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研究
書刊名:哲學論集
作者:周景勳
出版日期:1989
卷期:23
頁次:頁84-115
主題關鍵詞: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0
  • 點閱點閱:36
期刊論文
1.周景勳(19880700)。易傳繫辭中「生生之謂易」的研究。哲學論集,22,147-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維煥(1986)。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軾(1974)。蘇氏易傳。台北市: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塨(1974)。周易傳注。台北市: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嚴靈峰(1983)。易簡原理與辯證法。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焦循(1975)。焦循之易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1985)。善本易經。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雍(1974)。郭氏傳家易說。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亨(1987)。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通伯(1979)。周易費氏學。台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司馬光(1974)。溫公易說。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弼、孔穎達、韓康伯(1972)。周易正義。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唐君毅(1984)。導論(上)--道之名義及其類比。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道的意義。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岱年(1985)。「易傳」與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玄儒評林。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敦康(1985)。從易經到易傳。易學論著選集。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懷民(1978)。道為一。大易哲學論。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鏡池(1985)。易傳思想的歷史發展。易學論著選集。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范良光(1982)。易傳的天道論。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岱年(1981)。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中國哲學發微。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嚴靈峰(1983)。論周易中之哲學原理和方法。易學新論。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光(1984)。朱熹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