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易傳》、《中庸》、《樂記》致中和之貫通原理與適性之道
作者:廖連喜
作者(外文):LIAW LIAN HSII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魏元珪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中庸適性致中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摘要
本論文探究《易傳》、《中庸》、《樂記》(以下稱為三書)中之「致中和」一貫原理與「適性之道」(以下稱為二者),係基於二者在中國學術、政治、社會、人生、心性、文化、教育、音樂等範疇及生活方式上均有既深且廣之影響,以及基於二者為一內隱關係,只有將二者進行聯繫才能清楚各自之根本意涵。尤其,在現代,「適性」一詞更隨著教育、社會、科學之思潮而被廣泛使用,如果不適時地對其作出正確理解,那麼,將影響「致中和」的實踐與境界達成的可能。以此,如何呈現「適性」的確切意涵,並作為人在因應社會變遷時選擇一合宜生存方式、可行的道路與處世的準則,便成為本論文—建立身心和諧適性發展系統理論的重要思考。
參考書目
壹、歷代經籍原書及重要注解
春秋‧左丘明著, 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注,《春秋左傳》,《中國古籍大觀》。台北市 : 臺灣古籍,1996。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十三經注疏本》。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影印。
漢‧孔安國撰,《古文尚書》,《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 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416卷》。台北:藝文,1979。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初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何休注 , 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據清阮元刻本影印),《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1955。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據嘉慶20年南昌府學十三經注疏本影印)。臺北:東昇, [嘉慶二十年]開雕。
漢‧鄭玄,《中庸古本》。稽古樓刊十三經注之一,清咸豐間。
漢‧鄭玄注,《周禮》。臺北:新興書局,1964。
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全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册。臺北:世界,1974。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中華,1992。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十三經注疏本》。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影印。
晉‧范寗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據清阮元刻本影印),《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1955。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全二十卷,《四部叢刊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936?。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初版),全七十卷(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紹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影印),《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唐‧慧能著,《六祖壇經》(初版)。揚州:廣陵書社,2003。
宋‧朱熹,《大學或問》,載《朱子四書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宋‧朱熹,《中庸》,全一卷。成都嚴氏孝義家塾刊本,民國初年間。
宋‧朱熹,《中庸章句》,全一卷。翠巖精舍刊本,元至正丙申( 1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
宋‧朱熹,《四書集注》,全十九卷。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1936。
宋‧朱熹,《論孟精義》(初版),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宋‧朱熹集註,蔣百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初版)。台北:中新書局,1975。
宋‧邢昺,《論語正義》卷八,《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中華書局,1980。
宋‧邢昺,《論語注疏》下冊、卷二,《十三經注疏》影印本。臺北:藝文,1966。
元‧虞集著,《道園學古錄‧鄭氏毛詩序》(初版),《萬有文庫; 第2集》。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37。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四書訓義》(初版)。湖北省長沙:嶽鹿,1988。
明‧史德清述,《中庸直指》。金陵刻經處刊本,清光緒十年[1884]。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再版)。台北:新文豐,1988。
明‧劉宗周撰,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論語學案》,景印自清‧紀昀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蕅益大師,智旭原撰,江謙補註。《四書蕅益解補註》(三版)。臺北:佛教,1986。
清‧孔穎達,《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本,全八冊。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影印。
清‧毛奇齡,《中庸說》,全五卷。書留草堂刊本,清康熙間(1662-1722)。
清‧毛奇齡,《四書改錯》,《續修四庫全書》第165冊。臺北:四庫全書編纂處,1965。
清‧毛奇齡,《四書剩言》,《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共六卷)。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夏學叢書》。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5。
清‧王夫之撰,王孝魚點校,《尚書引義》(初版)。北京:中華書局,1962。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全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清‧阮元校勘,《周禮》(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1978。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據清嘉慶孫星衍校刊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 第42輯》。臺北:藝文,1967。
清‧康有為,《中庸注》。上海:廣智書局排印本,1916。
清‧康有為,《中庸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又續》(據粤學海堂文瀾閣本影印),《皇清經解》。臺北:復興,1961。
