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君人南面之術:先秦至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
作者:劉文星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仲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黃帝老子黃老道家精氣虛靜感應無為君臣因循刑名名實正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4
  黃老之學的實質內涵,即君人南面之術。這方面的研究,自古史辨運動以來,就一直受到關注。一九七三年,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出土,為這個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惟長久以來爭議不絕的若干問題,並未因此一地下文物的出現而獲得澄清。這主要是因為極端疑古的態度侷限了學者的認知,以致於以黃老之學僅是戰國特殊背景下的產物,而忽略其久遠的淵源。這就連帶致使黃老思想的研究無法出現深廣的格局。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文對於黃老之學的探討採取了如下方式:首先回顧近半個世紀以來學者對若干議題的看法。其次則討論黃老一詞的意義及黃老思想的淵源。再則研討黃老思潮影下的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然後又於結論處比較諸家對前述專題有何同異之見。
  第一編就近五十年來學術界針對《老子》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黃老之學的興起、《管子》四篇與孟子和稷下學派的關係、《韓非子‧解老》和〈喻老〉的作者、《列子》及《文子》的真偽問題,做一回顧與檢討。
  第二編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古籍所載黃帝的思想與事蹟,並探尋其與黃老思想間的關係。此外,這個部分尚討論了堯、舜的治國道術及伊尹、呂尚的政治思想。另外,春秋時期的「治血氣」說與《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道法思想,亦在研討的範圍中。
  第三編及第四編則是根據「論六家要旨」對黃老之學所謂「國之本在身」的定義,逐步鋪陳開展:一方面將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分為道論、修養論和感應說三章;再方面將黃老思潮影響下的治國學說分為無為、君臣關係、因循、任法、名實、用術、重勢七章。《管子》、《申子》、《慎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及《春秋繁露》悉在討論之列。
  何以第三編要分為道論、修養論及感應說三單元探討呢?因為,依據黃老學者的看法,「道」雖是形而上的事物,但卻是萬物創生的根源。人主透過修養的過程,能使道畢駐於心,獲得治國的智慧。而且,人主在修養自身的同時,也能獲得天人間的交感,在施政上得到不可思議的效果,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
  又何以第四編分為無為、君臣關係、因循、任法、名實、用術、重勢七單元呢?因為,黃老之學講究有效率的統治,主張人主以最少的精力維繫行政體系的正常運作。為了實現此一目標,黃老學者提出了無為的大原則,強調人主治國必須確立君臣分際,借重群臣才幹。然而,在因臣為治的同時,又必須講求統馭之方。在這些方法中,任法是最重要的手段。人主依法施為,能使君臣上下一體遵行,奠定無為而治的基礎。有了法的客觀依據後,人主始能依此督責臣下,要求彼等治事必須名實(或形名)相應,否則便降下罪罰。此外,為了防範臣下的野心,人主有必要運用各種方法察知大臣幽隱,故而又講求用術。不過,不論是重法、名實,還是用術,最終目的皆在於造成人主的「便治」之勢,以鞏固其政權基礎。
  結論回顧黃老之學的源流,並論及古史上黃帝信仰的問題。此外,這個部分還比較了諸家對前述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中單一議題看法的異同,並點出這些理論的淵源。
  要之,先秦至西漢中葉的黃老系列典籍雖然很多,但它們關懷的焦點卻集中在修身與治國的層面上,並且環繞著無為的核心。也就是說,黃老思想論述的主軸,就是以修身無為作為起點,以治國無為作為目的。人主治國若無修身的基礎,國便不能治;若以修身為基礎,就能無為而治。然此種理論的淵源,並非一時一地而生,而是有其悠久的傳統。如欲窮本探源,便應多加留意黃帝的言論與故事。倘使以種種黃帝傳說為純屬依託,而非基於對古史的追述,便容易陷入「黃帝乃老子化身」的迷思中。這也是迄今黃老學研究出現瓶頸的主因。
  願如上拙見能為此一領域帶來不同的看法,並敬祈博雅之士不吝指教。
一、文獻與考古資料
1.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一),(北京:文物出版社, 一九八0年三月一版一刷)。
2.《尚書》(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一月十一版)。
3.《周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一月十一版)。
4.《逸周書》(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台三版)。
5.《六韜》(劉拱宸直解武經七書本),(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初版)。
6.《春秋左傳》(楊伯峻注本),(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一刷)。
7.《國語》(韋昭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三刷)。
8.《竹書紀年八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四版)。
9.《管子》(尹之章注、戴望校正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六月十三版)。
10.《老子》(朱謙之校釋、任繼愈今譯本),(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出版)。
11.《論語》(程樹德集釋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十月北京四刷)。
12.《孫子》(十一家注本),孫武撰,(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出版)。
13.《墨子》(孫詒讓閒詁本),(台北:華正書局,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出版)。
14.《孟子》(焦循、焦琥正義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四月五版)。
