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作者:許善然
作者(外文):Shan-Jan Hsu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劉錦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李通玄華嚴思想十處十會十二緣生三聖圓融善財童子Li TongxuanHua Yen PhilosophyTen places and ten assembliesTwelve causesThe Hua yen TrinitySudha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李通玄,號棗柏長者,盛唐時人,稟性聰慧,學博識廣,年過四十,埋首方山鑽研《華嚴經》,不為開山立宗,祇為弘揚推昇華嚴思想,立之於一乘圓教。生平論述以《新華嚴經論》為代表,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中國華嚴思想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深入進行其有關華嚴思想的研究,主軸有三:首先,在判釋《華嚴經》的大義上,李通玄提出「十處十會四十品」,並自創「十宗十教」的說法,完全與法藏、澄觀的劃分大異其趣;繼而為呈現《華嚴經》教法的圓義殊勝及在詮解教義、成佛、見佛等方面與一般權教的差別,以凸顯一乘圓教義理深宏廣大,小、始、終、頓四教全收,猶如大海之攝百川。其次,就其華嚴思想義理的特色而言,一是以《易》解《華嚴經》最為突出顯著,其會通方式為漢傳佛典提供一個嶄新的思維模式。二是重新詮釋十二緣生,著作《十明論》勘破世人對生命的迷障。李通玄認為生命的解脫關鍵,只在於迷悟之間的差別;迷人視十二緣生是大苦海,而悟者卻視之為寶莊嚴大城。三是主張三聖圓融一體觀,提昇文殊的地位,將之與佛、普賢平等並列,為後世建立了新的佛菩薩信仰體系。最後,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作為修行的次第,也就是託善財童子作為依人證入佛果妙境的實際示範。其實,善財童子並非只如經中的特定人士,祇要肯發大心,行普賢願,人人皆是。至於五十三善知識,實際上是具存於吾人日常生活周遭的人物,而非離開生活面,另有特異功能的他方神聖。綜觀李通玄華嚴思想,到處可見他非常重視現實生活世界具體行持的工夫,使佛法不落入空談玄說;並再三呼籲發大心凡夫應把握此生此世行普賢願,則人人皆可成佛,此時此地就是光明世界、極樂淨土。
一、古籍傳統文獻

(一)經(依《大正藏》)冊數、號數排序)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第0099號。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第0251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0235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0262號。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第0278號。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第0279號。
唐‧尸羅達摩譯《佛說十地經》,《大正藏》第10冊,第0287號。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第0293號。
唐‧地婆訶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冊,第0295號。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0374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藏》第12冊,第0389號。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第0397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第0474號。
元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大正藏》第16冊,第0671號。

(二)律
《梵網經》,《大正藏》第24冊,第1484號。
《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第24冊,第1485號。

(三)論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1509號。
天親菩薩造、菩提流支等譯《十地經論》,《大正藏》第26冊,第1522號。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第30冊,1564號。
世親菩薩釋,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第31冊,第1595號。
馬鳴菩薩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第1666號。