清‧顧炎武等撰,《皇清經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藏》(共八十五冊,據大正原版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1983。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唐宋注疏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中華書局輯,《論語注疏》。臺北:中華書局,1965。
日‧伊藤仁齋,《論語古義》,收入於關儀一郎主編之《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東京:鳳出版,1973。
列聖齊釋作,慈慧編校。《中庸證釋》(初版)。臺北:圓晟工作室,1993。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來可泓,《大學直解‧中庸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陳來,《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冊。臺北:源流出版社影印本,1982。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初版),《鵝湖叢書》之六。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new window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龐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硏究》(初版)。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
貳、歷代史籍原書及重要注解
春秋‧左丘明作,三國吳‧韋昭注,《國語》(三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春秋‧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漢‧司馬遷,《史記》,《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 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據日本昭和九年東方文化學院排印本影印)。臺北:藝文,1959。
漢‧司馬遷撰,南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二冊,卷一百三十。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漢‧高誘註,《戰國策》(據掞川姚氏本戰國策影印)。台北:藝文,1958。
漢‧劉向,《說苑》(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東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清‧王先謙補註,《漢書補註》(初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東漢‧班固撰,江建忠標点,《漢書》(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後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1975。
晉‧孔晁注,《逸周書》(初版),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晉‧劉昫撰,《舊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刊影印),《二十五史》。台北: 藝文印書館,1971。
梁‧沈約著,清‧洪頤,《竹書紀年》(初版),《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市 : 新文豐,1985。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二版),《中國學術類編》。臺北 : 鼎文, 1979。
宋‧範曄,《後漢書‧律曆志》。臺北:宏業書局,1973。
清‧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台初版),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 》。台北:台灣商務,1965。
清‧章學誠著,《文史通義》(初版),《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
丘瓊蓀校釋,《歷代樂志律志校釋》第一分冊,《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叢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new window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樹達,《漢書窺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藝文印書館輯,《二十五史》(全五十冊)。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2。
參、歷代子籍原書及重要注解
春秋‧公孫龍子著,龐樸譯注,《公孫龍子》。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三版,據明萬曆吳郡趙用賢刊本影印)。台北:中華,1973。
周‧墨翟撰,清‧畢沅校註,《墨子》(初版),《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周‧韓非原著,張覺譯注,《韓非子》(再版),《中國古籍大觀‧乙編》。臺北:台灣古籍,2002。
漢‧孔鮒題,宋‧宋咸注,《孔叢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之《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古籍,1995。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淮南子》(臺一版),《世界文庫. 四部刋要‧諸子集成; 第1集》。臺北:世界,1955。
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魏‧王弼注,日‧石田羊一郎刊誤,《老子王弼注》(臺景印初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1958。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十二版)。臺北:世界,1991。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約注 / 粱叔任撰,楊家駱主編,《荀子集解》,《世界文庫四部刊要》中國思想名著第一集。臺北:世界,1959。
宋‧ 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明袁氏家趣堂刊本),《四部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宋‧朱熹撰,《朱子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69。
宋‧張載撰,清‧王夫之校注,《張子正蒙注》(臺景印初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宋‧陸九淵,《象山語錄》(初版),《諸子百家叢書》。上海 : 上海古籍初版社,199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第一版第2刷)。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初版)。北京:中華書局,1994。
明‧王守仁,《陽明全書》(臺二版),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四部備要》第40-43冊。臺北:臺灣中華,1970。
