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臺北都會區泰雅族口傳文學及習俗禁忌研究
作者:朱明珍
作者(外文):Ming-Jen Ch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浦忠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大臺北 口傳文學習俗禁忌泰雅族Taipei's Metropolitan AreaFolklore LiteratureCustomary TaboosAtayal Trib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
没有文字以茲記錄自己文化的民族,當文化實踐場域消失後,民族文化的保存,成了一件極為不易的難事,這也是臺灣原住民各族在時代轉變中所經歷和面對的困境。臺灣原住民族遷徙離開原鄉來到都會區,族人在生活場域的變遷下,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否,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因此,本論文以泰雅族口傳文學與民俗傳統為觀察面向,探討都會區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保留狀態,以及其變貌狀態。
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因現實生活環境的改變,傳統文化失去傳承的場域與對象,遷徙至都會區的族人因遠離原鄉,對於族群產生陌生化的疏離,因而造成都會區和原鄉在文化傳播的集聚力量上,產生更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的主因之一,來自原鄉和都會區的空間差異及外來的文化等影響,使傳統族人的集聚模式不再,傳承上出現了斷裂與變貌,包括與都會區甚為接近的烏來原鄉都難以跳脫變化的命運。
烏來區和大臺北其他地區,口傳文學或傳統習俗的差異,在於它特殊的地理環境所賦予的觀光文化功能,因此烏來在大臺北地區泰雅族的考察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案例。觀光化的加入,使部分族人在未傳承傳統口傳故事的背景下,基督教故事成為講述的主要內容。部分存有泰雅族口傳記憶的族人,則因基督教的影響因素,許多傳統故事產生了變貌。觀察都會區與原鄉的口傳內容,雖然原鄉族人可以分享的故事,在都會區裡仍然部分流傳,但整體而言情節內容就不那麼豐富,呈現了簡化、變異或甚至消失的情形。
現代原住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包括基督教文明、漢族故事、電視媒體等等,都成了口傳文學產生變異或消失的影響因子,也是當前大都會區泰雅族口頭傳統的傳播現象與原鄉間所存有的差異現象。藉本研究,除瞭解都會區泰雅族現存的口頭傳播現象外,也提供思考如何使都會區原住民族在環境的變遷下,得以將口傳文學或習俗做更好的保存,以發揮「保存原住民族文化、習俗」的可能性,讓原住民族文化也能在都會場域中傳遞深耕。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aboriginal tribes without writing to preserve their own culture when they no longer have any ground for cultural practices. This is a problem that every aboriginal tribe in Taiwan faces in this great time of changes. Aboriginal tribes in Taiwan have been migrating from their home to metropolitan area, and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able to preserve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 is an issue worthy of investigation. Through an observation of Taiwan’s Atayal Tribe’s oral Literatures and custom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rvation status and changes in the oral literature of the Atayal Tribe liv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The study result indicates that, due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traditional tribal culture has lost its ground for cultural practice as well as subjects, and the aboriginals who migrated to metropolitan areas are often alienated from their own cultural heritages, resulting in a massive difference in the strength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tween aboriginals living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and aboriginals back in their homelands.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al homeland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gathering mode are also some of the main reasons behind this massive difference, causing rifts and changes in the way aboriginal cultures are passed on. This is a fate that, even aboriginal towns near metropolitan area such as Wulai District, cannot escape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al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between Wulai district and other areas in Taipei is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provided by Wulai’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which made Wulai a special case among the investigated Atayal area in Taipei. Without the indigenous oral literatures passing down from older generations, some aboriginals have adapted Christian biblical stories as part of their own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while those who possess the memories of traditional oral Atayal literatures, have started to alter the stories they once remember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oral literature contents between aboriginals in metropolitan areas and in their homelands, one can see that, although the stories passed down by the aboriginals from their homelands are still circulat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s, the content of these stories have become simplified or altered in one way or another and some stories even have disappeared altogether.
The things that modern aboriginal peopl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such as Christian cultures, stories of the Han people and television media. These have all become parts of the reasons why indigenous oral literature are disappearing or being altered. They are also the differentiating factors of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tween aboriginals liv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ose who still live in their rural homeland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ew Atayal cultural transmissions remaining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but also how to better preserve the oral literature or customs of the aboriginals living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and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Preserving Indigenous Culture and Customs”, allowing the Taiwanese tribal culture to be cultivated and passed on even in urban districts.
