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平埔族與花東縱谷開發史-以高寮登氏為中心
作者:史台麗
作者(外文):Shih, Tai-L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尹章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花東縱谷富里祀壺高寮登氏加蜜山教會East Rift ValleyFu LiTeng of Kao Liaovessel worshipChia Mi San Chu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3
本論文主要是以高寮登氏家族之系譜為研究核心,進而逐步對家族的婚姻網絡與高寮登氏家族分布與主要經濟產業進行研究。
論文的重點還有平埔族遷移花東縱谷史,對於西南部平埔族遷移花東縱谷之路線做有系統的敘述和分析,以及今日花東縱谷平埔族的分布概況做討論。
其次,對於高寮登氏家族的宗教信仰進行記錄與分析。筆者在實際訪查期間已知曉花東的拜壺氏族多數已式微。此外,筆者對花東現存祀壺信仰所做的實際調查,是秉持著找到一個祀壺便記錄一個祀壺的笨方法做研析。也探討到家族之壺祀信仰轉祀為漢人信仰的過程,另外登氏家族姻親中也信仰了基督教長老教會,進而對縱谷內的百年教會—加蜜山教會與富里教會做實際訪查。必然地,也對花東縱谷祀壺儀式—傳統的大庄公廨祭典做分析。
文中談到高寮登氏家族之俗民生活與生活器物的文化,是筆者努力去著墨的地方。花東的人們從不曾因地處偏遠而無生命力,也從來是生生不息地精彩生活著。希望本論文的研究可以爲花東故鄉做一些過去研究上所遺漏的課題,進而給後來研究者開啟延伸其他課題之研究旨趣。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concentrate on the Teng Family’s genealogy , which is followed by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family members’ marriage relationships, their members distribution, and the primary industries in their local areas.
There is also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y of Pin Pu people’s migration into East Rift Valley in which the course of migration from the south-west of Taiwan 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in Pu’s population in today’s East Rift Valley is outlined as well.
Moreover, the folklore religion in Teng of Kao Liao is both interviewed and scrutinized. Long before the field study, the author has already recognized the fact that vessel worshiping in the Valley is almost extinct, the field study on the vessel worshiping , therefore, is conducted via a “down-to-earth” approach---doing the best to find as many cases of vessel worshiping as possible for the interviewing and the subsequent analytical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sion from Pin Pu’s traditional vessel worshiping to Han people’s religious belief is also elaborated. Other that these, due to the fact that some of the Teng Family’s relations are followers with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terviews and investigations likewise are conducted on the oldest Presbyterian churches in the Valley---Chia Mi San Church and Fu Li Church. Certainly and inevitably, there is again a thorough analysis on vessel worshiping rituals---the long-established fiesta at Da Chuan worship site.
The folk life Teng of Kao Liao has led and the utensils they use every day create the kind of culture the author painstakingly tries to touch on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Valley might be located in a remote region of the country, but the people there have never given the impression of “being lifeless”. On the contrar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live the way of life that is energetic and phenomenal. The author has focused on a few points less worked on in the past in other researches with the hope of intiating further exploration.
參考書目(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史料

(一) 家族史料
日治時期戶籍謄本(明治38-昭和15年,1905-1940),史台麗典藏。
史料:
1.登氏家族史料目錄:
1905年日據時期-民國時期戶籍謄本資料-登氏、嘪氏、李氏、蔡氏、潘阿杰
(1).登氏家族:
《日據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花蓮港廳奉鄉觀音山庄六十六番戶-第0072 冊。花蓮縣玉里鎮戶政事務所提供。
《日據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花蓮港廳奉鄉觀音山庄六十六番戶-第0061冊。花蓮縣玉里鎮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069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102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197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53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65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70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73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74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383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405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456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503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1097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2).嘪氏家族︰
《日據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花蓮港廳新鄉大庄區石牌庄十七番戶公埔庄百八十五番戶-第2754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表哥嘪明木提供。
《日據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花蓮港廳新鄉大庄區公埔百八十四番戶-第0073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040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74冊。高雄市前鎮區戶政事務所提供。
(3).李氏家族︰
《日據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臺東廳奉鄉觀音山庄二十二番戶-第0061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61冊。高雄市前鎮區戶政事務所提供。
(4).蔡氏家族: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68冊。高雄市前鎮區戶政事務所提供。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270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5).史氏家族:
《民國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058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6).潘氏家族:
《日據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第0072冊。花蓮縣富里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2.日治時期登氏家族土地台帳:日據時期土地登記簿 觀音山段(台北地方法院 玉里出張所) 。花蓮縣玉里鎮地政事務所提供。
地號第一冊貳伍八番
地號第二冊貳佰八番
地號第三冊貳佰六番
地號第四冊貳佰七番
地號第七冊壹參參貳番
地號第九冊壹貳零貳番
地號第十一冊壹壹零貳番
地號第十一冊壹貳貳陸番
地號第十一冊壹肆壹參番
地號第十一冊壹伍貳零番
地號第十一冊壹陸參貳番
地號第十二冊玖陸捌番
地號第十六冊伍貳伍番
地號第十六冊伍玖陸番
地號第三十三冊貳佰壹番之貳

(二)地方志與村史
尹章義,〈走過千溪、迎向萬巒 ─ 萬巒鄉志編纂後記〉,收錄於《萬巒鄉志》,屏東:屏東縣萬巒鄉公所,2007年7月,頁983-984。
尹章義、葉志杰等,《萬巒鄉志》(屏東:屏東縣萬巒鄉公所,2008年10月)。
尹章義總編纂,《左鎮鄉志》(台南:台南市左鎮區公所,2012年6月初版)。
尹章義總編纂,《太麻里鄉志》(台東:太麻里鄉公所),963頁。
尹章義總編纂,《長濱鄉志》(台東:長濱鄉公所)。(付印中)
吳文星總編纂,《關山鎮志 上、下册》(台東:台東縣關山鎮公所,民2002年11月)。
杜發庭、黎煥洋撰述,《花蓮縣富里鄕誌初稿》,第十一篇政事篇(花蓮:富里鄕誌編纂委員會,1999年4月)。
《花蓮縣富里鄉東里國民小學慶祝創校九十週年校慶專輯(花蓮:富里鄉東里國民小學初版,1998年5月)》。
《花蓮縣富里鄉萬寧社區發展協會九十二年度辦理加強社區專案計劃-萬寧社區文史調查資料手冊》,富里鄉萬寧社區發展協會編印。
《花蓮縣富里鄉學田地方誌略》(花蓮:富里鄉學田社區發展協會,2003年11月15日)。
後山研究室編撰,《明里村史》(花蓮:花蓮縣富里鄉明里社區發展協會,2008年11月)。
夏黎明總編纂,《池上鄉志》(台東:台東縣池上鄉公所,2001年12月)。
財團法人花蓮縣王燕美文化藝術基金會,《玉里采風》。
張振岳主撰,《富里鄉誌 上卷》(花蓮:富里鄉誌編纂委員會,2006年1月)。
張振岳主撰,《富里鄉誌 中卷》(花蓮:富里鄉誌編纂委員會,2006年1月)。
張振岳主撰,《富里鄉誌 下卷-富里鄉影像志》(花蓮:富里鄉誌編纂委員會,2006年1月)。
張振岳編撰,《竹田村史》(花蓮:富里鄉後山研究室,2004年10月)。
張振岳編撰,《東里村簡介》(花蓮:富里鄉後山研究室,2006年12月)。
張振岳編撰,《花蓮縣富里鄉萬寧村史》(花蓮:後山研究室,2003年12月)。
張振岳編撰,《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史》(花蓮︰後山研究室,2004年12月)。
張振岳編撰,《學田村誌略》(花蓮:後山研究室,2004年7月)。
張萬生,《電光火史-電光部落史記錄》(台東:台東縣關山鎮電光發展協會,2008年12初版)。
黃學堂主編,《戀戀九岸溪-竹田、羅山、新興三村歷史》(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2年12月初版)。
葉振輝總編纂,《玉里鎮志》(花蓮:花蓮縣玉里鎮公所,2012年)。

(三)文獻史料
丁紹儀,《東瀛識略》(道光27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台北,臺灣銀行,1958年。
《小琉球漫誌》,臺銀經研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3種,臺銀經研室編,台北,臺灣銀行,1962年。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9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台北,臺灣銀行,1962年。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2種,台北,臺灣銀行,1962年。
吳子光,《臺灣記事》(同治4年)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台北,臺灣銀行,1959年。
王學新譯著,《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史話065 五千九百人改信》,教會史話第一輯,臺灣教會公報1945期 主後1989年6月11日, http://www.laijohn.com/BOOK/065.htm
《史話066 台灣怖教之成功》,教會史話第一輯,臺灣教會公報1946期 主後1989年6月18日, http://www.laijohn.com/BOOK/066.htm
《史話067 記教區的拓展及巡迴》,教會史話第一輯,臺灣教會公報1947期 主後1989年6月25日, http://www.laijohn.com/BOOK/067.htm
《史話227 湯姆遜山崗印象記》,教會史話第三輯,臺灣教會公報2153期 主後1993年6月6日, http://www.laijohn.com/BOOK3/227.htm
《史話234 甘為霖首次訪大社》,教會史話第三輯,臺灣教會公報2160期 主後1993年7月25日, http://www.laijohn.com/BOOK3/234.htm
台東縣議員林惠就印贈,《關山區潘氏宗親會名錄》,2002年1月。鹿野鄉潘金龍先生提供,2013.8月。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4月初版)。
台灣省文獻會編纂,《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平埔族篇〉(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75年4月再版)。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 第一、二、三、四冊》(台南:文化局文化資產課,2002/07/01)。
吳淑姿主修,康培德總編纂,《續修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政府,2005年1月)。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村上直次郎原譯、程大學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康熙57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年。
《花蓮縣建制五十周年統計要覽專刊》(花蓮:花蓮縣政府,1998年4月)。
邱家古厝後代提供,《大庄河南堂興建記事》未刊稿,2013年8月10日黎煥洋先生提供資料。