明‧王守仁,《陽明傳習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瓶、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守仁講,黃以方錄,《傳習錄》(下)。臺北:金楓出版,1987。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再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清‧郭慶藩,《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61。
清‧戴望校註,《管子》上。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
清‧顧炎武,《日知錄》(初版),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老子文,趙孟頫、鮮于樞書,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部編,《道德經》。香港 : 商務印書館, 2002。
唐文德,《莊子研究》(初版)。臺中:國彰出版,199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8。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四版)。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new window
黃俊傑,<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收入黃俊傑,《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135-180。new window
楊伯峻譯註,《列子集釋》(初版)。北京:中華書局,1979。
錢穆,《莊子纂箋》(增訂四版)。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1962。
肆、歷代集籍原書及重要注解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胡克家刻本縮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梁‧蕭統撰,孫梅批,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國學基本叢書》。台南 : 大東,1966。
梁‧僧佑,《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市 : 里仁,1984。
梁‧劉勰撰,《文心雕龍》(元刊本),《中國古籍珍本叢書》。上海:古籍, 1993。
唐‧道宣,《廣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集》(初版),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之《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宋‧陸九淵撰,《象山全集》三十六卷(臺一版,據聚珍傚宋版影印),《四部備要》第399册。 臺北:中華書局,1965。
宋‧程頤撰,《二程集‧周易程氏傳》(三)。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宋‧程顥、程頤撰,宋‧朱熹編,《二程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上海:上海古籍初版社,1987。
宋‧普濟著, 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初版),《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一版),《萬有文庫薈要》。 臺北:臺灣商務,1965。
明‧黃宗羲著,《南雷文案》,《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1996。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據摛藻堂本影印),《四庫全書薈要》。臺北: 世界,1986。
清‧李光地撰,陳祖伍點校,《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初版),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
伍、中國哲學思想史類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初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再版八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五版),《新亞研究所叢刊》。香港:新亞研究所,198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初版)。香港:新亞研究所,1966。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三版)。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郭文夫,《思想論集》(初版)。臺北:全賢圖書,1993。
郭文夫,《從比較哲學的絡索論大易道德基礎之勝義》(初版)。臺北:全賢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3月。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增訂九版),全三冊。臺北:三民書局,199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臺一版),上、下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二版)。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4。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一版三刷)。北京 : 北京大學,1995。
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顧實,《漢書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馮耀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第一冊)。香港:香港公開大學,1992。
陸、歷代有關周易、經傳之專門著述類
周‧卜商《子夏易傳》。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22。
周‧卜商撰,清‧孫馮翼輯、臧庸述,《子夏易傳》。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
漢‧鄭玄注,明‧胡震亨輯補,《易解附錄》,全一卷。出版時地不詳。
漢‧京房,呂林育校,《易傳》,全一卷。出版時地不詳。
漢‧京房,《京氏易傳》,全三卷。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22。
漢‧京房,《易傳》(據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刊本影印),《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東漢魏‧伯陽眞人等著,《周易參同契》(二版),《中國古典新書》。臺北:武陵,2007。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聚珍仿宋版排印本,據阮刻本校刊),《四部備要‧經部; 15》。上海:中華書局,1936。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周易註疏》,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主編《國學要籍叢刊1 》。臺北:臺灣學生,1967。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初版,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魏‧王弼,《周易略例》(初版,周易略例據明萬曆二十年刊「漢魏叢書」本影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1976。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影印南宋監本)。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1935。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明嘉靖丁巳朱睦聚樂堂刊本。出版時地不詳。
