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漢三公研究
作者:戴子平
作者(外文):TAI, TZU-P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信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兩漢行政風氣SangongThree prime ministersThree lordsHan dynastyThree duk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本研究旨在考辨兩漢三公制度流變及其影響。主要可分為兩部分,制度史之考辨與行政風氣變化之論述。
壹章: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範圍與研究方法。
貳章:「兩漢三公制度考辨與勢力發展」,扼要考釋西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之職權之源起、分合,檢討傳統說法,見三公大員在漢制下之流變與影響。
參章:「高祖至武帝時期三公勢力發展」,分就不同時期的政治焦點、政治風氣的變化,以窺漢廷行政風氣之演進。分為三小節:高祖至呂后,文、景與武帝時期。漢初功臣對西漢政局影響深遠,所謂規模弘遠者,即見人主對功臣智識之倚重,而國初看似清淨少事,實有統治者的運籌帷幄、舉重若輕;景帝收攏關東,對於丞相已越不能容忍;武帝朝對丞相的輕視與朝政之新創,有其前沿與勢之必然。其為漢廷行政體系建立價值新準,影響百代。
肆章:「昭帝到新朝時期三公勢力發展」。承上章所論,進一步析為三小節,申論霍光、昭、宣到新朝行政風氣的演變。所謂的昭、宣之治,乃奠基在經學價值的建立與行政體系的越見歷練;元、成復古、保守風氣興起、儒生議政不能務實;哀、平民間信仰、數術等不同濟漢路線出現,降及王莽挾帶復古風氣篡位、變革,與其對東漢政權所造成的深遠影響,皆是本節論述重點。
伍章:「東漢三公勢力發展與行政風氣變化」,分作五小節,首節申論東漢政權對智識安置之失當,此一「劣勢」深受王莽政局影響,導致三公有志難伸,而「事歸臺閣」,權傾人主。其重視監察、議政風氣嚴苛與軍制失當,均見東漢越漸專制之傾向。在此一前提下,進一步分節開展光武以至於桓、靈不同階段的三公勢力與朝政風氣。初期三公看似重用,實重其表彰之效;和帝以下,外戚驟起,展開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唯此一專制的局面,仍極度有利統治者,故安、順雖外戚勢大,對於漢祚,仍有維持之效,但此一抵制智識的局面,使得人主傾向外戚、宦官,政趨汙濁。桓、靈之下主與黨錮之禍之激烈,乃東漢長期對智識壓抑之積習使然。
陸章:「結論」。
This research is talking about three prime ministers (Sangong) in Han Dynasty.
There are two main issues in this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prime minist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tmosphere of Han dynasty.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research.
First chapter: explain and define the research motive, range and methods.
2nd chapter: Analyze, describe the Institution of three prime ministers, and the cours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3rd chapter: The period between Emperor Gaozu(漢高祖) to emperor Wu(漢武帝) was the time that three prime minister gotten powerlessness.
Research Focus on different political events and how three prime ministers to solve it. Beside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atmosphere in this period. Before the Emperor Wu’s period, the three prime ministers was full authority, respectable, even a little arrogant.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 was main changed of three prime minister’s position, in emperor Wu period, three prime ministers was powerlessness, even dangerous. Idle was the best way to protected themselves.
4th chapter: The period between emperor Zhao(昭帝)to emperor Wang Mang(王莽).In this time, Confucianism and Revivalism became main value in administrative system, but there couldn’t handle the political events. Although the Confucianism prime minister was trusted by emperor Yun(漢元帝). But the prime minister can’t led country became strong and abundant, opposite, prime minister just focused on the sacrifices affairs and adjusted the Institution. It was made country became weakness, finally, let Wang Mang usurped the throne.
5th chapter: in the course of Western Han to Eastern Han, three ministers became royally but powerlessness. Emperor became more autocratic by strict supervision. The new three prime ministers Institution designed by Wan Mang, was followed by Emperor Guan Wu(光武). It was full defects, the Function of three prime ministers couldn’t work. Emperor didn’t trusted three prime ministers, and changed to appoint Secretariat and eunuch. Enough and emperor’s relatives replace the three prime minister became the core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this situation, emperor’s heir always be young children, and this bad cycle just repeat again and again.
6th chapter: conclusion.
主要參考書目
古籍(依原書出版時代排序)
李耳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荀況著、王先謙集釋《荀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呂不韋編、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伏勝著、鄭玄注《尚書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賈誼著,閻振益、鍾夏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韓嬰著、許維遹集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劉安等編、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董仲舒著、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司馬遷著、瀧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桓寬等編、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衛宏著、孫星衍輯校《漢官六種》,收錄於《四庫備要》第4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劉珍等著、吳樹平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班固著、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8月)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應劭著、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荀悅《前漢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8月)
袁宏《後漢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6月)
陳壽著、裴松之集解《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范曄著、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8月)
張九齡等撰、王雲五主編《六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杜佑《通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月)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
