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潘佩珠及其漢文小說之研究
作者:羅景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ng-WenLuo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益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潘佩珠越南漢文小說《兵事雜誌》憂/興國敘事東亞知識人與知識圈Phan Boi ChauChinese-written novel in VietnamMilitary magazinenarration of Vietnamese Patriotism and activismEast Asian Intellectuals and intellectual commun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1
潘佩珠(Phan Boi Chau,1867-1940)是近代越南民族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越南知識分子中較早「開眼看世界」,了解世界局勢的先行者。身處世變之際的潘佩珠,無論是其政治或革命行動,還是他與東亞各國知識人的交流互動,抑或是他那文史哲多棲的創作身份,和以儒學為根柢所面臨的知識轉型,在在都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與複雜性,洵為近現代東亞──越南知識人的代表之一,也因此在學界逐漸開展出多元豐贍的議題與面向。為了革命的需要,潘佩珠曾以大量的政論文章與漢文小說來推動、鼓舞反法殖民運動的進行,但過去由於漢文小說的未被發現、研究者的習見、意識型態的干擾,以及學術領域的細緻分工,使得研究者不容易針對潘佩珠的政論文章與漢文小說,展開更為全面深入的探討。從文獻的回顧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論文以「潘佩珠及其漢文小說之研究」為題,以新發現的潘佩珠漢文小說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結合他的政論文章,來探討潘佩珠與近現代東亞歷史變革、政治發展、區域互動之間的密切關係。本論文共有七章。第一章為緒論,先說明論文整體研究的思考導向,並從文獻回顧形成研究發問,進而提出本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步驟與章節安排。第二章說明潘佩珠的生平與著作情形,並藉由梁啟超與潘佩珠之間的往來互動與思維差異,進一步觀察東亞知識人與知識圈的互動情形。第三章釐清潘佩珠漢文小說的著作歸屬權,並探討其漢文小說的發表場域與小說類型等問題。上述問題的釐清有助於往後論述的開展。第四章綜括潘佩珠作品及其漢文小說中的「憂國」、「興國」主題,即殖民者的侵略危機、越南(人)衰弱的國體與身體、國族英雄系譜的建構與延續、越南未來的國家藍圖,以及憂/興敘事下的國族認同與凝聚。第五章分析潘佩珠反映在其政論文章與漢文小說中思維的轉變與交混,如在武裝與和平行動之間的抉擇、對於文明及進化的追求與質疑、種族/族群思想的重層性,以及小說中無政府和共產主義等思維的交纏。第六章則討論潘佩珠漢文小說中的角色塑造,他對於英雄、歷險者,與有情有義之動物的刻畫,反映了他在殖民處境中的焦慮、期待與追尋,他筆下的人物與動物書寫,實與他所關心的國家、社會緊密相連。第七章為結論,總結潘佩珠及其漢文小說在文獻研究、文本分析、社會文化解讀上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
新發現的潘佩珠漢文小說,不僅能提供越南漢文小說研究的新材料,進一步結合他大量書寫的政論文章,更能讓我們全面地探索作家生命歷程與精神樣貌,有助我們觀察近現代東亞文學、文化與社會等多層面的交流與對話,展現了潘佩珠及其漢文小說獨特的社會文化意義。
Phan Boi Chau(1867-1940) was a pioneer of modern Vietnamese national movement, who has great achievements of world situations among Vietnamese intellectual. Living in an era of revolution, he was heavily involved in political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interacted with East Asian intellectuals. In addition, he had great understanding in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Confucianism that made him and his writings complicated but spreadable. Hence, h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ast Asian or Vietnamese intellectual with great discuss ability. Phan has written a great number of political articles and Chinese novels to intensify the revolution in Vietnam. However, researches encounter difficulty to understand his work due to several reasons: Vietnam Chinese novels were not revealed, unfairness and favoritism of researchers, disturbance from Ideology and etc. By reviewing these documents, we realized questions to be solved.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to study Phan and his Chinese novels, which mainly focus on his recently discovered Chinese novels and his political articl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Phan’s role in East Asian revolu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among East Asian regions. There are 7 chapters. Chapter 1 explained the overall flow of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o question addressed, methods, procedures and outlines. Second chapter provided a detail introduction of Phan’s biography and his interaction with Liang QiChao, a Chinese scholar in late Qing Dynast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East Asian scholars and the peer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about ownership of Phan’s literately works, and reviewed how his work was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Chapter 4 included Phan’s writings and his Chinese novels about Vietnam political issue and Activism of Vietnam, such as bureaucracy of French, Vietnam (or Vietnamese) weaknesses, Vietnamese heroes, structure and future of Vietnam, and so forth. In chapter 5, we analyzed Phan’s interchangeable philosophy in his political articles and novels, including choices among armed force and peacekeepers; suspicion and aspira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revolution; complication among ethnicity and their philosophy; as well as issue among anarchism and communism. Chapter 6 focused on characters created by Phan in his writings such as heroes, adventurists, and animals. These characters reflected his worries, hopes and aspir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d Phan’s rol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his writings in literature research, analysis, society and culture understanding.
In summary, newly discovered Phan’s novels have served as valuable materials to study Vietnam Chinese novels. His political articles, on the other hand, have allowed us to capture the spiritual adventure of the writer, which is helpful in studying East Asian literature, culture and the society.
一、原典、史料(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