一、專書
(一)古籍
1.漢‧班固 撰、唐‧顏師古 注、楊家駱 主編《漢書》
2.晉‧郭璞 傳、清‧郝懿行 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縣: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1月
3.晉‧陳壽 撰、宋‧裴松之 注《三國志‧卷五》,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4.唐‧魏徵、令狐德棻 合撰《仁壽本二十六史‧隋書》(冊二十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5.宋‧趙汝适《諸蕃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6.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10月
7.清‧張廷玉《仁壽本二十六史‧明史》(冊六十),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二)民間文學相關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
1.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1月
2.王秋桂《中國民間傳說論集》,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0年
3.弗雷澤 著、汪培基 譯《金枝(下)》,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4.田兆元、敖其 主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5.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7月
6.金榮華《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1月
7.柳田國男 著、連湘 校《傳說論》,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83年3月
8.倪泰一、錢發平 編譯《山海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4月
9.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1月
10.張紫晨《中國古代傳說》,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
11.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12.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第二版)》,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13.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中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14.劉守華《故事學綱要》,中國湖北:華中出版社,2006年9月
15.鍾敬文 主編《民俗學概論(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
16.干寶 著、黃滌明 譯《搜神記》,新北: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07年7月
17.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18.費德廉、羅效德廉、羅效德 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12月
19.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87年
(三)原住民族相關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
1.小島由道、安原信三 著、余萬居 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卷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刊本
2.中央研究院《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3.王嵩山《台灣原住民與人類學》,臺北:國立台灣大學,2006年1月
4.古野清人 著、葉婉奇 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7月
5.瓦歷斯‧諾幹《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12月
6.多奧‧尤給海、阿棟‧尤帕斯《泰雅爾族神話傳說》,新竹: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中會母語推行委員會,2000年11月
7.江桂珍《再現傳統的實踐──烏來泰雅族的文化圖像》,臺北巿: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8月new window
8.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文物圖錄》,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2006年12月
9.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5月
10.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飲食植物圖鑑》,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年1月
11.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季刊 2008春季號》,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年
1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季刊 2013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9月
1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飲酒行為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9年9月
14.阮昌銳《臺灣的原住民》,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6年6月
15.佐山融吉 著、余萬居 譯《蕃族調查報告書:大么族前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刊本
16.佐山融吉 著、余萬居 譯《蕃族調查報告書:大么族後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刊本
17.佐山融吉 著、余萬居 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後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刊本
18.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9月
19.吳振宇《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南投:玉山國家公園出版,1995年11月
20.吳寧遠《文化變遷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原鄉地區原住民遷徙都會問題之省思》,高雄:國立中山大學,1999年6月
21.吳錦發《悲情的山林》,臺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12月
22.宋光宇《泰雅人:臺灣宜蘭縣武塔村調查》,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23.李壬癸《臺灣原住民史 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3年12月new window
24.李亦園《千面英雄》,新北:立緖文化出版,1997年7月
25.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5月new window
26.李亦園等《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年new window
27.里慕伊.阿紀《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二版),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
28.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臺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6月
29.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6月
30.金榮華《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族民間故事》,臺北: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1998年12月
31.施正鋒編《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10年12月
32.施正鋒編《原住民族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10年11月
33.施添福等 編《臺東縣史‧雅美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10月
