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赫特納到沙學浚的地理學本質論
書刊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作者:潘朝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an, Chao-ya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30
頁次:頁125-158
主題關鍵詞:赫特納沙學浚地理學本質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7
  • 點閱點閱:34
     任何一門長遠的學術;必有其悠久的本質論傳統。地理學亦不例外。赫特納首創 區域特性描述詮釋的「地誌論」地理學本質論典範,對本世紀全球地理學界具有深刻的影響, 我國當代地理學之開創和發展,赫氏典範實際產生了重要的意義。對於臺灣現代地理學而言, 沙學浚教授居於開創者重鎮的崇隆地位,他的地理學本質論,明顯歸屬於赫特納的「地誌論」 典範。學術思想的傳承和發揚是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即是通過學術思想的源發及承續之脈絡 和內涵的詮釋與釐清,用以彰著由赫特納到沙學浚的地誌論地理學本質論。 地理學本質論牽涉存有論的哲學性依據;地理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空間之學,本文 指出赫特納的科學觀和空間觀,基本上源發於康德的空間哲學以及新康德主義的雙元性科學 觀念。因此本文先詮釋康德空間論以及新康德學派的科學觀,再詮釋赫特納的地誌論地理學 本質論的科學思想以及其辯證性的空間-區域觀念。 復次,本文點明:沙學浚教授早年求學的時空背景使他深受赫特納地誌論典範的影響; 本文根據沙學浚教授的地理論著之文本,判析其基本的地理學本質論,乃是赫特納的地誌論 地理學本質論典範下的思想系統。 赫特納典範是值得珍貴的,沙學浚地理本質論深受其導引,而本文亦指出另一位重要地 理學者陳正祥教授的地理學本質論,其實亦屬赫氏典範的實踐,本文於此指明對現代臺灣的 地理學之開創而言,沙陳二氏的地理本質論實有其期同源頭。 本文最後特別引釋《孟子》關於「王道仁政」的論述以顯證由赫特納到沙學浚的「地誌 論」地理學本質論的研究進路,實具有「經典」型的永恆性地位,值得我們珍惜貴重,切莫 輕忽。
期刊論文
1.施添福(19800100)。論地理學的結構。思與言,17(5),49-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朝陽(19850600)。由老子思想論地理學觀。教學與研究,7,233-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朝陽(19870300)。地理學方法論中的非實證論傳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3,167-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朝陽(19890300)。觀念論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5,181-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art, J. F.(1982)。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72(1),1-29。  new window
6.Hartshone, R.(1958)。The Concept of Geography As A Science of Space, From Kant And Humboldt To Hettner。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48(2)。  new window
7.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0500)。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83-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施添福(19790300)。論當代地理學主流的形成及其方法論和本質觀。思與言,16(6),29-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Johnston, R. J.(1979)。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Anglo-American Human Geography since 1945。London:Edward Arnold。  new window
2.李國祁(1978)。中國通史‧上古篇。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aggett, P.(1979)。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window
4.普雷斯頓‧詹姆斯、傑佛雷‧馬丁、李旭旦(1989)。地理學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康德、牟宗三(1983)。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1972)。國史大綱。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ickinson, R. E.、葛以德(1980)。近代地理學創建人。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artshone, R.(1976)。The Nature of Geography。Edwards Brothers, Inc.。  new window
9.Holt-Jenson, A.(1981)。Geography-Its History And Concepts。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window
10.Hettner, Alfred、王蘭生(1983)。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Peet, R.(1998)。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13.嚴勝雄(1985)。從科學發展試論區域科學理論之建立。臺北: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璠(1979)。先秦史。臺北:長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牟宗三(1990)。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公孫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孟子‧梁惠王。四書章句集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沙學浚(1950)。從政治地理看胡人南下牧馬。地理學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lkins, T. H.(1989)。Human and Regional Geography in the German-Speaking Lands in the First Forty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Reflections on Richard Hartshorne’s The Nature of Geography。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new window
4.沙學浚(1942)。位置價値。地理學論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沙學浚(1966)。地理學研究發刊辭。地理學論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添福(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正祥(1960)。[現代地理學之觀念與方法] 自序。現代地理學之觀念與方法。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正祥(1959)。[臺灣地誌] 初版自序。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auer, C. O.(1963)。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Land and Lif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0.Martin, G. J.(1989)。The Nature of Geography and the Schaefer-Hartshorne Debate。Reflections on Richard Hartshorne's The Nature of Geography。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new window
11.Vidal de la Blache, P.(1996)。Meaning and Aim of Human Geography。Human Geography-An Essential Anthology。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