魏‧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收入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世界暗殺表〉,《新世紀》第34期(1908年2月15日),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編第3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10月),頁13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集(北京市:文史資料出版社,1961年8月)。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1編第12冊,《革命之倡導與發展(中國同盟會二)》,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10月,2版)。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雲南雜誌選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11月。
李妙根編:《劉師培論學論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阿英編:《中法戰爭文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12月。
郅志選注:《猛回頭──陳天華、鄒容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第19冊《《南風雜誌》小說集成》、第20冊《潘佩珠漢文小說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梁啟超著,林志鈞編:《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1月。
梁啟超著,夏曉虹輯:《《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1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章太炎:《莊子解故》,收入《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6冊。
葛懋春、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
漢逸:〈快哉新雲南〉,《雲南雜誌》第5號(1907年3月),頁101-105。
鄭逸梅:《南社叢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頤瑣:《黃繡球》,王孝廉等主編:《中國近代小說全集‧晚清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嚴復:《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月。
〔越〕丁令威:《桑滄淚史》,《南風雜誌》(漢文版)第90-91、94-95、98期(1924年12月-1925年1月、1925年4-5月、1925年8月)。
〔越〕阮伯卓:《汗漫遊記》,《南風雜誌》(漢文版)第30-31期(1919年12月-1920年1月),頁210-216、12-16。
〔越〕巢 南:〈越南志士之慘結局〉,《雲南雜誌》第5號(1907年3月),頁63-69。
〔越〕陳仲克:〈南遊漫筆〉,《兵事雜誌》第64-65、67-68期(1919年8-9、11-12月)。
〔越〕陳仲克譯:《紅簽淚話》,《兵事雜誌》第69期(1920年1月),頁7-12。
〔越〕潘佩珠:《潘佩珠年表》,越南社會科學院漢喃研究所藏,編號Vhc.2138,抄本。

(二)越文

〔越〕 范瓊(Phạm Quỳnh):〈關於小說《軍人的榮譽與屈辱》〉(“Bộ Tiểu Thuyết Cái Vinh cái Nhục của Nhà Quân),《南風雜誌》(越文版)第1期(1917年7月),頁71-72。
〔越〕阮文洋(Nguyễn Văn Dương)編:《潘周楨選集》(Tuyển Tập Phan Châu Trinh),河內:文化通信出版社,2006年9月。
〔越〕陳仲克(Trần Trọng Khắc):《在海外五十四年:阮式庚(即陳仲克)自傳》(54(Năm Mươi Bốn) Năm Hải Ngoại:Nguyễn Thức Canh (tức Trần Trọng Khắc) Tự Truyện),西貢:建設出版社,1971年。
〔越〕章收(Chương Thâu)編:《在時代潮流中的潘佩珠──評論與回憶》(Phan Bội Châu trong Dòng Thời Đại: Bình Luận& Hồi Ức),榮市:義安出版社,2007年。
〔越〕章收編:《阮尚賢詩文選集》(Nguyễn Thượng Hiền Tuyển Tập Thơ Văn),河內:勞動出版社,2004年8月。
〔越〕章收編《潘佩珠全集》(Phan Bội Châu Toàn Tập),河內:順化出版社、東西方文學語言中心,2000年。
〔越〕潘佩珠著,范仲恬(Phạm Trọng Điềm)、孫光閥(Tôn Quang Phiệt)譯:《自批判》(Tự Phê Phán),河內:文史地研究會,1955年。
〔越〕潘佩珠著,范仲恬、孫光閥譯:《潘佩珠年表》(Phan Bội Châu Niên Biểu),河內:文史地出版社,1957年。
〔越〕潘佩珠著,英明(Anh Minh)譯:《自判》(Tự Phán),順化:英明出版社,1956年。

(三)日文

〔日〕内海三八郎著,千島英一、櫻井良樹編:《ヴェトナム獨立運動家潘佩珠伝──日本‧中國を駆け抜けた革命家の生涯》,東京:芙蓉書房,1999年3月。
〔日〕長岡新次郎、川本邦衛編譯:《ヴェトナム亡国史・他》,東京:平凡社,1966年。
〔越〕潘佩珠著,南溟生譯:《天か帝か》,上海:南溟會,1932年。

(四)西文

Marr, David G. (ed.), Reflections from Captivity:Phan Boi Chau’s Prison Notes & Ho Chi Minh’s Prison Diary (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 1978) (trans. by Christopher Jenkins, Khánh Tuyét Tràn, Sanh Thông Huỳnh).
Vinh Sinh & Nicholas Wickenden (trans.), Overturned Chariot: The Autobiography of Phan Bội Châu(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二、工具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同學錄》,收入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保定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頁229-533。
上海市報刊圖書館編:《中文報紙目錄1861-1958》,上海:同編者,1958年7月。
上海圖書館所編:《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彙錄》第三卷(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館藏中文報紙目錄1862-1949》,上海:同編者,1982年12月。
王檜林、朱漢國主編:《中國報刊辭典》,太原:書海出版社,1992年6月。
阿英編:《晚清戲曲小說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8月。
陳大康編:《中國近代小說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劉永文編:《民國小說目錄(1912-19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劉永文編:《晚清小說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日〕樽本照雄編:《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3月。
〔越〕新書院編:《新書院守冊》,越南社會科學院漢喃研究所藏,編號A.2645,阮朝維新六年編(1912),現存阮朝維新八年(1914)抄本。
〔越〕聚奎書院重編:《聚奎書院總目冊》,越南社會科學院漢喃研究所藏,編號A.111,阮朝成泰十四年(1902)抄本。

(二)越文

〔越〕丁春林(Đinh Xuân Lâm)、張友炯(Trương Hữư Quýnh)主編:《越南歷史文化人物》(Việt Nam Các Nhân Vật Lịch Sử-Văn Hóa),河內:文化通訊出版社,2008年。
〔越〕杜德曉(Đỗ Đức Hiểu)、阮慧之(Nguyễn Huệ Chi)等主編:《文學辭典》(Từ Điển Văn Học),河內:地球出版社,2004年10月。