34.胡萬川《復興鄉泰雅族故事(二)》,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9月
35.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季刊 2014 No.3》,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9月
36.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臺北:晨星出版社,1998年2月
37.孫大川《久久酒一次》,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0年9月
38.宮本延人 著、魏桂邦 譯《台灣的原住民》,臺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9月
39.徐如林、楊南郡《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臺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1年5月
40.徐雨村《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6年7月new window
41.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常民文化公司,1996年5月new window
42.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10月
43.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臺原文化公司,1996年5月new window
44.浦忠成《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
45.馬淵東一《高砂族的移動與分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刊本,頁423
46.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發展中心《第二屆原住民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年10月
4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中心《泰雅族語文化教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8年12月
48.國立編譯館吳鳳史實研究小組 主編《吳鳳及其相關議題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11月
49.康培德《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南投/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09月
50.張勝彥 編撰《續修臺北縣志‧卷三‧住民篇‧第四篇‧禮俗》,新北:臺北縣政府,2006年8月
51.許家華《都會原住民風貌》,臺北:非常深藍藝術工作室,2001年11月
52.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5月
53.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臺北:遠足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54.陳茂泰 編《臺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新北巿: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4月
55.陳茂泰等《『臺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案』初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6月
56.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台灣 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1月
57.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泰雅千年》,苗栗: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2009年6月
58.森丑之助 著、黃文新 譯《台灣蕃族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刊本
59.黃樹民、章英華 主編《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9月new window
60.黑帶巴彥《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年3
61.黃應貴 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62.楊士範《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巿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年12月
63.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 著《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5年11月
64.達英‧拿答弗‧撒萬‧葛斯阿門(根誌優)《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泰雅族》,臺北:台灣原住民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65.鈴木作太郎 著、陳萬春 譯《臺灣蕃人的口述傳說》,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年9月
66.鈴木清一郎 著、馮作民 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2004年10月new window
67.鈴木質 原著、林川夫 審訂《台灣蕃人風俗誌》臺北:武陵出版社,1994年1月
68.廖守臣《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1984年3月
69.廖守臣《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1998年8月
70.臺北巿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都巿原住民族群與住宅問題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巿原住民事務委員會,2000年8月
71.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原著、楊南郡 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1冊,本文篇)》,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書局,2011年1月
72.臺灣慣習研究會 原著、李榮南 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七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7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年6月
74.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七冊‧泰雅族後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12月
7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編《理蕃誌稿──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1~4卷)》,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76.劉秀美、蔡可欣《山海的召喚──原住民口傳文學》,臺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12月
77.劉秀美《台灣宜蘭大同鄉泰雅族口傳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10月
78.劉秀美《從口頭傳統到文字書寫──臺灣原住民族敘事文學的精神銳變與返本開新》,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3月new window
79.蔡明哲等著《臺灣原住民史‧都巿原住民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3月
80.鄭元慶 等《與鹿共舞──臺灣原住民文化(1)》,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96年5月
81.鄭元慶 等《與鹿共舞──臺灣原住民文化(2)》,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97年4月
82.霍斯陸曼‧伐伐《那年我們祭拜祖靈》,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10月
83.謝世忠、郭倩婷、楊鈴慧、劉瑞超、李韋誠《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二期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3月
84.謝世忠《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4月new window
85.謝高橋《都巿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巿個案研究》,臺北:巨流出版社,1981年