姚瑩,《東槎記略》(道光9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7種,台北,臺灣銀行,1958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道光15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台北,臺灣銀行,1961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康熙57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年。
林豪,《東瀛紀事》(同治4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台北,臺灣銀行,1957年。
洪麗完,《台灣古文書》(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10月)。
洪麗完,《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91年12月)。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獻叢刊第7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乾隆10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105種,台北,臺灣銀行,1961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康熙35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年。
連橫,《臺灣通史》(1919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台北,臺灣銀行,1962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康熙61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臺灣銀行,1957年。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3,《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張月昭等編輯,《花東社教碑文實錄》(台東: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2004年11月初版)。
《富里鄕日治時期(1905年)戶籍資料》,張振岳先生提供手稿抄本。
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59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台北,臺灣銀行,1961年。
陳國瑛等,《臺灣采訪冊》(道光9-10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年。
廖守臣編著,吳明義校訂,《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臺銀經研室編,《臺灣私法債權編》,收集自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三卷附錄參考書上卷》(明治43年,1910),臺灣文獻叢刊第79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年。
臺銀經研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編》,收集自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二卷附錄參考書》上、下卷(明治43-44年,1910-1911),臺灣文獻叢刊第117種,台北,臺灣銀行,1961年。
臺銀經研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收集自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分上、中、下章(明治43年,1910),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臺灣銀行,1963年。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new window
劉澤民編著,《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3月)。
黎煥洋先生提供,《富里鄉-經濟篇》之未刊文稿,2013年8月。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卷二土地(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95年6月)。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卷二總記疆域(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83年3月)。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卷十七林業漁業礦業(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80年6月)。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卷十六糧政農業(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9年1月)。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卷四地形(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4年12月)。
駱香林主修,苗允豐編纂,《花蓮縣志》,卷一大事記(花蓮:花蓮文獻委員會,1974年10月)。
駱香林主修,苗允豐編纂,《花蓮縣志》,卷九戶口(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民國66年4月)。
總編纂,戴興盛編纂,《續修花蓮縣志》,經濟篇(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2005年1月)。
鍾利德主修,申慶璧總編纂《續修花蓮縣志》,卷十七農業糧政,(花蓮:花蓮縣政府,1994年11月)。
鍾利德主修,陳勇仁編纂,《續修花蓮縣志》,卷一大事記,(花蓮:花蓮縣政府,1994年2月)。
藍鼎元,《東征集》(雍正元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臺灣銀行,1958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雍正2年),臺銀經研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台北,臺灣銀行,1958年。
關山鎮里壠里,《里壠里戶長名冊》,關山鎮里壠里里長潘顯堂先生提供。
《觀音山長老督會記事册》,1916年造設,2013年8月11日加蜜山教會黃連星牧師提供。

二、近人調查研究著作

山根勇藏,《臺灣民俗風物雜記》(台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知識寶庫」廣播節目台灣歷史系列演講專輯》(台北︰1995年5月初版)。
王學新譯著,《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史蒂瑞原著,林弘宣譯,《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12月初版第一刷)。
必麒麟(W.A. Pickering),《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歲月》(台北:前衛出版社,2010年5月)。
田代安定,《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全)》(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台1版)。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昭和4年,1929〉,《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周憲文譯,臺銀經研室編,臺灣研究叢刊第39種,台北,臺灣銀行,1956年。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合著,《台灣蕃人事情》(東京都︰草風館株式會社,平成12年6月復刻版)。
伊能嘉矩原著,江慶人等翻譯,《臺灣文化志.上卷》(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3月初版一刷)。
伊能嘉矩原著,江慶人等翻譯,《臺灣文化志.中卷》(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3月初版一刷)。
伊能嘉矩原著,江慶人等翻譯,《臺灣文化志.下卷》(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3月初版一刷)。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著,《平埔族調查旅行》(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伊能嘉矩著,《台灣蕃政志》(台北︰祥生出版社,1973年3月複刻版)。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注,《台灣踏查日記〈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初版六刷)。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注,《台灣踏查日記〈下〉》(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初版六刷)。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上)(下)》(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二版一刷)。
池田敏雄,《民俗臺灣》(昭和16-20年,1941.07-1945.01),林川夫主編譯:《民俗臺灣》第1-6輯(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同編者,1946年)。
吳密察監修,遠流臺灣館編著,《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第4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吳萬煌、古瑞雲譯,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第3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宋建和譯,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第2卷(下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陳金田譯,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第2卷(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鳥居龍藏、楊南郡譯著,《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著,《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鈴木質著,《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同編者,1946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林川夫主編譯,《臺灣慣習記事》第1-7卷(明治34-40年,1901-1907)(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臺灣總督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台北,1908年)。
編集代表莫成道男,《臺灣原住民研究概覽》(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會,1998)。

三、現代人研究著作

(一)、專書
尹章義,《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86.09)。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12)。
尹章義,《台灣歷史研究法大綱(稿本)》(台中: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6.07 )。
尹章義,《台灣鑑湖張氏族譜》(台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展史研纂委員會,1985.09)。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台北:台灣省文獻會再版,2001.12,南投,1983.07 )。
尹章義、陳宗仁,《台灣發展史》 (台北:交通部觀光局,2000年2月) ,192頁。
台南市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City Live-2013台南市西拉雅文化生活圈「西拉雅的美麗與哀愁」研習營》。
台灣省文獻會,《台灣開發史話》,(台灣省文獻會,1985年10月)
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台灣省東區三縣市八十八年度地方志書編纂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研習地點:花蓮市中信大飯廳B1會議廳,1999年元月12、13、14日)。
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原住民地方志書編纂實務研討會研習手冊》,1995年5月12日。
左羊出版社編著,《文化博物誌-臺灣各縣市地方特色館簡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年)。
石再添主編,《臺灣地理概論》(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99年3月3版4刷)。
石萬壽,《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何鋯編,《台灣攝影-殖墾時代台灣攝影紀事》(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
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吳密察、翁佳音編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7年12月)。
吳翎君主編,《後山歷史與產業變遷》(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2008年6月初版)。
吳幅員,《臺灣文獻叢刊提要》(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new window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 ─ 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出版社﹚,2003年。
吳學明,《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上)、(下)》, (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2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得獎書刊學術性書刊第一名) (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2年6月)。
宋光宇,《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元祐,1983)。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年)。
