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國兩制理論概述--兼及日文文獻選介
作者:水野聖紹
作者(外文):MIZUNO SEISH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朱言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一國兩制維持現狀鄧小平五十年不變民主化一個中國美日安全保障中台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2
本文的研究主題是「一國兩制理論概述-兼及日文文獻選介」。本文藉由「一國兩制」的理論命題為研究起點,對「一國兩制」理論所述的科學辨證與抽象性原則對實際狀況進行研究,檢證「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際成效及對台灣之影響。本文並以整合理論為輔,藉以研究台海兩岸統一所採取的政策特性。同時、也論述了台灣在反應中共「一國兩制」之下的策略性背景模式中,如何選擇自我定位國家角色、架構自我生存環境的因應之道。
最後,對於身處臨國的日本,是如何的看待「一國兩制」與「中台關係」?台海兩岸政治版圖的變化勢必對日本的戰略版圖產生衝擊。在後冷戰時期的日本在維繫日、中、台關係時,面臨哪些國際環境與國內壓力的制約?官方與新生代政治精英對台灣問題又有何看法?而日本台海兩岸政策之制定與特徵又為何?上述日、中、台三角關係是有其政治邏輯與連動性。先透過「一國兩制」的理論思維與實際之研究助吾人釐清中共對台、港、澳之統一方略後,再以日本之文獻補述,探討其中之異同,的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is “Summary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With Collection of Japanese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 thinking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is study conducted research on actual situa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dialectic and abstract principle discoursed by the theory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actual effects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the influence on Taiwan. This study is supplemented with theories to integrate the features of policies adopted in cross-strait relation. At the same,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national positioning of Taiwan under the strategic model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suggested by China,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Last,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opinion of Japanese on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 The change in the political domain of Taiwan and China is likely to exert impact on the strategic domain of Japan. What restrains were faced by Japan from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essure in maintaining relation with Taiwan and China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What opinions were hel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young political elites on Taiwan issue? What was the Japanese policy toward cross-strait policy? The abovementioned triangular relation between Japan, China, and Taiwan has its political logics and connection. This study began with discussion of unification policy held by China o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 based on the theoretic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 supplemented with Japanese viewpoint to probe in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一:中文文獻 依中文筆劃順序
(一)兩岸政府文獻
1.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 年2 月21 日
2.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3.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北京,2000年2月。
4.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
5.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草案「邦聯」說帖》,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2001年。
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民國83年7月5日。
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兩岸關係白皮書》,民國83年。
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關於中共「一個中國」策略之初步分析》,民國85年12月。
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一冊、第二冊,民國85年。
1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民國86年。
1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民國86年6月。
1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民國88年。
13.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3 年8 月。
14.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年9 月。
15.鄧小平,「鄧小平: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設想」,1983 年6 月26 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頁30-31。
(二)中文專書
1.方柏華著,《國際關係格局-理論與現實》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
