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孔孟學說中的價值衡量
書刊名:鵝湖
作者:洪櫻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ng, Ying-fen
出版日期:1999
卷期:25:6=294
頁次:頁21-26
主題關鍵詞:孔子孟子價值道德仁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8
  • 點閱點閱:37
     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深受孔孟之薰陶,道德評價貫穿於人的行為活動與善惡判斷,人們自然的會對一項行為的應該與否予以善惡的評價,亦即予以道德判斷。關於道德評斷的基礎,總括來說,則奠基在「仁」與「義」,仁義本身即具內在價值,所以本文首先試著從「價值衡量基礎」,來討論行為處事的公正權衡之準則何在,討論如何使社會群體間之關係得以公平合宜。其次從「守常與權變」這角度來探討面對瞬息萬變的具體環境,如何堅守且力行道德規範的相關問題,進而指出守常是行事的原則,權變是為了使行為能更合宜的回歸於仁義。最後則對「義利之辨」作一探討,以釐清義與利的關係。希冀藉此窺探孔孟學說中有關價值衡量的思想,並確立人生的價值。
期刊論文
1.何曉明(19950700)。孟子的義利觀與中國傳統價值標準。中國文化月刊,189,5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義正(1987)。孔子論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0,211-2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紹賢(197011)。孟子要義。臺北:文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quinas, Thomas。Summa Theologica。  new window
3.羅國杰(199312)。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倫理學原理卷。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cheler, Max、Meyerhoff, Hans(1962)。Man's Place in Nature。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  new window
5.沈清松(199201)。再生的傳統。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勞思光(1987)。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文崇一(199202)。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