吳學明,《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 1834-1985 )》,國立台灣師大歷史所專刊第14 種(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1986)。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
吳學明,《金廣福大隘研究》(上下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吳學明,《為鄉土教學的建構做準備》,國民教育叢書,第十一輯(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編印,2001)。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出版社,new window
2003)。
吳學明,《新竹縣縣定古蹟修復研究報告》第二章〈歷史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7)。
吳學明主編,《地域社會與地方菁英──姜阿新與北埔》(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8)。
吳學明,《義魄千秋》(新竹: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委員會,2006)。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
吳學明,《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吳贊誠,《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吳光祿使閩奏搞選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12月)。
宋光宇,《中國民間信仰》,教育部『高級中學社會科學叢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編(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2)。
宋光宇,《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臺灣社會》(台北:誠通出版社,1996年)。
宋光宇,《台灣歷史》(高職教科書)(台北:三民書局,1999)。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書局,1995年)。
宋光宇編譯,《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1978)。
宋光宇編譯,《蠻荒的訪客──馬凌諾斯基傳》(台北:允晨,1982)。
宋光宇編譯、與黃維憲合譯,《文化形貌的導師──克魯伯》(台北,1999)。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話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1995月3初版)。new window
沙永玲等撰寫,《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
沈建德,《台灣血統》(台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12月初版一刷)。
阮昌銳,《植物動物與民俗》(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民國88年9月初版)。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new window
林炬壁著,姚誠、張政勝編,《花蓮講古》(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11月)。
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北:前衛出版社,2011年10月初版七刷)new window
姜林獅口述,埔農筆記註證,《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台北:前衛出版社,2013年3月初版)。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年) 。new window
黃榮墩、李宜憲、翁純敏等編輯,《花蓮縣第二屆鄉土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1999年10月)。
施添福,《臺東縣史:大事篇(上)》(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 。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1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512頁。new window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上、下冊(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洪麗完,《臺灣古文書專輯》,上、下冊(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2009年)。
洪麗完主編,《外埔鄉藏古文書專輯》(台中:台中縣外埔鄉公所,2001年)。
洪麗完主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年)。
洪麗完編著,《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
洪馨蘭,《台灣的菸葉》(台北:遠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板橋:稻鄉出版社,2000)。new window
張世賢,《臺灣蕃人風俗誌》(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
張振岳,《大庄平埔西拉雅族文物圖說與民俗植物圖誌》(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0年12月初版)。
張振岳,《大滿文化館基礎資源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2002年11月30日)。
張振岳,《花蓮縣西拉雅族祭典儀式與傳統歌謠記錄計劃成果報告書》(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部,2012年11月)。
張振岳,《後山西拉雅人物誌》(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張振岳,《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張振岳,《臺灣後山風土誌》(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張耀錡編著,《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2002年8月)。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new window
連雅堂,《臺灣通史(下册)》(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5年1月初版)。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册)》(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5年1月初版)。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new window
陳柔森主編、葉婉奇翻譯,《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1):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月)。
陳秋正、藍依萍著,《大庄之戀》(花蓮縣富里鄉:作者自行出版,2002年5月)。
陳秋正、藍依萍著,《花蓮縣富里鄉羅山地區植物之旅》(花蓮縣富里鄉:作者自行出版,2002年1月)。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陳逸君、劉還月,《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莫拉克颱風前後楠梓仙溪與荖濃溪部落變遷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2013)。
鹿子木小五郎,《台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台1版)。
游永福,《甲仙文史記事:為式微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台北:詩藝文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雄獅美術編輯部編輯,《攝影台灣》(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8月初版)。
黃俊凌,《圖文台灣:史前期的台灣》(泉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黃茂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迪階觀音山教會早期五十年史英國長老教會東部宣教與觀音山教會現況》(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91年)。
黃清琦編著,《台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0年9月初版)。
黃逢昶,《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台灣生熟番紀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詹素娟,與曹永和、張勝彥、戴寶村、吳文星、蔡相煇合著。《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第10、13、22、28章(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new window
詹素娟、潘英海編輯,《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8月)。new window
詹素娟著,《舊文獻新發現-台灣住民歷史文獻解讀》(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
種村保三郎著,譚繼山譯,《台灣小史》(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台中:同編者,1972年6月)。
薛光前、朱建民,《近代的臺灣》(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
劉克襄,《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東海岸的履行》(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第1版)。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台北:玉山社,1999年第1版)。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月第1版4刷)。
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4月初版)。
劉還月,《南瀛平埔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4月)。
劉還月,《馬卡道民族誌》(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劉還月,《尋訪臺灣平埔族》(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潘英,《臺灣稀姓的組籍與姓氏分布》(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1刷)。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6月初版)。
蔡斯馨,《富里基督長老教會百年簡史-慶祝設教百週年紀念特刊-》(花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富里教會,1977年5月)。
鮑曉鷗,《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得結局》(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初版一刷)。
戴文鋒,〈「殺嬰國度」的救嬰事業〉收入《臺灣慈善四百年》,經典雜誌出版,2006。
戴文鋒,〈安平海頭社魏宅歷史考證〉,《臺南市市定古蹟安平海頭社魏宅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頁1〜27,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編印,2000。
戴文鋒,〈明鄭時期萬年縣治治所考論〉,收入《南瀛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臺南縣政府出版,2009。
戴文鋒,〈原始類型的社會救濟〉,收入《臺灣慈善四百年》,經典雜誌出版,2006。
戴文鋒,〈神樣になった日本人〉,收入東アジア文史哲ネットワーク編《小林よしのり「臺灣論」を超えてーー臺灣への新しい視座》,東京作品社出版 ,2005。
戴文鋒,〈臺灣民間收魂咒術與民俗醫療〉,《日臺交流協會年度研究》,頁148〜179,2000。
戴文鋒,〈臺灣唯一的日本王爺ーー東石鄉富瀨村富安宮的故事〉,收入《文學講古ーー鄉鎮的故事》,行政院文建會出版,2005。
戴文鋒,《七股篤加地區與邱姓宗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編),臺南縣七股篤加社區發展協會,2009。
戴文鋒,《二○○三府城媽祖行腳》(台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出版,2003.04)。
戴文鋒,《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臺南:永康市公所出版,2010)。
戴文鋒,《甲申年府城媽祖行腳》(台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出版,2004.04)。
戴文鋒,《在地的瑰寶─永康的民俗祭儀與文化資產》,(臺南:永康市公所出版,2010)。
戴文鋒,《走過‧歷史‧記憶--鏡頭下的永康》,永康市公所出版。獲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98年度文獻書刊類第一名獎勵金得獎書刊,2008。
戴文鋒,《府城媽祖行腳》(台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出版,2001.03)。
戴文鋒,《東山鄉志》(臺南縣:東山鄉公所出版,2010)。
戴文鋒,《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二】》,臺南縣政府出版,2010。
戴文鋒,《屏東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報告書》,屏東縣文化局,2007。
戴文鋒,《重修屏東縣志民間信仰》,2014。
戴文鋒,《高雄市寺廟信仰及有關文物普查報告書》,高雄市文獻會,2006。
戴文鋒,《第二屆府城媽祖行腳》(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出版,2002.04)。
戴文鋒,《萬年傳香火、世代沐法華--萬華寺廟導覽》(萬華:社區大學出版,2002.12)。
戴文鋒,《萬年縣治所考辨》,臺南縣政府出版,2009。
戴文鋒,《萬年縣治所考辨與紀念碑文撰述計畫報告書》,臺南縣政府,2005。
戴文鋒,《萬華観光案內》(原書名:《萬家燈火輝煌;台北古早繁華》,中譯日,與葉蓁蓁合譯),(台北:萬華社區大學出版,2004.05)。
