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 : 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
作者:謝政諭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89
出版項:臺北:幼獅
主題關鍵詞:民生主義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7) 博士論文(2)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4
期刊論文
1.文崇一(1981)。靑年工人的休閒行爲與類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章陵(1985)。論異化論與人道主義。共黨問題研究,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章陵(1986)。論實踐觀點的美學--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對美學的考察。共黨問題研究,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經建會(1987)。中共經濟情勢。中華經濟研究院,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亦園(1983)。以人爲中心的文化。中國論壇,1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利國(1985)。歐洲生活素質的震撼。時報雜誌,3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昭惠(1967)。兒童休閒生活指導。臺灣敎育輔導月刊,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清松(19831225)。從1844到1984-- 後期工業社會的異化處境。中國論壇,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有土(1982)。戴季陶先生對中國童軍敎育的貢獻。中國童子軍臺灣版,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恩顯(1988)。民族藝術應落實於學校敎育。社敎雙月刊,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東泰(1988)。請還給M T V純淨的天空。社敎雙月刊,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文忠(1975)。我們需要更多的合作與發展--爲1975年亞太地區體育、健康與休閒活動會議而作。國民體育季刊,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康、周世輔(1972)。論中西學者的人生觀。復興崗學報,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邱金松(1988)。不同對象之體育經營策略。民體育季刊,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玉山(1988)。1949年以後中共的文藝政策。中國大陸研究,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立忠(1981)。老人的休閒生活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佳士(1981)。大衆傳播將隨科技與閱聽人一同鏡變。廣播與電視,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孫音聲(1980)。中井文藝工作的新動向。匪情研究,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孫震(1972)。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發展。食月貨刊,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彰儀(1984)。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敎育。幼獅,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隆順(1982)。社區老人休閒活動之理論與實施。社區發展季刊,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輝(1987)。馬克思平等觀念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義雄(1975)。大學生的閒暇時間及其活動內容。師大青年,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仲揆(1976)。中國廣播劇小史。廣播與電視,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孝濚(1982)。從電動玩具之全面取締談靑少年休閒活動之有效規劃。青少年兒福學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祖珺(1981)。寄望民歌的再出發。中國論壇,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詹火生(1979)。臺北市老人社會調適與需求之實地研究。社區發展季刊,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漆敬堯(1969)。訪問政大學生的一項研究。政大學報,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趙守博(1982)。如何加強推展社區童子軍組訓工作。中國童子軍月刊,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蔡文輝(1981)。美國的老年問題。中國論壇,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蔡宏進(1985)。區域均期發展指標的焦點。中國論壇,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謝又華(1977)。參加第26屆世界童軍領袖會議補記。中國童子軍月刊,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蕭國和(1985)。發展精緻農業幾個問題的思考。中國論壇,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顧燕翎(1977)。現代婦女扮演的角色-- 從「家庭主婦現況調查談起」。仙人掌雜誌,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Evans, Archibald A.、楊正宇(1969)。工作與休閒-- 1919年至1969年之回顧。勞工研究季刊,17,89-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Schumpeter J.A.、施康平(1951)。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新思潮月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Havighurst, Robert J、Feigenbaun, Kenneth.。Leisure and Life-Styl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4,396-404。  new window
38.Hersey, Rexford B.(1932)。Rate of Production and Emotional State。Personal Journal Vol,10(5),355-364。  new window
39.Kando, T.、Summers, W.(1970)。The Impact of work on leisure。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4,310-327。  new window
40.Kelly, John R.(1974)。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Leisure Research。Current Sociology,22(1-3),127-158。  new window
41.Lapalombara, Joseph.(1966)。Decline of Ideology: A Dissent and An Interpretation。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60(1),5-16。  new window
42.London, M.、Crandall, R、Seals, G.W.(1977)。The Contribution of job and leisure: Activities, needs, people。Journal of Leisure Reserach,9,252-263。  new window
43.McAvoy, L.H.(1979)。The leisure preferences, problems and needs of the elderly。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1,40-47。  new window
44.Peppers, L.G.(1976)。Patterns of Leisure and adjustment to retriement。The Gerontologist,16(5),441-446。  new window
45.Seeman, M.(1967)。On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Alienation in Work,。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2,273-285。  new window
46.金耀基(19791100)。中共社會主義之困境--論中共三十年來的意理與組織。中國論壇,9(3),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美蘭(19781200)。家庭主婦健身運動之現況調查研究。國民體育季刊,7(3)-8(1),5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Kelly, J. R.(1978)。Family leisure in three commun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0,47-60。  new window
49.Kabanoff, B.、O'Brien, G. E.(1980)。Work and leisure: A task attributes analysi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5(5),596-609。  new window