15.《莊子》(郭慶藩集釋本),(台北:爾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
16.《商君書》(朱師轍解詁定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再版)。
17.《尸子》(湖海樓刊本),(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出版)。
18.《尉繚子》(武經七書劉拱宸直解本),(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初版)。
19.《列子》(楊伯峻集釋本),(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九月初版)。
20.《慎子》(錢熙祚校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再版)。
21.《尹文子》(王啟湘校詮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再版)。
22.《呂氏春秋》(陳奇猷校釋本),(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初版)。
23.《荀子》(王先謙集解本),荀況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二月北京三刷)。
24.《韓非子》(陳啟天校釋本),韓非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七刷)。
26.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一版)。
27.《新語》(王利器校注),陸賈撰,(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五月初版)。
28.《周禮》(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一月十一版)。
29.《大戴禮記》(王聘珍解詁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初版)。
30.《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一月十一版)。
31.《禮記》(孫希旦集解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八月台一版)。
32.《淮南鴻烈》(劉文典集解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再版)。
33.《韓詩外傳》(四部叢刊本),韓嬰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四年六月台三版)。
34.《新書》(盧文弨校本),賈誼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出版)。
35.《春秋繁露》(蘇輿義證本),董仲舒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九月北京二刷)。
36.《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司馬遷撰,(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七版)。
37.《說苑》(趙善詒疏證本),劉向集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台一版)。
38.《戰國策》,劉向集錄,(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出版)。
39.《晏子春秋》(陳益標點本),劉向集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初版)。
40.《論衡》(黃暉校釋本),王充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北京三刷)。
41.《漢書》(顏師古注新校本),班固撰,(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年九月七版)。
42.《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本),(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十月初版一刷)。
43.《越絕書》,(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年五月三版)。
44.《帝王世紀》,皇甫謐撰,收入:《二十五別史》,第一本,(濟南:齊魯書社,二000年五月一版)。
45.《鄧析子》(王啟湘校詮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再版)。
46.《長短經》,趙蕤撰,(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九十年十月再版)。
47.《柳河東全集》,柳宗元撰,(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九年十月二版一刷)。
48.《太平御覽》,李昉等奉敕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台一版)。
49.《曾鞏集》(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本),曾鞏撰,(北京:中華書局,二00一年出版)。
50.《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本),司馬光等撰,(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三年九月初版十一刷)。
51.《翁注困學紀聞》(人人文庫本),王應麟撰,翁元圻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四月臺一版)。
52.《郡齋讀書志》(王先謙校刊本),晁公武撰,(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再版)。
53.《直齋書錄解題》,陳振孫撰,(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再版)。
54.《考古質疑》,葉大慶撰,(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出版)。
55.《黃氏日抄》,黃震撰,(台北:大化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再版)。
56.《子略》,高似孫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台四版)。
57.《文子纘義》(杜道堅纘義、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年九月台四版)。