戴文鋒,《葉笛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散文卷一》(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評論卷一》(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評論卷二》(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評論卷三》(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評論卷四》(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新詩卷一》(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新詩卷二》(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資料卷一》(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資料卷二》(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一》(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七》(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九》(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二》(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八》(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三》(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五》(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六》(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葉笛全集‧翻譯卷四》(主編),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7。
戴文鋒,《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祀典臺南大天后宮簡介》(臺南: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印行,2002.08)。
戴文鋒,《臺灣文化資源中心館藏日文民俗資料導讀論集》,教育部,2006。
戴文鋒,《臺灣民俗文化教育之深化與提昇》,教育部顧問室,2006。
戴文鋒,《臺灣民間信仰教師知識成長與教學改進研習營與網路建置報告》,教育部,2005。
戴文鋒,《臺灣民間傳說之異說與標準化》,教育部、中正大學臺灣人文中心,2006。
戴文鋒,《臺灣總督府檔案收錄之古契約文書建檔及標校計畫(批次一)》,(委託機關:國立臺中圖書館,國立臺中圖書館編印,2004.10)。
戴文鋒,《臺灣總督府檔案收錄之古契約文書建檔及標校計畫(批次一)報告書》,國立臺中圖書館,2000。
戴炎輝,《台灣研究叢刊:清代台灣之鄉治,附錄一,赤山地方的平埔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7月初版)。
謝仕淵、陳靜寬主編,《行腳西拉雅》(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11月)。
瞿海良總編輯,王玉萍資料編輯,《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1995年10月)。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2006年5月)。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new window

(二)論文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 》,44:3,1994,頁228-293。new window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註,〈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卷3期。new window
中村孝志 ,〈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臺北〉,《臺灣風物》,41:3, 1991,頁118-132。new window
中村孝志 ,〈荷蘭統治下位於台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落〉,《臺灣風物》 ,43:4,1。new window
中村孝志 ,〈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台灣原住民統治〉,《臺灣風物》 ,42:3,1990,頁89-103。new window
中村孝志 著 ,〈1655年的臺灣東部地方集會〉,《臺灣風物》 ,43:1,1993,台北市:頁155-168。new window
中村孝志,〈荷蘭人時代的番社戶口表〉,《南方土俗》,第四卷第一號,昭和十一年七月。頁206-238。new window
中村孝志著 ,〈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97)。
中村孝志著 、許賢瑤譯,〈1655年臺灣東部地方集會〉,《臺灣風物》,43卷1期 ,(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1993年3月) 。new window
中村孝志著,〈從村落戶口調查看荷蘭的臺灣原住民統治〉,《臺灣文獻》 ,47:1,1996,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43-154。new window
中村孝志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 ,44:1,1994,台北市,頁197-234。new window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臺灣原住民族統治〉,《臺灣風物》第40卷2期,台北,頁89-103。new window
中村孝治著,許賢瑤譯,〈1655年的台灣東部地方集會〉,《臺灣風物》第43卷1期,1993年2月,頁168-155。new window
尹章義,〈高雄發展史-台灣開發史第三章〉,《漢聲雜誌》21期(台北:漢聲出版公司,1989.06),頁16-127。
尹章義,〈台南發展史-台灣開發史第四章〉,《漢聲雜誌》22期(台北:漢聲出版公司,1989.08),頁104-115。
尹章義,〈台灣族群關係與地方開發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地區與高屏地區為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期,(台北,中壢,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頁7-10。
尹章義,〈口述歷史〉,《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 1992.02)。
尹章義,〈方志體例的創新與新史料的運用-以新莊志為例〉,《漢學通訊》,3 卷 3 期,頁 147-149(台北: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1984.07)。
尹章義,〈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92)〉,《台北文獻》,53、54 期合刊,頁 1-190(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81.04)。
尹章義,〈台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及其功能〉,《台北文獻》,59、60 期合刊,頁 97-251(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82.06)。
尹章義,〈台灣史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利用〉,《藝文英華—文物鑑賞演講集》,頁 22-27(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3.06)。
尹章義,〈台灣族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月刊社,1998.12)。
尹章義,〈台灣族群關係與地方開發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地區與高屏地區為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 期,頁 7-10(中壢: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1999.06)。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的階段論和類型論〉,《漢聲雜誌》19期,頁 84-95,(台北:漢聲出版公司)。另收於《輔仁歷史學報》第 1 期,1989.07(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系),又收於《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二集》,頁 1-26,1990.07,該會出版,台北。又,作為拙著《台灣開發史研究》代序。1988.12。new window
尹章義,〈台灣檳榔史〉,《歷史月刊》35 期,頁 78-87(台北:歷史月刊社, 1990.12)。
尹章義,〈田野調查與文學史料採訪蒐集〉,《文藝史料整理研習營成果專輯》,頁 1-10(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4.07)。
尹章義,〈吉娃斯‧阿麗版的台灣原住民族發史綱(上)〉,《歷史月刊》2002 年 10 月號,頁 88-98(台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尹章義,〈吉娃斯‧阿麗版的台灣原住民族史綱(下)〉,《歷史月刊》,2002 年 11 月號,頁 98-105(台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2.11)。
尹章義,〈地方志修纂的理論與實務—以新莊志、新店志、泰山志、五股志為例所作的說明〉,國史館「台灣光復後修纂地方志研討會」論文,收於《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 18 輯,頁 139-206,1995.07.28(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6.12)。
尹章義,〈東港第一—為葉志杰領先研究東港的成果作序〉,收於葉志杰《聽看東港—從老漁村見識大歷史》(台北:野人出版社。2004.04)。
尹章義,〈族譜在台灣拓展史研究上的運用及價值〉,《國學文獻館訊》,第 6 期,頁 7-8(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09)。
尹章義,〈開拓台灣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敬答翁佳音先生對於《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一書的評論〉,《台灣風物》,36 卷 2 期,(台北:台灣風物出版社,1986.06),頁 87-100。
尹章義,〈福爾摩沙原住民部落對抗荷蘭帝國的禦侮戰爭〉,《歷史月刊》185 期,頁 79-91(台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3 年06 月)。
尹章義,〈大清帝國的落日餘暉–臺北設府築城新證〉,《臺北文獻》直字第188期,頁27-187,(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4.6)。
尹章義,〈福爾摩沙原住民部落對抗荷蘭帝國的禦侮戰爭〉,《歷史月刊》,185期,頁79-91,(台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3年06月)。
尹章義,〈族群間的瞭解與尊重–台灣經驗兩種〉,《「我國族群政策與法制之設計」學術研討會》專題討論宣讀論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10.03)。
尹章義,〈台灣族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月刊社,1998.12)。
尹章義,〈從原住民的獵場到臺北、新北兩大直轄市–臺北開發三百年史綱〉,《臺北文獻》直字第170期,第一章,頁11-28,(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2009.12)。
史台麗,〈赤山萬金一帶馬卡道族考察〉,《東方學報》,34期,2013.12月。new window
史台麗,〈花蓮地方產業-明里百年菸業探討〉,《東方學報》,35期,2014.12月。new window
史蒂瑞著,陳政三譯,〈十九世紀原住民部落樣貌〉,《歷史月刊》第203期,頁49-54。
江樹生 ,〈蕭壟城記〉,《臺灣風物》,35:4,1985,頁80-87。
何孟侯,〈清代林爽文事件中的臺灣原住民〉,《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民國89年夏季)。new window
吳榮發,〈從璞石閣到玉里:一個東臺灣市鎮的早期發展〉,《臺灣文獻》第50卷第3期,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97年9月,頁263-279。new window
吳學明,〈金廣福的組成及其資金〉,《史聯雜誌》,第4期,頁21-52 ,1984.1。
吳學明,〈北部台灣的隘墾組織 ── 以「金廣福」為例〉,《臺北文獻》,直字第76期,頁161-230 ,1984.12。
吳學明,〈北埔姜家史料的發掘與金廣福史實的重建〉,《台灣風物》,第35卷,第3期,頁121-147,1985.9。new window
吳學明,〈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鄉村社會的變遷 ── 以新竹北埔為例〉,《臺北文獻》,直字第107期,頁23-67 ,(國科會研究成果獎助)1994.3。
吳學明,〈清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土地開墾(上)、(下)〉,《臺北文獻》,直字第108(頁1-48)、109期,頁16-67。(國科會研究成果獎助),1994.9。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 ── 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台灣史研究》,第 2 卷第 2 期,頁5-52。(國科會研究成果獎助),1995.12。new window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三自運動 (1865-1945)〉,《臺北文獻》,直字第121 期,頁 83-152 。(國科會研究成果獎助),1997.9。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相「靠番仔勢」〉,《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期,頁101-130 ,1999.12。
吳學明,〈閩粵關係與新竹地區的土地開墾〉,《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2期,頁15-19,1999.12。
吳學明,〈基督長老教會在南台灣的傳教與擴展 ( 1865-1945 )〉,《史匯》,第7期,頁1-26 ,2003.9。new window
吳學明,〈終戰前臺南「長老教中學」的歷史觀察〉,《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第 38 卷第1期,頁1-24 ,2004.4。
吳學明,〈姜阿新研究初探〉,收入氏主編《地域社會與地方菁英──姜阿新與北埔》,新竹:新竹縣文化局出版,2008。吳學明,〈姜紹祖及其先人之禦侮事蹟〉,《什麼人物 為何重要─臺灣史上重要人物系列(二)》,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年。
吳學明,〈當上帝遇到天公─談基督宗教在台灣早期的傳教〉,收入於賴澤涵主編,《台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臺北:威仕曼文化出版,頁179-210,2008。
吳學明,〈佛教與台灣的庶民生活〉,收入於賴澤涵主編,《台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臺北:威仕曼文化出版,頁211-237,2008。
吳學明,〈終戰前在臺基督教派關係之研究〉,《臺灣文獻》第63卷第4期,頁101-136,2012.12。new window
吳學明,〈歷史篇〉,《北埔鄉志》(新竹:新竹縣北埔鄉公所,2005)。
宋光宇,〈一貫道所顯示的一些當前台灣宗教文化〉《九州學刊》(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3(1):59-70,1987。
宋光宇,〈一貫道的民族學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69-79,1978。
