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周樂文化研究--從音樂經驗的角度考察
作者:賴昶亘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聰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兩周樂文化音樂經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兩周樂文化研究—從音樂經驗的角度考察
摘要
本論文主要從音樂經驗的角度,就目前可得的出土與文獻資料,略依時代先後來探討兩周時期的音樂文化。
人類的音樂經驗,主要取決於感官經驗中聽覺的發揮,然而並非所有聽力所得的經驗都可以音樂理解之,換句話說,何謂音樂、樂該如何定義,也就是首先必須面對與定義的問題。對此,本文首先在第一章緒論中,借鑑西方研究者對於音樂的定義與種種討論,作為反思兩周樂文化的參考座標。資料所見兩周時期的樂文化的內容豐富,遠非現代西方音樂學者從器樂立場對於音樂所做的思考所能範圍;然而,西方學者對於器樂的思考的確契合兩周樂文化中的部分內容,其對於音樂經驗的討論也的確可以深化我們對於兩周樂文化的理解,因此,認識、參考西方學者對於器樂音樂經驗的種種討論,將有助於本文對於兩周樂文化更深入的認識與討論。
論文第二章主要討論兩周時期的青銅樂鐘。不論是文獻記載或考古發現,青銅樂鐘無疑地都是兩周時期極其重要的樂器之一。青銅樂鐘不只是實際的演奏樂器,更是作器者與用器者社會身份地位的表徵之一,尤有甚者,青銅樂鐘更可能是周人藉以自別於其他族羣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換言之,兩周時期青銅樂鐘所蘊藏的文化意義遠非其作為樂器所可涵蓋。因此,本文第二章〈樂之器〉選擇從物質文化的角度,對周人甬鐘的由來與可能的文化意義作更深入的討論,並且試圖呈現兩周時期樂鐘形制的發展與特色。
論文第三章〈樂之用〉則藉由青銅樂鐘銘文與傳世文獻的記載,試圖還原與呈現兩周時期的樂文化內容與面貌。首先,樂鐘銘文清楚顯示了周人使用樂鐘的目的,也反映了周人對於樂鐘聲響作用的理解,藉由對兩周時期樂鐘銘文內容的整理與分析,青銅樂鐘之於周人的音樂經驗與意義,得以清楚的顯現;東、西周時期人們對於樂鐘使用目的與樂鐘效用觀念的改變,也得以清楚認識。其次,傳世文獻提供了兩周時期與樂鐘銘文有別的用樂記載,藉由相關資料的整理分析,我們得以進一步的認識兩周時期的用樂過程、探索其中的音樂經驗,並且得以更為深刻的認識文獻對於呈現歷史事實的侷限。第三,傳世文獻中也往往有著更為現實具體的用樂紀錄與過程描寫,藉由對這些內容的分析做為基礎,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孔子豐富的音樂論述,也由此可以發現,孔子幾乎是目前可見兩周時期對音樂認識與理解最為深刻之人,孔子對於音樂的種種議論,幾乎是認識戰國諸子音樂論述的基礎,孔子音樂經驗所反映的價值與可貴也就由此得以認識。
第四章〈樂之論〉對《墨子》、《荀子》與《呂氏春秋》中相關的音樂論述加以分析討論,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釐清先秦諸子對於音樂認識的特色與侷限。藉此,本文關於兩周時期音樂經驗的討論得以完整的呈現。
藉由上述篇章的討論,本文希望從音樂經驗的角度出發,較為清楚的呈現周人樂文化的特色。音樂經驗立基於聽覺感官的發揮,但在兩周樂文化中,音樂經驗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內容發生,並且被賦予一定而特殊的文化、價值意義,因此,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章節,能夠較為完整呈現周人特殊樂文化內容並論述其特色。
參考書目
(以作者姓氏漢語拼音字母及筆畫為序)


一、專著
(一)古籍
池田末利:《儀禮 別冊圖》I-V,日本:東海大學出版會。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孔穎達等:《十三經注疏》,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再版。
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10月初版八刷。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初版九刷。new window
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9月。
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吳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韋 昭 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03月。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06月。
許維遹:《呂氏春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09月。
楊天宇:《儀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07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05月。
〔日〕竹添光鴻:《論語會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04月。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09月。