58.《文獻通考‧經籍考》,馬端臨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台一版)。
59.《諸子辨》,宋濂撰,收入:《偽書考五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月三版)。
60.《四部正 》,胡應麟撰,收入:《偽書考五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月三版)。
6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初版七刷)。
62.《文史通義等三種》,章學誠撰,(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五月五版)。
63.《十駕齋養新錄》,錢大昕,收入:《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七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一版七刷)。
64.《惜抱軒全集》,姚鼐,(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七月三版)。
65.《群經平議》,俞樾撰,收入:《俞樾劄記五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二月再版)。
66.《讀書雜志》,王念孫撰,(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四版)。
67.《考信錄》,崔述撰,(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四版)。
68.《古今偽書考》,姚際恆撰,收入:《偽書考五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月三版)。
69.《老子本義》,魏源撰,(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八月五版)。
70.《儒家佚書輯本五十五種》,馬國翰輯,(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再版)。
71.《法家佚書輯本七種》,馬國翰輯,(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再版)。
72.《問字堂集》,孫星衍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七月北京一刷)。
73.《七略別錄佚文徵》,章太炎撰,(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74.《章氏叢書》,.章太炎撰,(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再版)。
75.《章譚合鈔》,章太炎、譚嗣同撰,(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一月初版)。
76.《漢書疏證》(續修四庫全書本),沈欽韓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二00二年三月一版一刷)。
77.《玉燭寶典》,杜臺卿撰,(北京:中華書局,二00一年出版)。
78.《古微書》,孫 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台一版)。
二、專書
1.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二000年十月二刷),三三四頁。
2.王範之,《呂氏春秋研究》,(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二八二頁。
3.白奚,《稷下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八年九月北京一刷),三二六頁。
4.江瑔,《讀子卮言》,(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初版),一六八頁。
5.李勉,《管子今註今譯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八月初版三刷〉,一二五三頁。
6.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出版),四0五頁。
7.阮廷焯,《先秦諸子考佚》,(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初版),二八0頁。new window
8.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四一六頁。
9.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八年三月遠流三版),三四七頁。
10.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一刷),四二八頁。
11.桂勝,《周秦勢論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二000年十二月一刷),一九三頁。
12.祝瑞開,《先秦社會和諸子思想新探》,(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出版),二六八頁。
13.孫德謙,《諸子通考》,(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四月初版),三二五頁。
14.孫開泰,《春秋戰國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一版),二四二頁。
15.容肇祖,《韓非子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員工福利委員會,民國六十一年重版),六十六頁。
1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十一刷),六二九頁。
17.馬達,《列子真偽考辨》,(北京出版社,二000年十二月一刷),四九一頁。
18.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二0六頁。
19.張佩綸,《管子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初版),一七五四頁。
20.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六一四頁。
21.張恆壽,《莊子新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四0六頁。
22.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出版),二0九頁。
23.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台八版),一三五頁。