2.元邦建:《香港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1988年)。
3.王玉玲,《台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析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4.王淑華、鄭伊玲、李宏澤譯,酒井亨原著,《台灣新論》,(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5.王列、楊雪冬著,《全球化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6.王麗萍著,《聯邦制與世界秩序》初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7.王曉波,《兩岸關係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7年。
8.王耀宗編,《神州五十年:香港的視野》,(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9.王長魚主編,《一國兩制與台灣》,(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
10.丘宏達著,《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
11.北京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編,《歷史性的飛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12.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3.石之瑜,《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原理》,(台北:五南圖書),1994年12月。
14.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new window
15.石之瑜等著,《規範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中國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16.石之瑜、黃競涓、黃志呈、張登及、顏國秉合著,《「一國兩制」論述注批──主權觀的累現、比對與新詮》,遠景政策研究系列002號,2001年5月。new window
17.包宗和著,《後冷戰時期國家發展的見證與評析》,(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5月。
19.包宗和及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初版二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20.朱言明,《共產主義在中國及其變革》,(台北:黎明文化,1996年3月)。
21.朱言明,《中共改革開放與民生主義》,(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7月再版)。
22.江山主編,《共和國檔案---影響新中國歷史進程的100篇文章》,(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年。
23.沈宗瑞譯,Held, David《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06年3月。
24.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25.易君博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4版,(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頁98,1984年9月。new window
26.阮銘,《民主台灣VS.共產中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7.呂亞力著,《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new window
28.呂亞力著,《政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3月。
29.李登科、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堅編,《國際政治》(臺北:空大),1996年。
30.李憲榮、陳國雄譯,蒲淑蘭(Susan M. Puska)編著,《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1.李達編著,《一國兩制與台灣》,(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32.李美華譯,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上下》,(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
33.李威儀譯,毛思迪(Steven W. Mosher)原著,《中國---新霸權》,(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34.李毓昭譯,日本‧和泉太郎著,《日美台三國同盟》,(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35.李英明著,《中共研究方法論》初版,(臺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36.李英明著,《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初版,(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new window
37.李東燕譯,約瑟夫A.凱米來瑞(Camilleri, J. A.)、吉米˙福爾克(Falk, J.)著,《主權的終結?-日趨『縮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初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38.李潔明( James R. Lilley )、唐思(Chuck Downs),《台灣有沒有明天?》,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臺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39.周曉幸譯,Adda, Jacques,《經濟全球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40.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41.吳滄海,《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
42.吳新興著,《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初版一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8月。new window
43.吳國光編,《九七效應:香港、中國與太平洋》,(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44.胡廷泓譯,Lodge, George C,《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時代全球化趨勢》,(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8年。
45.胡元梓、薛曉源,《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46.范恒山主編,《政治體制改革辭典》,(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88年。