唐‧李鼎祚,《易傳》。明海鹽胡震亨刊秘冊彙函本。出版時地不詳。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十三經注疏》阮刻本)。上海:世界書局影印,1935。
五代‧彭曉撰, 蕭天石主編,《周易參同契真義》(初版),《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道家子部65》。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宋‧蘇軾,《蘇氏易傳》。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22。
宋‧朱震,《漢上易傳》,全十一卷。清乾隆五十年(1785)內府刊本。出版時地不詳。
宋‧程頤,《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元覆元延祐元年翠巖精舍刊本。出版時地不詳。
宋‧程頤,《周易》,全十卷。明正統12年司禮監刊本。出版時地不詳。
宋‧程頤撰,朱熹本義,《周易》,全二十四卷。明福建巡按吉澄校刊樊獻科重訂本。出版時地不詳。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據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宋‧周敦頤,《太極圖說》(初版)。上海:上海古籍,1992
宋‧張載撰,《橫渠易說》(初版),《易學叢書續編》。台北 : 廣文,1974。
明‧陳第撰,《雜卦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1997。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全六卷。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發例》,全一卷。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
清‧王夫之,《周易大象解》,全一卷。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
清‧王夫之,《周易稗疏》,全四卷。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
清‧王夫之,《周易攷異》,全一卷。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全七卷。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
清‧焦循,《易章句》,全十二本。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曳豐十一年(1861)補刊本。
清‧焦循,《易義解詁》,全三卷。清稿本。
清‧焦循,《雕菰樓易學三書》。清光緒二年(1876)衡陽魏氏刊,上海翁氏受古書店印本民國十八(1929)。
清‧阮元校勘,《周易》,《十三經注疏》(初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清‧焦循,《易學三書(上)‧易章句》。台北:廣文書局,1970。
清‧李光地撰,劉大鈞整理,《周易折中》(初版)。成都:巴蜀書社,1998。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初版),《東方文化集成》。北京 : 崑崙出版社,2005。
朱伯崑,《易學漫步》(初版)。臺北:學生書局,1996。
朱伯崑,《易學漫步》(初版二刷)。臺北:學生書局,1999。
朱伯崑主編,《周易知識通覽》(初版)。山東:齊魯出版社,1993。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北京大學乾元國學教室叢書》。北京:華夏,2006。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78。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初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叢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周予同,《周予同經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金景芳,《學易四種》。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金景芳、呂紹綱著,《周易全解》(二版)。臺北:韜略,2003。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一版四刷)。濟南:齊魯書社,2003。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初版)。台北:文成,1978。
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初版),《滄海叢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張善文,《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學說啟示錄》(初版),《學術前沿叢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2003。
張漢,《周易會意》(二版)。成都:巴蜀書社,2004。
陳瑞龍,《周易與適應原理》(初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三聯書店,1996。
陳鼓應、趙建偉注譯,《周易今注今譯》(初版),《道典詮釋書系》三。北京:商務印書局,2005。
楊力,《周易與中醫學》(三版修訂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楊文衡,《易學與生態環境》(初版),《易學智慧叢書》。北京:中國書店,2003。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初版),《當代易學研究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劉翰平,《周易思想探微》(初版)。臺北:商鼎文化,1997。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初版),《易學智慧叢書》。北京:中國書店,2003。
盧松安編,山東省圖書館整理,《易廬易學書目》(初版)。濟南:齊魯書社,1999。
戴君仁,《談易》(八版),《開明文史叢刊》。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5。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初版二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new window
謝寶笙,《易經之謎是如何打開的》。香港:明窗出版社,1994。
柒、有關音樂思想之專門著述類

《中國音樂辭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日‧野村良雄著,金文達、張前譯,《音樂美學》(初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吉聯抗譯註,《春秋戰國音樂史料譯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
吉聯抗譯註,陰法魯校訂,《樂記》。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四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佛拉第斯勞‧達達基茲( W.Tatarkiewicz ),《西洋古代美學》(初版),劉文潭譯(臺北:聯經出版,1981)。new window
克萊夫‧貝爾著( Clive Bell ),《藝術》( Art ),周金環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