24.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香港: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重印),二一七頁。
25.陳鐘凡,《諸子通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一月台一版),一三八頁。
26.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六月初版),五三0頁。
27.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四月初版),二五三頁。new window
28.陳振揚,《「管子四篇」的黃老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出版,一一二頁。
29.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台一版),二七0頁。
30.黃釗,《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六二八頁。
31.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收入:《古史辨》,第七冊上編,民國三十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六十五至四二一頁。
32.楊寬,《戰國史》,(台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九月出版),七四七頁。new window
33.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二00一年出版),五四六頁。
34.劉師培,《國學發微》,(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再版),一00頁。
35.劉汝霖,《周秦諸子考》,(北平:文化學社,民國十八年出版),四七0頁。
36.劉毓璜,《先秦諸子初探》,(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三七一頁。
37.蔣伯潛,《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二月一刷),五六五頁。
38.蔣伯潛,《諸子通考》,(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年再版),五四0頁。
39.鄭良樹,《韓非之著述及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初版),六0五頁。
40.鄭良樹,《續偽書通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初版二刷),二二二二頁。
41.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台北東大再版),六二0頁。
42.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台十二版),四0三頁。
43.鍾肇鵬,《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四年九月出版一刷),二九0頁。
44.鍾宗憲,《黃帝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出版,三七五頁。
45.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初版),二一0頁。
46.嚴靈峰,《列子辨誣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月初版),三0二頁。
47.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初版三刷),一五0頁。
48.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再版),二六二頁。
三、論文
1.丁山,〈由陳侯因  銘黃帝論五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六十年一月再版,頁五一七至三五。new window
2.丁原植,〈關於定州竹簡《文子》的初步探索〉,《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九期,一九九六年九月出版,頁一九四0至五三。
3.王叔岷,〈論司馬遷述慎到、申不害及韓非之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五十四本一分,民國七十二年出版,頁七十五至九十九。new window
4.王季星,〈行氣玉劍珌銘文考釋〉,《學原》,二卷三期,民國三十七年七月出版,頁四十六至五十二。
5.王博,〈〈太一生水〉研究〉,收錄於《簡帛思想文獻論集》,(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民國九十年初版),頁二0九至二二九。new window
6.王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一九九三年八月出版,頁二二三至二四0。
7.王博,〈關於《文子》的幾個問題〉,《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八期,一九九六年八月出版,頁一九0八至一三。
8.王夢鷗,〈陰陽五行家與星歷及占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十三本三分,民國六十年出版,頁四八九至五三二。new window
9.王夢鷗,〈戰國時代之名家〉,收入:《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初版),第四本,頁四七五至五一六。
10.王曉波,〈申不害的重術思想研究〉,《大陸雜誌》,五十一卷四期,民國六十四年,頁一八七至二00。new window
11.王靜芝,〈韓非釋老兩篇繹探〉,《輔仁大學人文學報》,第六期,民國六十六年出版,頁四六七至七八。
12.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室,〈馬王堆三號漢墓帛畫導引圖的初步研究〉,《文物》,一九七五年六期,頁六至十三及六十三。
13.何志華,〈出土《文子》新證〉,《人文中國學報》,第五期,一九九八年四月出版,頁一五一至八六。new window
14.何志華,〈論《淮南子》高誘注與《文子》之關係〉,《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一期,一九九二年出版,頁一三一至四八。new window
15.余明光,〈荀子思想與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一九九五年六月出版,頁一六0至七四。
16.吳光,〈《文子》新考〉,收錄於《古書考辨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出版),頁六十九至八十六。
