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平和 (Piuma) 排灣族、城鄉遷移與社會文化變遷
作者:楊士範
出版日期:2005
出版項:臺北:稻鄉
ISBN:986-7862-61-9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文化社會生活風俗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3
期刊論文
1.石嘉(1976)。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三族群的比較研究。中研院民族所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嘉(1982)。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與演變。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4,7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憲文(1954)。台灣之原始經濟。臺灣銀行季刊,7(1),229-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憲文(1956)。台灣先住民之食衣住。台灣銀行季刊,8(4),178-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宇嘉(1983)。人口遷移重力模型之檢討。中國社會學刊,7,177-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衛惠林、王人英(1966)。台灣土著各族近代人口增加與聚落移動調查報告。台大考古人類學專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瀨川孝吉(1953)。高砂族之生業。民族學研究,18(1/2),49-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urt, Ronald S.(1976)。Positions In Network。Social Forces,55,93-122。  new window
9.Hamilton, C. H.(1959)。Educational Selectivity of Net Migration form the South。Social Forces,38,33-42。  new window
10.Stouffer, Samuel A.(1940)。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A Theory Relating Mobility and Distance。American Sociologial Review,5(6),845-867。  new window
11.黃應貴(1975)。山田燒墾與水田耕作經濟。人類與文化,6,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棟明(1974)。台灣人口性別遷移率差異之研究。臺灣文獻季刊,25(2),17-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chultz, T. W.(1962)。Reflection on Investment in Ma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80-93。  new window
14.Sjaastad, Larry A.(1962)。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80-93。  new window
15.蔣斌(19920900)。排灣族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1895-1971。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4,27-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人英(19660900)。臺灣高山族的社會文化接觸與經濟生活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西庵(19510600)。臺灣山地人民之經濟生活。臺灣銀行季刊,4(2),116-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雨村(19941100)。排灣族的經濟適應--以臺東縣達仁鄉土阪村為例。人類與文化,29,65-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石磊(19710900)。筏灣村排灣族的家庭糾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311-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秀岩(19750900)。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97-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士範(20001200)。日治迄今排灣族聚落移住與社會經濟變遷--一個平和村(Piuma)的例子。思與言,38(4),185-2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石磊(19750900)。建和村卑南族的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119-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應貴(19750900)。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85-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傅仰止(19850700)。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6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瞿海源(19830700)。臺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7,157-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士範(19990300)。長嗣繼承制度與人口差別遷移--一個排灣族平和村城鄉移民的例子。思與言,37(1),141-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長華(19850700)。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25-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Ravenstein, E. G.(1885)。The Laws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48(2),167-235。  new window
29.Lee, Everett S.(1966)。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3(1),47-57。  new window
30.吳燕和(19930400)。臺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7,1-4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肇男(19900800)。臺灣地區各類型遷徙之選擇性與差異性。人口學刊,13,4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熊瑞梅(19840600)。臺灣一般連續及回流遷移模式之探討。東海學報,25,383-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明正(19790500)。Migration Selectivity in Taiwan。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刊,3,4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Rose, A. M.(1958)。Distance of Mig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Migration。American Social Review,23,420-423。  new window
35.Schwartz, Anna(1973)。Interpreting the Effect of Distances on Migr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1153-1169。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應貴(1995)。人類學與台灣社會。空大、花蓮師院、屏東師院聯合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川明(1999)。台東原住民部落遷移初探。南投: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hen, C.、Alden Speare, Jr.(198804)。Migration Differential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The Case of Taiwan。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merican of American in New Orleans,21-23。  new window
4.傅仰止(1995)。個人網絡的公私領域特質:以排灣族城鄉移民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系。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傅仰止(1995)。城鄉遷移與社會網絡--以排灣族移民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亦園、石磊、瞿海源、蕭新煌、余光弘(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瞿海源、傅仰止(1986)。高山族城鄉遷移與都市認同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貞祥。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遷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莉芳(1985)。台灣人口流動之差異性及原因探討(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喬宗忞(1990)。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層制度--以霧台鄉大武村(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佩玲(1996)。平和排灣族的家庭與教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文生(1984)。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文傑(1990)。排灣族與雅美族之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及朗島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斌(1980)。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並兼論人類學田野方法的特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豪哲(1988)。阿美族山胞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原住地東部富田社區及移住地臺北近郊山光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譚昌國(1992)。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土坂村為例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炯民(1988)。都市地區高山族移入者集居現象與適應情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余光弘(1976)。環山泰雅人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調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連玉龍(1990)。阿美族漁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台東縣成功鎮芝田和基隆市八尺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潘立夫(1996)。