(四)古籍註釋(依時代排序)
漢‧鄭玄注《易緯乾鑿度》,《易緯四類謀外四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魏‧王 弼《周易略例》,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
梁‧慧 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59號。
隋‧智顗口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1716號。
隋‧慧 遠《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第1851號。
隋‧吉 藏《三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第1852號。
唐‧智 儼《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藏》第35冊,第1732號。
唐‧智 儼《華嚴一乘十玄門》,《大正藏》第45冊,第1868號。
唐‧法 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第1733號。
唐‧法 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第45冊,第1866號。
唐‧法 藏《華嚴策林》,《大正藏》第45冊,第1872號。
唐‧李通玄《新華嚴經論》,《大正藏》第36冊,第1739號。
唐‧李通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大正藏》第36冊,第1740號。
唐‧李通玄《略釋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大正藏》第36冊,第1741號。
唐‧李通玄《解迷顯智成悲十明》,《大正藏》第45冊,第1888號。
唐‧李通玄造論、釋志寧釐經合論《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卍新續藏》第4卷,第0223號。
唐‧澄 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第1735號。
唐‧澄 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36冊,第1736號。
唐‧澄 觀《華嚴經疏鈔玄談》《卍新續藏經》第5卷,第0232號。
唐‧澄 觀疏義、憨山提挈《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卍新續藏經》第8卷,第0240號。
唐‧澄 觀《三聖圓融觀門》,《卍新續藏經》第45卷,第1882號。
唐‧裴休集《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第48冊,第2012A號。
唐‧一 行《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卍新續藏經》第23卷,第0438號。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宋‧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讚》,《大正藏》第45冊,第1891號。
宋‧道 謙編《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大正藏》第47冊,第1998B號。
宋‧延 壽《宗鏡錄》,《大正藏》第48冊,第2016號。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冊50,第2061號。
宋‧復 菴《華嚴經綸貫》,《卍新續藏經》第3卷,第0220號。
宋‧戒 環《華嚴經要解》,《卍新續藏經》第8卷,第0238號。
宋‧胡 瑗《周易口義》,臺南:靝巨書局,1912年。
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宋‧李 綱編《梁谿先生全集》卷137,臺北:漢華文化有限公司,1970年。
宋‧程 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徐 升《淵海子平評註》,臺北:未知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元‧宗 寶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2008號。
明‧蓮 池《彌陀疏鈔》,《蓮池大師全集》第一集,臺南:和裕出版社,2010年。
明‧蓮 池《竹窗三筆》,《蓮池大師全集》第四集,臺南:和裕出版社,2010年。
明‧憨山德清《紫柏尊者全集》,《卍新續藏經》第73卷,第1452號。
明‧釋德清《紫柏老人全集》,台南:和裕出版社,1998年。
明‧蕅 益《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37冊,第1762號。
明‧蕅 益《周易禪解》,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明‧蕅 益《靈峰宗論》,《蕅益大師全集‧8》,臺北:中華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大正藏》第47冊,第1976號。
明‧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新北市:大冠出版社,2006年。
清‧道 霈《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高雄:文殊講堂,1997年。
清‧道 霈《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
清‧續 法《賢首五教儀科註》,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中:瑞成書局,2001年。
[高麗]知訥《高麗普照禪師修心訣》,《大正藏》第48冊,2020號。
[高麗]知訥《華嚴論節要序》,《韓國佛教全書》第四冊。
[日]高辨《華嚴信種義》,《大正藏》第72冊,第2330號。
[日]高辨《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脫門義》,《大正藏》第72冊,第2331號。
[日]高辨《華嚴佛光三昧觀祕寶藏》,《大正藏》第72冊,第2332號。
[日]凝然《華嚴宗要義》,《大正藏》第72冊,第2336號。

二、現代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冊,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9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冊,高雄:佛光出版社,2004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2004年。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下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王仲堯《易學與佛教》,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冉雲華《宗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朱文光《佛學研究導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公司,198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公司,2012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0年。
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公司,頁2011年。
呂 澂《佛教研究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呂 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下冊,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2010年。
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臺北:佛教出版社,2006年。
李海濤《普照知訥真心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
周叔迦《釋家藝文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公司,2000年。
邱高興《李通玄佛學思想述評》,《中國佛教學術論典‧9》,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胡順萍《華嚴經之成佛論:涵攝八十華嚴經之三十九品》,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9年。
胡順萍《華嚴世界的修行》,臺北:元華文創(股)公司,2017年。
唐一玄《讀華嚴經‧法華經記合刊》,臺北:慧炬出版社,197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夏金華《佛學與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張尚德《華嚴法界觀門》,苗栗:達摩出版社,2014年。
張曼濤編《華嚴學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2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張曼濤編《華嚴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3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張曼濤編《華嚴宗之判教及其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4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張曼濤編《華嚴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44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張善文《周易漫談》,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陳英善《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臺北:財團法人華嚴蓮社,2013年。
陳琪瑛《《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琪瑛《尋找善知識:《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12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黃元炳《易學探原經傳解‧說卦傳》,臺北:集文書局1977年。
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臺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
楊維中《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劉貴傑《佛教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鄧克銘《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鄭秀雄《善財五十三參》,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
韓煥忠《華嚴判教論》,臺北:空庭書苑,2008年。
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庭書苑,2007年。
魏道儒《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2013年。
釋智諭《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臺北:西蓮淨苑,1990年。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第7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釋夢參《華嚴經疏論導讀》,臺北: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釋賢度《華嚴學講義》,臺北:華嚴蓮社,2007年。
釋繼夢《華嚴宗哲學概要》,臺北:圓明出版社,1996年。
釋繼夢《華嚴經導讀‧1》,新北市: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6年。
釋繼夢《華嚴經導讀‧2》,新北市: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6年。
釋繼夢《華嚴經導讀‧3》,新北市: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7年。
[日]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2003年。
[日]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
[日]坂本幸男著、釋慧嶽譯《華嚴教學之研究》,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1年。
[日]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臺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日]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思想史》,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日]清水公照著、達智禪師譯《華嚴經入門》,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日]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華嚴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日]鎌田茂雄、慈怡譯《華嚴經講話》,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乃積、郭華清〈學者讚頌李通玄《新華嚴經論》〉,《五臺山研究》第99期,2009年2月,頁47-50。
朱文光〈佛學研究方法理路探索〉,《中華佛學研究》第7期,2003年3月,頁333-359。
李斯斌〈李通玄華嚴思想在宋代的影響〉,《五臺山研究》第136期,2018年2月,頁12-19。
周玟觀〈《華嚴疏鈔》之善財童子參學義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5年6月,頁193-222。
洪梅珍〈論李通玄對《華嚴經》之基本判釋〉,《國文學報》第13期,2011年1月,頁255-279。
孫業成〈華嚴經要義與李通玄的華嚴佛智觀〉,《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1卷第4期,2013年6月,頁113-141。
桑大鵬〈李通玄對《華嚴經》性質和結構的解說〉,《三峽論壇》第1期,2010年,頁119-125。
桑大鵬〈李通玄「易學華嚴」的符號學意義〉,《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期,2015年11月,頁99-106。
秦團結〈試論李通玄的三聖圓融思想〉,《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1期,頁137-141。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李通玄在明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1期,2000年3月,頁273-288。
劉媛媛〈以易解華嚴─李通玄的「周易表法」思想新探〉,《中華文化論壇》第9期,2017年9月,頁77-81。
劉錦賢〈儒道釋三家鏡喻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7年12月,頁79-118。
潘桂明〈李通玄的東方智慧論──《新華嚴經論》札記〉,《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頁377-391。
霍韜晦講述〈從原始佛教到華嚴宗〉,《內明》第143期,1984年2月,頁23-25。
霍韜晦講述〈從原始佛教到華嚴宗〉,《內明》第144期,1984年3月,頁25-27。
霍韜晦講述〈從原始佛教到華嚴宗〉,《內明》第145期,1984年4月,頁33-35。
繆方明〈華嚴宗人間佛教思想探微〉,《宗教哲學》第48期,2009年6月,頁97-110。