17.吳光,〈《管子》四篇與宋尹學派辨析〉,《中國哲學史研究》,一九八六年四期,頁三十七至四十二。
18.呂宗力,〈從漢碑看讖緯神學對東漢思想的影響〉,《中國哲學》,第十二輯,一九八四年出版,頁一0六至二五。
19.呂思勉,〈列子解題〉,收錄於《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刷),頁一二三至二六。
20.呂思勉,〈老子解題〉,收錄於《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刷),頁一0九至一四。
21.李生龍,〈〈解老〉、〈喻老〉屬黃老而非法家〉,《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四年二期,頁四十八至五十二。
22.李存山,〈《管子‧內業》等四篇寫作時間考〉,收入:《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出版),第四章第一節,頁一四六至五九。
23.李宗桂,〈《淮南子》與《春秋繁露》的同意沉浮〉,《鵝湖月刊》,十五卷十期總號一七八,民國七十九年出版,頁三十九至四十五。
24.李定生,〈《文子》非偽書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出版,頁四六二至七三。
25.李定生,〈文子其人考〉,《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一九九四年三月出版,頁四三八至四九。
26.李定生,〈韓非讀過《文子》-談《文子》的年代與原始道家的關係〉,《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九期,一九九六年九月出版,頁一九八四至九二。
27.李定生、徐慧君,〈論文子〉,收錄於《文子校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一刷),頁一至二十八。
28.李零,〈說黃老〉,《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一九九四年出版,頁一四二至五七。
29.李賢中,〈《尹文子》思想探析〉,《中國哲學》,一九九八年四期,頁六十至六十七。
30.李學勤,〈〈稱〉篇與〈周祝〉〉,收錄於《帛書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初版一刷),頁三0九至一九。
31.李學勤,〈《鶡冠子》與兩種帛書〉,收錄於《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初版一刷),頁九十一至一0四。
32.李學勤,〈范蠡思想與《黃帝書》〉,收錄於《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初版一刷),頁三二0至二八。
33.李學勤,〈試論八角廊簡《文子》〉,《文物》,一九九六年一期,頁三十六至四0。
34.沈壽,〈西漢帛畫《導引圖》解析〉,《文物》一九八0年第九期,頁七十至七十六。
35.周立昇,〈《韓詩外傳》的黃老思想及其易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一九九八年一月出版,頁二0六至二二。
36.周紹賢,〈列子之生平及其書考證〉,收錄於《列子要義》,(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初版),頁一至十七。
37.周勛初,〈韓非作品寫作年代的推斷〉,收入:《韓非子札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一月一刷),頁一二六至三三。
38.林聰舜,〈漢初黃老思想中的法家傾向〉,《漢學研究》,八卷二期,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出版,頁三四七至六六。new window
39.林麗雪,〈董仲舒的倫理與正名思想〉,收入:《孔孟月刊》,十六卷三期,民國六十六年出版,頁三十八至四十一及四十八。new window
40.知水,〈關於「黃帝之言」的兩個問題〉,《管子學刊》,二000年一期,頁三十八至四十六。
41.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一九八一年八期,頁十一至十三。
4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的整理和意義〉,《文物》,一九九五年十二期,頁三十八至四0。
43.胡家聰,〈《尹文子》並非偽書〉,《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一九九二年八月出版,頁三四八至五四。
44.胡家聰,〈論儒家荀況思想與道家哲學的關係〉,《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一九九五年六月出版,頁一七五至八二。
45.胡適,〈與錢穆先生論《老子》問題書〉,收入:《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四一一至一四。
46.苗潤田,〈《莊子》內篇與早期黃老思想的比較〉,《文史哲》,一九九一年三期,頁五十三至五十七。
47.唐鉞,〈尹文和《尹文子》〉,收錄於《古史辨》,第六冊,民國二十六年出版,(台北:藍燈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二二0至四四。
48.唐蘭,〈老子時代新考〉,收錄於《古史辨》,第六冊,民國二十六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五九七至六三一。
49.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三三二至五一。
50.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一九七四年十期,頁四十八至五十二。
51.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一九七五年一期,頁七至二十七。
52.唐蘭,〈馬王堆帛書「卻谷食氣篇」考〉,《文物》,一九七五年六期,頁十四至十五。
53.孫以楷,〈老子之謎〉,《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一年一期,頁九至十七。
54.孫次舟,〈鄧析子偽書考〉,收錄於《古史辨》,第六冊,民國二十六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二0七至一九。
55.容肇祖,〈韓非的著作考〉,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公司,一九八七年影印),頁六五四至七四。
56.徐復觀,〈道家支派及其末流的心性思想〉,收錄於《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十一刷),頁四一五至五五。
57.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收錄於《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十一刷),頁十五至三十五。