徐天麟《西漢會要》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徐天麟《東漢會要》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王益之《西漢年紀》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大全》,收錄於《朱子全書》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熊方等著《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錄於《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中華書局,1975年)
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年12月)
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趙翼《陔餘叢考》(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7年)
紀昀編《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
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中華書局,1985年5月)
孔廣森《公羊春秋經傳通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陳樹鏞《漢官答問》收錄於汪康年輯《振綺堂叢書初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序)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11年8月)
蒙文通《治學雜語》,收錄於蒙默編《蒙文通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3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
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俊《中國宰相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new window
韓復智《兩漢的經濟思想》(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年)
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王令樾《緯學探原》(臺北:幼獅出版社,1974年)
劉咸炘《四史知意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2月)
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6年6月)new window
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臺大文學院,1978年)new window
周道濟《漢唐宰相制度》(臺北:大化出版社,1978年)new window
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8月)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中國社會科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曾維垣編《兩漢選士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沈剛伯《沈剛伯先生文集》(臺北:中央日報編印,1982年10月初版)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池田雄一《中國古代社會聚落的發展情況》,收錄於龔又明、智白澤譯,李泛文主編:《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一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1月)
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
堀毅《秦漢法制史論考》(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李新霖《公羊傳要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3月)
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兼論新國家學說的建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初版)new window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new window
日‧大庭脩著,林劍鳴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英‧崔瑞德、魯惟一編《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95年9月)new window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其及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new window
周予同《博士制度和秦漢政治》收錄於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英‧柯靈伍德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6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一)(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8年)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7月)
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
陳啟雲《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2000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12月)
孫筱《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社,2004年)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經義折獄與傳統法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12月04日)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臧知非《制度文明與中國社會: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吉林:長春出版社,2005年)
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黃靜嘉《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勞榦《中國古代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汪清《兩漢魏晉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王子今《秦漢社會史論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8月)new window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07年)
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7月)new window
陳啟雲《儒學與漢代歷史文化──陳啟雲文集》(二)(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小鋒《西漢中後期政局演變之探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楊向奎:《西漢經學與政治》,(臺中:文听閣出版,2008年)
翁麗雪《東漢經術與士風》(臺北:永和,花木蘭出版社,2008)
傅佩琍《王莽之《尚書》學與行政》(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
翁麗雪《東漢經學之政治致用論》(臺北:永和,花木蘭出版社,2009)
樓勁、劉光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林政言《讖緯學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王愛清《秦漢鄉里控制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王愛清《秦漢鄉里控制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中和:大中國出版,2011年)
熊偉《秦漢監察制度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韓復智《韓復智文史散集》(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7月)
李學銘《東漢史事述論叢稿》(臺北:萬卷樓圖書,2013)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4月)new window
馬士遠《兩漢尚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2014年4月)
王初慶《曙青《春秋》三傳論叢》(臺北:洪葉文化,2013年10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8月)new window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4年3月)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辛德勇《制造漢武帝》(北京:三聯書店,2015)
陳侃理《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孫博聞《秦漢軍制演變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4月)
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
學位論文
江乾益《前漢《五經》齊魯學之形及其影響》(臺北: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杜松柏指導,1990年)new window