三、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

于向東、譚志詞:《越南──革新進程中日漸崛起》,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中江:《進化主義在中國──一個新的全能式世界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new window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4月。new window
王青主編:《儒教與東亞的近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
付建舟:《小說界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北京:中國科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7月。
任明華:《越南漢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江亢虎:《南遊迴想記》,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7月。
李 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李喜所編:《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沈殿成:《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 1896-1996》,潘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汪燕崗:《韓國漢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周佳榮:《新民與復興──近代中國思想論》,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9年。
侯昂妤:《中國近代軍事學的興起(1840-1949)──學科史的幾個重要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侯鴻勳:《孟德斯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9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唐宏峰:《旅行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旅行敘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7月。
夏曉虹:《閱讀梁啟超》,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8月。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孫虎堂:《日本漢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秦 榕:《中國猿猴意象探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0年12月。
袁 賀、談火生選編:《百年盧梭──盧梭在中國》,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7月。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語言與文學研究中心編:《外遇中國──「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
張九海:《執著的烏托邦追求──劉師復無政府主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臺北:東華書局,2001年9月,增訂版。
畢小輝:《中江兆民》,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許明龍:《孟德斯鳩與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郭連友:《吉田松陰與近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陳平原:《文學的周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陳 立:《越南高等教育發展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陳明遠:《何以為生:文人名人的經濟背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6月。
陳建華:《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陳鴻瑜:《越南近現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6月。
陸凌霄:《越南漢文歷史小說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馮天瑜:《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語生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黃心川主編:《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5月)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new window
黃霖等著:《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楊南邨編:《世界亡國稗史》,上海:交通圖書館,1917年11月。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9月。new window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路 哲:《中國無政府主義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年7月。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蔣永敬:《孫中山與胡志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10月。new window
蔣俊、李興芝:《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蔡國裕:《一九二○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
鄭永常:《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4月。
鄭匡民:《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7月。
羅 婷:《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8月。
龔鵬程:《近代思潮與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日〕山口宗之著,馬安東譯:《吉田松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日〕谷川渥著,許菁娟譯:《幻想的地誌學》,臺北:邊城出版社,2005年7月。
〔日〕板本太郎著,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日本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日〕飛鳥井雅道:《中江兆民》,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年8月。
〔日〕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3月。
〔日〕野村浩一講述,蕭鴻鈞、蕭仲祁編校:《日本維新小史》,東京:清國留學會,1906年。
〔法〕盧梭著,馬君武譯:《盧騷民約論》,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3月,臺三版。
〔美〕Maurice J. Meisner著,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譯組譯:《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8月。
〔美〕Maurice J. Meisner著,張寧、陳銘康譯:《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美〕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月。
〔美〕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new window
〔美〕卡爾‧瑞貝卡(Rebecca E.Karl)著,高瑾等譯:《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的民族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10月。
〔美〕沃爾特‧G‧莫斯(Walter G Moss)著,張冰譯:《俄國史(1855-1996)》,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12月。
〔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美〕浦嘉珉(James Reeve Pusey)著,鍾永強譯:《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美〕班杰明‧史華慈(Beniamin I. Schwartz)著,葉鳳文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4月。
〔美〕賀佛爾(Eric Hoffer)著,梁永安譯:《狂熱份子:群眾運動聖經》,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美〕塞西爾.柯瑞(Cecil B. Currey)著,朱立熙譯:《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二十世紀軍事奇才武元甲傳》,臺北:商業周刊出版服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
〔英〕Robert J.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1月。
〔英〕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英〕湯馬斯‧摩爾著,宋美璍譯:《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
〔紐西蘭〕尼古拉斯‧塔林(Tarling Nicholas)主編、賀聖達等譯:《劍橋東南亞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譚君強譯:《敘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義〕安東尼拉‧薩洛莫尼(Antonella Salomoni)著,卡佳、吉娜、文娟譯:《列寧與俄國革命》,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年7月。
〔韓〕姜萬吉著,賀劍城等譯:《韓國近代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12月。
〔韓〕曹世鉉:《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

(二)越文

〔越〕丁春林等編:《新書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越南社會》(Tân Thư và Xã Hội Việt Nam Cuối Thế Kỷ XIX Đầu Thế Kỷ XX),河內:國家政治出版社,1997年。
〔越〕阮光蘇(Nguyễn Quang Tô):《巢南潘佩珠其人及其詩文》(Sào Nam Phan Bội Châu: Con Người và Thơ Văn),西貢:教育文化與青年部,1974年。
〔越〕阮進力(Nguyễn Tiến Lực):《明治維新與越南》(Minh Trị Duy Tân Và Việt Nam),胡志明市:越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越〕阮進力:《潘佩珠在日本的活動(1905-1909)》(Những Hoạt Độ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 ở Nhật Bản 1905-1909),胡志明市:胡志明國家大學出版社,2008。
〔越〕松林(Tùng Lâm):《彊柢的革命生涯》(Cuộc Đời Cách Mạng Cường Để),西貢:尊室禮印刷廠,1957年。
〔越〕河內社會人文大學主編:《越日教育、文化之關係與東遊運動一百年》(Quan Hệ Văn Hoá,Giáo Dục Việt Nam-Nhật Bản Và 100 Năm Phong Trào Đông Du),河內,河內國家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越〕英 明:《在潘佩珠引導之下,遊學日本的愛國志士和學生》(Những Chí Sĩ Cùng Học Sinh Du Học Nhật Bản Dưới Sự Hướng Dẫn của Cụ Sào Nam Phan Bội Châu),順化:作家出版社,1952年。
〔越〕英 明:《被監禁在順化十五年的巢南先生》(Cụ Sào Nam 15 Năm Bị Giam Lỏng ở Huế),順化:英明出版社,1956年。
〔越〕英 明:《潘佩珠逸史》(Dật Sử Phan Bội Châu),順化:嘉龍出版社,1950年。
〔越〕英 明:《畿外侯彊柢與潘佩珠、潘周楨和黃叔沆》(Kỳ Ngoại Hầu Cường Để, với Phan Bội Châu, Phan Châu Trinh, Huỳnh Thúc Kháng),順化:英明出版社,1951年。
〔越〕孫光閥:《潘佩珠與越南人民抗法歷史階段》(Phan Bội Châu và Lịch Sử Một Giai Đoạn Chống Pháp của Nhân Dân Việt Nam),河內:文化出版社,1958年。
〔越〕孫光閥:《潘佩珠與潘周楨》(Phan Bội Châu và Phan Châu Trinh),河內:文史地研究協會出版社,1956年。
〔越〕陳英榮(Trần Anh Vinh)、章收:《潘佩珠在1926-1940年時期的詩文》(Thơ văn Phan Bội Châu thời kỳ 1926-1940),順化:順化出版社,1987年。
〔越〕章 收:《潘佩珠研究》(Nghiên Cứu Phan Bội Châu),河內:國家政治出版社,2004年4月。
〔越〕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文學研究所編:《愛國者與作家潘佩珠──潘佩珠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Nhà Yêu Nước và Nhà Văn Phan Bội Châu:Kỷ Niệm 100 Năm Ngày Sinh Phan Bội Châu),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0年。
〔越〕鄧泰梅(Đặng Thai Mai):《潘佩珠詩文》(Văn Thơ Phan Bội Châu),河內:文化出版社,1958年。
〔越〕懷 清(Hoài Thanh):《潘佩珠──生平及其詩文》(Phan Bội Châu- Cuộc Đời và Thơ Văn),河內:文化出版社,1978年。
〔法〕Georges Boudarel著,章收、胡雙(Hồ Song)譯,《潘佩珠及其當時的越南社會》(Phan Bội Châu và Xã Hội Việt Nam ở Thời Đại Ông),河內:文化與通訊出版社,1997年。