吳釗、劉東升編著,《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呂炳川,《音樂論述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79。
宋‧陳暘,《樂書》,《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1979。
李希凡主編,《藝苑(上)》。臺北:書泉出版社,1993。
李澤厚,《先秦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1987。
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穀風出版社,1987。
周理俐,《音樂美學》。臺北:文凱音樂藝術,1985。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阿諾德.豪澤爾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三版)。臺北:雅典出版社,1991。
香港大學亞洲中心,《中國音樂史論集》。香港,1990。
泰勒著,沈豈余譯,《藝術哲學》(五版)。臺北:帕米爾書店,1980。
崔光宙,《音樂學新論》。臺北:五南圖書,1993。
張己任,《音樂.人物與觀念》。臺北:時報文化,1985。
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香港:友聯出版社,1975。
張玉柱,《中國音樂哲學》。臺北:樂韻出版社,1985。
張洪模主編,《音樂美學》。臺北:洪葉出版社,1993。
曹讓庭,《歐洲近代文學論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
陳秉章、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1993。
陰法魯,《中國文化史概要》,1988年。
程兆熊,《美學與美化》。臺北:明文書局,1987。
黃友棣,《中國音樂思想批判》(三版)。臺北:樂友書房,1975。
黃友棣,《樂府春秋》(再版)。臺南:東風圖書社,1977。
黃友棣,《樂風泱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黃友棣,《樂教流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黃友棣,《樂境花開》(初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黃鳴奮,《藝術交往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3。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下卷。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
維吉爾.亞德烈(Virgil C.Adrich)著,《藝術哲學》(二版)。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悉達求道記-流浪者之歌》,徐進夫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84)。
劉文潭,《現代美學》(十三版)。臺北:商務印書館,1991。new window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全音樂譜出版,1986。
劉燕當,《中西音樂藝術論》。臺北:樂韻出版社,1979。
德‧卡爾‧聶夫著,陳鍾吾譯,《西洋音樂史》。臺北:五洲出版社,1986。
德尼斯‧于斯曼,欒棟、關寶豔譯,《美學》。臺北:遠流出版,1991。
蔣一民,《音樂美學》。臺北:五南圖書,1993。new window
蔣一民、葉純之,《音樂美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new window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初版)。臺北:藍燈出版社,1993。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增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蔡仲德注譯,《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初版二刷)。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繆天水,《樂律學研究》。臺北:淡江書局,1957。
繆天瑞,《律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薛宣林,《論藝術之永恆》。江蘇:南京大學,1993。
捌、近人有關學術之專門著述
Gerd Gigerenzer著,《適應性思維—現實世界中的理性》(初版),劉永芳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丁敬涵編注,《馬一浮詩話》(初版)。上海 : 學林出版社,1999。
丁潤生,《管理之道-易經太極管理思維學》(初版)。臺北:頂淵文化,2002。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8。
方東美,《哲學三慧》(二版一刷)。臺北:三民書局。
方東樹著,汪紹楹點校,《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2006。
方祖猷,《王畿評傳》(初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日‧子安宣邦,《伊藤仁齋:人倫的世界の思想》。東京都 :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2。
日‧小野澤精、福永光司、山井涌,《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李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日‧池田知久,<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所見的身心問題>,收入曹峰譯,《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世界漢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14。
日‧春山茂雄,《腦內革命》,魏珠恩譯(臺北 : 創意力出版,1996)。
日‧相良亨,<人倫日用におけろ超越——伊藤仁齋の場合>,收入《相良亨撰作集》第二冊(東京:株式會社ぺりかん社,1996),頁220-300。
王力,《漢語史稿》(二版)。北京:中華書局,2004。
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世界書局,1963。
王叔瑉,《古籍虛字廣義》(初版)。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國維撰,姬佛陀編,嚴一萍選輯,《釋文》,《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王培德、劉錫嘏記錄,烏以風、丁敬涵編次,《馬一浮先生語錄類編‧詩學篇》,載《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王嗣奭,《杜臆》(影印上海中華書局本),《中華國學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
王龍溪,《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60。
世界倫理宣言 :導言。《基督教文化學刊 》,第 1輯。北京 :東方出版社 ,1 999。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編,《東亞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的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75。
印順,《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杜,1981。new window
朱自清,《詩言志辨》(再版)。上海:開明,1949。