86.藤崎濟之助 著、黃文新 譯《台灣の蕃族》,臺北:南天書局,1930年(昭和5年)
87.譚光鼎、浦忠成、王嵩山《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年new window
(四)研究報告
1.原住民族委員會《102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6月
2.原住民族委員會《「拉阿魯哇」及「卡那卡那富」民族認定評估報告》,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3月
3.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部落特色道路改善計畫》,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3月
4.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1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12月
5.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經濟產業發展4年(102年至105年)計畫》,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11月
6.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地區部落安居計畫》,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10月
7.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沙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民族認定」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12年12月
8.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0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6月
9.烏來鄉公所《新北巿烏來區103年區政統計年報》,新北:烏來鄉公所,2014年6月
10.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臺灣省八十四年底原住民人口資料表》,南投: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6年
(五)其他(依姓氏筆劃排序)
1.《矢部教授還曆紀念論文集》,1卷,1939年
2.《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據同治年間寫本印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
3.Joseph Campbell著 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北:立緖文化出版,1997年7月
4.リ-ス、吉國藤吉《臺灣島史》,東京:富山房合資會社,明治31(1898)年
5.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大辭典(上)》,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8月
6.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600~1930臺灣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8年11月
7.中國時報,王美玉、何榮幸、黃哲斌《台灣久久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卷二)》,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11年1月31日
8.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12月new window
9.王鑫《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出版社,1999年5月
1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 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臺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年6月
11.司馬遷 原著、楊鍾賢、郝志達 譯注《史記(第一冊)》,臺北:建宏出版社,2001年5月
12.市川雄一《臺北圖幅說明書 583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1年
13.必麒麟 著、陳逸君 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
14.江寶釵《臺灣全志 卷十二文化志 文學篇》,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8月
15.李光周《墾丁國家公園的史前文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年4月
16.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4月new window
17.周瑞燉《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質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11月
18.林衡道《臺灣歷史民俗》,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0年10月
19.林衡道《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4月30日
20.花松村 主編《臺灣鄉土全誌(第一冊)》,臺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5月
21.花松村 主編《臺灣鄉土全誌(第二冊)》,臺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5月
22.桃園縣政府《臺灣‧北橫 桃園山林秘境散策》,桃園:桃園縣政府,2011年6月
23.桃園縣復興鄉公所《角板山復興鄉志》,臺北:漢皇出版社,2000年
24.泰安鄉公所《泰安鄉志(上冊)》,苗栗:泰安鄉公所,2008年9月
25.烏來鄉公所《烏來鄉志》,新北:烏來鄉公所,2010年9月
26.高賢治《臺灣三百年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3月
27.基辛(R.keesing) 著、張恭啓、于雲嘉 譯《當代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出版社,1981年
28.張德水《臺灣種族、地名、政治沿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4月new window
29.章英華、蔡勇美 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30.陳水源《人類歷史與文明的演遞》,臺北:旺文社有限公司,2013年7月
31.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事業公司,2006年6月
32.陳漢光、賴永祥 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巿文獻委員會,1957年10月
33.傅宏基《圖解基督教》,新北:華威國際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7月
34.菩提長青雜誌社《臺灣佛寺導覽1.大臺北地區:(臺北縣巿專輯)》,臺北:菩提長青雜誌社,1992年,頁144
35.新北巿政府《新北巿文化》季刊006,新北:新北巿政府文化局,2012年6月15日
36.新竹縣尖石鄉公所《新竹縣尖石鄉誌》,新竹:新竹縣尖石鄉公所,未刊本
37.新店巿公所《增修新店巿志》,新北:新店巿公所,2010年2月
38.楊南郡《尋訪月亮的腳印》,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6月
39.葉振輝《打狗歷史圖說》,高雄:高雄巿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12月
40.葉振輝《臺灣開發史》,臺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2003年6月
41.葉舒憲《聖經比喻》,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42.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43.臺北市年鑑編輯工作小組《臺北巿年鑑2013》,臺北:臺北巿政府,2014年6月
4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5月
45.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聚落篇》,1997年12月
46.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縣鄉土史料(上、下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7月
47.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4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49.趙莒玲《臺灣開發故事 北部地區》,臺北:天衛文化圖書公司, 2011年2月
50.劉良壁《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2月