宋光宇,〈二十世紀中國宗教團體的社會慈善事業----以世界紅卍字會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第45期,頁1-70,1997年6月。new window
宋光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慈善事業之研究----以煙台卹養院為例〉手稿。
宋光宇,〈士紳、商人與慈善--民國初年一個慈善性宗教團體「世界紅卍字會」〉《輔仁歷史學報》第九卷,頁213-292,1998年6月。new window
宋光宇,〈中國士人的經濟倫理〉《歷史月刊》12:69-78,1989。
宋光宇,〈中國占卜術的起源〉《歷史月刊》第126期,頁28-30,1998年7月。
宋光宇,〈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一)一貫道〉《漢學研究通訊》 7(1):8-12,1988。new window
宋光宇,〈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二)白蓮教〉《漢學研究通訊》 7(2):61-68,1988。new window
宋光宇,〈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26:1-36,1983。
宋光宇,〈台灣日據初期的瘟疫與迎神〉《高曉梅先生八秩祝壽論文集》(台北:正中,305-330,1990)。
宋光宇,〈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1):3-5,1984。new window
宋光宇,〈在理教簡史〉《思與言》15(1):1-17,1977。
宋光宇,〈宗教傳播、商業活動與文化認同----試探一貫道在新馬兩國的發展〉《台大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宋光宇,〈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7(1):195- 214,1989。new window
宋光宇,〈叛逆與勳爵----先天道在清朝與日據時代台灣不同的際遇〉《歷史月刊》第74期,頁56-64, 1994年3月。new window
宋光宇,〈科學的宗教----以軒轅教和圓覺宗為例〉,史語所講論會講稿,1998年11月23日。
宋光宇,〈科學與宗教:關於人類學宗教研究古典理論的檢討和展望〉《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4期,1999年。(排印中宋光宇,)new window
宋光宇,〈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從清末到現在台灣的宗教變遷〉《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3期,1998年7月,頁373-395。
宋光宇,〈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之傳承與發展〉,《海峽兩文化交流之展望》,頁321-363,台北,明文書局,1992。
宋光宇,〈高雄市誌宗教篇〉1992年6月。高雄市文獻會。
宋光宇,〈從玉歷寶鈔談中國俗民的宗教道德觀念〉《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 27:1-15,1984。
宋光宇,〈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有關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台北文獻》直字第111期,頁25-58,1995年3月號。new window
宋光宇,〈游彌堅與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省分會〉《台北文獻》直字第122期,頁189-202,1997年12月。new window
宋光宇,〈當前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漢學研究》2(1):199-234,1984。new window
宋光宇,〈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觀察〉《歷史月刊》第82期,頁74-85,1994年11月。new window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台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史語所集刊》65(3):673-723,1994。new window
宋光宇,〈試析五本臺灣日據時代的善書〉《台大考古人類學刊》50期,頁127-162,1993年7月交稿,1995年6月刊出。
宋光宇,〈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 52(3):529-590,1981。new window
宋光宇,〈試論新興宗教的起源〉《歷史月刊》第114期,頁79-84,1998年5月。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史語所集刊》62(2):291-336,1991年6月。new window
宋光宇,〈關於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4):163-191,1994年12月。new window
宋光宇,《台灣近代史文化篇》第三章〈宗教與禮俗〉,191-275,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97年6月。
宋光宇,《海峽兩岸四十年》第十三篇〈宗教篇〉,雷飛龍、華力進主編,頁373-423,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審查通過,1995年5月出版。
宋光宇〈西方的宗教預言與末世思想〉《歷史月刊》第92期,1995年7月,頁69-72。new window
李壬癸,〈突破平埔族研究的瓶頸-記「平埔研究工作會」的成立〉,《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頁182-198new window
李國銘 , 〈十七世紀中葉屏東平原的村落與記事〉,《臺灣史研究》 ,1:2,1994,台北市,頁174-188。new window
李國銘著,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屏東平埔族群再議〉,《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new window
林玉茹,〈由魚鱗圖冊看清末後山的清賦事業與地權分配形態〉,《東台灣研究》頁131-168,1997.12。new window
林江義,〈台灣東海岸馬卡道族在抗清事件的角色〉,《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3期,2008年6月,頁119-141。new window
林桶法,〈從民間奉祀看恆春地區開發的特質〉,《輔仁歷史學報》第九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及歷史研究所,1998年,頁243-259。new window
林清財著,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從歌謠看西拉雅族聚落與族群〉,《平埔族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頁475-498
林聖欽,〈日治時期花東縱谷中段地區的土地開發〉,《守望東台灣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1998年初版)。
邱敏勇,〈吳光亮事蹟補述〉,《台灣風物》,38卷3期。new window
施添福,〈「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收於《臺灣堡圖集》前頁部份。(臺北:遠流公司,1996)。
施添福,〈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臺灣:第二臺灣的論述〉,「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五華誕」,(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頁1-47,2003/05/09。new window
施添福,〈日治時代月野村的移民和拓墾〉《今日關山》,7期,專刊,1996
施添福,〈臺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一) -試釋土牛紅線〉,《臺灣風物》,39卷2期,頁95-98,1989。new window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施添福,〈清代東部的族群遷移〉,收於邱水金編,《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第二期)實錄之一講義彙編:課程講義》,頁107-12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1995。
施添福,〈臺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收於夏黎明、呂理政主編,《族群、歷史與空間》,頁1-10。(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2000 。
施添福,〈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收於張炎憲、陳美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 》,頁131-184。(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
施添福,〈關山鎮人物〉,收於施添福、詹素娟編纂,《臺東縣史:人物篇》,頁244-287。(臺東縣:臺東縣政府,2001)。
施添福編纂,〈第四章 晚清的建設:第二節 開山與撫「番」〉,《台東縣史》,(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頁64-89。
洪麗完,〈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臺灣史研究》,4卷1期,頁49-96,(1999年4月出刊)。new window
洪麗完,〈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臺灣文獻》第50卷第1期,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9年3月,頁157-164。new window
洪麗完,〈大安大肚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43卷3期,頁165-260,1992。new window
洪麗完,〈大肚山西麓平埔原住民生活領域變動與人口流失現象:兼論漢人優勢社會之形成(1700-1900)〉,《中縣文獻》,2007。
洪麗完,〈沙轆社社名變遷與社域族群轉換:兼論沙鹿鎮名之源起〉,《中縣文獻》,6期,頁73-98,1998。
洪麗完,〈契約文書與性別研究:以《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期,頁169-192,1999。new window
洪麗完,〈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900):以番屯組織為例〉,洪麗完主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所,2009年),頁3-69。洪麗完,〈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臺灣文獻》,50卷1期,頁17-74,1999。new window
洪麗完,〈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壠派社裔為例〉,戴文鋒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台南:台南縣政府、南瀛國際人文科學研究中心,2010),頁77-115。
洪麗完,〈從《淡新檔案》之判例看臺灣螟蛉子的法律地位〉,收於洪麗完編著,《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頁477-49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
洪麗完,〈從十九世紀臺灣中部平埔社群遷徙活動看熟番集體意識之發展〉,《新史學》,2006。new window
洪麗完,〈從契約文書看中部臺灣平埔村社生活領域之變遷:以大突社為例〉,《彰化文獻》,2期,頁5-48,2001。
洪麗完,〈從清治下「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臺灣史研究》12卷1期,頁1~41,2005。new window
洪麗完,〈清代楠梓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3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7年9月,頁3-71。new window
洪麗完,〈族群互動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國社人遷徙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8卷4第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1年12月,頁1-55。new window
洪麗完,〈清代臺中移墾社會中「番社」之處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7期,頁243-274,1985。
洪麗完,〈第二篇先住民〉,收於張勝彥總纂,《外埔鄉志》,(臺中:外埔鄉公所,2004)。
洪麗完,〈尋找拍瀑拉族(Papora)的後裔〉,《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期,頁65-71,1992。
洪麗完,〈關於梧棲鐘藏古文書的幾點觀察〉,《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4期,頁29-39,1990。
頁1-5。
翁佳音,〈「出米」-平埔族卜運儀式之一〉,1986年1月2日採集。
翁佳音,〈簡評尹章義著:《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史聯雜誌》第 7 期,頁 108-111,(台北:史聯雜誌社,1985.12)。
張弘毅,〈電影「賽德克.巴萊」與歷史思維中的情感因素〉,2013 年 11 月 7 日,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等主辦,【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2013「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志工研習營」。new window
張振岳、黃學堂、黃宣衛,〈從宗教層面看池上地區的族群互動〉,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叢編 22:19-78,2012。
第五十次臺灣研究研討會紀錄「討論主題: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
許雪姬,〈尹著「台灣開發史研究」評介〉,《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 14 期,頁 18-23,(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0.03)。
許雪姬,〈史料的發掘與整理—第六章第二節重要的參考書,近年「台灣史必讀書」〉,《文化資產義工研習講義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02)(《台灣開發史研究》列為必讀十書之一)。
陳正祥,〈臺灣東部縱谷地帶農墾與移民可能性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 》第六卷 第四期 ,1954年。new window
孟祥瀚,〈清代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興大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年)。new window
陳有貝,《從淇武蘭遺址出土資料探討葛瑪蘭族群早期飲食》,Journal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8.1(2012),49-74。new window