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銘銘、藍達居、G. Marcas、M. Fischer(1997)。作文化批判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北京:Fischer。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末成道男、黃耀榮(1973)。臺灣排灣族的《家族》--M村的贈與老大的習俗,以pasadan為中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丘應模(1988)。台灣之經濟作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小島由道(191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1)。改善山胞生活。南投: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51)。山地定耕地基本調查。南投: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69)。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台灣省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南投: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73)。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台灣省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南投: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6)。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屏東縣泰武鄉。南投: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3)。中華民國八十年台灣省偏遠地區居民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南投: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內政部統計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內政部統計處(199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金泡(1981)。北區都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省政府民政廳刊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金泡(1983)。北市、高雄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省政府民政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松澤員子、翁英蕙(1979)。台灣排灣族之首長家--在與其首長制的關聯上--。臺北:中研院民族所譯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移川子之藏(1935)。台灣高山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顧坤惠(1988)。台灣土著祭儀與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排灣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1979)。Algeria 196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Bourdieu, Pierre、Raymond, Gino、Adamson, Matthew(1982)。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21.Chiang, Bien(1993)。House and Social Hierarchy of the Paiwan。Pennsylvania:UMI Press。  new window
22.Firth, R.(1951)。Elemen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Watts。  new window
23.Evans-Pritchard, E. E.、陳奇祿、王崧興(1997)。社會人類學。臺北:唐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8)。高砂族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紹馨(1979)。臺灣的社會變遷與人口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潘立夫(1995)。排灣族採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Strauss, Anselm、Juliet, Corhin(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rch。New Delhi:Sage Press。  new window
28.Sahlins, Marshall David(1958)。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lynesia。Seattle,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29.杜蒙、王志明(199204)。階序人Ⅰ: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施添福(1982)。臺灣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奇祿(19920000)。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人英(19670000)。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臺北: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Durkheim, Emile、芮傳明、趙學元(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ïc J. D.(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Polity Press。  new window
35.許功明、柯惠(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石磊(19710000)。筏灣 : 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臺北: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8.熊瑞梅(1988)。人口流動:理論、資料測量與政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胡塞爾、舒曼、李幼蒸(1996)。純粹現象學通論: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蔣斌(1984)。重修台灣省通誌屏東縣誌第七同胄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950407)。都市裡的原住民朋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50424)。都市到原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50501)。都市生活的宗教面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50511)。都市的流浪者之歌--一個城鄉移民個案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50519)。都市勞動生活的點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60105)。新莊丹鳳日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960106)。台北都會原住民深訪日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950812)。田野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石磊(1981)。牡丹村排灣族的家庭制度。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食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嘉(1993)。從排灣族傳統的社會關係中觀察他們對人的看法。人觀、意義與社會。中研院民族所刊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亦園(1982)。馬太安的阿美族--試論阿美文化的結構與適應。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亦園(1982)。台灣土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宗教結構系統。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亦園(1982)。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朝賢(1987)。城鄉人口遷移之研究--南部鄉鎭之個案。台灣地區人口遷移、分布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口學會主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松澤員子、張燕秋(1986)。東部排灣族之家族與親族--以ta-djaran (—條路)之概念為中心。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淵東一(1953)。高山族的族移動及分佈。民族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應貴(1992)。關於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之研究的一些芻議。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應貴(1993)。導論:人觀、意義與社會。人觀、意義與社會。南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瀨川孝吉(1953)。台灣先住民之農業與牧畜。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季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ouvier, L.F.、Zarate, A.、Maciso, Jr. J. J.(1976)。Toward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Migrati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Beverly Hills, Calif:Sage Publication。  new window
13.Lei Shih(1989)。Unity and Diversity among Taiwan’s Aborigines: The Sociological Evidence。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Taipei: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ew window
14.黃應貴(1988)。台灣土著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聯經出版。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美君、蔣斌、錢俊(1986)。來義村排灣族之離婚率與其財產制度之關係。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應貴(1995)。導論:空間、力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亦園(1982)。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光輝、劉長萱(2002)。問題的潛在類別分析。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蔣斌、李靜怡(19950000)。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