朱志堯編撰,《與地球共存》。新竹:凡異文化事業出版,2004。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1978。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臺北:蘭燈出版,1992。new window
李武林、譚鑫田、龔興主編,《歐洲哲學範疇簡史》(初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
李澤厚,《論語今讀》。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周策縱,《周策縱自選集》,《漢學名家書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季羨林著,季羨林研究所編,《季羨林談人生》(初版九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法‧A.J.格雷馬斯,《論意義》上下冊(初版),吳泓緲、馮學俊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法‧佛朗索瓦.于連(Francois Jullien) ,《迂迴與進入》,收入《法蘭西思想叢書》,杜小眞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2003)。
法‧凱西爾(Ernest Cassirer),《人論》(初版),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金景芳,《知止老人論學》(初版)。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合肥:黃山書社,1989。
施守平纂,《碧苑壇經》。上海:道德書局,1937。
美‧加勒特•湯姆森(Garrett Thomson)、美‧馬歇爾•米斯納(Marshall Missner),《亞里斯多德》(初版),張曉林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
美‧伊斯雷爾‧謝弗勒,《人類的潛能》,石中英、塗元玲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美‧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未來的衝擊》,蔡伸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英‧葛瑞漢,《論道者》,張海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初版11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殷□,《中和之道》。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荊門市博物館編撰,《郭店楚墓竹簡》(初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張心徵,《偽書通考》。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初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 :人民出版社,1954。引自《尚書》的性情思想研究。
郭沫若撰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初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93。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9。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中硏院史語所,1947。
彭林,<論有爲與無爲——從郭店楚簡看儒道性情同異>,收入廖名春編,《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2002),頁232。
雅斯培(Karl Jaspers),杜意風譯《雅斯培論教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黃侃校點,《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初版),《東亞文明硏究叢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new window
黃俊傑,《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初版),《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叢書》。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楊絳,《走到人生邊上》(初版四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楊樹達,《詞詮》。北京:中華書局,1979。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初版)。北京:人民文學,1979
廖名春編,《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2002。
熊十力,《讀經示要》(初版)。臺北:明文書局,1984。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文化,1975。
臧克和,《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漢字硏究新視野叢書》。南寧:廣西教育,1996。
錢大昕,《十駕齋養薪錄》,《國學基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錢穆,《人生十論》(初版九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錢鍾書,《管錐編》(初版),《錢鍾書作品集》第六冊。臺北市 : 書林,1996。
韓‧奇學敬,《謙齋集》,《韓國經學資料集成》。漢城: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1988。
魏元珪,《生命默想錄—心靈哲思饗宴》(初版)。台中:浸宣出版社,2006。
魏元珪,《當代文明的危機》。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new window
玖、文字解詁類
漢‧許愼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初版)。北京:中華書局,1963。
魏‧張揖撰,隋‧曹憲音,《廣雅》(初版),《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
晉‧竺摩法師鑑定,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辭彙》。臺北:大乘經舍印經會,1984。
晉‧郭璞撰,《爾雅》。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段玉裁注,清‧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 附檢字》(影印本)。台北市 : 廣文,1972。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共四册(初版)。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9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
日‧池田知久,《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王啟發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王海根編纂,《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初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初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林尹、高明主編,張其昀監修,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文大辭典》(八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0。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初版),《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1輯, 增補樸學叢書第1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