51.劉寧顏 主編《臺灣史蹟源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11月
52.樹林巿志編審及諮詢委員會《樹林巿志》,臺北:臺北縣樹林巿公所,2010年10月
53.禤浩榮《宇宙洪荒》,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7年4月
54.戴維‧波普諾 著、李強 等譯《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55.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中國香港:環球聖經公會公司,2011年9月
56.關曉榮《冷海情深》,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5月
二、學位論文(依年份、博碩排序)
(一)博士論文
1.張百蓉《高雄都會區台灣原住民口傳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12月new window
2.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7月new window
(二)碩士論文
1.折井博子《泰雅族噶噶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3月
2.林榮泉《泰雅人與漢人生命禮俗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3.王敏如《酒癮患者配偶之社會心理適應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4.王梅霞《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new window
5.黃國超《「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曹秋琴《gaya:祭祀分食與太魯閣人的親屬關係》,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7.陳慧珣《泰雅族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8.劉育玲《台灣賽德克族口傳故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9.陳昭帆《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徙、就業與歧視問題》,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10.王阿勉《台灣烏來泰雅族口傳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1.高文彬《日治時期泰雅族習慣法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2.王崇憲《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3.尤巴斯‧瓦旦《泰雅族的祖靈祭及其變遷》,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4.黃嘉眉《花蓮地區撒奇萊雅族傳說故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15.蘇宇薇《泛泰雅族群口傳文學中的Gaga思想》,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7月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1.Lisa Strelein〈從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建立原住民族治理:從「合適」的空間移動到解殖空間〉,收錄於《2014年南島民族國際會議:部落善治與原住民族發發展──實踐與展望》,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12月
2.丹桂之助〈臺北盆地之地質學的考察〉,《矢部教授還曆紀念論文集》,1卷,1939年,頁371~380
3.王世慶〈臺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收錄於《臺灣風物,第26卷第3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6年9月,頁117-146new window
4.王執明、鄭穎敏、王源〈臺北盆地之地質及沉積物研究〉,收錄於《臺灣礦業》,30卷4期,1978年,頁350~380
5.王梅霞〈泰雅族不變的祖靈信仰〉,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4No.4》,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new window
6.出口雄三〈臺灣大屯火山群の火山灰〉,收錄於《地質學雜誌》,18卷200號,1911年,頁1~6
7.台灣立報〈原生最討厭的話 喝酒懶惰吃檳榔〉,《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4年3月3日
8.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原住民教育沿革〉,收錄於《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9.史密〈籌辦番地議〉,收錄於《治臺必告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頁252~258
10.江婉如〈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改革工程〉,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08春季號》,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年3月
11.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打造原鄉之美〉,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08春季號》,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年3月
12.何廷瑞〈有關泰雅族獵頭儀禮標本〉,收錄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4期》,1954年,頁39~41new window
13.何廷瑞〈泰雅族獵頭衣飾標本〉,收錄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2期》,1953年,頁22~29
14.何廷瑞〈泰雅族獵頭風俗之研究〉,收錄於《台大文史哲學報》,臺北:臺灣大學,1956年,頁151~208new window
15.何廷瑞〈泰雅族獵頭習俗之研究〉,收錄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期》,臺北:臺灣大學,1956年,頁151~208new window
16.吳欣頤、林宴州、黃文卿〈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社區居民對發展生態旅遊之認知與需求〉,收錄於《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八期》,頁47~67,2005年new window
17.吳春慶〈宜蘭縣泰雅族的過年──粟祭〉,《邊政學報》創刊號,1962年,頁42-43
18.李月華〈17世紀荷蘭宣教士留下的一頁臺灣史:喚醒沉睡350年的巴達維亞檔案〉,收錄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季刊 2013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9月
19.李亦園〈山胞在城裡〉,收錄於《綜合月刊,第116 期》,1978年,頁136~144
20.杜韻如〈申請原保地在祖靈地安居樂業〉,收錄於《原住民族No.3(季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頁14~19
21.杜韻如〈申請原保地在祖靈地安居樂業〉,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2013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9月
22.周永健〈聖經難題︰神是三位一體的麼?〉,收錄於《聖經報‧文摘》復刊第39期,中國香港:宣道出版社,2010年9~11月
23.林大媺〈永不退色的印記‧文面〉,收錄於《原聲兩岸少數民族雜誌》,新北:原聲有限公司,2013年10月,頁24~25
24.林啟文、張徽丁、石同生、黃文正〈臺灣活動斷層概論〉,收錄於《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3號》,臺北: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年
25.林朝棨〈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26.林瑞珠〈臺灣原住民族織布藝術 綿延絲線 重現祖靈之眼〉,收錄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季刊 2014 No.3》,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9月
27.牧山鶴彥〈臺灣北部の洪積層〉,收錄於《地質學雜誌》,40卷477號,1933年,頁398~400
28.施正鋒〈都巿原住民政策初探〉,收錄於《法政學報》臺北:台灣大學,2008年6月,頁120~140
29.唐祖湘〈色舞繞民族教育學園 延續文化未來藍圖〉,收錄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季刊 2014 No.3》,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9月