(三)日文

〔日〕大岩誠:《安南民族運動史槪說:越南悲史》,東京:ぐろりあ・そさえて,1941年11月。
〔日〕 田中孜:《日越ドンズーの華──ヴェトナム独立秘史 潘佩珠の東遊(=日本に学べ)運動と浅羽佐喜太郎》,東京:株式会社明成社,2010年7月。
〔日〕白石昌也:《ベトナム民族運動と日本‧アジア──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の革命思想と對外認識》,東京:巖南堂書店,1993年2月。
〔日〕安間幸甫編:《浅羽佐喜太郎と東遊運動:指導者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と地域が伝える》,靜岡:浅羽佐喜太郎公記念碑建立八五周年記念事業実行委員会,2003年。
〔日〕柴田靜夫:《報恩の碑:義侠の医師浅羽佐喜太郎と潘佩珠》,東京:菁柿堂,2009年。
〔越〕鄧搏鵬著,〔日〕後藤均平譯:《越南義烈史──抗佛獨立運動の死の記錄》,東京:刀水書房,1993年4月。

(四)西文

Duiker, William J.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Vietnam, 1900-1941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
Hoang Van Chi. From Colonialism to Communism:A Case History of North Vietnam, (N.Y.: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64)
Le Jariel, Yves. Phan Boi Chau(1867-1940): Le Nationalisme Vietnamien Avant Ho Chi Minh (Paris: L'Harmattan, 2008).
Marr, David G. Vietnamese Anticolonialism 1885-192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Marr, David G. Vietnamese Tradition on Trial, 1920-1945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Unselt, Jörgen. VietNam: Die Nationalistische und Marxistische Ideologie im Spätwerk von Phan Boi Chau(1867-1940) (Wiesbaden: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1980).
Vĩnh Sính (ed.). Phan Bội Châu and the Dông-Du Movement (New Haven: Yal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1988).