47.林小鈴、林岑玫,《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臺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1996年。
48.林碧炤著,《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1990年。
49.林金莖著,《梅と櫻:戰後の日華關係》,(東京都:東京出版株式會社),1984年。
50.林庭瑤譯,Nash, Kate,《全球化、政治與權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51.邵宗海,2001/09,《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2.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3.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54.胡鞍鋼,《挑戰中國:鄧後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55.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56.柏格 (Thomas U. Berger),〈聯盟政治與日本戰後的反軍國主義文化〉,收錄《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邁克爾(Michael J.Green)、派屈克柯羅寧(Patrick M. Cronin)主編,楊紫函譯,頁267-292。(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57.陳水扁,《台灣之子》,(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58.郝思悌(K. J. Holsti), 《國際政治分析架構》,李偉成、譚溯澄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8年。
59.斯蒂芬˙D.克萊斯勒(Krasner, S.D.)著,李小華譯,《結構衝突:第三世界對抗全球自由主義》初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60.徐偉傑譯,Waters, Malcolm,《全球化》,(臺北:弘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
61.美國國防部(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90年11月。
62.倪健中主編,《台灣禍福:梳理大陸與大洋之間的歷史流變(上) (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63.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定位》初版,(臺北:學林文化公司),2000年。
64.高輝 《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 2002年4月初版
65.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臺北)永業出版 1991年9月
66.馬英九,《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年。new window
67.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68.彭文賢,《系統研究法的組織理論之分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new window
69.楊開煌,《困局—論陸台香濠》,(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1月。
70.楊開煌,《崢嶸—兩岸關係之鬥爭與對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71.楊基詮主編,《台灣國家安全》,(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72.樊勇明,《日本的大國夢》,(香港:三聯出版社),1993年。
73.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new window
74.章家敦(Gordon G. Chang)著,侯思嘉、閻紀宇譯,《中國即將崩潰》,(臺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75.唐彥博,《大陸經貿變革與兩岸社經整合》(台北:永業出版社,民88年)。
76.賈澤林、周國平、蘇國勛等譯,蘇‧凱德洛夫著,《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77.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78.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79.張建華主編,《中國面臨的要緊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
80.張建邦總策劃,《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81.張建邦總策劃、林中斌審校,《201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82.張建邦總策劃、林正義審校,《未來臺海衝突中的美國》,(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83.張蘊嶺主編。《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合作還是對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84.張蘊嶺主編,《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85.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86.張榮恭,《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臺北:中國國民黨總理紀念月會專題報告),2000年11月。
87.張濤、金千里編著,《江八點的迷惑—中國人打中國人的陰影》(修訂版),(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88.張麗東、章前明主編,《當代國際關係概論》初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89.趙全勝著,《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兼論對華政策制訂與中日關係日本の政治》,(香港:商務出版社),1996年2月。new window
90.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91.夏潮基金會編,《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92.郭華倫,<中共問題研究方法>,載於《中共問題論集》初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35-136,1976年6月年。
93.郭相枝,轉型期的台灣政治和兩岸關係,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編,《轉型期的台灣政治和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91年,頁239。
94.歐利菲爾‧西鄔艾斯崔(Olivier Sevaistre),〈日本與世局〉,收錄《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Ⅲ》,蕭乃丞譯,頁457-467。(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95.薛君度、陸忠偉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96.餘詩鳴編,《中國百年政治風雲實錄‧下冊》,(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年。