50.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敎育學報,1,545-6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彰儀(19850700)。臺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林文忠(19780600)。談休閒活動的分類與範圍。國民體育季刊,7(1),3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春興(19830200)。工作、休閒、娛樂:提升生活品質的心理探索。中國論壇,15(9),47-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許義雄(19780700)。我國大專青年休閒生活調查研究。亞洲體育,1(3),3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廖榮利(19780600)。休閒活動與現代生活。國民體育季刊,7(1),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Dubin, Robert(1956)。Industrial Workers' Worlds: A Study of the "Central Life Interests" of Industrial Workers。Social Problems,3(3),131-142。  new window
58.林素麗(19770500)。休閑的理論與研究。思與言,15(1),27-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許義雄、張清龍(19791200)。我國職工閒暇意識及其活動傾向調查研究--以臺北地區職工為研究中心。體育學報,1,124-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Seeman, Melvin(1959)。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4(6),783-79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文崇一(1978)。青年工人的休閒問題。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榮利、鄭爲元(1985)。蛻變中的臺灣婦女--軌跡與前瞻。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文崇一(1987)。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分析。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白秀雄(1987)。臺北市老人關懷訪視曁需求。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行政院主計處(1987)。中華民國75年統計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東泰(1988)。國民休閒活動方式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淑芳(1983)。臺北市社區老年人戶外遊憇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尚勝(1975)。南部橫貫公路觀光資源調查分析與規劃(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開泰(1977)。由獅頭山遊客需求態度探討休息設施機能(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瑞彬(1973)。臺北市遊憇設施規劃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寶桂(1979)。個人的人格取向與休閒活動的意義及偏好(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滋容(1978)。景觀規劃中遊憇承載量之評定(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侯錦雄(1979)。臺北市鄰里公園空間使用行爲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段良雄(1979)。遊憇設施區位之選定-- 極大法之應用(碩士論文)。中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洪瑞珠(1977)。盲人戶外遊憇設施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守仁(1975)。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校外活動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文眞(1986)。臺北市國中生休閒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連英(1978)。臺灣地區就業人口休閒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曹源龍(1979)。都市戶外遊憇設施及設置標準之研究-- 以臺北市爲例(碩士論文)。中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崔麗容(1980)。臺灣地區紡織業與電子業勞工休閒(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榮輝(1975)。臺灣農業觀光遊憇活動可行性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崇賢(1977)。臺北市寶清鄰里公園與居民休閒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董明英(1977)。臺灣地區老年人戶外休閒設施的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厚男(1981)。海岸土地使用規劃之研究--以南灣遊憇規劃爲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承志(1981)。臺北市民休閒活動市場區隔研究(碩士論文)。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鍾士正(1982)。河域資源遊憇潛力之評估--以臺北地區河域爲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水源(1985)。我國發展觀光事業政策之評析(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瑜(1979)。民生主義育樂問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顏妙桂(1983)。民生主義社會休閒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英明(1985)。馬克思異化論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世怡(1988)。烏來觀光旅遊空間的社會歷史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義郎(1984)。表演藝術活動觀賞行為與其價值觀及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在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秀芝(1988)。一般少年與非行少年休閒生活之比較:以西門町休閒活動為主的少年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戴智慧(1985)。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工作滿意五者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鄭瀛川(1984)。生活型態對職業婦女工作與休閒關係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慧美(1986)。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想春(1981)。當代社會學說。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竹園(1984)。鄭竹園經濟文選。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臺中:霧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瑜(1986)。中共文藝政策析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袁德星、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五千年神遊眼福。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魏萼(1981)。民生主義經濟學。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丁庭宇、林財丁(1986)。臺北市靑少年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考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于家福(1983)。資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演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出版公司(1971)。中共術語彙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共國家統計局(1987)。中國統計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內政部營建署(1987)。臺灣地區之國家公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集叢(1978)。中共破立文藝槪論。臺北:黎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維林(1988)。三民主義社會學(康樂制度)。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澤東(1966)。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尹慶耀(1968)。歷史寫下了答案--共產黨宣言120年。臺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北市研考會(1986)。年臺北市藝術季活動評估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87)。臺灣省民衆休閒及旅遊活動槪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80)。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臺灣省社會處(1982)。臺灣省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行政院主計處(198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個人所得分配調查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行政院主計處(1982)。臺灣地區國民對家庭生活與社會環境意向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行政院主計處(1985)。臺灣地區國民生活主觀意向調查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行政院主計處(198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個人所得分配調查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行政院主計處(1987)。