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
書刊名:公民訓育學報
作者:呂建政
作者(外文):Lu, Chien-che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8
頁次:頁181-195
主題關鍵詞:休閒教育課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4
  • 點閱點閱:25
     本文以探討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為主旨,全文共分為七大段落。   第一大段標題為「前言」,用以說明現行的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已將休閒教育明訂為課程目標之一,休閒教育在未來的國民中小學課程中,應具有明確而重要的地位。此外,本段也提出在開展休閒教育之前幾個需要澄清與思索的課題。   第二大段標題為「休閒教育的必要性」,用以說明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休閒關懷,意味著不同形式與不同內涵的休閒教育,同時也意味著「休閒自由」與「休閒控制」兩者間可能的合作與衝突。因而,「休閒需要教育嗎?」乃是一個弔詭的、複雜的課題。作者針對此一課題主張,無論是為了增進個人之美善,或是為了促進社會之穩定,休閒教育均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大段標題為「休閒的意義」,用以說明從字源的觀點來看休閒,休閒是一段免於謀生工作的時間,且以富於閒逸雅致的心情,從事哲學、藝術等提升人文價值的自我教育活動。再者,依據學者的看法,休閒的意義可分別以「時間」、「活動」、「經驗」和「行動」等四種觀點探討之。作者針對此一課題主張,休閒與工作不應是對立的概念,而是一份自由、完整、和諧的存在經驗,以及不斷創造、不斷提升之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行動。   第四大段標題為「休閒教育的意義」,用以說明由於休閒的意義是多重的,因而,休閒教育的意義也有幾個不同的面向。經由文獻探討,休閒教育最基本的意思應是「為休閒而實施的教育」(education for leisure),但亦可以將休閒教育的意義視為「在休閒中接受教育」(education in leisure) 或「將教育當作休閒」(education as leisure),具體言之,作者認為「休閒教育乃是協助人們認識休閒的意義,善用休閒時間,學習休閒活動技巧,養成休閒選擇能力,建立休閒倫理,以促進人們生活內涵之充實,與生活意義之創造的教育」。   第五大段標題為「休閒教育的內涵」,用以說明目前國內尚缺休閒教育的成套課程,故介紹美國的彼德森和古恩 (Peterson and Gunn) 所發展出來之休閒教育的課程架構,以作為參考。彼德森和古堡認為休閒教育的內涵應包括「休閒覺知」(Leisure Awareness)、「人際互動技能」(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休閒活動技能」(Leisure Activity Skills) 及「休閒資源」(Leisure Resources) 等四個範疇。   第六大段標題為「休閒教育的實施」,用以說明休閒教育在各級學校實施的方式,同時也強調休閒教育在實施時,應重視休閒的根本性質,並審慎處理一些有關價值判斷的問題。   第七大段標題為「理想的休閒教育──代結語」,用以總結全文,並主張學習本身可以是很好的休閒,如果青少年能在學校專注且饒富樂趣與意義地學習,那麼他就可以說是得到理想的休閒教育了。
期刊論文
1.呂建政(19940700)。休閒教育的發展。臺灣教育,523,1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妙桂(19940700)。休閒與教育。臺灣教育,523,1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政傑(1996)。青少年休閒教育的重要課題。青少年休閒生活教育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1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柴松林(1991)。社會變遷與人類休閒生活的趨勢。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203-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彰儀(1990)。休閒的社會心理學。休閒面面觀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79-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明順(1990)。休閒與工作--大眾休閒時代的衝擊。休閒面面觀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203-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盂祥森(1990)。原點與幻象。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臺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義雄(1989)。休閒生活與倫理建設。青年輔導研討會。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郭淑玲(1995)。國民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休閒教育教材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e Grazia, S.(1962)。Of Time, Work and Leisure。Doubleday and Company。  new window
2.Brightbill, C. K.、Mobley, T. A.(1977)。Education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New York, NY:John Wiley。  new window
3.Pieper, J.(1963)。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window
4.Kelly, J. R.、Godbey, G.(1992)。The sociology of leisure。Stag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new window
5.Mundy, Jean、Odum, Linda(1979)。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window
6.Peterson, C. A.、Gunn, S. L.(1984)。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new window
7.林語堂(1992)。生活的藝術。台北: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編輯審查小組(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振球(1962)。中小學休閒教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Kelly, J. F.(1987)。Recreation trends: toward the year 2000。Champaign, IL:Management Learning Laboratory。  new window
11.Veal, A. G.(1987)。Leisure and future。London:Allen & Unwin Publishers。  new window
12.Veblen, Thorstein(1992)。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window
13.Kelly, John R.(1990)。Leisure。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14.Kelly, J. R.(1987)。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15.謝政諭(1989000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教育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199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Neulinger, J.(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Charles C. Thomas。  new window
18.Dumazedier, J.(1967)。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New York: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19.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Marcuse, Herbert(1964)。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Boston, MA:Beacon Press。  new window
21.Brightbill, C. K.(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沈清松(1991)。建立正確的休閒觀念。教師的休閒生活。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0)。生活教育實施方案。訓育法選輯。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