陳政三,〈豪士闖台灣(之一):遇見平埔族〉,《歷史月刊》第223期,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
陳祈伍, 〈鍾理和「原鄉人」的研究〉,南榮學報復刊4,2000.08,頁245-261。
陳祈伍,〈「心安理不得」--胡風事件的初探〉, 南榮學報復刊11, 2008.06,頁(D5)1-(D5)20。
陳祈伍,〈1930年代初國民黨文藝宣傳政策研究—以「民族主義文學運動」為例〉,南榮學報復刊9 ,2006.05,頁(D8)1-(D8)22。
陳祈伍,〈上海寧波商人—虞洽卿 研究〉,南榮學報13,2010.05
陳祈伍,〈吳新榮新詩探析—以「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之詩為例〉,南榮學報
陳祈伍,〈挫商的心靈—吳新榮戰爭時期的思想與文學〉, 南榮學報 復刊7, 民2003.11,頁157-191。
陳祈伍,〈時代的呼聲—鍾理和戰後初期作品研究1945-1949〉, 文史薈刊復刊8, 民2006.12,頁132-166。
陳祈伍,〈調適與轉化—龍瑛宗戰後初期的文學創作(1945-1946) 〉,南榮學報復刊12, 2009.05,頁(D6)1-(D6)15。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5月)。new window
復刊5 民2001.08頁221-244。
黃學堂,〈清季對後山之經營及胡傳在臺東的政績〉,《臺灣文獻》,第44卷第4期。new window
黃學堂、黃宣衛著,〈台東縣客家族群之分布及其社會文化特色〉,《東台灣研究》,台東市,頁89-148。new window
詹素娟,〈「族系未詳」再思考:從「國勢調查」到「戶口普查」的人群分類變遷〉,《臺灣風物》60.4:77-100,2010。new window
詹素娟,〈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蕃」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43-78,2004。new window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份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121-166,2005。new window
詹素娟,〈有加有留(ū ke ū lâu)——清代噶瑪蘭的族群土地政策〉,收於詹素娟、潘英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113-138。(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1。new window
詹素娟,〈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之來源、分佈與遷徙──以哆囉美遠社、猴猴社為中心之研究〉,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41- 76,(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5。)
詹素娟,〈馬偕宣教與噶瑪蘭的族群空間〉,收於許功明編,《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頁26-33,(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2001。
詹素娟,〈從差異到混同──日治初期「帝國臣民」架構下的熟番社會〉,收於洪麗完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頁71-10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詹素娟,〈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4):127-163。另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頁69-102,(臺北:玉山社,1995)。new window
詹素娟,〈傳說世界與族群關係──加禮宛人在花蓮地區的歷史與傳說(1825-1930)〉,《新史學》17.1:1-42,2006。new window
詹素娟,〈臺灣口述歷史成果介紹〉,發表於中研院臺史所主辦,「第十一屆全國口述歷史工作會議——記錄多元的聲音」,2007年8月31日,2007。
詹素娟,〈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34(3):45-78,1996。new window
詹素娟,〈族群、土地與國家──一個歷史族群的再出發〉,收於臺灣歷史學會編之《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頁233-250,(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7-142,2003。new window
劉斌雄,〈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三期。new window
劉還月,〈阿立祖的歸阿立祖,老祖的歸老祖!-檢驗「台南及高、屏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究」之錯誤〉,(《臺灣風物》,四十四卷二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劉還月,〈重重後山尋平埔-花東地區的平埔族群初探〉,《尋訪台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1版,頁182-198。
潘英,〈談臺灣平埔族的遷徙〉,《臺灣文獻》第43卷第4期,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12月,頁277-301。new window
潘英海,〈「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布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收錄自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頁163-202。
潘英海,〈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頁445-474,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
潘繼道,〈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史耘》第8期,2002年9月,頁1-22。
潘繼道,〈清代大庄「舊人」台灣後山發展史〉,(臺灣風物,五十一卷一期)。
簡炯仁,〈台南及高、屏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究〉,《臺灣風物》第44卷1期,台北,1994年3月,頁30-62。new window

(三)、研討會論文
尹章義,〈「非『父系血親繼嗣』制度」初探—以族譜學為中心所作之研究〉,第二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收錄於該會《會議記錄》,頁 325-36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12) 。
尹章義,〈台灣地方志的數量、品質與方志學的發展—【台灣地方志總目錄】試析〉,《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籑修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1-95 頁,(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民國九十七年五月出版, May 2008)。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芻論〉,廈門大學與台灣史研究會合辦「台灣歷史研討會」宣讀論文,收於廈門大學出版《海峽兩岸首次台灣史學術交流論文集》,頁 208-220,1990.07,廈門。
尹章義,〈老字據與台灣開發史的研究〉,國學文獻館主辦「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座談會」宣讀論文。收錄於《台灣開發史研究》論文集中,頁 441-46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12)。亦收錄於《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頁 77-10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06)。new window
尹章義,〈清修台灣方志與近卅年所修台灣方志之比較研究〉,方志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漢學研究》,3 卷 3 期,頁 233-265,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台北。又收於《台灣開發史研究》,頁 477-52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12)new window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基督教史 ─ 史料研究回顧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8年),頁213-236。new window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基督教史 ──史料研究回顧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8,頁213-236。new window
吳學明,〈北埔姜家史料與運用〉,《第二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頁79-102,2008.11。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基督教史 ─ 史料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私立中原大學,1998年5月)。new window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面相 ─「靠洋勢」〉,「慶祝輔仁大學創校七十週年台灣天主教二次開教一百四十年學術研討會」,私立輔仁大學,1999年11月。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醫療傳教〉,「海峽兩岸教會史研究現況學術研討會」,私立中原大學,2001年11月。
吳學明,〈「台灣府城教會報」及其史料價值〉,「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國家圖書館,2002年10月。
吳學明,〈台南長榮中學及其所藏之教會史料〉,「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私立東吳大學,2003年6月。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 ── 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台灣家族發展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1995.05。new window
吳學明,〈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南師範學院,1996.05。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基督教史 ── 史料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私立中原大學,1998.05。new window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面相 ──「靠洋勢」〉,「慶祝輔仁大學創校七十週年台灣天主教二次開教一百四十年學術研討會」,私立輔仁大學,1999.11。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醫療傳教〉,「海峽兩岸教會史研究現況學術研討會」,私立中原大學,2001.11。
吳學明,〈鄉土史田野工作的理論與實務〉,「九十年度金門地區村史寫作與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研討會」,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2001.12。
吳學明,〈「台灣府城教會報」及其史料價值〉,「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國家圖書館,2002.10。
吳學明,〈台南長榮中學及其所藏之教會史料〉,「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私立東吳大學,2003.6。
吳學明,〈終戰前台南「長老教中學」的歷史觀察〉,「歷史、地理與變遷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2003.10。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南縣基督宗教間的合作與競爭〉,「台南縣發展史研討會」,私立長榮大學,2004.07。
吳學明,〈《教會史話》與當前臺灣基督教歷史研究〉,「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2004年會暨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2004.12。
吳學明,〈終戰前的政教關係研究──以臺南長老教會中學為中心〉,「識教育與歷史專業:東亞研究的微觀與宏觀學術研討會」,私立萬能科技大學,2005.5.7。
吳學明,〈新竹北埔姜家史料與運用〉,「第二屆歷史與文獻學術研討會」,(台中: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08.5.3)。
吳學明,〈新近桃竹苗地區古文書的收集及其史料價值〉,「第七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3年。
吳學明,〈終戰前台南「長老教中學」的歷史觀察〉,「歷史、地理與變遷學術研討會」, 國立嘉義大學,2004年7月。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南縣基督宗教間的合作與競爭〉,「台南縣發展史研討會」,私立長榮大學,2004年7月。
宋光宇,〈一貫道在新加坡的傳播以及當地華人的文化認同問題〉發表於「東南亞華人文化的衝突與整合研討會」,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會、馬來西亞大學中文系校友會、台灣佛光大學聯合主辦,1997年1月4、5日,馬來西亞吉隆坡。
宋光宇,〈二十世紀中國宗教團體的社會慈善事業:以世界紅卍字會為例〉中國經濟史研討會,廈門大學歷史系主辦,1996年6月28日至7月3日,福建武夷山市。new window
宋光宇,〈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宗教互動之回顧與展望〉,「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月6-8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以此為題,在天帝教主辦的「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研討會上做主題演講,1999年12月17日。new window
宋光宇,〈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的基本結構〉謝世忠、孫寶鋼主編《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261-278,宋光宇,〈從最近十幾年來的鸞作遊記式善書談中國民間信仰裡的價值觀〉發表於『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主辦,1991年5月23日至26日。new window
宋光宇,〈以世界紅卍字會為例談民國初年的宗教慈善團體〉,第一屆東亞學術研討會,1997年11月5-6日,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日本中央大學、韓國翰林大學聯合主辦。new window
宋光宇,〈台灣的善書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 1994年12月10,11日。收於該研討會論文集,頁781-807。1995年4月 。