中華民國75年社會指標統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行政院主計處(1987)。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動力調查研究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行政院主計處(1988)。中華民國76年臺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行政院主計處(1988)。中華民國76年統計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行政院經建會(1978)。臺灣地區國民生活結構調查分析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行政院經建會住都處(1978)。生活時間結構之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行政院經建會(1978)。日本列島之生活體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行政院經建會(1979)。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行政院經建會(1983)。臺灣地區國民福祉輿論實質環境之調查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行政院經建會(198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歷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行政院經建會(1987)。中華民國76年社會福利指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牟宗三(1987)。道德的理想主義。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任卓宣(1956)。三民主義的比較研究(三民主義與各種主義)。臺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交通部觀光局(1987)。中華民國75年臺灣地區國民旅遊狀況調查報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江亮演(1985)。休閒生活的點、線、面。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國際關係研究所(1969)。共產黨原始資料彙編。臺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列寧(1961)。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振宗(1963)。論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廣淮(1982)。中華民國歷年參加國際籃球賽精華錄。臺北:體育世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澤厚(1988)。中國現代思想史綱。臺北: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宋國誠(1988)。卡爾•馬克思(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汪學文(1973)。共匪文敎問題論集。臺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辛晚敎、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1982)。三民主義與都市及區域計畫。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霖燦(1986)。中國名畫欣賞。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何懷碩(1987)。藝術與關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吳文忠(1987)。體育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邱創煥(1977)。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制度槪要。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金耀基(1986)。海德堡語絲。臺北:聯經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邵玉銘(1988)。文學並非歷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河合榮治郎、陳明仁(1972)。亞當•斯密與經濟學。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宗亮東、張慶凱(1966)。敎育輔導。臺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法務部保護司(1982)。少年輔育院學生生活狀況分析暨個案研究。臺北市: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法務部(1973)。少年犯罪種類與其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之比較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恩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馬克思、恩格斯(1980)。馬、恩全集第46。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殷登國(1984)。賞心樂事說故。世界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國父全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陳其麗(1933)。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海: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金樹。體育、競技運動與休閒活動之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彰儀(1986)。已婚職業婦女之力壓、生活型態、休閒活動、婚姻滿 足及工作滿足。臺北:正昇敎育科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憲生(1975)。工廠青年生活調適問題與輔導。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敎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樹桓(1955)。經濟學新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陳繼法(1977)。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論。臺北:黎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張炳煌(1983)。中國書法。臺北:華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張維亞。三民主義經濟學。臺中:東洋印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銀富(1985)。大專學生社會服務活動調查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曹葆華(1953)。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論文藝。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敎育部(1979)。文敎發展概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崔書琴(1983)。三民主義新論。臺北: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鹿寶瑋(1979)。三民主義與現代思潮。臺北:帕米爾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楊孝濚(1978)。電視與電視問題。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楊孝濚(1987)。社會福利與福利社會。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雷根(1983)。埋葬馬列主義於歷史灰燼中:雷根總統對共產主義的抨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雷國鼎(1974)。敎育槪論。臺北:敎育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蔣中正(1966)。蔣總統思想言論集。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蔣中正(1972)。蔣總統對社會工作的訓示。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蔣中正(1974)。蔣總統集。臺北: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蔣中正(1984)。蔣總統集。臺北: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厲威廉(1983)。美國近年來大學學生課外活動之發展。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蔡文輝(1984)。臺灣地區休閒活動之探討。臺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力夫(1981)。民生主義育樂兩篇敎育原理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劉象山(1972)。禮樂與民生。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鄭學稼(1970)。論史達林的文藝政策。香港亞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鄧佩瑜(19860402)。培植小芽。中華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4)。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嚴家其(1988)。我的思想自傳。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羅家倫、黃季陸(1969)。國父年譜(上)。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羅家倫、黃季陸(1969)。國父年譜(下)。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羅時實(1977)。三民主義與當代政治趨向。