97.葉明德,《兩岸三地的政治》(臺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98.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中共於國際雙邊關係中對台灣地位等問題的主張之研究(1949年10月-1996年3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1996年。
99.範恒山主編,《政治體制改革辭典》,(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88年。
100.蔡政文著,《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3月。new window
101.蔡政文,《核子時代國際關係的特質》,(台北:自印,民國67年11月增訂二版)。
102.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103.高承恕、陳介玄主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104.劉景富、杜文君編著,《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105.劉永昌總策劃,《為台灣思考一條該走的路》,(臺北: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06.劉青峰、關小春編,《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7.劉明著,《國際干預與國家主權》初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108.邁克爾(Michael J. Green)、派屈克‧柯羅寧(Patrick M. Cronin)主編,謝豐安譯,(〈老鷹眼中的太平洋:冷戰後美國在東亞的外交政策選擇〉,收錄《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頁1-28。(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109.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110.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1.閻學通著,《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年初版。
112.羅伯特‧曼寧(Robert A. Manning),〈等待果陀:東北亞的未來衝擊及美日聯盟〉,收錄 《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邁克爾(Michael J. Green)、派屈克柯羅寧( Patrick M. Cronin)主編,謝豐安譯,頁61-98。(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113.威廉‧柯恩(William Cohen),《美國東亞暨太平洋地區安全戰略報告》,收錄《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Ⅲ》,黃朝茂譯,頁1-64。(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114.龍永樞主編,《海峽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3月。
115.蘇長和、信強、何曜譯,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著,《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初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116.鄭海麟著,《台灣主權的重新詮釋》初版,(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
117.鄭宇碩編,《邁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2000年7月。
118.魏鏞著,《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第一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5,1993年。new window
119.蕭歡容譯,大衛˙A.鮑德溫(Baldwin, D. A.)主編,《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初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120.龜井浩太郎,《美國的亞太軍事戰略》,收錄《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Ⅲ》,黃朝茂譯,頁65-126。(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121.龜井浩太郎,〈日本新『防衛計畫大綱』評議〉,收錄《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Ⅱ》,劉好山譯,頁359-378。(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三)論文
1.石原忠浩,(1997),〈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李氣虹,(1998),〈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民族認同〉,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3.柳金財,(1995),〈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一九八六~一九九四)---「一中一臺」之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4.許志嘉,(1993),〈「一國兩制」架構下,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5.陳翁平,(1995),〈中國統一問題之探討:理論、政策、模式與方案之研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6.張炳玉,(1993),〈中共「一國兩制」統一政策與台灣海峽兩岸的經貿互動關係之研究〉(1979~199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new window
7.劉慶元,(1994),〈中共「一國兩制」的政治戰略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8.賴建國,(1997),〈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四)論文及期刊
1.丁庭宇,(1988年8月),<解決海峽兩岸歧異的可行途徑>,收於《21世紀基金會成立紀念論文集》,21世紀基金會出版,頁16-27。
2.于有慧,(2001年8月),<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頁1-21。new window
3.王旭,(1996年8月),<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北亞國家的關係>,《當代中國研究》,第2期總第53期,頁26-37。
4.王俊南,(2001年12月),<兩岸統合歧見之探討:理論與實務>,收於《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雜誌社出版),頁8-24。