四、期刊與專書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

于在照:〈潘佩珠〉,收入黃心川主編:《東方哲學家評傳‧越南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頁250-266。
于在照:〈潘佩珠與孫中山〉,《東南亞》2006年第4期,頁44-48。
王民同:〈越南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潘佩珠〉,《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2期(1992年4月),頁51-55。
王玉潔:〈儒將林之夏〉,收入福州市倉山區文聯編:《名人與倉山》,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8年9月,頁178-183。
王先明:〈近代「新學」形成的歷史軌跡與時代特徵〉,《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頁118-124。
王志松:〈「小說」:詞語翻譯與現代概念的形成〉,收入氏著《小說翻譯與文化建構──以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為視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頁3-31。
王東杰:〈「反求諸己」──晚清進化觀與中國傳統思想取向(1895-1905)〉,收入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頁315-351。
王道還:〈《天演論》原著文本及相關問題〉,收入黃興濤主編:《新史學(第3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2月,頁133-154。
王憲明、舒文:〈近代中國人對盧梭的解釋〉,《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頁16-33。
司馬長風:〈梁啟超的「新民運動」〉(上、下,《南北極》第112-113期(1979年9-10月),頁71-75、52-55。
石雲艷:〈吉田松陰政治思想對梁啟超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頁100-107。
吳雅凌:〈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漢譯及其影響〉,《現代哲學》2009年第3期,頁84-93。
吳雅凌:〈盧梭思想東漸要事匯編〉,《現代哲學》2005年第3期,頁39-43、57。
李 瑋:〈盧梭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收入氏著:《盧梭》,臺北: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頁217-251。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1-77。new window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頁77-158。new window
沈國威:〈時代的轉型與日本途徑〉,《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頁241-270。new window
林啟彥:〈嚴復與章士釗──有關盧梭《民約論》的一次思想論爭〉,《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頁339-367。new window
胡萬川:〈民族、語言、傳統與民間文學運動──從近代的歐洲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收入氏著:《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10月,頁1-34。new window
唐宏峰:〈當『小說』遭遇novel的時候──一種新的現代性文類的產生〉,收入馮天瑜等人主編:《語義的文化變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頁317-341。
夏良才:〈《民約論》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梁啟超和《民約論》〉,收入黃德偉編:《盧梭在中國》,香港:香港大學,1997年,頁82-87、165-171。
夏曉虹:〈從《尚友錄》到《名人傳略》──晚清世界人名辭典研究〉,收入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頁1-32。
夏 露:〈越南近現代寫自傳的第一人──潘佩珠及其《潘佩珠年表》初探〉,收入樂黛雲、(法)李比雄:《跨文化對話》第24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頁282-292。
師道剛:〈辛亥革命前后越南志士阮尚賢旅晉史實鉤沉〉,《山西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頁98-107轉72。
徐善福:〈潘佩珠研究(上)(下)〉,《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期(1980),頁34-45、35-43轉34。
徐善福:〈關於《越南亡國史》的作者問題〉,《東南亞縱橫》1992年第3期(總第55期),頁35-37。
袁一丹:〈梁啟超對於『善變』的解釋〉,《雲夢學刊》2008年第5期,頁10-18。
高承元:〈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五年宣傳民主革命之報刊〉,《廣東文史資料》第24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頁111-137。
區建英:〈中国における福沢諭吉理解──清末期を中心に〉,《日本歴史》第525號(1992年2月),頁63-80。
張仲民:〈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關於晚清書籍史/閱讀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年第5期,頁151-180。
張艷茹:〈過渡時代之英雄——梁啟超眼中的吉田松陰〉,《日本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49-52。
張 灝:〈中國近百年來的革命思想道路〉,收入氏著:《幽闇意識與民主傳統》,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7月,頁239-254。
梁志明:〈梁啟超與《越南亡國史》〉,收入戴可來、于向東編:《越南歷史與現狀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頁255-258。
梁志明:〈潘佩珠與潘周楨比較研究〉,收入氏著:《東南亞歷史文化與現代化》,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5月,頁257-273。
郭妍伶:〈《滄桑淚史》初探〉,《東亞文化研究》第7號(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5年),頁209-226。
陳大康:〈關於「晚清」小說的標示〉,《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72期),頁125-133。
陳平原:〈「新小說」類型理論〉,收入氏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頁164-175。
陳平原:〈晚清志士的遊俠心態〉,收入氏著:《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頁275-319。
陳玉龍:〈鯤鵬羈樊籠 重賦《正氣歌》——越南近代革命先驅潘佩珠漢文五言古詩一首詮釋〉,《東南亞縱横》,1983年第2期,頁49-51。
陳 立:〈論法國殖民統治下的越南教育〉,《世界歷史》2005年第5期,頁75-76。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頁309-338。new window
陳俊啟:〈晚清報刊雜誌中小說讀者群體概念的形塑和消解〉,《漢學研究》第28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201-232。new window
陳俊啟:〈梁啟超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一個文學類型的考察〉,收入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0年3月,頁307-399。
陳益源、羅景文:〈越南潘佩珠與日本、中國之深厚關係──以潘佩珠對於西方建國英雄事蹟的吸收與轉化為例〉,《漢學研究學刊(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第1期(2010年10月),頁119-141。
陳益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訪陳慶浩──簡介「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暨「編纂中國域外漢籍聯合書目座談會」〉,《國文天地》、第2卷第6期(1986年11月),頁52-55。new window
陳益源:〈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在臺灣〉,《北京圖書館館刊》1994年第3-4期,頁98-105。
陳慶浩:〈從新發現潘佩珠(1867-1940)的漢文小說談漢文化整體研究〉,收入:王三慶、陳益源主編:《2007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樂學書局,2007年12月,頁1-14。
陳繼東:〈在中國發現武士道──梁啟超的嘗試〉,《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219-254。new window
景孤血:〈從四大徽班時代到解放前的京劇編演新戲概況〉,收入中國政協北京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1985年4月,頁526-557。
黃克武:〈梁啟超與康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7年12月),頁101-148。new window
黃國安:〈《越南亡國史》是梁啟超撰寫嗎?〉,《東南亞縱橫》1991年第1期(總第53期),頁36-38。
黃彰健:〈論今傳譚嗣同獄中題壁詩曾經梁啟超改易〉,《戊戌變法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6月,頁531-538。
楊天石:〈潘佩珠與中國──讀越南《潘佩珠自判》〉,《百年潮》2001年第10期,頁67-73。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379-380。new window
楊貞德:〈從「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劉師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93-152。new window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87-106。new window
葉乾坤:〈梁啟超與韓國的英雄主義〉,收入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1983年3月,頁505-531。
道 遠:〈「對鏡狂呼客」其人〉,收入雲南省文史研究館编:《滇雲片羽》,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6-37。
鄒振環:〈「革命表木」與晚清英雄系譜的重建──華盛頓和拿破侖傳記文獻的譯刊及其影響〉,《歷史文獻》第9輯(2005年11月),頁393-425。
鄒振環:〈梁啟超、潘佩珠的《越南亡國史》及其在中國和朝鮮的傳播與影響〉,《韓國學研究論叢》第1輯(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頁308-318。
鄒振環:〈清末亡國史「編譯熱」與梁啟超的朝鮮亡國史研究〉,《韓國研究論叢》第2輯(1996年8月),頁325-354。
歐陽予倩:〈回憶春柳〉,收入《歐陽予倩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第6冊,頁146-179。
潘是漢著,南十字星譯:〈獄中記〉,《日本及日本人》臨時增刊179(1929.6),頁129-155。
蔣永敬:〈孫中山與潘佩珠〉,《孫中山與中國革命》,臺北:國史館,2000年,頁421-456。
鄭永福:〈盧梭民權學說與晚清思想界〉,《中州學刊》1985年第4期,頁110-113。
鄭佩剛:〈無政府主義者在廣東的一鱗半爪〉,收入李齊念主編:《廣州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5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頁62-63。
鄭阿財:〈越南漢文小說中的歷史演義及其特色〉,收入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編:《文學絲路:中華文化與世界漢文學論文集》,臺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1998年11月,頁162-177。
鄧郁生:〈償俗與歸真:論《傳奇‧孫恪》的啟悟結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2期(2011年6月),頁501-528。new window
鄧警亞:〈中越革命志士組織「振華興亞會」,進行抗法鬥爭回憶〉,《廣東文史資料》第22輯(1978年11月),頁205-219。
蕭 朗:〈福沢諭吉と梁啓超──近代日本と中国の思想・文化交流史の一側面〉,《日本歴史》第576號(1996年5月),頁67-82
賴錫三:〈道家式自然樂園的一種落實──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神話、心理學詮釋〉,收入氏著:《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8月,頁395-466。new window
戴 玉:〈窮千里目,看漢文學史──訪陳慶浩〉,《國文天地》第9期(1986年2月),頁17-21。
羅景文:〈召喚與凝聚──越南潘佩珠建構的英雄系譜與國族論述〉,《成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頁159-186。new window
羅景文:〈東亞漢文化知識圈的流動與互動──以梁啟超與潘佩珠對西方思想家與日本維新人物的書寫為例〉,《臺大歷史學報》第48期(2011年12月),頁51-96。new window
羅景文:〈漢文化整體研究的先行者──陳慶浩教授的治學方法與學術關懷〉,《國文天地》第27卷第1期(總314期,2012年4月),頁113-117。new window
羅景文:〈潘佩珠研究述評(1950-2010)及其漢文小說研究之意義〉,《國家圖書館館刊》101年第1期(2012年6月),頁165-194。new window
〔日〕狹間直樹撰、張玉林譯:〈梁啟超研究與「日本」〉,《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4期(1997年9月),頁44-53。
〔法〕瑪麗安‧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辛亥革命前盧梭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影響〉,《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紀念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12月,頁55-63。
〔越〕吳雪蘭:〈潘佩珠與梁啟超及孫中山的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6期(總第186期),頁135-141。
〔韓〕梁台根:〈近代西方知識在東亞的傳播及其共同文本之探索〉,收入徐興慶主編:《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8月。new window