宋光宇,〈近年來臺灣方志宗教篇的簡評〉,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末來發展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頁159-176,1999年5月。new window
宋光宇,〈重利與顯親----有關臺灣經驗各家理論的檢討和歷史文化論的提出〉,第一屆『臺灣經驗』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民國八十八一年四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論文集《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頁1-9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宋光宇,〈書房、書院與鸞堂在台灣日據時期的發展〉發表於「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主辦,1997年4月11日至13日,台南市。論文集下冊,頁1-76,1997年6月 。
宋光宇,〈神壇的起因:以高雄市神壇為例〉,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1994年3月18日至20日,中國民族學會與漢學研究中心主辦。見《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97-128,1995年3月。
宋光宇,〈軒轅華胄是天驕--試論民國以來的黃帝信仰與軒轅教〉黃帝及傳統文化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七日至八日,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與黃帝陵基金會合辦,在陝西西安。《歷史月刊》134期,頁52-60,1999年3月。new window
宋光宇,〈從正宗書畫社這個例子談「乩」是什麼〉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文學哲學研究所主辦,1995年4月28日至29日。收入《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論文集》,頁179-196,1996。new window
宋光宇,〈從地獄遊記看當前台灣社會問題〉《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頁116-136 臺灣省民政廳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116-136,1982。
宋光宇,〈從書房到鸞堂----台灣二十世紀上半期本地宗教的變化〉「跨世紀台灣文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1998年10月22,23日,國立台灣大學主辦。
宋光宇,〈清代台灣的宗教與禮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頁55-72, 1993。new window
宋光宇,〈清代臺灣的善書與善堂〉,發表於「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研討會,民國八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漢學研究中心主辦。論文集上冊頁75-95,1994年4月。new window
宋光宇,〈清代澎湖的善書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兩岸道教文化研討會,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 1994年12月10-11日 。
宋光宇,〈現代科學教育和宗教教育的省思與展望〉「人文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中華青年交流協會、救國團社會研究院主辦,1998年12月12-13日。
宋光宇,〈善書在中國社會的意義----以台灣第一本善書『覺悟選新』為例〉中國聖跡與地域材料研究學術討論會,法國,巴黎,法國遠東學術院主辦,1995年5月29日至6月1日。
宋光宇,〈慈善與修行:以世界紅卍字會的「贛賑工作」為例〉,歷史上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國際研討會,1999年12月5-8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辦。new window
宋光宇,〈試論四十年來臺灣宗教的發展情形〉,第一屆『臺灣經驗』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1992年四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論文集《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頁175-224,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new window
施添福,〈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發表於「東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2000年10月6-7日。
施添福,〈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和族群關係〉,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5月16-17日。
洪廣冀、洪麗完,〈清代臺灣縣沿山地區番漢土地關係再思考:以「埔底租」與「撫番租」為例〉。臺南: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主辦,財團法人愛鄉文教基金會協辦「第一屆南瀛學歷史、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15、16日),頁1~32。2005。洪麗完,〈從「番社」泛稱看清代漢人優勢社會之形成:以臺灣中部為例〉,發表於金門技術學院主辦「2003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6日-8日
洪麗完,〈臺灣中部地域平埔社群關係之考察:以崩山八社為中心〉,發表於「中部地區自然與人文互動系列議題研討會」,2001年10月27-28日。洪麗完,〈地域、社群與村際關係網絡:以岸裡大社為中心之考察〉,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0月23日。
張弘毅,〈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影視史學與日常生活中的歷史〉。2011 年 12 月 2 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2011 史地學術研討會」。
張弘毅,〈大家來寫都會史:理論的分析〉。2013 年 6 月 22 日,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系主辦,「應用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張弘毅,〈叛逆的身影:文本流轉之間的歷史書寫〉。2009 年 11 月 18 日,國立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等主辦,「義俠?或 盜匪?--廖添丁去世 100 年學術研討會」。
張弘毅,〈問題解決與行動導向之通識教育—大眾史學與在地文化〉。2012 年 6 月 2 日,中山醫學大學主辦,「2012 通識教育學習成效與問題/行動導向學 術研討會」。
張弘毅,〈認識自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前世與今生〉。2011 年 1 月 8-9 日,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等「大眾史學學術 研討會」。
陳孔立,〈尹章義教授〈台灣開發史芻論〉的評論〉,《海峽兩岸首次台灣史學術交流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07)。
詹素娟,〈地域與社群——大臺北地區原住民族的多群性〉,收於葉春榮編,《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91。(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2006)。new window
詹素娟,〈宜蘭河與原住民——從水系看噶瑪蘭的村落與文化〉,刊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編,《故鄉的河、慢慢的流──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頁199-224。(宜蘭︰編者,2003)。
詹素娟,〈歷史轉折期的噶瑪蘭族──十九世紀的擴散與變遷〉,收於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48。(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
詹素娟,〈鑲嵌在歷史中的地圖──日治時代的「蕃地」建構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收於封德屏主編,《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55。(臺北:文訊雜誌社,2011)。
詹素娟,〈岸裡社群遷移活動研究之一:麻裡蘭社與鯉魚潭關係初探〉,收於《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頁339-362。﹙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1990)。
詹素娟,〈從中文文獻資料談平埔族研究〉,收於《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頁243-284。(高雄: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7)。new window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收於《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頁195-223。(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6。new window
詹素娟,2000,〈地域社群的概念與檢驗——以金包里社為例〉,收於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63-80。(臺北:樂學書局)。new window
詹素娟,〈族群意識與地方史――以臺灣「原住民地區」的志書編纂為例〉,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編,《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纂修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1-367。(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詹素娟,〈熟番身分論──以日治時期的身分登錄為中心〉,發表於中研院民族所主辦之 「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2008年11月7-8日。
詹素娟,〈2009年「原住民史」研究的回顧與課題分析〉,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09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010年12月16-17日。
詹素娟,〈寫史之前:原住民「地方知識╱史料」概覽〉,發表於臺灣大學圖書館主辦「在地發聲—臺灣原住民族的部落史書寫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16日。
詹素娟,〈傳說、島嶼群與「東臺灣海域」:試論臺灣東部的區域性〉,收於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頁1-28。(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1)。new window
(臺灣民間媽祖「抱接砲彈」神蹟傳說初探〉,澳門媽祖文化國際研討會。
潘英海,〈文化接觸」與「國族/族群文化重構〉,發表於「打里摺高峰論壇:族群『話』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主辦。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8年5月3~4日。
潘英海,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以西拉雅族的正名運動為例。發表於「2007年南台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高苑科技大學主辦。(高雄:路竹。2007年10月25~26日)。
潘英海,關於數位內容產業永續經營的思考: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數位典藏為例。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台北:台灣大學圖書館。2007年5月4日。
潘英海,多元文化政策下的台灣原住民教育:一個人類學的觀察與觀點。發表於「九十五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2006/10-12~13。(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潘英海,民族資源教室與數位典藏。專題演講發表於「九十七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暨資源教室實施總計劃校長分區座談會議」。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中心主辦。地點:暨南大學人文學院,2008年5月2日。
潘英海,地方文史與數位典藏。專題演講發表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台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計畫」。地點:台灣民俗文物館。2008年3月10日。
潘英海,族群文化與數位教學資源。專題演講發表於「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網文資特攻隊進階營」,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主辦。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2008年1月30日。
潘英海,南投縣國民中小學原住民族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期末報告(第一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潘英海,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期中與期末報告。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中央研究院項下之子計畫(第二期第一年)。
潘英海,平埔文化與當代台灣社會。發表於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系列講座。2006/10~30。台北縣:龍華科技大學。
潘英海,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人才培育計畫期末報告。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中央研究院項下之子計畫。
潘英海,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期中與期末報告。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中央研究院項下之子計畫(第五年)。
戴文鋒,〈育嬰堂與清代臺灣的兒童救濟事業〉,《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研究班論文集》,頁117〜194,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印,1990。