高承祚編,《殷虛文字類編》。出版者不詳,1923。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楊寄洲、賈永芳編著,《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初版二刷)。北京:北京語言出版社,2007。
裘錫圭,<由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說到《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章>,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頁44。
廖名春,<帛書<要>釋文>,收入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著,《漢語大字典》上、中、下冊(第一版)。成都市 : 四川辭書,1995。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收入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頁330-354。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四版)。臺北:藝文,1981。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二册(初版)。上海:上海書店,1992。
拾、近代重要期刊及論文之有關文獻
方穎嫻,<情與理——孔孟道德哲學之基礎>,《鵝湖學誌》,第2期(1988),頁27-45。new window
王家泠,<從王弼「性其情」說到程頤「性其情」說>,《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頁47-74。new window
丘山石,<《中庸》與《易傳》不同致思向度略論>,《合肥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6),頁13-17,117。
李宗薇,<禮記樂記之義涵及其對人格教育的啟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2期(1999.6),頁33-54。new window
李沿儒、邱鈺雯、洪朝富,<虛擬學院之智慧型適性教學推論>,《遠距教學》,第15‧16期(2000.6),頁85-97。
李霖生,<天人之際,性命交關>,《哲學雜誌》,第14期(1996.4),頁112-145。
林安梧,<「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鵝湖學誌》,第4期(1990),頁1-14。new window
林建名、黃雲龍,<適性學習代理人之建構途徑>,《IICM》,第4卷第3期(2001.9),頁115-125。
林義正,<孔子晚年心志蠡測——並為〈莫春篇〉作一新解>,《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4期(2001.4),頁181-200。new window
林義正,<孔子論人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0期(1987.1),頁211-240。
林義正,<論孔子思想的基本格式>,《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6期(1983.1),頁181-200。new window
唐君毅,<先秦思想中之天命觀>,《新亞學報》,第2卷第2期(1957),頁11-13。new window
夏常樸,<尋孔顏樂處>,《哲學雜誌》,第6期(1993.9),頁22-37。
孫星群,<《樂記》成書於戰國中期的力證-以湖北郭店楚墓竹簡為據>,《天津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2005),頁3-10。
孫效智,<從倫理學行為理論談結果主義>,《哲學雜誌》,第12期(1995.4),頁86-113。
張展源,<音樂與情感——稽康音樂美學的比較研究>,《哲學雜誌》,第20期(1997.5),頁186-196。
張德文,<《樂記》的美育思想及其理論基礎>,《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2003.9),頁69-78。new window
郭文夫,<論蘇格拉底生與死之抉擇問題——以柏拉圖〈費多篇〉((Phaedo)為研究中心)>,《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2期(2007.2),頁145-160。new window
陳文團,<論人類之合理性——哈伯瑪斯之共識理論>,《哲學雜誌》,第18(1996.11),頁72-103。
陳平坤,<《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感應思維>,《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2006.10),頁167-222。new window
陳平坤,<荀子的「類」觀念及其通類之道>,《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1期(2005.10),頁77-135。new window
陳芸霈、謝盛文、陳年興,<從學習歷程記錄檔動態建構決策樹以支援適性化教學>,《IICM》,第6卷第3期(2003.9),頁11-24。
陳俊隆、黃溪春、趙銘,<一個以多代理人為基礎之智慧型教學代理人>,《電腦學刊》,第13卷第4期(2001),頁1-11。
陳章錫,<王船山音樂美學析論>,《文學新鑰》,創刊號(2003.7),頁73-95。new window
陳章錫,<唐君毅《禮記》詮釋的特色及其價值意義>,《揭諦》,第4期(2002.7),頁165-193。new window
陳章錫,<唐君毅《禮記》詮釋的特色及其價值意義>,《揭諦》第4期(2002.7),頁165-166。new window
陳萬鼐,<中國上古時期的音樂制度(西元前11世紀至前221年)--試釋「古樂經」的涵義>,《東吳文史學報》,第4期(1982),頁  。new window
陳萬鼐,<雍穆和平--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86期(1997),頁20-36。new window
陳榮灼,<本是無本>,《哲學雜誌》,第14期(1995.11),頁76-88。
陳榮灼,<維特根斯坦和認知心裡學>,《哲學雜誌》,第7期(1994.1),頁182-189。
陳滿銘,<談儒家思想體系中的螺旋結構——以仁與智、明明德與親民、天與人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29期(2000),頁1-36。new window
黃俊傑,<伊藤仁齋對《論語》的解釋:東亞儒家詮釋學的一種類型>,《中山人文學報》,第15期( 2002.10),頁21-42。http://huang.cc.ntu.edu.tw/pdf/CCC0207.pdf)new window
黃淑基,<論《禮記˙樂記》主要思想與叔本華音樂思想之差異>,《通識研究集刊》,第11期(2007.6),頁141-154。new window
楊淑娟,<《樂記˙大武》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3期(2007.9),頁1-20。new window
楊錦潭、朱永方,<符合SCORM 2004規範的適性化教材設計之探討>,《IICM》,第8卷第4期(2005.12),頁13-26。
葉國良,<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台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12),頁25-49。new window
葛榮晉,<中庸之道及其現代價值>,《哲學雜誌》,第17期(1996.8),頁152-170。
鄔昆如,<孔孟提升人性的概念「君子與聖人」——並從中確立儒家形上學之基礎>,《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4期(1981.1),頁3-23。new window
