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地理結構」與「社會結構」對臺灣環保問題形成與解決之限制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陳介玄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1
卷期:29:2
頁次:頁137-183
主題關鍵詞:地理結構社會結構限制解決臺灣環保問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1
  • 點閱點閱:29
期刊論文
1.石再添(19800600)。臺灣島諸流域高度、坡度及相對高度的分析研究。地理學研究,4,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19800100)。論地理學的結構。思與言,17(5),49-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萬全(19830400)。地下水開發對環境的衝擊:臺北盆地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9,7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國彥(19810600)。臺灣暴潮災害之研究。地理學研究,5,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再添、張瑞津(19780600)。臺灣區五市十六縣高度與坡度的分析。地理學研究,2,10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寶村(19890300)。近代臺灣港口的發展。臺灣風物,39(1),145-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于宗先(1986)。惟有成長始能顧及環境保護。中國論壇,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明輝(1989)。中油高雄煉油總廠訪問記要。社會與經濟,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洪文(19740700)。臺灣能源之地理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大氣科學系研究報告,8,93-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雲鵬(1986)。增進國民福利是環保政策的目標。中國論壇,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寶安(1989)。訪問記錄:廢五金同業公會。社會與經濟,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承恕(1989)。企業與社會--從發展利益追求「說起」。社會與經濟,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承恕(1989)。南台灣再訪。社會與經濟,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孫得雄(1978)。人口增加對環境之影響。環境科學通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介玄(1989)。林園中油廠及汕尾訪問記要。社會與經濟,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介玄(1989)。生存環境與理想環境的兩難?。社會與經濟,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介英(1989)。嘉南農田水利會記錄。社會與經濟,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明健(1986)。經濟成長與環境的社會成本。中國論壇,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國彥(1980)。台灣地區的水分平衡型式。地理學研究,4,25-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萬全(19810600)。臺灣主要河川之水資源探討。地理學研究,5,82-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森雄(1978)。台灣河川的分區與分類。東海環境科學通訊,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衍淮(19660600)。臺灣雷雨之地理分佈季節頻率與降水量。地理學研究,1,1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聯合報社論(1984)。控制人口的有效途徑--小家庭制。環境科學通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蕭代基(1986)。進國家如何貫徹環保政策?。中國論壇,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蕭新煌、熊傳慧(19820500)。從範型與理論的差異再論環境社會學--覆Buttel的批評。思與言,20(1),84-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枝萬、余萬居(19890331)。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79-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蕭新煌、熊傳慧(19820500)。環境社會學是一個新的範型嗎?。思與言,20(1),77-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蕭新煌、熊傳慧(19820300)。環境社會學:一個新的範型。思與言,19(6),43-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施添福(1980010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6,203-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石再添(19800100)。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6,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范振聲(1989)。工業社會的環境保護。1988台灣公共政策研討會。台灣人權促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蕭新煌(1986)。環境保護的教育與宣導:策略評估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行政院經建會法規組(1986)。環境保護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經建會法規組(1986)。公害糾紛處理及民事救濟法制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冠政(1988)。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行政院環保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渡(1987)。民間的力量。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憲宏(1987)。受傷的土地。台北:圓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irschman, A. O.(1977)。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蕭新煌(1988)。七〇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克敬(1987)。台灣產業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史明(1988)。台灣人四百年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runhes, Jean、任美鍔、李旭旦(1965)。人地學原理。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行政院環保署(1988)。行政院環保護署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劃。行政院環保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光潛(1985)。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Vico, G.、朱光潛(1987)。新科學。台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ommoner, B.、宋當倫(1984)。環境的危機。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正杰(1988)。綠色烏托邦。台北:前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其昀(1980)。人生地理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Webr, M.、張漢裕(1982)。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台北:協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emple, E. C.、陳建民(1975)。地理環境之影響。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冠學(1988)。老台灣。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Engelhardt, W.、游以德(1989)。環境保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Dowing, P. B.、黃宗煌(1988)。環境經濟學與政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智輝(1984)。台灣工業發展策略與貿易形態之轉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Polanyi, K.、黃樹民(1989)。鉅變:常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簡又新(1988)。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之檢討與展望。行政院環保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Braudel, F.(1967)。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Fontana:Collin。  new window
23.Braudel, F.(1979)。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Volume 1: The Structure of Everyday Life。New York。  new window
24.East, W. G.(1967)。The Geography Behind History。New York:W. W. Norton & Co., Inc.。  new window
25.Febvre, L.(1925)。A Geographical Introduction to History。New York:Knopt。  new window
26.Huntington, E.(1971)。Civilization and Climate。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7.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Braudel, Fernand、劉北成(1988)。論歷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1988)。第五輕油裂解工場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卿(19831031)。污染的元凶:工廠三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翁台生,楊憲宏(19830816)。我們要環境,也要黃金--在廢物燃燒的毒煙下檢取金銀銅錫應有的沉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炳耀(19880122)。環保不應妨礙經濟成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國成(19830708)。建立現代社會的第七倫--人與物關係的調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Kinzelbach, W.,游以德(19831019)。台灣不要妄自菲薄:一洋專家談我國環境保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光國(19830621)。清除我們的垃圾心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志良(19831106)。為什麼馬路老是挖不停?--重視人口流動造成社會失調現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萬發(19830810)。環境保護政策的沒革與落實之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殊文(19821015)。企業主,您可能成了「害人精」--數一數工業帶來的災害有幾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清彥(19840206)。「南方振盪」動全球:由去年異常氣候談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於幼華(1985)。台灣地區環境品質問題之檢討。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南方朔(1986)。綠色的抗議與綠色運動(代序)。綠色的抗議。前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翠霞(1987)。台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環境保護論文集。行政院環保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介玄(1989)。韋伯合理化概念與合理化討論之外。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ebvre, L.(1986)。歷史與心理學--一個總的看法。四洋現代史學流派。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憲宏(1989)。環保、政治、傳播的公害政治學。1988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新煌(1987)。誰在關心台灣的自然環境?。我們只有一侗台灣。台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新煌(1987)。環境保護體系建立芻議。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新煌(1987)。台灣地區環境保護的回顧與前瞻。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新煌(1987)。環保問題的三個制度性癥結。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新煌(1987)。垃圾處理問題的社會與政治分析答客問。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urke, Peter(1973)。Int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ucien Febvre。A New Kind of Histor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new window
13.Ladurie, E. L. R.(1972)。History and Climate。Economy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ssays from Annales。NY: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