58.祝瑞開,〈《管子》四篇非宋鈃、尹文遺著辨〉,收入:《先秦社會和諸子思想新探》,(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出版),頁二六二至六八。
59.馬敘倫,〈辨《老子》非戰國後期之作品〉,收錄於《古史辨》,第六冊,民國二十六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五二六至三三。
60.馬敘倫,〈《列子》偽書考〉,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公司,一九八七年影印),頁五二0至二九。
61.張季同,〈關於老子年代的一假定〉,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四二二至四八。
62.張岱年,〈試論《文子》的年代與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出版,頁一三三至四一。
63.張海燕,〈先秦「無為」說論述〉,《中國哲學》,第十七輯,一九九六年出版,頁三十三至五十五。
64.張國華,〈《淮南鴻烈》與《春秋繁露》〉,《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一九九五年出版,頁二00至一六。
65.張煦,〈梁任公提訴老子時代一案判決書〉,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三0七至一七。
66.張頌之、楊春梅,〈荀子是儒家還是黃老之學的代表〉,《哲學研究》,一九九四年九期,頁五十二至五十八。
67.張壽林,〈老子《道德經》出於儒後考〉,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第四冊下編,頁三一七至三二。
68.張蔭麟,〈評近人對於中國古史之討論〉,收入《古史辨》,第二冊下編,民國十九年出版,(台北:藍燈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二七一至八八。
69.梁啟超,〈論老子書作於戰國之末〉,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三0五至0七。
70.許抗生,〈《列子》考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一九九二年六月出版,頁三四四至三五八。
71.許倬雲,〈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收入:《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初版四刷),頁三八一至四二一。new window
72.郭沫若,〈老聃、關尹、環淵〉,收錄於《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民國三十四年出版),頁二三一至四三。
73.郭沫若,〈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收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北京一刷),頁一五六至九一。
74.郭沫若,〈宋鈃尹文遺著考〉,收錄於《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民國三十四年出版),頁二四五至七一。
75.郭沫若,〈韓非子的批判〉,收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北京一刷),頁三五九至四0九。
76.郭沫若,〈前期法家的批判〉,收錄於《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一版),頁三二六至五八。
77.郭黎華,〈《尹文子》中道、名、法思想的探究〉,《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九期,一九九六年出版,頁一九七二至八三。
78.陳三立,〈讀列子〉,收錄於《散原精舍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七年臺初版),頁六十四至六十五。
79.陳文波,〈偽造《列子》者之一證〉,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公司,一九八七年影印),頁五二九至三九。
80.陳松長,〈刑德概念與帛書《刑德》〉,收入:《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民國九十年初版),頁十九至三十六。
81.陳松長,〈帛書《黃帝書》中的刑德思想〉,收入:《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民國九十年初版),頁三十至三十六。(按此文為〈刑德概念與帛書《刑德》〉一文的附錄)
82.陳鼓應,〈論《老子》晚出說在考證方法上常見的謬誤〉,《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一九九四年三月出版,頁四一一至一八。
83.陳邦懷,〈戰國「行氣銘」考釋〉,原刊載於《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一九八二年出版,後收錄於《一得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九年十月一刷),頁一二八至三七。
84.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二十期,第十本,(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六十一年重印),頁四八五至五七六。
85.陳槃,〈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收入:《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年二月出版),頁一至九十八。new window
86.陳槃,〈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十七本,民國三十七年出版,頁七至五十七。new window
87.陳麗桂,〈從竹簡《文子》看古、今本《文子》與《淮南子》之間的先後關係及幾個思想問題〉,《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八期,一九九六年八月出版,頁一八七一至八四。
88.陸紹明,〈道術為禮之源論〉(未完),原刊載於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二日出版之《國粹學報》第二年丙午第一號,今收錄於《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初版),第四本,政篇,頁一五二四至四0。
89.章太炎,〈原道上〉,收錄於《國故論衡》,全書在《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再版),上冊,頁四八0至八三。