鄔昆如,<先秦儒家哲學的方法演變>,《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4期(1991.1),頁55-71。new window
齊墨,<樂感文化與罪感文化——論基督教與中國儒家文化的一個差別>,《哲學雜誌》,第3期(1993.1),頁130-140。
劉千美,<現代音樂之「現代性」的美學反省>,《哲學雜誌》,第11期(1995.1),頁4-23。
劉大鈞,<今本、帛本、漢唐本《繫辭》異同考—並論帛本《繫辭》勝於今本《繫辭》>,《孔子研究》,第5 期(2003),頁113-114。
劉錦賢,<儒家之知幾保命觀>,《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6),頁89-125。new window
鄭博真,<探究適性發展實務及對台灣幼兒教育的啟示>,《華醫社會人文學報》,第15期(2007.6),頁79-91。
鄭博真,<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實踐幼兒適性教育:兼論對台灣幼教的展望>,《華醫學報》,第25期(2006.12),頁133-148。
鄧立光,<從帛書《易傳》重構孔子之天道觀>,《鵝湖學誌》,第13期(1994.12),頁43-62。new window
戴璉璋,<從《樂記》探討儒家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4期(2004),頁37-48。new window
魏明政,<《中庸》天命思想承繼之初探——以勞思光先生為中心討論>,《鵝湖學誌》,第22期(1999.6),頁99-137。new window
顧史考,<以新出楚簡重遊中國古代的詩歌音樂美學>,《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6),頁229-248。new window
拾壹、網路論文
《二十五史‧隋書》志第十一律歷上審度,新亞研究所,典籍資料庫。http://www.hkedcity.net。
《王艮尺牘》此系和刻本《王心齋全集》卷五,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gen3.txt
丁四新,〈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兼對前太一生水研究的總批判〉,頁219。
丁四新,郭店楚簡儒道思想通論(Ⅱ):人性與人心,http://www.jianbo.org
文選卷第十七論文音樂上文賦並序,文選‧賦壬。http://www.chinapage.com。
文選卷第十七論文音樂上文賦並序,文選‧賦壬。http://www.chinapage.com。
方銘,《孔子詩論》第一簡與《詩序》,《文藝研究》,7, 2006年。中華孔子網站。http://www.chinaconfucius.cn。
王守民,〈淺談生物的命名〉。「宜蘭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宣導與教育推廣」研習活動實施計畫」。95年4月28日至29日。http://www.tmue.edu.tw。)
王財貴,http://blog.xuite.net/arvin66/home/15621526/track。
王連成,《<老子>與上博簡<鬼神之明>之「鬼神」原意考》,《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2007-11-2)
李炳南講述,論語講要為政第二,http://www.minlun.org.tw
美‧史華兹著,《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電子資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馬王堆漢墓帛書《繫辭》,http://hk.geocities.com。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上海,1973。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嶽麓書社,1993年。http://sun.sino.uni-heidelberg.de
張國一,靈魂有無之爭——範縝〈神滅論〉之科學省思,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頁122。http://www.hfu.edu.tw。
梁濤,從簡帛《五行》「經」到帛書《五行》「說」——兼論孟氏之儒對子思之儒的繼承與發展。孔子2000。http://www.chinaconfucius.cn。)
梁濤,從簡帛《五行》「經」到帛書《五行》「說」——兼論孟氏之儒對子思之儒的繼承與發展。孔子2000。http://www.chinaconfucius.cn)。
彭林,論有為與無為—從郭店楚簡看儒道性情同異,http://www.bamboosilk.org/wssf/Penglin7.htm
黃俊傑,「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頁401。http://huang.cc.ntu.edu.tw/pdf/CCA2615.pdfnew window
黃俊傑,傳統儒家教育與現代大學生活,(演講)。http://www.ntnu.edu.tw。
愛新覺羅‧毓鋆,在台灣饒富古意的「經學」領域,為現今碩果僅存的宗師。(參見毓老真精神,中時電子報犬馬的天空部落格,人間副刊,2007年10月12日。)
鄭志明,印順的中國古代神話研究。http://www.yinshun.org.tw。new window
黃俊傑,孔子與《論語》的思想世界,http://huang.cc.ntu.edu.tw/class-history/95-2_history_1.pdf。以及大紀元網站,孔子年譜,2002年4月20日,http://epochtimes.com/gb/2/4/20/n184782.htm,http://www.epochtimes.com/b5/2/4/20/n184799.htm。
金聖歎,<《金聖歎文集》-聖歎外書,第四十二囘>,《貫華庵中国古典小説と 金聖歎研究のウェブサイト》網站,2004.2.13,http://www003.upp.so-net.ne.jp/haoyi/guanhua/jst/text/42u8.htm(2008.3.16上網)。
杜維明,<郭店楚簡的人文精神>,《中國儒學網》網站,2005.5,http://www.confuchina.com(2008. 2. 24上網)。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序,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6, No. 1736,2007年3月7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李景林,<談談儒家的個體性原則>,《儒學研究網》網站,2007.8.21,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lijinglin/200708/t20070821_2432123.htm(2007.9.9上網)。
劉大鈞,今本、帛本、漢唐本《繫辭》異同考—並論帛本《繫辭》勝於今本《繫辭》,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2007.12.15 http://zhouyi.sdu.edu.cn。另出自孔子研究 2003 年第5 期頁114。
黃忠天,《中庸》「衣錦尚絅」章釋疑,《齊魯文化研究》第五輯,2008-03-29 09:51:47,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qlwh.sdnu.edu.cn
長水沙門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六,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四冊 No. 1848《起信論疏筆削記》CBETA 電子佛典 V1.16 普及版,http://www.cbeta.org
拾貳、電子檢索系統
國家圖書館電子檢索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
東海大學大學圖書館電子檢索資料庫
2000孔子網站
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
中國儒學網http://www.confuchina.com/
新亞研究所典籍資料庫:http://www.hkedcity.ne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