(二)越文

〔越〕 阮文和(Nguyễn Văn Hòa):〈潘佩珠的本體論思想〉(“Tư Tưở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 về Bản Thể Luận),《報刊與宣傳》1996年第4期,頁33-34。
〔越〕阮文和:〈潘佩珠的宗教觀〉(“Quan Niệm của Phan Bội Châu về Tôn Giáo),《宗教研究》2001年第7期,頁51-56。
〔越〕阮文和:〈潘佩珠對於「時代」的觀念〉(“Quan Niệm của Phan Bội Châu về ‘Thời’),《理論生活》1997年第1期,頁32-34。
〔越〕阮文和:〈潘佩珠對於知識在人類生活中之作用的看法〉(“Tư Tưở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 về Vai Trò của Tri Thức trong Đời Sống Con Người),《哲學雜誌》1996年第4期,頁32-34。
〔越〕阮廷註(Nguyễn Đình Chú):〈研究潘佩珠的英雄觀〉(“Tìm Hiểu Quan Điểm Anh Hù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文學雜誌》(Tạp chí Văn học)1967年第12期,頁1-14。
〔越〕阮尚玄(Nguyễn Thượng Huyền):〈潘佩珠先生在杭州(上)(下)〉(“Cụ Phan Bội Châu ở Hàn Châu),《百科》第73-74期(1960年1-2月),頁29-40、16-22。
〔越〕阮長歷(Nguyễn Trường Lịch):〈從西方啟蒙思想到中國和越南「新書」的維新思想〉(“Từ Nguồi Gốc Tư Tưởng Khai Sáng ở Phương Tây đến Tư Tưởng Duy Tân trogn Tân Thư ở Trung Quốc và Việt Nam),收入〔越〕丁春林等主編:《新書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越南社會》(Tân Thư và Xã Hội Việt Nam Cuối Thế Kỷ XIX Đầu Thế Kỷ XX),河內:國家政治出版社,1997年,頁213-218。
〔越〕阮董之(Nguyễn Đổng Chi):〈潘佩珠英雄觀再探〉(“Bàn Thêm về Quan Niệm Chủ Nghĩa Anh Hù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歷史研究》第111期(1968年6月,頁15-23。
〔越〕胡 雙:〈《越南國史考》──潘佩珠對越南史學的貢獻〉(“Việt Nam Quốc Sử Khảo:Một Đóng Góp của Phan Bội Châu vào Nền Sử Học Việt Nam),載於《潘佩珠全集》第3冊,頁11-20。
〔越〕孫光閥:〈我國民族解放史中的潘佩珠〉(“Cụ Phan Bội Châu trong Lịch Sử Giải Phóng Dân Tộc của Chúng Ta),《文史地》第13期(1956年1月),頁53-65。
〔越〕張正(Trương Chính):〈中國與越南儒士在接受新書時的不同表現〉(“Đôi Điều Khác Biệt Giữa Các Nho Sĩ Trung Quốc Với Các Nhà Nho Việt Nam Khi Tiếp Nhận Tân Thư),收入〔越〕丁春林等主編:《新書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越南社會》(Tân Thư và Xã Hội Việt Nam Cuối Thế Kỷ XIX Đầu Thế Kỷ XX),河內:國家政治出版社,1997年,頁184-187。
〔越〕陳明書(Trần Minh Thư):〈從《獄中書》到《潘佩珠年表》〉(“Từ Ngục Trung Thư đến Phan Bội Châu Niên Biểu),《歷史研究》第69期(1964年12月),頁46-51。
〔越〕陳義(Trần Nghĩa):〈回顧潘佩珠的研究情形〉(“Nhìn Lại Tình Hình Nghiên Cứu về Phan Bội Châu),收入(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文學研究所(Viện Văn Học)編:《愛國者與作家潘佩珠──潘佩珠百歲誕辰紀念論文集》(Nhà Yêu Nước và Nhà Văn Phan Bội Châu:Kỷ Niệm 100 Năm Ngày Sinh Phan Bội Châu),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0年,頁321-352。
〔越〕陳輝燎(Trần Huy Liệu):〈介紹潘佩珠在史學上的一些意見〉(“Giới Thiệu Một Vài Ý Kiến của Phan Bội Châu về Sử Học),《歷史研究》第104期(1967年11月),頁2-5。
〔越〕陳輝燎:〈回憶御津老人〉(“Nhớ Lại Ông Già Bến Ngự),《歷史研究》第47期(1963年2月),頁40-44。
〔越〕陳輝燎:〈潘佩珠──二十世紀初越南愛國運動的代表〉(“Phan Bội Châu: Tiêu Biểu cho Những Cuộc Vận Động Yêu Nước ở Việt Nam Đầu Thế Kỷ XX),《歷史研究》第105期(1967年12月),頁1-10。
〔越〕章 收:〈從過去到現在關於潘佩珠的研究情形〉(“Tình Hình Nghiên Cứu Phan Bội Châu từ Trước đến Nay),《歷史研究》第104期(1967年11月),頁6-16。
〔越〕章 收:〈一些關於潘佩珠必須繼續研究的問題〉(“Mốt Số Vấn Đề Cần Tiếp Tục Nghiên Cứu về Phan Bội Châu),《社會科學通訊》(Thông Tin Khoa Học Xã Hội)1993年第1期,頁56-62。
〔越〕章 收:〈一部潘佩珠的作品──是《重光新史》還是《後陳逸史》〉(“Một Tác Phẩm của Phan Bội Châu:Trùng Quang Tâm Sử hay Hậu Trần Dật Sử),《文史地》第48期(1959年1月),頁82-90。