90.章太炎,〈菿漢微言〉,收錄於《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再版),下冊,頁九二三至六一。
91.馮時,〈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章研究〉,收錄於《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丁原植主編,(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出版),頁七十七至九十二。
92.馮契,〈《管子》和黃老之學〉,《中國哲學》,十一輯,一九八四年出版,頁一至十。
93.黃方剛,〈老子年代之考證〉,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三五三至八三。
94.黃俊傑,〈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清華學報》,新十九卷一期,民國七十八年出版,頁一至三十六。new window
95.楊伯峻,〈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鑑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列子》著述年代考〉,收錄於《列子》(楊伯峻集釋本),(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九月初版),〈附錄三:辨偽文字輯略〉,頁三二三至四八。
96.楊儒賓,〈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問題〉,《鵝湖學誌》,第十三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版,頁六十三至一0五。
97.楊儒賓,〈論公孫尼子的養氣說〉,收錄於《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修訂一版),頁八十五至一二八。new window
98.楊儒賓,(《管子》〈心術下〉、〈內業〉兩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收入:《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修訂一版),頁二一一至五一。new window
99.葛榮晉,〈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一九八一年二期,頁四十七至五十三及二十一。
100.董作賓,〈中國上古史年代〉,收錄於《平廬文存》,全書在《董作賓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初版),乙編,第三冊,頁九至十三。new window
101.董作賓,〈我怎樣研究上古史〉,收錄於《平廬文存》,全書在《董作賓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初版),乙編,第三冊,頁一二五至三六。
102.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中國哲學》,第二輯,一九八0年出版,頁六十八至八十四。
103.蒙文通,〈黃老攷〉,《靈巖學報》,創刊號,民國三十五年出版,頁四至十三。
104.蒙文通,〈略論黃老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一九九八年七月出版,頁二三二至六一。
105.〈蒙文通論〈心術〉、〈白心〉為慎到田駢作品-裘錫圭致本刊編輯部的信〉,《中國哲學》,第九輯,一九八三年出版,頁三八八至八九。
106.蒙傳銘,〈《尹文子》辨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四期,一九六0年六月出版,頁七十三至一三五。
107.趙吉惠,〈論荀學是稷下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一九九四年三月出版,頁一0三至一七。
108.趙建偉,〈《文子》斷代研究〉,《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九期,一九九六年九月出版,頁一九九三至二0一七。new window
109.劉笑敢,〈莊子後學中的黃老派〉,《哲學研究》,一九八五年六期,頁五十九至六十五及七十七。
110.劉修明,〈經、緯與西漢王朝〉,《中國哲學》,第九輯,一九八三年二月出版,頁八十一至一0二。
111.劉師培,〈孔門弟子多治諸子學〉,原刊載於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出版之《國粹學報》第一年乙巳第七號,今收錄於《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初版),第二本,叢談,頁八五九。
112.劉節,〈老子攷〉,《文史雜誌》,五卷三、四期合刊,民國三十四年出版,頁二十二至至四十四。
113.劉蔚華、苗潤田,〈黃老思想源流〉,《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一九八六年二期,頁四十九至五十八。
114.劉澤華,〈論慎到的勢、法、術思想〉,《文史哲》,一九八三年一期,頁十至十七。
115.鄭良樹,〈《韓非子》〈解老篇〉及〈喻老篇〉初探〉,《漢學研究》,第六卷,一九八八年二期,頁二九九至三三0。new window
116.錢穆,〈關於《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三八三至四一一。
117.錢穆,〈申不害攷〉,收錄於《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九月東大再版),頁二三七至四0。
118.閻鴻中,〈試析《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報》,十五期,一九九0年十二月出版,頁一至二十。new window
119.龍晦,〈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探原〉,《考古學報》,一九七五年二期,頁二十三至三十二。
120.戴吾三,〈《管子》「計數」新探〉,《管子學刊》,二000年三期,頁十一至十五。
121.謝皓祥,〈《莊子》導讀〉,收錄於《莊子集釋》(郭慶藩集釋本),(台北:爾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九月出版),附錄,頁一至一五六。
122.鍾肇鵬,〈論黃老之學〉,《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一年二期,頁七十五至九十八。
123.鍾肇鵬,〈論讖緯神學和階級鬥爭〉,《中國哲學》,第二輯,一九八0年三月出版,頁八十五至一00。
124.魏啟鵬,〈《文子》學術探微〉,《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九期,一九九六年九月出版,頁二0一八至二四。new window