戴文鋒,〈《海關醫報》與清末臺灣開港地區的疾病〉,成功大學歷史系所主辦「南臺灣文化發展與變遷學術研討會,1994。new window
戴文鋒,〈臺南縣仿巴洛克建築街道〉,《第三屆南瀛文史研習論文集》,頁37〜48,愛鄉文教基金會編印,1998。
戴文鋒,〈從臺灣民俗看女性社會角色與地位之變遷〉,「兩性平等教育」研習會論文集,頁6〜26,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編印,2001。
戴文鋒,〈七股漁村信仰初探〉,《九十一年度南區中小學鄉土藝文研習會論文集》,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編印,2002。
戴文鋒,〈鄉土史研究與鄉土史的建構〉,臺灣南區托兒幼稚園所教師鄉土教學研習會,頁26〜35,正修技術學院編印,2003。
戴文鋒,〈從吳鳳事蹟看歷史上的原漢關係〉,《原住民地區中小學教育輔導研習營論文集》,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編印,2004。
戴文鋒,〈明鄭時期萬年縣治治所考論〉,第一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四)、學位論文
王和安,《日治時期南臺灣的山區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龜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元月25日。
江俞萱,《臺灣東部西拉雅族的移動、定著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8月。
江美瑤著,《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沈玉君,《族群、國家力量與花蓮富里地區的開發》,台北師大歷史系碩文,民國2010年6月。
何玉雲,《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台北師大地理系碩文,1996。
吳學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以南部教會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new window
孟祥瀚,《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new window
林聖欽,《花東縱谷中段之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6月。
邱坤玉,《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開墾之研究:以陳超家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10日。
洪麗完,《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1700-19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孫慈雅,《日人統治下臺灣的教會學校》,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張永楨,《清代台灣後山開發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 1986年5月。
張蓉峻 ,《臺灣東部移墾的家族個案考察─以玉里長良連氏家族為例》,花蓮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祈伍,《激越與戰慄:台南地區的文化發展─以龍瑛宗、葉石濤、吳新榮、莊松林為例(1937-1949)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06。new window
陳麗如,《臺灣北部地區客家婦女生活的演變-以婚姻和教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2月。
黃玉翎,《花東縱谷人口分佈的區域變遷》,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煒程,《國家、族群與地域社會—以關山地區為例(1874-1945)》,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詹素娟,《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8月。new window
潘繼道,《清代臺灣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6月。new window
蔡孟芹,《富里基督長老教會的成立與發展》,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06。new window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06 。

四、報紙
劉宛如,〈圍爐團圓話祖譜—尹章義教授暢談族譜點滴〉,《中央日報文心藝坊》011、012 合刊號,頁 9(台北:中央日報社,1992.02.01)。
蕭衡倩,〈 不 可 不 知 台 灣 事 — 介 紹 台 灣 史 的 研 究 〉,《中國時報》「台灣光復四十二周年紀念特刊」(台北:中國時報社,1987.10.25 )。
鄭蕙卿,〈輔大教授尹章義自早年購得四份清朝地契中合同發現珍貴史料—五股地名由五穀坑演變而來〉,《自立早報》(台北:自立早報社,1995.09.16)。
黃萬居,〈輔大歷史系教授發現重要原始史料,台北平原初闢過程得以明朗〉,1981.02.09,(高雄:《台灣時報》二版,台灣時報社)。
佚名,〈尹章義發現台北市新史料指出台灣史籍運用錯誤,陳-賴-章不是人名而是墾號〉,1981.03.03,《世界日報》第十六頁,世界日報社。
佚名,〈台灣拓墾史的新發現—尹章義震驚台灣史學界〉,《自立晚報文化界周刊》,(台北:自立晚報社,1981.05.03)。
尹章義,〈用圖片詮釋台灣—序還月新書《回首看台灣》〉,《自立晚報》副刊(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05.06)。
朱淑芬,〈尹章義戮力研究台灣史〉,《自立早報》文化版(台北:自立早報社,1988.01.31)。
紀慧玲,〈區區方志也能大開大闔—尹章義獨樹一格〉,《民生報》讀書版人物專訪(台北:民生報社,1989.03.18 )。
林馨琴,〈尹章義編地方志—強調史學方法〉,《中國時報》寶島版專訪(台北:中國時報社,1994.09.24)。
尹章義,〈只要尊嚴,不要融合—台灣省籍、語群、族群矛盾的省思〉,《中國時報》十一版時論廣場專論(台北:中國時報社,1994.10.28)。

五、外文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著,笠原政治、江田明彥解說《臺灣蕃人事情》。東京:草風館。書院。2000。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東京:富山房。1909。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28。
伊能嘉矩, 《臺灣蕃政志》。臺灣:古亭書屋發行,祥生出版社出版。1973。
藤崎濟之助,《台灣の蕃族》(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6月複刻版)。
Freedman, M.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 Tung.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Athlone Press, 1966.
Hseih, Ji-Chang & Chuang, Ying-Chang.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al Behavior.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ress, 1985.
Karen, Wigen. The Making of a Japanese Periphery,1750-1920.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六、工具書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9月。
內政部,〈經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89年)。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3月3版4刷)。
吳密察等撰文,《地圖台灣:四百年來相關台灣地圖》(台北市:南天出版社,2007年11月初版)。
施添福主編,《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
施添福主編,《台灣地名辭書》,卷三台東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台中,臺灣省政府新文處,再版,1985年。
臺灣總督府陸地測量部,〈(昭和)五萬分之一地形圖〉(1925年)。臺灣總農林航空測量所,〈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78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明治)堡圖〉(1904年)。
督府警察本署,〈(大正)蕃地地形圖圖〉(1912年)。
劉澤民,《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市:臺灣古文書學會,2007年10月初版)。
七、數位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http://ithda.sinica.edu.tw/?action=news&id=16
http://thcts.ascc.net/view.asp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日治時期臺灣地圖):
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圖書、期刊報紙)查詢系統:
http://140.109.184.100/taiccc/ttsweball?@@826918619
「地圖臺灣特展」參觀筆記(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299篇),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299.html 2014/5/3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蕭壠文化園區網站
http://superspace.moc.gov.tw/hall/local_culture_page.aspx?oid=86a7cad5-5892-4846-bf25-b96035812eee
芭樂人類學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90)
南瀛探索(作者: 鄭佳韻等作;黃文博總編輯 )網站:http://www.tnc.edu.tw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http://turs.infolinker.com.tw/tw_hannews/user/index.php
臺灣人物誌資料庫:
http://tbmc.infolinker.com.tw/whos2app/start.htm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伊能嘉矩手稿、淡新檔案):
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index.jsp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http://smdb.infolinker.com.tw/
臺灣日誌資料庫:
http:// www.tbmc.com.tw/tbmc2/cdb/intro/Taiwan-Chronicle.htm
臺灣文獻整合查詢系統:
http://192.192.13.178/gs/taiwan-index.htm
2014/6/3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http://www.tbmc.com.tw/tbmc2/cdb/intro/Taiwan-journal.htm
臺灣文獻叢刊續篇http://p8008-140.137.101.73.autorpa.edu.tw/TwSyuBianWeb/PrintContent.asp?Bo.. 2014/6/3
臺灣文獻匯刊電子版:
http://turs.infolinker.com.tw/hueikang/user/index.php
臺灣史知識庫:
http://www.tbmc.com.tw/chinese_version/taiwandata/taiwan_17.htm
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http://www.tbmc.com.tw/chinese_version/taiwandata/taiwan_20.html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查詢資料庫:
http://163.29.208.22/tpo/
臺灣研究入口網:
http://twstudy.ncl.edu.tw/
臺灣記憶系統(國家圖書館):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search_adv.hpg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
https://sotokufu.sinica.edu.tw/sotokufu/
臺灣總督府府報資料庫:
http://twfubao.infolinker.com.tw/index.html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歷史文化地圖系統:http://thcts.sinica.edu.tw/ccts_webpage/enter.php。
璞石閣:《花蓮港廳報國會記念帳》選-yam天空部落,http://blog.yam.com/yuliman/article/30098078 2013/5/16
璞石閣:1950年代時的玉里協天宮-yam天空部落, http://blog.yam.com/yuliman/article/17813606 2013/5/16
璞石閣:花蓮樂合神社-yam天空部落,http://blog.yam.com/yuliman/article/1125722 2013/5/16
璞石閣:漢人開闢花蓮最早的文獻<李享莊找杜賣盡根契>-yam天空部落,http:// http://blog.yam.com/yuliman/article/50065469 2013/5/16
Youtube影音網址-平埔族第一次遷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MzT1LrXv8
Youtube影音網址-平埔族第二次遷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6X9_OsVlc
Youtube影音網址-平埔族第三次遷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6sLniNcCew
Youtube影音網址-平埔族第四次遷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eiBCir-78
FB社團:劉還月和劉於晴的飲食攤2014.10.27
http://liu580220.pixnet.net/blog/category/3123307
FB社團:劉還月救荒本草堂(公開社團)
https://zh-tw.facebook.com/liukingdom
FB社團:原住民委員會馬卡道族(不公開的社團)
FB社團: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https://zh-tw.facebook.com/AustronesiaFormosa/posts/439527812891136
FB社團: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公開社團) https://zh-tw.facebook.com/AustronesiaFormosa
FB社團:埔里四庄番-噶哈巫族(公開社團)
https://zh-tw.facebook.com/kaxabu
FB社團:台東.長濱鄉(加走灣)社群(不公開的社團)
FB社團:Makatto馬卡道族(公開社團) https://zh-tw.facebook.com/makataofans/posts/276757102440225
FB社團:庄頭.忠勇(加走灣:馬卡道族) (不公開的社團)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