(二)今人著作
〔英〕阿倫.瑞德萊 著,王德峰等譯:《音樂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usi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04月。
〔日〕白川 靜:《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08月。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組 編著:《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01月。
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等編:《早齊夏文化與先商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03月。
蔡慶良 等編:《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10月。new window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04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04月。
陳 致:《從禮儀化到世俗化 詩經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陳 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9年
陳 槃:《不見於春秋大事表枝春秋方國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2003年07月。new window
陳荃有,《中國青銅樂鐘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05月。
陳雙新:《西周青銅樂器銘辭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曹 瑋:《周原遺址與西周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01月。
曹 瑋 主編:《周原出土青銅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曹本致 主編:《大音—音樂學、音樂之間的對話》第二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
崔 憲:《探律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07月。
崔 憲:《曾侯乙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09月
杜正勝:《中國古代社會》,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12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01月初版。new window
董運庭:《論三百篇與春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方建軍:《商周樂器文化結構與社會功能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方建軍:《地下音樂文本的讀解—方建軍音樂考古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方建軍:《音樂考古與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8月。
方寶璋、鄭俊暉:《中國音樂文獻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05月。
馮文慈:《中國音樂史的回顧與反思》,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08月。
馮潔軒:《金石回響》,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10月。
傅武光:《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1993年02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上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01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顧頡剛:《史林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02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周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門峽虢國墓 第一卷》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平頂山應國墓地 I》上下,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07月。
胡謙盈:《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02月。
胡謙盈:《周文化及相關遺存的發掘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考古輯刊》1-9輯,
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銅器》,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10月。
黃漢華:《抽象與原理—音樂符號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07月。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05月。
〔日〕家井 真 著,陸越譯:《詩經原意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01月。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新贛商代大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09月。
金尚理:《禮宜樂和的文化理想》,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09月。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08月。
《考古學研究》編委會:《考古學研究—紀念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法〕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著、陳曉禾 等議:《結構人勞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12月。
〔英〕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 主編,陳勝前譯:《考古學:關鍵概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03月。
李 峰:《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與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 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與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08月。
李幼平 主編:《鐘鳴寰宇—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30周年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年12月。
李宗焜:《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2月。new window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08月。
李純一:《先秦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純一:《困知選錄》,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朝遠:《青銅器學步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08月。
李榮有 等著:《禮復樂興—兩漢鐘鼓之樂與禮樂文化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勞承萬:《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型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雷興山:《先周文化探索》,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01月。
劉 雨:《今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05月。
劉再生:《中國音樂的歷史型態—劉再生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劉軍社:《先周文化研究》,陜西:三秦出版社,2003年05月。
盧連成、胡智生:《寶鷄 國墓地》,北京、王物出版社,1998年10月。
〔美〕倫納德.邁爾(Leonard B. Meyer)著,何乾三譯:《音樂的情感與意義》(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04月。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民73年05月再版。
馬銀琴:《兩周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07月。
彭明瀚:《吳城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07月。
彭適凡:《中國南方考古與百越民族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01月。
蒲亨建:《探賾索引—中國音樂型態學新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2月。
裴普賢:《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01月再版。
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編輯組:《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08月。
錢 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錢 穆:《古史地理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07月。
容 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08月。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編:《商周青銅器紋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紐〕斯蒂芬.戴維斯(Stephen Davies)著,諶蕾譯:《音樂哲學的論題》(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Music),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06月。
〔紐〕斯蒂芬.戴維斯(Stephen Davies)著,宋瑾 等譯:《音樂的意義語表現》(Musical Meaning and Experience),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04月。
蘇榮譽:《磨戟—蘇榮譽自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08月。
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王 志:《周代詩歌制度與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01月。
王 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05月。
王 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証》,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王 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01月。
王子初:《殘鐘錄》,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07月。
王子初:《音樂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01月。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05月。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其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05月。new window
王清雷:《西周樂懸制度的音樂考古學研究》,2007年05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06月第一版。
〔英〕維克多.特納著:《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
向桃初:《寧鄉炭河裡西周城址》發掘報告,2005年02月。
向桃初:《湘江流商周域青銅文化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07月。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溫故知新錄—商周文化管見》,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09月。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興與象:中國古代文化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6月。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著,周伯群等譯:《重寫中國古代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著,黃聖松、楊濟襄、周博群 等譯:《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04月。
許倬雲:《西周史 增補二版》,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01月。
解希恭主編:《襄汾陶寺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01月。
謝堯亭:《發現霸國—講述大河口墓地考古發掘的故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08月。
謝嘉華:《音樂的語境—一種音樂解釋學視域》,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05月。
蕭 兵:《儺蜡之風—長江流域戲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
薛永武:《禮記樂記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06月。
尹盛平 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06月。
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04月。
楊 寬:《古史新探》,出版者、年、地不詳。
楊 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04月。
嚴文明 主編:《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 新石器時代考古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04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上海江蘇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北京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湖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天津陜西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山西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06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河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山東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12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II 江西續河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07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II 湖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0月。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II 河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0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 等編:《商代江南—江西新贛大洋洲出土文物輯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0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殷周金文集成 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0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楊錫璋、高瑋主編:《中國考古學 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張長壽、殷瑋璋主編:《中國考古學 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1994年04月。new window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 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07月。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周聰俊:《饗禮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01月。new window
周書爛:《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04月。
張天恩:《關中商代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張天恩:《周秦文化研究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01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04月。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2月。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08月初版三刷。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02月。
張光直:《商文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02月。
張光直:《考古學 關於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再思考》,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01月。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07月。
張煥君:《制禮作樂—先秦儒家禮學的形成與特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01月。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校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01月。
趙 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年01月。
趙維平:《中國與東亞諸國的音樂文化流動》,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11月。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08月二版。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 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04月。
鄭杰翔:《新石器文化與夏代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04月。

曾永義:《儀禮樂器考》,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09月。
臧藝兵、陳永 主編:《音樂理論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101年04月。
臧義兵:《作為文化的音樂》,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101年04月。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友華:《先秦大型組合編鐘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9年。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分禮俗探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二):單篇論文
陳章錫:〈禮記教育哲學之總體考察〉,《鵝湖學誌》第50期。new window
黃銘崇:〈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的類型與階段(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三本第四分,2012年12月。new window
黃銘崇:〈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的類型與階段(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一分,2013年03月。new window
李 峰:〈先周文化的內涵及其淵源探討〉,《考古學報》1991年第03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