林惟仁《兩漢學術今、古問題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啟屏指導,2002年)new window

王惟貞《東漢「明章之治」論析──明、章二帝鞏固政權的措施》(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啟雲指導,2006年)

謝偉先《政治權力對東漢君臣關係之影響》(新北市:輔仁大學中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正之指導,2006年)

鄭雯馨《王莽的政治與經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葉國良指導,2006年)

佟冰《東漢三公考述》(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鶴泉指導,2006年)

何玉如《《史記》漢初五功臣列入世家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蔡信發指導,2007年)

施文雅《東漢末軍閥割據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詹士模指導,2007年)

張富泰《東漢時期的宗廟與政權正當性》(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蔡幸娟指導,2008年)

諸葛俊元《西漢學術與政治權力變遷關係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王金凌指導,2008年)new window

孫永春《東漢尚書令考述》(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鶴泉指導,2008年)

鄭嵐薰《兩漢宗族與國家社會關係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詹士模指導,2009年)

陳殷宜〈博士、學官與儒生官僚──漢代經學體制化的歷程〉(臺北:中國文學研究所,車行健指導,2009年)

李迎春《秦漢郡縣屬吏制度演變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王子今指導,2009年)

金春燕《《史記》論贊的書寫與漢初黃老思想》(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是論文,李威熊指導,2010年)

高震寰:〈漢代地方大姓與政府的依存關係──以成陽仲氏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邢義田指導,2010年)

陳姵琁《東漢三輔地區的士人》(臺北:臺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閻鴻中指導,2010年)

張書豪《西漢郊廟禮制與儒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陳麗桂指導,2010年)new window

郭惠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史記》中的帝相》(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忠道指導,2010年)

陳仕偉《《史記》《漢書》漢武王朝功臣傳記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金虎指導,2013年)

白品鍵《士與漢代文化摶成研究──儒學、吏事與方術的揉合與實踐》(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蓓蓓指導,2014年)new window


期刊論文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收錄於《清華學報》第11卷第4期(北京:清華大學,1936年),頁1017。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卷下(臺北:中央研究院,1963),頁505-558。new window

劉師培〈論歷代中央官制之變遷〉收錄於《國粹學報》27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1974年9月),頁2。

勞榦〈漢代尚書的職任及其和內朝的關係〉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0年3月),頁33-51。new window

邢義田〈東漢孝廉的身分背景〉收錄於《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頁145-213。new window

邢義田〈從「如故事」和「便宜從事」看漢代行政中的經常和權變〉收錄於《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頁333-409。new window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錄於《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頁209-253。

廖伯源〈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一分(臺北:中央研究院,1990年3月),頁1-27。new window

卜憲群〈秦漢三公制度淵源論〉收錄於《安徽史學》第4期(安徽史學雜誌社出版,1994年),頁12。

高敏〈東漢魏晉時期州郡兵制度的演變〉收錄於《歷史研究》第3期(北京:中國社科院雜誌社,1996年),頁41-53。

廖伯源〈試論西漢諸將軍之制度及其政治地位〉收錄於《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頁138-203。

夏長樸〈論漢代學術會議與漢代學術發展的關係〉收錄於:《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中文系,2000年),頁89-90。

汪清、謝秀芝、冷瑞光〈西漢中後期刺史越權現象的歷史考察〉收錄於《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1年),頁71-75。

張寶三〈漢代章句之學論考〉收錄於《臺大中文學報》14期(臺灣大學中文系,2001年),頁35-37、39-75。new window

吳昌廉〈衛宏「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說」考辨〉收錄於《興大人文學報》32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02年6月),頁573-614。new window