四、日文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日]一色順心〈「入法界品」における慈悲と善知識〉《日本仏教学会年報》通號72,2007年,頁29-42。
[日]小島岱山〈五台山系華厳思想の日本的展開序說──明恵に与えた李通玄の影響〉,《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8卷第2號,2000年3月,頁86-90。
[日]小島岱山〈李通玄における十二縁生の理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7卷第2號,1989年3月,頁122-126。
[日]小島岱山〈李通玄における三聖円融思想の解明〉,《華嚴學研究:華嚴學研究所研究紀要》第1卷,1987年3月,頁105-157。
[日]小島岱山〈李通玄における文殊菩薩の思想と周易思想との交流〉,《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5卷第1號,1986年12月,頁115-117。
[日]小島岱山〈李通玄の根本思想──真法界思想の形成とその思想史的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1卷第2號,1983年3月,頁158-159。
[日]小島岱山〈新たなる中國華嚴思想史──中國華嚴思想の二大潮流〉,《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1號,頁83。
[日]木村清孝〈『華厳経』入法界品の性格と意義〉《仏教文化》第37期,1997年12月,頁764-769。
[日]木村清孝〈李通玄の「風神」理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2卷第2號,1974年3月,頁301-304。
[日]木村清孝〈李通玄思想の流布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9卷第1號,1980年12月,頁47-51。
[日]木村清孝〈華嚴思想家と反道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7卷第2號,1969年3月,頁764-769。
[日]石橋真誡〈高弁の華嚴觀〉,《佛教論叢》第25卷,1981年11月,頁55- 57。
[日]伊藤真〈李通玄における《華厳経‧入法界品》十住位の善知識たちの理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7卷第2號,2009年3月,頁728-731。
[日]伊藤真〈李通玄における往生浄土思想批判〉,《東アジア仏教研究》第10卷,2011年5月,頁87-104。
[日]伊藤真〈李通玄による五種の初発心の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9卷第2號,2011年3月,頁603-606。
[日]柴崎照和〈明恵における善財善知識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6卷第2號,1998年3月,頁 635-639。
[日]鈴木貫太〈喜海作『善財五十五善知識行位抄』高山寺華厳行者の不安とその超克におけ〉《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7卷第1號,2008年12月,頁219-222。
[日]稲岡智賢〈李通玄における「信」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9卷第1號,1980年12月,頁343-346。

五、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日]小島岱山《李通玄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丘子紘《善財童子發菩提心研究──以「十玄門」主詮的華嚴發菩提心》,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李治華《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孟雙雙《略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對菩薩行的詮釋》,中國:陜西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邱高興《李通玄佛學思想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姚之均《試析李通玄的修行觀》,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洪梅珍《李通玄及其華嚴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桑大鵬《三種華嚴及其經典闡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曹郁美《《華嚴經》「如來放光」義涵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琪瑛《《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戴蘭琪《《華嚴經‧入法界品》思想內涵與現代詮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