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老子哲學中美學思想之探討
作者:朴先圭
作者(外文):PU,XIAN-GUEI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魏元珪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0
主題關鍵詞:老子哲學中美思想復性無為無不為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研究美學思想者皆偏重于西洋美學思想,至于中國哲學思想中反少人研究。西洋美學
自希臘至現代,其理論雖眾多,然令人難以捉摸、無所適從。例如,古典主義、啟蒙
主義、經驗主義、自然主義、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等,其美學思想,各有適當理論背
景,然尚未確定美者為何物,又如何審美或創作美始能為善亦不明,故如今不得不從
中國哲學思想中發掘之。
道德經第二章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中可推知者有二:一、美在于無美
者,為天下之真美;二、以美或 之相對性的觀念而論之,如唯心唯物思想之美學理
論,則生是非且互相矛盾,永不能下美為何者之定義。然人若能將有無、難易、長短
、高下、音聲、前后之現象視為道、德、體、位、交感、始終之道理,則人心不凝于
私情而釋物,亦不拘于以個人感情為根而構造之藝術心理模式。
藝理不在于私情,許多中國古代美學論說中皆言「藝者,道之形」。藝者所造形即道
之器, 藝本以一擬太虛之體, 以判軀之狀, 所取者, 籍末而取本, 并非只取末而表現
其華, 乃與由「道」而生成萬物之道同。
「道」本沖然至無,然以之適眾有,天地之大、山河之廣,「道」無所不適、無所不
在,為萬事萬物之宗,藝理亦非除「道」之外別有者。經第二章中即暗示「美在于無
美」,豈能除「道」而言美,此為本文扼要之其一。
其二,老子思想在于「無為而無不為」之「道」。「無為」言「道」之體,「無不為
」言「道」之用。其含義以藝理而言,即石濤所謂「至人無法,無法為法」之道理。
人若欲以「無法為法」而從事藝術活動,不得不離私情所牽累,是以,藝者不能不接
受老子所謂「復歸其根」之思想。
「復歸其根」即「復性」,「復性」乃「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始可。人能「
復性」時,亦能「以物感物」,人能「以物感物」時,始能知美者為何物,人能知美
者為何物時,才能創作至美。
其三,所謂「私情」指謂以五官而感之情。老子所謂「為腹不為目」正指以五官而感
物,故非善。藝者雖以目而觀自然,然其感者該為文「自然之情」。孔子在論語為政
篇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言其感者為自然之情。自然之情者
,為由道而生自然現象,如尺蠖之屈伸,龍蛇之蟄,或如天有雲霞,地有草樹等皆為
自然情狀,將此以人而言,即自然之情。私情是由主體用心之情態而引起之情緒,與
自然之情無關,故依私情而判斷則偏于一方且無理。
其四,人若欲為善藝者,非「復性」不可,欲「復性」,不得不從「無知」「無欲」
「無為」之道,故美學思想以老子之「道」思想而可建立,旦美者乃在于「道」,又
審美或創作行為之準則在于「道」,此為本文之重點。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