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Burns, Edward Mcnall、周恃天(1967)。西洋文化史。政工幹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James, Burnhan、鄭學稼(1974)。經濟人才革命論。臺北:地平線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Beard, Charles A.、于熙儉(1966)。人類的前程。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Isac, Deutscher、洪楚(1988)。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臺北:南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Milovan, Djilas、葉倉(1975)。不完美的社會。九龍:今日世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Bates, Frederick L.、Harvey, Clyde C.、張承漢(1982)。社會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James D, Forman(1981)。近代資本主義透視。龍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Fromm、張燕(1985)。在幻想鎖鍵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馬克思與弗洛伊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Galbraith, J.K.、吳幹、鄧東濱(1970)。年富裕的社會。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Leesing R.、于嘉雲、張恭啓(1981)。當代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Von, Mises Ludwig、夏道平(1976)。人的行爲-- 經濟學研論。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James D, Moony、李功尚(1937)。新資本主義。上海: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彼得、克魯泡特金、Kropotkin, Pietro(1973)。互助篇。臺北:帕米爾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Max, Weber、鄭太朴(1978)。社會經濟史兩冊。臺北: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Adorno, T.、Horkheimer, M.(1979)。Dialectic of Enlighenment。London:Verso.。  new window
108.Apter, David E.(1976)。Ideology and Discontent.M。New York: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109.Raymand, Aron。M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 I。England:Penguin Books Ltd.。  new window
110.Bell, Daniel.(1965)。The end of Ideology。New York: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111.Durkheim, E.(196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iligious Life。New York:Swain) Free Press。  new window
112.Ebenstein, William.(1973)。Today’s Isms。Englewood Cliffs:Pfentice- Hall, Inc.。  new window
113.Peter, Farb(1978)。Humankind。Boston:Houghton mifflin。  new window
114.Freeman, David M.(1974)。Technology and Society。Chicago:Rand McNally。  new window
115.Sigmund, Freud(1963)。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London。  new window
116.Gouldner, Alvin W.(1976)。The Dialectic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New York:The Seavury Press。  new window
117.Marx. K.(1968)。Selected Works.。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new window
118.Maslow, A.H.(1961)。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Philadelphia:Saunders。  new window
119.David, Mclellan(1983)。Marx: The First Hundred Years。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new window
120.Robert, Rapoport(1975)。Leisure and the Family Life Cycl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new window
121.Shils, E.(1961)。The Mass Society and Its Culture。N. Jacobs。  new window
122.Culture for the Millions。Princeton, N.J:Van Nostrand。  new window
123.Spencer, H.(1914)。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New York:D. Appleton.。  new window
124.Chakravorty, Spivak Gayatri(1987)。Reading the World: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Eighties。New York:Methuen。  new window
125.教育部(1998)。中華民國敎育統計。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Gans, Herbert J.(1974)。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New York, NY:Basic Books。  new window
127.列寧、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1959)。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Shivers, Jay S.(1967)。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Recreational Service。New York:Macmillan Press。  new window
129.蔣中正(1974)。蔣總統集。臺北:中華學術院華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Marcuse, Herbert(1960)。Reason and Revolution。Boston:Beacon。  new window
131.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劉伯驥(197709)。六藝通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Jones, Kathleen、Brown, John、Bradshaw, Jonathan、詹火生(1987)。社會政策要論。臺北:巨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Kando, Thomas M.(1980)。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C.V. Mosdy Company。  new window
136.蔡文輝(198205)。社會變遷。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Komhauser, A. W.(1965)。Mental health of the industrial worker。New York:Wiley。  new window
138.Lepage, Henri、夏道平、馬凱、林全、吳惠林(1988)。自由經濟的魅力--明日資本主義。臺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Weber, Max、Parsons, Talcott、Tawney, R. H.(1958)。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new window
140.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Smith, Adam、Cannan, Edwin(1937)。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Modern Library。  new window
142.鄭貞銘(1984)。新聞傳播總論。台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Dumazedier, Joffre、McKenzice, M. A.(1974)。Sociology of Leisure。Amsterdam。  new window
144.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Blauner, Robert(1964)。Alienation and Freedo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46.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杜雲之(1988)。中華民國電影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王國瓔(1986)。中國山水詩研究。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Rojek, Chris(1985)。Capitalism and leisure theory。Tavistock。  new window
150.張敬果(19830000)。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臺北:張敬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尹雪曼(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Merton, Robert King(1968)。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Free Press。  new window