5.王作榮,(1992年1月),<中國聯邦是中國未來的歸趨>,載於《中國時報周刊》第3期,頁22-23。
6.王啟明,(2002年5月),<海峽兩岸整合的契機-從歐洲聯盟整合的歷程分析>,載於《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5期,頁44-55。new window
7.王嘉州,(2002年11月),<兩岸直航是個複雜的課題,載於《歐亞研究通訊》,第5卷第11期,頁2-3。
8.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編輯部,(2001年12月),<兩岸關係的「結」與「解」總結報告(上)>,載於《歐亞研究通訊》第12期,(臺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頁2-11。
9.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編輯部,(2001年12月),<兩岸關係的「結」與「解」總結報告(下)>,載於《歐亞研究通訊》第12期,(臺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頁2-11。
10.石之瑜,(1991年),<一國兩制與社會主義初階論>,載於《前瞻分析》臺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
11.石之瑜,(2001年9月),<從內政角度論邦聯制開創的機緣>,載於《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7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2.艾倫卡爾森(Allen Carlson),(2001年6月),<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結構理論>,(北京:《歐洲》2001第3期),頁19-25。
13.丘文聰,(2000年3月),<從事實集法理上看臺灣的現狀、未來與一國兩制>,收於《海峽評論》第111期,海峽評論雜誌社,頁50-52。
14.丘宏達,(1992年1月),<從邦聯制到聯邦是統一坦途>,載於《中國時報周刊》第3期,頁24。
15.丘宏達,(2001年7月),<邦聯制,選擇統一的可行模式>,臺北:聯合報,第十五版。
16.朱言明,(1998年),〈東歐與大陸民主化運動之研究~感於魏京生的談話〉,《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2期,頁111~135。
17.朱言明(1999),「共產主義在中國大陸的實踐析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
18.第十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19.朱景鵬,(1999年8月),<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載於《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第42卷第8期。new window
20.江炳倫,(2000年),<自治,聯邦,一國兩制-論解決族群與國家之間衝突擊分裂國家問題的方案>,載《華岡社科學報》,第十四期,頁1-5。
21.向駿,(1996年5月)<中國威脅論及新圍堵>,臺北:美歐月刊,第11卷第5期。
22.李非,(2001年),<海峽兩岸海上直航問題探討>,載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編《台灣研究集刊》,廈門:第4期,,頁63-72。
23.李晶,(2001年9月),<邦聯制與中國的統一>,載於《台灣研究》2001年第3期,北京:北京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主編,頁44-51。
24.李晶,(2001年9月),<邦聯制不適用於中國統一>,載於《中國評論》2001年9月號,香港:中國評論雜誌社,頁52-55。
25.李強,(2001年2月),<全球化、主權國家與世界政治秩序>,收於《戰略與管理》,北京:戰略與管理雜社,頁40-51。
26.李家泉,(1996年7月),<各種解決兩岸關係構想或模式之探討>,香港:首屆中國統一論壇。
27.李家泉,(2001年9月),<「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載於《中國評論》,頁46-50。
28.沈富雄、賴祐民,(2001年7月),<兩岸共組國協,台琉同時廢武:解決台海問題的新模式>,收於《中國事務季刊》,第五期。
29.沈玄池,(2000年9月),<從邦聯制談兩岸問題之解決>,收於《政策月刊》第62期,頁11-13。
30.冷溶,(1992年7月),<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的來龍去脈>,收於《瞭望月刊》(海外版)頁4。
31.宋學文、黎寶文,(2001年7月),<全球化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一國兩制」的機會與限制>,載於《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頁1-29。new window
32.宋學文,(2000年9月),<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對國際關係之影響>,載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基金會,頁43-51。
33.宋小莊,(2002年11月),<陳水扁「台獨公投」的非法性>,收於《鏡報》月刊,頁74-76。
34.邵宗海、孫同文,1999,「兩岸駐港機構之互動模式分析」,收錄於 王家英、鄭赤琰 編:(香港回歸與兩岸關係之展望),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頁69-99
35.邵宗海,〈『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1993年),2:1,頁53-75。
36.吳安家,(2001年7月),<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收於《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臺北:遠景基金會出版,頁167-185。new window
37.吳安家,(1983年9月),<研究大陸問題的方法>,載於《中共史學新探》初版,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401。
38.吳新興,(1995年2月),<整合理論及其對中國問題解決的應用>,載於《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2期,頁20-31。new window
39.吳新興,(2001年7月),<整合理論:一些概念性的分析>,載於《中國事務季刊》,第五期,頁45-53。
40.明居正,(2000年9月),<全球治理:趨勢與侷限>,載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基金會,頁36-42。
41.林文程,(1997年8月19日),<中共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1期,頁6-7。
42.林文程,(1999年7月),<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
43.林文程,(2001年1月),<美國大選與美國之台海兩岸政策>,《中國事務》(China Affairs)第三期,頁17-33。
44.林文程,(2000年1月) ,<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頁1-28。
45.林正義,(2001年1月),<美國的東亞安全策略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3卷第1期。
46.林正義,(1999年7月),<台海兩岸建立信心措施>,收於《國策專刊》,國策研究院出版,頁16-18。new window
47.林立哲,(2001年10月),<一國兩制的盲點>,載於《交流》第59期。
