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抄古文「示」部疏證十九則
書刊名:成大中文學報
作者:林清源
作者(外文):Lin, Chin-ye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64
頁次:頁99-138
主題關鍵詞:傳抄古文汗簡古文四聲韻集篆古文韻海Transcri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Han JianGu Wen Si Sheng YunJi Zhuan Gu Wen Yun H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4
  • 點閱點閱:4
本論文以《傳抄古文字編》「示」部為範圍,從中選取「祝」、「(礻留)」、「祈」、「禱」、「禜」、「禳」、「禬」、「禪」、「禦」、「禡」等十字,合計十九組傳抄古文字形,考察這些傳抄古文的構形,發現歷代傳抄古文字書至少存在如下幾種亂象:(一)將通假字誤釋為本字;(二)將早期傳抄字書正確古文誤抄為另一個形近之字;(三)將早期傳抄字書正確釋文誤抄為另一個形近之字;(四)將同一傳抄字書早期版本正確釋文誤抄為另一個形近之字;(五)將《說文》篆文誤混為戰國古文;(六)據新興俗字改隸作篆而成;(七)據形近訛體改隸作篆而成;(八)據篆文變體隸定而成;(九)疑後人據古文偏旁自行拼合而成。此外,筆者還發現《集篆古文韻海》1.8「祈」字作□(龔萬鍾本)、□(項世英本)、□(《宛委別藏》本)等形,《訂正六書通.支韻》所錄齊侯鐘「祈」字作□形,應是自《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嘯堂集古錄》所錄齊侯鐘鎛「旂」字□、□等形摹抄而來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nineteen items from ten characters in sequence, including Zhu (祝), Liu ((礻留)), Qi (祈), Dao (禱), Yong (禜), Rang (禳), Hui (禬), Chan (禪), Yu (禦), Ma (禡). By inspect those word structure, it all sorts of some chaos and confusion
期刊論文
1.白於藍(1999)。釋褎--兼談秀、(??)一字分化。中國古文字研究,1,348-3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家浩(2005)。馬王堆漢墓帛書祝由方中的「由」。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1),7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煒湛(2002)。碧落碑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00,27-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剛(1995)。戰國文字中的同源詞與同源字。中國文字,新20,191-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家浩(1952)。信陽楚簡「澮」字及从「??」之字。中國語言學報,1952(1),189-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世輝(1979)。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古文字研究,1979(1),137-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峰(2017)。說上博八《子道餓》的「嘼攻」--兼談金文與《說文》中的「嘼」。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中國文字學會主辦,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承辦 (會議日期: 2017/08/19-08/20)。貴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愛民(2010)。燕文字編(碩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梅(2004)。碧落碑研究(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綉玲(2009)。《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一姝(2002)。《古文四聲韻》異體字處理訛誤的考析(碩士論文)。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春桃(2012)。傳抄古文綜合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海東(2013)。《古文四聲韻》疏證(一二三卷)(博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閆翠娟(2012)。《傳抄古文字編》形聲字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保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雅雯(2013)。《集篆古文韻海》文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聖峯(2013)。傳抄古文構形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清源(1997)。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夢麒(2007)。《說文解字》字音注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俅(1985)。嘯堂集古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孝定(1992)。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希峰(2000)。漢語詞族續考。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孔安國、孔穎達(1982)。尚書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充、楊寶忠(1999)。論衡校箋。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司馬光(1988)。類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自烈、廖文英(1995)。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任臣(1995)。字彙補。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富海(2007)。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丁福保(1988)。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班固、顏師古(1979)。漢書。台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毛公、鄭玄、孔穎達(1982)。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在國(2006)。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珍(1991)。汗簡箋正。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錫全(1990)。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家浩、黃德寬(2013)。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臧克和(2011)。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丁度(1986)。校訂本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春桃(2016)。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琳儀(2003)。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昭容(20030000)。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儒、劉毓慶(2002)。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顧野王(1985)。玉篇零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顧野王、孫強(1985)。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杜從古(1988)。集篆古文韻海。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杜從古(1988)。集篆古文韻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彭年、余迺永(1980)。互註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聯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薛尚功(2001)。歷代鐘鼎彝器款式法帖。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釋行均(1985)。龍龕手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閔齊伋、畢弘述、畢星海(1981)。訂正六書通。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79)。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丹(2015)。《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學勤(2012)。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志強(2015)。古本《尚書》文字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徐在國(2002)。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20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劍(2007)。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故宮博物院、羅福頤(1981)。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家浩(200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