153.楊國賜(1977)。現代教育思潮。台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蔡明哲(1987)。社會發展理論--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戴季陶(1952)。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臺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李瞻(1984)。電視。臺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唐學斌(1984)。觀光學:理論與實際。臺北:豪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881210)。政治介入文藝,蘇曉康哀「河瘍」,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甘家聲(1974)。休閒與康樂的社會學研究,香港:珠海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82)。臺灣省民衆生活與旅遊活動槪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83)。臺灣省民衆休閒活動槪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任卓宣(1984)。4月4日蔣公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容如(1988)。東吳大學學生參與傳統性技藝社團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文崇一、張燕秋(1979)。從文化演進看民生史觀。民生史觀論叢。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4)。中共「文藝」問題專輯。共匪原始資料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連塭(1987)。從飇車行爲談青少年休閒活動。載青年日報76年9月28日特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萬清(198603)。國三生的心聲--我到底是爲誰讀書。師友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維林(1981)。自人口學觀點看我國都市社會。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尹建中(1987)。中國民間傳統敎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孔魯芹(1931)。時代文藝論。民族文藝討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丘林華(1974)。臺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科會補助論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岑樓(1985)。社會制度--家庭制度與社會組織。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行政院行政院新聞局(1973)。關於經濟建設的幾個基本觀念。蔣院長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亦園(19880619)。何不把蘭嶼「買」下來--我對蘭嶼國家公園的看法。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瞻(1981)。傳播事業。中華民國文化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鐘元(1982)。休閒活動。社會報吿--生活素質之評估。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苑宜、謝政諭(1988)。東吳大學學生社圑負責人德育、智育成績之相關研究。東吳社會學系畢業論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清江(1982)。敎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大家關心生活素質論集之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靜吉(1986)。電視與兒童。我需要的好家庭--家庭敎育的藝術。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侯健(1977)。發揚民族文學的人性光輝。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范珍輝(1985)。我國都市建設之趨勢與特性。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袁德星(1979)。從藝術創作看民生史觀。民生史觀論叢。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小紅(1985)。臺灣地區都市之形成、發展與計畫。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小紅(1978)。Leisure Pattern in Taiwan: Its Present and Future,。The first Asian-Pacific Conference on Urban Reconstruction,。Taipei。  new window
22.陳昭瑛(1987)。導論-- 馬庫色美學的初步研究。美學的面向-- 藝術與革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仁宇(1987)。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下篇: 西方文化與近代思潮。臺北: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承恕(1981)。三民主義與社會發展。邁向均富安和樂利社會的途徑-- 三民主義在臺灣之實踐。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許義雄(1985)。青少年之休閒生活。當前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學術專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陸民仁(1984)。工業發展策略之評估。臺灣的工業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國賜(1981)。敎育政策的演變及其績效。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敎育上冊。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雅雲(1985)。我國高爾夫運動的發微與展望。敎育資料集刊第十輯。國立敎育資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瑞蓮(1976)。大專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65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葉啓政(1984)。30年來臺灣地區中國文化發展的檢討。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葉蟬貞(1986)。30餘年來臺灣社會變遷對婦女的影響。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30編復興基地建設。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趙守博(1986)。推行社區民俗才藝育樂活動的意義、績效及展望。臺灣省75年度社區民俗才藝曁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實錄。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毅夫(19890303)。她們的貢獻不遜於第一線戰士-- 女靑年工作大隊成軍40週年日漸苗壯。青年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賴瑟珍(1986)。觀光事業經濟效益評估方法簡介。觀光事業專論選輯第三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謝瀛華(19881127)。樂觀長壽、四老四好-- 迎接老人國時代。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鐘志從(198809)。臺北市新興東區的靑少年活動訪問之一。社敎雙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魏萼(1985)。臺灣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模式。臺灣光復40年專輯經濟建設篇。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叢大長(1988)。大陸文藝界狀況與中共文藝政策之批評。大陸知識分子論政治、社會、經濟。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龎建國(1982)。有關意識型態的終結。民權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Von, Mises Ludwig、夏道平(1976)。反資本主義的心理。資本主義第5篇。臺北:帕米爾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Donald H, Blocher、Robin, Siegal(1984)。ltToward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of Leisure and Work in Edited by Dowd E。Thomas, Leisure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Illinois: 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new window
42.Anthony, Giddens(1971)。Capitalism and the Modern Social Theory: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Durkheim and Max: Weber。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3.Trisha, Cabe。Woman and Leisure。Sport, Culture and Ideology。London:Routle- dge and Kegan Paul。  new window
44.Wilensky, H.L.(1960)。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Social Science Journa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