48.林若雩,(2001年3月),<東協整合與兩岸關係>,收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基金會,頁52-59。
49.林碧炤,(1987年4月),<歐洲整合:理論與爭議>,收於《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2期,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50.林炤 ,(2001年6月),<全球治理與國際安全>,發表於「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
51.林滿紅,(1995),<經貿與政治文化認同-日本領台為兩岸長程關係設下的變數>,收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與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52.房樂憲,(2002年1月),<政府間主義與歐洲一體化>,載於《歐洲》雙月刊,2002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雜誌社出版,頁81-90。
53.周育仁,(2001年9月),<邦聯符合兩岸人民利益>,載於《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7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54.周麗華、陳淩雄,(2002年),<對兩岸「三通」問題的分析與思考>,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編《台灣研究》,北京:第3期,頁8-13。
55.周繼祥,(2002年1月),<邦聯構想平議>,載於《立法院院聞月刊》,臺北:立法院院聞月刊出版社,頁53-60。
56.周陽山,(2001年12月),<「四重聯盟」與兩岸統合>,載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訓》,第105期,頁21-22。
57.周陽山,制度化與民主化概念的省思《 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1) 頁4-5 民國 85年 6月new window
58.邱坤玄,(1999年),<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頁23-38。new window
59.原鍾,(2000年6月),<邦聯制與聯邦制的可行性>,收於《動向》六月號,動向雜誌社,頁36-37。
60.胡婉玲,(2001年3月),<歐洲議會之研究文獻回顧與方法檢討>,《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九卷第三期,頁96-114。
61.高輝(1988年4月) 〈整合理論與一國兩制〉 共黨問題研究 第十四卷第四期 (1988年4月)
62.高長,(2000年10月),<加入WTO後兩岸經貿互動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事務》第二期,頁43-49。new window
63.高長,(1998年12月),<兩岸經貿互動:競爭與相府關係之探討>,《第二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國際研究學院主辦,頁139-164。
64.高英茂、楊力宇,(1999),<中國統一問題探討>,收於《九十年代》,香港。
65.陳子帛,(2002年10月),<兩岸互動:殊途無法同歸?>,載於《信報財經月刊》,香港,第307期。
66.郭震遠,(1998年3月),<在共同利益和分歧交叉中走向未來>,《中國評論》,1998年3月號。
67.郭臨伍,(2000年1月),<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頁130-151。
68.莊明哲「台灣人或中國人:分裂的民族認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學刊 民90年6月 第九卷第一期 頁138。
69.張小明,(2001年6月),<革命、修正和補充-評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及其建構主義學說>,載於《歐洲》2001第3期,北京,頁12-18。
70.張亞中,(1992年1月),<中國問題之法律定位:一中兩國>,收於《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主基金會編印,頁239-255。
71.張亞中,(1999年9月),<兩岸未來:有關簽署「兩岸基礎協定」的思考>,載於《問題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第38卷第9期,頁1-13。new window
72.張亞中,(1999年10月),<兩岸未來之認同與統合:歐盟模式的思考>,載於《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0期,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頁1-25。new window
73.張亞中,(2000年9月),<對「一個中國架構下的邦聯」的思考>,收於《政策月刊》第62期,頁8-10。
74.張亞中,(2001年6月),<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主權與權力的解析>,發表於「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new window
75.張西立,(2002年2月),<全球化之於中國社會主義的歷史意蘊>,收於《當代思潮》第73期,北京,頁2-6。
76.張台麟,(1992年8月),<歐洲共同體執行委員會之功能與角色>,載於《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8期,頁55-57。new window
77.張 虎,(1999年3月),<「中」、港『終審權』之爭>,收於《共黨問題研究》,臺北:第25卷第3期,頁1-2。
78.張惠玲,(2002年3月),<從香港模式觀察一國兩制實踐之矛盾與困境>,載於《共黨問題研究》,臺北:第28卷第3期,頁14-24。
79.張婷,(2002年2月),<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收於《當代思潮》第73期,北京,頁7-12。
80.張茂明,(2001年12月),<歐盟一體化理論中的政府間主義>,載於《歐洲》雙月刊,2001年第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雜誌社出版,頁45-54。
81.張維邦,(2001年3月),<歐洲整合的意涵與模式>,收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臺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基金會,頁24-35。
82.張雅君,(1992年11月),<9O年代中共的亞太戰略>,《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1期。new window
83.張麟徵,(1989年1月),<我國國際法人地位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
84.孟昭昶,(2000年9月),<聯邦制?邦聯制?海峽兩岸整合的前瞻>,收於《政策月刊》第62期,頁2-4。
85.唐欣偉,(2001年9月),<兩岸關係的展望: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載於《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7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86.洪陸訓,(2002年7月),<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可行性之探討>,載於《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7期,頁28-42。