胡正之〈漢儒災異說商榷〉收錄於《輔仁國文學報》17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2002年3月),頁1-38。new window

張端穗《西漢《公羊春秋》首立學官之緣由──以祭仲事蹟之論述為焦點之探討》收錄於《東海中文學報》(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7月),頁1-23new window

江乾益:〈漢書五行志中之災異說探論〉收錄於《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6月),頁1-19。

蔡忠道〈秦漢之際思想析論〉收錄於《人文藝術學報》第2期(嘉義:嘉義大學,2003年3月),頁17。new window

吳昌廉〈蕭何收秦圖書初探〉收錄於《興大人文學報》卷33(下)(臺中:中興大學,2003年),頁573-601。new window

蔡忠道〈秦漢之際思想析論〉收錄於《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報》第二期(嘉義:嘉義大學,2003年3月),頁1-32。new window

湯其領〈西漢三公制探論〉收錄於《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第6期(徐州: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5年11月),頁53-59。

孟彥弘〈秦漢法典體系的演變〉收錄於《歷史研究》第3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頁19-36。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收錄於《新史學》16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3-56。new window

劉小嬿〈由《春秋繁露》論《公羊傳》之「權變」思想〉收錄於《孔孟月刊》(臺北:孔孟月刊出版社,2006年12月),頁36-41。new window

卜憲群〈春秋戰國鄉里社會的變化與國家基層權力的建立〉收錄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清華大學,2007年),頁75。

黃啟書〈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收錄於《臺大中文學報》(臺大:臺大中文學報,2007年),頁139。new window

劉次沅、吳立旻:〈古代「熒惑守心」記錄再探〉收錄於《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7期卷4(北京: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2008年),頁507-520。

張書豪〈《漢書‧五行志》所見劉向災異論〉《先秦兩漢學術》第十期(臺北:輔仁大學,2008年9月),頁81-104new window

陳治國、韓風〈秦漢太尉、國尉考辯〉收錄於《咸陽師範學報》23卷第3期,(陝西:咸陽師範大學出版,2008年5月),頁8。

魯弘平〈論司馬相如的儒家思想〉收錄於《西南大學民族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四川:西南民族大學,2008年9月),頁164-168。

郭永吉〈先秦至西漢博士論考——兼論博士與儒的關係〉收錄於《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頁63-118。new window

呂廟軍〈在中西比較視野下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的艱辛探索——陳啟雲教授訪談錄〉收錄於《史學集刊》2009年第2期(吉林:吉林大學出版,2009月),頁88-94。

黄怡君〈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談漢初的尚書〉,《史原》總22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出版,2010年9月),頁20-21

黃致遠、黃今言〈東漢太尉系年錄〉收錄於《江西師範大學學報》(江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10年)第43卷第6期,頁78-83。

王連旗〈試論西漢丞相制度的演變〉收錄於《開封大學學報》24卷第4期,(河南:開封大學學報,2010年12月),頁23-26

張書豪〈西漢「堯後火德」說的成立〉收錄於《漢學研究》29卷,第3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1年9月),頁20。new window

吳智雄〈政權、學官、經義的交結──論漢宣帝與榖梁學〉收錄於《成大中文學報》(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12年6月),頁1、29。new window

鄭顯文:〈從秦《法經》到漢蕭何作《九章律》和傍章律──秦漢律典體系演進新論〉,(臺北:《法制史研究》卷23,2013年),頁27-66。new window

廖伯源〈西漢中朝官之考論〉收錄於《新亞學報》第三十一卷(下)新亞研究所六十周年所慶特刊──歷史分冊(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2013年6月)頁79-181。new window

侯旭東〈西漢御史大夫寺的變遷兼論御史大夫之執掌〉收錄於《中華文史論叢》總117期(2015年1月),頁167-197。

張書豪〈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國文學報》(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6月)頁1-28。new window

萬義廣〈漢代三老的層級結構及其異同考〉收錄於《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5期(江西:江西師範大學,2015年),頁124-128。

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