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
作者:蘇敏逸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呂正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社會整體性葉聖陶 茅盾老舍巴金 端木蕻良 路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8)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2
摘 要
本論文以伊恩‧P‧瓦特的《小說的興起》為思考起點,以盧卡奇「社會整體性」的文學概念為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國二0年代中期以後到四0年代期間表現知識分子「社會整體性」觀念的長篇小說。論文的討論脈絡上溯到晚清的「政治小說」和「社會小說」,「政治小說」和「社會小說」表現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關懷,成為五四之後的新文學最重要的基本精神之一。
五四之後,由於個人精神的覺醒和勃發,進而產生了郁達夫的「個人」小說。郁達夫「個人」小說強烈的「自敘傳」特質影響了二0年代初期最早的長篇小說:張資平的《沖積期化石》和王統照的《一葉》。這兩部小說可以看作是五四小說和二0年代中期之後表現「社會整體性」的長篇小說的過渡。它們一方面受到五四小說的影響,具有強烈的作家個人經歷的色彩,另一方面又藉由小說人物的社會經歷表現作家對社會的看法。但這些看法基本上是片段的,在敘述上使用羅列的方式,因此從「社會整體性」的標準來看,他們的結構鬆散,所要呈現的主題意識也不鮮明。
二0年代中期之後,由於五四到二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情勢的急遽變化,促使知識分子對中國現實的社會情勢有更具體而深刻的認識,也促使葉聖陶和茅盾開始反省中國從五四啟蒙運動到二0年代革命運動的歷程,並將這些思考以長篇小說的形式來表現,進而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葉聖陶和茅盾兩人的長篇小說在敘述模式和結構上都有重大的突破。
老舍的創作時間和茅盾相似,都在二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創作,到三0年代趨於成熟。影響老舍創作最重要的兩個基本因素是老舍所成長的北京市民文化給予他的文化養成,以及老舍在英國講學時期英國的生活經驗給他的刺激。這兩個重要的創作根源使得老舍在社會認識、小說結構和敘述模式上都與葉聖陶和茅盾的系統有很大的差異。
三0年代之後,以巴金為首,開創了以「家族史」的小說結構模式來表現作家的社會認識的小說,包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和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他們所關懷的社會問題都不同,但他們在兩個方面繼承了五四精神。一是繼承了五四「反封建」和「個性解放」的傳統,二是繼承了創造社郁達夫小說中的「主觀性」和「抒情性」。
這三個系統的長篇小說雖然表現出不同的文學風貌,但它們都表現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關懷和對「社會整體性」的看法,思考並表現了「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複雜的關係,同時也從不同的面向繼承了五四精神。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同一著者超過二筆資料者,依出版
時間編列。
壹、 作家作品集
王統照,《中國現代文學百家--王統照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1月
………,《王統照代表作》,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
巴金,《巴金全集》(全二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1月至1994年2月
老舍,《老舍全集》(全十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茅盾,《茅盾全集》(全四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至2001 年
張資平,《張資平小說精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5月
葉聖陶,《葉聖陶集》(全二十五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至1994年9月
路翎,《中國現代作家選集--路翎》,香港:三聯書店,1994年10月
……,《路翎文集》(全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8月
……,《路翎批評文集》,上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
…………,《大時代--端木蕻良四0年代作品選》,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6年11月
…………,《中國現代文學百家--端木蕻良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1月
貳、作家評論專著
(一) 王統照
劉增人,《王統照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二) 葉聖陶
商金林,《葉聖陶傳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香還,《葉聖陶和他的世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劉增人,《葉聖陶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6月
劉增人、馮光廉主編,《葉聖陶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
(三)茅盾
丁爾綱,《茅盾的藝術世界》,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年12月
中國茅盾研究會編,《茅盾與二十世紀》,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6月
伏至英,《茅盾評傳》,出版資料不詳
朱德發、阿岩、翟德耀,《茅盾前期文學思想散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3年8月
沈衛威,《艱辛的人生--茅盾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0月
李岫主編,《茅盾研究在國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李標晶,《茅盾文體論初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邵伯周,《茅盾評傳》,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年1月
孫中田、查國華主編,《茅盾研究資料》(上)(中)(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83年5月
孫中田,《《子夜》的藝術世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
唐金海、劉長鼎主編,《茅盾年譜》(上)(下),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6年6月
莊鐘慶,《茅盾的創作歷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7月
………,《茅盾史實發微》,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茅盾的文論歷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7月
陳幼石,《茅盾《蝕》三部曲的歷史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年3月
葉子銘,《論茅盾四十年的文學道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10月
(四)老舍
王建華,《老舍的藝術世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王惠云、蘇慶昌,《老舍評傳》,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10月
王潤華,《老舍小說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
甘海嵐,《老舍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7月
甘海嵐,《老舍與北京文化》,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年9月
甘海嵐、張麗妔,《京味文學散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2月
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台北:博遠出版公司,1993年3月
吳懷斌、曾廣燦主編,《老舍研究資料》(上)(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85年7月
孫鈞政,《老舍的藝術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張桂興編著,《老舍資料考釋》(上)(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8年7月
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上)(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張慧珠,《老舍創作論》,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1月
曾廣燦,《老舍研究縱覽1929-86》,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謝昭新,《老舍小說藝術心理研究》,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3月
關紀新,《老舍評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五)巴金
巴金研究叢書編委會編,《巴金研究論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1月
汪應果,《巴金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10月
李存光編,《巴金研究資料》(上)(中)(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
李存光,《巴金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花建,《巴金小說藝術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7月
陳思和,《巴金研究的回顧與瞻望》,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陳思和、李輝:《巴金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4月
譚興國,《巴金的生平和創作》,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3年3月
(六)端木蕻良
孔海立,《憂鬱的東北人--端木蕻良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3月
劉以鬯,《端木蕻良論》,香港:世界出版社,1977年
(七)路翎
劉挺生,《一個神秘的文學天才--路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曉風編,《胡風路翎文學書簡》,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
參、一般論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卅運動史料》(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88年9月
江長仁編,《三一八慘案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
安敏成,《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四、五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朱雯等編選,《文學中的自然主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