〔越〕章 收:〈二十世紀初孫中山及中國辛亥革命與潘佩珠及越南革命之間的關係〉(“Mối Quan Hệ giữa Tôn Trung Sơn và Cách Mạng Tân Hợi Trung Quốc với Phan Bội Châu và Cách Mạng Việt Nam Đầu Thế Kỷ XX),收入越南中國研究中心編:《辛亥革命──九十年之後的回顧》(Cách Mạng Tân Hợi: 90 Năm Nhìn Lại),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頁209-249。
〔越〕章 收:〈近年來關於國外研究潘佩珠的情形〉(“Về Tình Hình Nghiên Cứu Phan Bội Châu ở Nước Ngoài Những Năm Gần Đây),《文學研究》(Nghiên Cứu Văn Học)2008年第4期,頁3-14。
〔越〕章 收:〈從過去到現在關於潘佩珠的研究情形〉(“Tình Hình Nghiên Cứu Phan Bội Châu từ Trước đến Nay),《歷史研究》,104(1967年11月),頁6-16。
〔越〕章 收:〈新發現潘佩珠的一部小說《空中緣》〉(“Một Tiểu Thuyết của Phan Bội Châu Mới Được Phát Hiện:Không Trung Duyên),《文學雜誌》1999年第2期,頁79-80。
〔越〕章 收:〈蒐集潘佩珠在法國的資料〉(“Về Việc Sưu Tầm Tài Liệu Phan Bội Châu tại Pháp),《歷史研究》第308期(2000年1-2月),頁93-96。
〔越〕章 收:〈潘佩珠生於何年?〉(“Cụ Phan Bội Châu Sinh Năm Nào?),《歷史研究》第97期(1967年4月),頁60-61。
〔越〕章 收:〈潘佩珠的別號與筆名〉(“Biệt Hiệu và Bút Danh của Phan Bội Châu),《祖國》(Tổ Quốc)第247期(1967年4月),頁53。
〔越〕章 收:〈潘佩珠最早的兩份外交文件〉(“Hai Văn Kiện Ngoại Giao Đầu Tiên của Phan Bội Châu),《歷史研究》第90期(1966年9月),頁61-64。
〔越〕章 收:〈潘佩珠意識中的英雄人物〉(“Nhân Vật Anh Hùng theo Ý Tưở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原發表於河內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研究所主辦:「英雄主義學術研討會」,1968年。後收入氏著:《潘佩珠研究》(Nghiên Cứu Phan Bội Châu),河內:國家政治出版社,2004年4月,頁555-583。
〔越〕章 收:〈關於《越南亡國慘狀》新戲〉(“Về Tác Phẩm Tuồng Thảm Trạng Việt Nam Mất Nước),收入章收編:《潘佩珠全集》第3冊,頁169-171。
〔越〕章 收:〈關於1918年潘佩珠在日本的「淺羽佐喜太郎紀念碑」〉(“Về Tấm Bia Kỷ Niệm Thiển Vũ Tá Hỷ Thái Lang(Asaba Sakitaro)của Phan Bội Châu ở Nhật Bản Năm 1918),《漢喃雜誌》2008年第2期,頁69-72。
〔越〕章 收:〈關於潘佩珠與彊柢兩人關係的一些資料和看法〉(“Một Số Tài Liệu và Ý Kiến về Mối Quan Hệ giữa Phan Bội Châu và Cường Để),《歷史研究》第45期(1962年12月),頁19-24。
〔越〕章 收:〈關於潘巢南的的兩部自傳:《獄中書》與《潘佩珠年表》〉(“Về Hai Tập Tự Truyện của Sào Nam:Ngục Trung Thư và Phan Bội Châu Niên Biểu),《歷史研究》第75期(1965年6月),頁37-45。
〔越〕楊庭立(Dương Đình Lập):〈在抗法鬥爭愛國運動之中,潘佩珠的「暴動」主張〉(“Chủ Trương ‘Bạo Độ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 trong Phong Trào Têu Nước Đấu Tranh Chống Pháp),收入越南河內國家大學(Trường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編:《潘佩珠其人及其事業(論文集)》(Phan Bội Châu-Con Người và Sự Nghiệp),河內:越南史學會、國家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52-61。
〔越〕潘文閣(Phan Văn Các)〈找到潘佩珠的《越南亡國慘新戲》〉(“Tìm được Văn Bản Tuồng Tân Hí Việt Nam Vong Quốc Thảm của Phan Bội Châu),收入越南河內國家大學編:《潘佩珠其人及其事業(論文集)》(Phan Bội Châu-Con Người và Sự Nghiệp),河內:越南史學會、國家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371-382。
〔越〕黎玉聰(Lê Ngọc Thông):〈佛教影響到潘佩珠的人生觀〉(“Ảnh Hưởng của Phật Giáo tới Tư Tưở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 về Con Người),《佛學研究》2000年第5期,頁42-45。
〔日〕今井昭夫:〈潘佩珠在日活動及其思想形成過程〉(“Thời Kì Hoạt Động ở Nhật và Quá Trình Hình Thành Tư Tưởng của Phan Bội Châu),收入河內社會及人文大學主編:《越日文化、教育關係及東遊運動一百年》(Quan Hệ Văn Hoá, Giáo Dục Việt Nam-Nhật Bản và 100 Năm Phong Trào Đông Du),河內,河內國家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339-353。
〔加〕永聘(Vĩnh Sính):〈越南與日本對於國家獨立的觀念:以潘佩珠與福澤諭吉為例〉(“Quan Niệm về Độc Lập Quốc Gia Việt Nam và Nhật Bản:Trường Hợp Phan Bội Châu và Fukuzawa Yukichi),《歷史研究》第265期(1997年11-12月),頁17-34。