30.唐祖湘〈部落即教室 創造原住民族職涯新生命〉,收錄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季刊 2014 No.3》,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9月
31.孫家驥〈泰雅族傳說十六則〉,《風物》7(3),1957年,頁7~12new window
32.浦忠成〈土地思維的差異〉,《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3年8月15日
33.浦忠成〈多神多靈驗〉,《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3年12月12日
34.浦忠成〈原住民學生的基本素養〉,《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4年2月20日
35.浦忠成〈逝去長者帶走的世界〉,《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3年8月29日
36.浦忠成〈尋找文化與保育的平衡點〉,《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3年7月18日
37.浦忠成〈還原住民土地正義〉,《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3年6月20日
38.浦忠成〈原住民族語認證可以「暫」停辦理?〉《台灣立報—族群版頁》,2013年4月4日
39.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想像與真實〉,收錄於《原住民文獻 第五期》,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5月10日,頁7new window
40.浦忠成〈日治時期以來原住民族口傳文學調查〉,收錄於《原住民文獻 第五期》,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5月10日,頁7~12
41.浦忠成〈日治時期對於原住民的教化及其影響〉,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 第一輯──民族教育》,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年7月,頁22~41new window
42.馬格列〈桃園復興鄉泰雅族移民古道 參天林道的泰雅傳奇〉,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0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年9月
43.張洋培〈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李棟山事件研究〉,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2003年,頁60
44.曹永和〈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收錄於《臺北文獻》第三期,1963年4月
45.郭東雄、劉淑惠〈台灣七佳舊社發展生態旅遊可行性策略研究〉,收錄於《環境與世界‧第十六期》,頁25~46,2007年
46.陳文山、方中權、劉力豪、楊小青、顏一勤、黃能偉、楊志成、陳勇全、龔慧敏、賴慈華、費立沅〈臺灣地區上新世至全新世的沉積同時變形構造-地震岩的沉積環境〉,收錄於《西太平洋地質科學,6卷》,2006年,頁191~220
47.陳文山、林朝宗、楊志成、費志沅、謝凱旋、龔慧敏、林佩儀、楊小青〈晚期更新世紀以來臺北盆地沉積層序架構與構造的時空演變〉,收錄於《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21號》,2008年,頁61~106
48.陳建年〈台灣原YOUNG‧發刊詞〉,收錄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YOUNG 原住民青少年雜誌》,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年3月
49.陳玲芳〈永續原鄉 山林守護隊成軍〉,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2 No.2》,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6月
50.陳玲芳〈原住民族 最佳山林保衛官〉,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2 No.2》,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6月
51.陳玲芳〈從獵人學校到部落學校〉,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2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9月
52.陳玲芳〈部落學校 厚校文化發展命脈〉,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2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9月
53.陳玲芳〈搶救瀕危族語大作戰〉,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2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9月
54.陳玲芳〈獵人學校與自然及土地的親密對話〉,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2 No.3》,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9月張勵德〈狩獵行為端詳原住民族生活脈絡〉,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4 No.4》,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
55.傅仰止〈都巿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思與言 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985年,頁65~81new window
56.黃長興〈東賽德克群的狩獵文化〉,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資料彙編,15:1~10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
57.葉佳慧〈推動民族教育 喚回民族自信〉,收錄於《原住民族季刊 2014 No.3》,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9月
58.董芳苑〈「鬼附身」與巫術醫療〉,收錄於《臺灣神學論刊,第18卷》,臺北:臺灣神學院,1996年new window
59.董芳苑〈臺灣民間的鬼魂信仰〉,收錄於《臺灣風物,第36卷第2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6年6月new window
60.廖本全、李承嘉〈都巿原住民遷移因素與居住現象之探討〉,《都巿原住民族群與住宅問題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巿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2000年8月,頁1~23
61.劉秀美〈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想像與真實〉,收錄於《原住民文獻 第五期》,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5月10日,頁3~6
62.鄭可欣〈Pu’ing‧找路〉,收錄於《原住民族No.3(季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年,頁30~33
63.戴炎輝〈清代臺灣番社的組織及其運用〉,收錄於《臺灣文獻,第26卷4期、27卷1期合訂本》,1976年,頁329-375new window
64.簡美玲〈阿美族起源神話與發祥傳說初探──兼論阿美族亞群的類緣關係〉,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1(2):86~10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new window
65.顏晴雲〈泰雅族的一生〉,收錄於《臺灣文獻‧第10卷(2)》,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59年,頁12~16
四、統計網站資料、報導
1.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內政統計應用名詞定義》,1996年
2.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月報〉,2015年8月
3.伊甸基金會網站,2015年11月7日
4.原住民族委員會〈月報〉,2014年3月
5.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網站〉,2014年11月
6.原住民族委員會〈秘書室資訊網站〉,1997年7月
7.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站,2015年5月
8.新北巿政府主計處資料網站,2014年12月
9.臺北巿政府〈臺北市民政局統計資料網站〉,2014年12月
10.臺南巿全球資訊網,2015年8月
11.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501002972-260405,2015年5月1日
12.自由電子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54939,2014年2月17日
13.聯合電子報: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48894,2015年7月1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