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
1992年6月
伊藤虎丸,《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2月
…………,《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石家莊: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1年5月
沈衛威,《東北流亡文學史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5月
李怡,《七月派作家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1月
……,《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9月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6月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3月
周作人,《關於魯迅》,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周作人自編文集:藝術與生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作人自編文集:瓜豆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作人自編文集:談虎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作人自編文集:澤瀉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2月
施淑,《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0年4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三卷),香港:三聯書店、廣州:花城出版社聯合
出版,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七卷),香港:三聯書店、廣州:花城出版社聯合
出版,1983年9月
胡風,《胡風全集》(第三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胡適,《胡適文集》(第二、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胡適文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孫郁,《魯迅與周作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11月新版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9月
高軍編,《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資料選輯)》(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
殷克琪著,洪天富譯,《尼采與中國現代文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3月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二、十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出版社,1947年10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曹書文,《家族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允侯、殷敘彞、洪清祥、王雲開編,《五四時期的社團(二)》,香港:三聯書店,1979年4月
張菊香、張鐵榮編著,《周作人年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陳子善、王自立編,《郁達夫研究資料》,香港:三聯書店、廣州:花城出版社聯合出版,1986年11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12月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漱渝主編,《魯迅論爭集(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普實克,《普實克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8月
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部1991年11月出版,第二部1992年9月出版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月
舒衡哲,《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7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七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9月new window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冊1986年9月,
第二冊1988年10月,第三冊1991年5月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1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3月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1月
趙園,《趙園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北京:城與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蔡元培等著,《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上海:良友復興圖書公司,
1940年10月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9月
………,《鄭振鐸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
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十七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
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6月
魯迅,《魯迅全集》(全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盧卡契,《盧卡契文學論文集》(一)(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0年7月至1981年11月
錢理群,《周作人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四卷)1937-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蕭紅,《蕭紅文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7月
顏廷亮,《晚清小說理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症候式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6月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8月
………,《五四的誤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嚴家炎論小說》,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
肆、期刊論文
王中忱,〈論茅盾的現實主義文學觀〉,《文學評論》1984年第1期
王建,〈論老舍小說中車夫形象的塑造〉,《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1984年年第4期
朱珩青,〈路翎小說的精神世界和「七月派」現實主義〉,《學術月刊》1994年
第9期
朱珩青,〈路翎早期的文學活動〉,《新文學史料》1995年第1期
沈渝麗,〈試論老舍早期的文化意識-兼析老舍早期三部長篇小說〉,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88年刊
宋劍華,〈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運動之反省〉,《文學評論》
1999年第5期
汪暉,〈預言與危機--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上、下),
《文學評論》1989年第三、四期
呂正惠,〈《現實主義論》導言〉,盧卡奇著《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出版社,
1988年10月
李萬鈞,〈論自然主義感傷主義對茅盾巴金長篇小說的影響〉,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3年第2期
吳小美,〈市民社會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劇--評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4期
南帆,〈歷史敘述:長篇小說的座標〉,《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
袁雪洪,〈論《離婚》及其在老舍創作道路上的地位〉,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7期
徐沖,〈活畫出北京市民的靈魂(評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1期
徐循華,〈對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的一個形式考察--關於《子夜》模式〉,
《上海文論》1989年第三期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6月new window
陳涌,〈「財主底兒女們」的思想傾向--兼評胡風的若干觀點〉,《人民文學》第66號,1955年4月
張耀杰,〈批評家筆下的路翎--路翎研究綜述〉,《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4期
曾廣燦、劉秉仁,〈論三十年代老舍的文學反思〉,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第2期半月刊
曾廣燦,〈現實主義:老舍文學思想的內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1994年第11期
溫儒敏,〈論老舍的文學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7卷(期)
1997年第9期
楊早,〈五四時期的北大學生刊物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1

趙園,〈來自大野的雄風--端木蕻良小說小說讀後〉,《十月》1982年第5期
……,〈知識者『對人民的態度的歷史』--由一個特殊方面看三、四年代中國現
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第2期
潘先軍、趙國宏,〈柔弱:老舍筆下市民性格的核心〉,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第2期半月刊
樊駿,〈論《駱駝祥子》的悲劇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1986年第12期
錢誠一,〈茅盾中長篇小說的史詩特徵〉,《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
1988年刊
………,〈茅盾中長篇小說的情節建構及其審美規範〉,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第1期半月刊
曠新年,〈現代文學觀的發生與形成〉,《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
譚桂林,〈現代都市文學的發展與《子夜》的貢獻〉,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1年第2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