(三)日文

〔日〕川本邦衛:〈維新東遊期における潘佩珠の思想──ヴェトナム民族運動の起点〉,收入山本達郎博士古稀記念論叢編集委員会編:《東南アジア・インドの社会と文化》,東京:山川出版社,1980年,頁415-439。
〔日〕川本邦衛:〈潘佩珠と保皇派および革命同盟会との関係1──維新東遊期についてみたる〉,《慶応義塾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2期(1979年12月),頁25-42。
〔日〕川本邦衛:〈潘佩珠と保皇派及び革命同盟会との関係2──広州事件前後の回想よりみたる〉,《慶応義塾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3期(1981年12月),頁51-69。
〔日〕川尻文彥:〈清末中國接受《社會契約論》之諸相〉,《東北亞近代文化交流關係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81-104。
〔日〕中村義:〈中国近代史における西郷隆盛像〉,《東京學藝大學紀要‧第3部門‧社會科學》第39期(1987年12月),頁177-195。
〔日〕中村義:〈再論中国近代史に於ける西郷隆盛像〉,《陽明學》第9期(1997年3月),頁88-104。
〔日〕今井昭夫:〈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の「社会主義」をめぐって〉,《東京外国語大学論集》第45期(1992年11月),頁237-250。
〔日〕今井昭夫:〈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の日本滞在経験とその思想形成(資料紹介 東遊運動100周年記念学術交流会議に参加して)〉,《東京外大東南アジア学》2008年第11期,頁80-86。
〔日〕今井昭夫:〈フエ時代の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の思想〉,《東京外国語大学論集》第54期(1997年3月),頁61-72。
〔日〕白石昌也:〈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の史跡──ベトナム調査旅行から〉,《南方文化》第20輯(1993年11月),頁105-123。
〔日〕吉川次郎:〈物語世界から見た近代ベトナムと中国・日本―─浙江『兵事雑誌』(1914-1926)所収の小説作品について〉,《歴史の理論と教育》第133・134合併号(2010年9月),頁3-16。
〔日〕寺廣映雄:〈越南初期民族運動をめぐる日本と中国〉,《大阪学芸大学紀要‧人文科学》第15期(1966年3月),頁136-144。
〔日〕宮村治雄:〈梁啟超の西洋思想家論-その「東學」との關聯において〉,《開國經驗の思想史:兆民と時代精神》,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5月,頁229-257。
〔日〕柴田靜夫:〈ベトナム独立運動の亡命者を助けた浅羽佐喜太郎〉,《磐南文化》第1期(1979),頁25-27。
〔日〕富田春生:〈墓と記念碑──東遊運動が残したもの〉,《南方文化》第12輯(1985年11月),頁189-203。
〔越〕阮進力:〈19世紀後半~20世紀初頭のベトナム知識人の日本近代化観〉,《広島東洋史学報》第1期(1996年11月),頁51-62。
〔越〕阮進力:〈20世紀初頭のベトナム知識人の『国民国家』観の形成に関する一考察──在日期の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の「国民国家」観の形成過程を中心にして〉,《広島東洋史学報》第2期(1997年12月),頁17-30。
〔越〕阮進力:〈Phan Boi Chauの日本観〉,《広島大学東洋史硏究室報告》第16期(1994年)。
〔臺灣〕林正子:〈ベング老人と二匹の犬──潘佩珠の墓碑〉,《饕餮》第16號(2008年9月),頁29-54。

(四)西文

Benjamin Schwartz ,“The Limits of ‘Tradition versus Modernity’:The Case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China and Other Matter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45-64。
Boudarel, Georges (trans.), “Mémoires De Phan Bội Châu, France-Asie/Asia 22:3/4(1968), pp.3-210.
Boudarel, Georges, “Bibliographie Des Œuvres Relatives À Phan Bội Châu Éditées En Quốc Ngữ À Hanoi Depuis 1954 , 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 Orient 56(1969), pp.157-176.
Boudarel, Georges, “Phan Bội Châu Et La Société Vietnamienne De Son Temps,France -Asie/Asia 23 :4(1969), pp.354-436.
Marr, David G., “Hanoi Scrutinizes the Past: The Marxist Evaluation of Phan Boi Chau and Phan Chu Trinh, Southeast Asia 1:3 (1970), pp.242-254.
Marr, David G., “Phan Boi Chau: Asian Revolutionary in a Changing Worl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1:1(1971), pp.77-88.
Nguyễn Thế Anh, “Phan Bội Châu's Memoirs and the Autobiographical Genre in Modern Vietnamese Literature,Jounal of Vietnamese Studies (Melbourne) 5(1992.1), pp. 35-43.
Willian J.Duiker “Phan Boi Chau:Asian Revolutionary in a Changing Worl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1,No.1(Nov.1971),pp. 77-88.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

〔馬〕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7月。
〔越〕阮秋賢:《中國維新運動對越南維新運動的影響」(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越〕吳雪蘭:《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南進步士大夫思想轉變之探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4月。

(二)越文

〔越〕阮光蘇:《從潘佩珠的詩文論其救國與革命精神》(Tinh Thần Cứu Quốc và Cách Mạng của Sào Nam Phan Bội Châu qua Thi Văn của Cụ),西貢:文科大學碩士論文,1974年。
〔越〕阮有智((Nguyễn Hữu Trí)):《御津老人時期的潘佩珠詩歌》(Thơ Phan Bội Châu Thời Kỳ Ông Già Bến Ngự),河內:河內師範大學語文學科博士論文,1995年。
〔越〕高春隆(Cao Xuân Long):《潘佩珠的人生觀及其歷史意義》(Tư Tưởng Phan Bội Châu về Con Người và Ý Nghĩa Lịch Sử của Nó),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社會科學暨人文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越〕黎玉聰:《潘佩珠的世界觀》(Thế Giới Quan Phan Bội Châu),河內:社會科學及人文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1年。
〔越〕賴文南(Lại Văn Nam):《潘佩珠的民主思想》(Tư Tưởng Dân Chủ của Phan Bội Châu),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社會科學暨人文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三)日文

〔日〕吉川次郎:《清末南方各省の言論と社会──雲南・広西の雑誌メディアを中心に》,東京:東京都立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2月。
〔日〕白石昌也:《ベトナム開明思想の形成とその展開──ファン・ボイ・チャウを中心に》,東京:東京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國際關係論碩士論文,1973年。

(四)西文

Kelly Gail P.,“Franco-Vietnamese Schools, 1918 to 1938, Ph.D. diss., Wisconsin University, 1975.

六、網路資料

〔日〕「浅羽佐喜太郎公紀念碑建立八五周年紀念會」,網址:http://www.asaba.or.jp/machiokosi/vietnam/index.htm,上網日期:2011年3月13日。
〔日〕飯島幸夫:〈明治期における『社会契約論』の翻訳について〉,2005年9月,網址:http://www15.ocn.ne.jp/~iijima/discours/newpage6.html,上網時間:2010年9月9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