  • 點閱點閱:144
董氏天人理論具有多重面向,論天命可畏,除了由天人理論導出受命說,亦可由董氏對《春秋》災異說的具體說解,說明天命發生之現實內涵。相對於其他史實之片面記載,董氏論災異多與君臣之道相關,所論《春秋》弒君25 事,又與地理、天象之譴告相徵應,是以本文據此,作為察考董氏《春秋》災異說的切入點。〈五行志〉記載104 條董氏災異說,確為董氏說,且與弒君相關者23 條,本文分為地理之變:大水、火、地震、山崩,與天文異象一:星隕、星孛,天文異象二:日食,三部分考察,說明董氏詮釋災異,關聯《春秋》君臣失德之實事,指出時君對於災、異或顯於前、或顯於後的警示,不能應變,是以又續有後患。其說《春秋》災異以陰陽變化為基底,在日食之例又合以分野說,藉以證明人具有與天雙向交感的可能與特殊性,面對天命垂示之災異,人猶有可以應變、改善者。至於當如何應變?則是另一有意義課題。
期刊論文
1.陳鴻超(2014)。《左傅》神異預言與中國古代史學傳統。古代文明,8(1),85-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薛亞軍(199701)。《左傅》災異 預言略論。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19-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1984)。左傳災異説探論。鵝湖月刊,114,1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樹勳(20090500)。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天人哲學觀。臺大文史哲學報,70,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啟書(20130300)。《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40,145-147+149-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麗桂(20111100)。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38(11)=450,59-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德良(19991100)。論漢儒災異論--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察考(上)。鵝湖,25(5)=293,16-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啟書(20071200)。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臺大中文學報,27,123-125+127-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明恩(2010)。董仲舒災異說析論。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紅樓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所)。217-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桂羅敏(2012)。災異與秩序--《漢書•五行志》研究(碩士論文)。上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啟書(1995)。董仲舒春秋學中的災異理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范甯、楊士勛(2000)。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德漢(197907)。從漢書五行志看春秋對西漢政教的影響。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班固、顔師古(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公羊壽、何休、徐彥、浦衛忠、楊向奎(2000)。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浩(1989)。楚滅國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復觀(2001)。兩漢思想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高評(20020000)。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左丘明、楊伯峻(1990)。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晏、邢昜。季氏。論語注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仲舒。郊語。春秋繁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