125.魏啟鵬,〈《黃帝四經》思想探源〉,《中國哲學》,第四輯,一九八0年出版,一七九至九一。
126.羅根澤,〈老子及老子書的問題〉,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四四九至六二。
127.羅根澤,〈再論老子及老子書的問題〉,收錄於《古史辨》,第六冊,民國二十六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六四三至八四。
128.羅根澤,〈鄧析子探源〉,收錄於《古史辨》,第六冊,民國二十六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一九七至二0六。
129.羅根澤,〈《尹文子》探源〉,收錄於《古史辨》,第六冊,民國二十六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二四四至五七。
130.羅根澤,〈莊子外雜篇探源〉,《燕京學報》,十九期,第十一本,民國二十五年出版,(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六十年重印),頁三十九至七十。
131.羅祖基,〈老莊黃老比較論綱〉,《中國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一九九0年四期,頁九十七至一0二。
132.羅獨修,〈從春秋三傳看周人羈糜、統馭諸侯之術〉,《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印行),頁一0五至二五。
133.譚戒甫,〈校呂疑誼〉(三續),《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卷三第三號,民國二十三年出版,頁五八一至六0四。
134.嚴靈峰,〈定州竹簡《文子》殘本試探〉,《哲學與文化》,二十四卷二期,一九九七年二月出版,頁九十八至一0六。new window
135.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十九本三分,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出版,頁四八九至五一三。new window
136.饒宗頤,〈馬王堆帛書《刑德》乙本九宮圖諸神釋〉,《江漢考古》,一九九三年一期,頁八十四至八十七。
137.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收錄於《古史辨》,第一冊中編,民國十五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五十九至六十六。
138.顧頡剛,〈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收錄於《古史辨》,第四冊下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頁四六二至五二0。
四、外文著作
1.Ames, Roger Thomas, The “Chu Shu” Chapter of The Huai Nan Tzu: The Sources and Orientation of Its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78)
2.Creel, Herrlee G., “On the Origin of Wu-wei 無為”, What is Taoism? and Other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0.)
3.Csikszentmihalyi, Mark, Emulating the Yellow Emper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angLao,180-141 B.C.E, ( 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1994.)
4.Keller, Markus, From “Non-action” to “Over-action” : An Analysis of the Shift of Political Paradigms in the Second Century B.C. (Candid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3.)
5.Peerenboom, R. P., From Classical Taoism to Religious Taoism: Transcendent Structuralism as a Common Thread?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1987.)
6.Peerenboom. R. P., Law and Morality in Ancient Chin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7.Schwartz, Benjamin,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1985.)
8.Seidel, Anna, “Der Kaiser und sein Ratgeber, Lao-tzu und der Taoismus der Han-Zeit”, in Saeculum, Band 29, Heft 1, 1978.
9.[比]戴卡琳著,楊民譯,《解讀《鶡冠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000年十月初版一刷)。
10.安哲樂著,騰復譯,《主術-中國古代政治藝術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初版一刷)。
11.簡永華著,吳方桐譯,〈黃帝道家的三個基本概念:道、理、法〉,原載於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7.3(1980),中譯版刊於《中國哲學史研究》,一九八六年四期,頁五十九至六十五。
12.薩拉‧奎因,〈董仲舒和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一九九三年八月出版,頁二八五至九六。
13.葉山著,劉樂賢譯,〈論銀雀山陰陽文獻的復原及其與道家黃老學派的關係〉,收錄於《簡帛研究譯叢》,第二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一版一刷),頁八十二至一二八。
14.武內義雄,〈列子冤詞〉,收錄於《武內義雄全集》,第六卷,(東京:角川書店,一九七八年九月初版),頁二七八至八七。
15.末永高康,〈董仲舒陰陽刑德說    〉,《中國思想史研究》,第十五號,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史研究會一九九二年度論文集,頁五十九至八十八。
16.齋木哲郎,〈馬王堆帛書  見 道家思想 一側面〉,《東方學》,第六十九輯,一九八六年,頁一至十五。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