87.秦亞青,(1996年9月),<西方國際關係學的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理論>,載於《國際政治》1996第9期,北京,頁11-18。
88.秦亞青,(2001年6月),<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載於《歐洲 》2001第3期,北京,頁4-11。
89.塗志堅、唐欣偉,(2001年8月),<以邦聯構想促進台灣發展>,載於《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91.耿慶武,(2001年10月),<「一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載於《遠景季刊》,臺北:第2卷第4期,頁121-160。new window
92.陳毓鈞,(2000年9月),<邦聯似可作為一中基礎>,收於《政策月刊》第62期,頁6-9。
93.葉興國,日本邁向日美同盟下的普通國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一卷第三期(台北:台綜院戰略所,1999年7月),頁47。
94.郭相枝,(1991),<轉型期的台灣政治和兩岸關係>,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編,《轉型期的台灣政治和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頁239。
96.郭秋慶,(1996年7月),<歐洲議會在歐洲聯盟中的超國家發展>,《美歐月刊》第11卷第7期,頁29-41。
97.郭臨伍,(2000年1月),<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載於《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頁130-151。
98.郭震遠,(1998年12月),<撥開兩岸關係迷障:世紀之交國際環境的變化與中國統一的緊迫性>,收於《中國評論》,香港,頁6-7。
99.國政基金會國家安全組,(2001年8月),<有關階段性「邦聯」的政策構想>,載於《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00.國政基金會教育文化組,(2001年8月),<解決兩岸話邦聯>,載於《國家政策論壇-鼎談集第二集實錄》,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01.章念馳,(2001年9月),<江澤民「三個代表」學說與兩岸關係>,收於《中國評論》,香港,第23期。
102.章念馳,(2002年3月),<認識中國,瞭解台灣:讀錢其琛總理紀念「江八點」發表七週年談話>, 《中國評論》,香港:第51期,頁37-41。
103.傅亞蘭,(2002年1月),<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載於《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頁80-84。
104.黃東益,(2002年7月),<城市外交與政策學習:臺北、香港「雙成論壇」的個案探討>,載於《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期,頁102-124。
105.黃鴻博,(20026月),<一個中國定義與兩岸關係之辯證發展探討>,載於《共黨問題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雜誌社出版,第28卷第6期,頁49-57。
106.黃偉峰,(2001年3月),<歐盟整合模式與兩岸主權爭議之解析>,收於《歐美研究》,第31卷第1期,頁129-173。new window
107.黃康顯,(1993年9月),<從邦聯到聯邦-未來中國統一的可行途徑>,發表於「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亞洲研究中心。
108.楊開煌計劃主持,(1993年3月),《兩岸未來統一之各種模式可行性評估》,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協同主持人:徐振國、嚴宗大、羅昌發)
109.楊宏禹,(1985年),<試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六期。
110.楊立憲,(2002年),<當前臺灣在有關兩岸關係問題上的主流民意探討-解讀一年多來台灣相關民調透露出的訊息>,載於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編《台灣研究集刊》(季刊),第1期,頁1-7。
111.楊力宇,(2002年9月),<「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從台灣之父到台灣之子>,載於《爭鳴》,頁55-57。
112.傅亞蘭,(2002年1月),<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頁80-84。
113.熊正一、蔡慧美、張五嶽,(1999年),<兩岸直接通航之評析>,《WTO與兩岸經貿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
115.趙先運,(1991年10月),<中共「一國兩制」理論體系的拆解與超越>,載於《理論與政策》,臺北:第6卷第1期,頁60-61。new window
116.趙春山,(1999年9月),<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載於《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頁46。new window
117.趙春山,(2002年9月),<台灣應如何走出去!>,載於《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頁4-6。
118.趙玉榕,(2001年),<從試點直航看廈臺經貿合作的前景>,載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編《台灣研究集刊》,廈門:第4期,頁73-80。
119.趙國材,(1988年),<從國際法觀點論分裂國家之承認>,《中國國際法與國家事務年報》,第3卷,臺北:商務印書館。
120.齊錫生、翁松燃,〈兩岸關係中的李登輝問題〉,香港《九十年代》月刊,1996年2月,第79頁。
121.劉文斌,(2001年7月),<從南海爭端看兩岸統合>,收於《共黨問題研究27卷第7期,臺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出版,頁13-24。
122.劉豐名,(2001年7月),<評「多體制國家」的概念>,見劉豐名著《現行國際法綱要》,北京:群眾出版社,頁234-236。
123.劉復國,(1995年9月),<英國與歐洲共同體:國家利益與區域整合的矛盾>,載於《歐美研究》,第25卷第3期,頁105。new window
124.劉國深,(2002),<兩岸互動中的美國因素>,載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編《台灣研究集刊》,廈門,第3期,頁41-49。
125.蕭全政,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 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1) 頁4-5 民國 85年 6月
126.關中,(2001年8月),<邦聯是兩岸和平共存的基礎>,載於《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27.魯俊孟,(2001年8月),<「階段性邦聯」相關議題對年底選舉影響之評析>,載於《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28.蔡瑋,(1998年6月),<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解決兩岸困境之道>,載於《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頁52。new window
129.蔡宏明,(2000年7月),<兩岸加入WTO台灣對大陸經貿政策的挑戰與調適>,載於《臺海兩岸前瞻探索》,第225期,頁117-154。
130.蔡宏明,(2001年4月),<小三通對兩岸互動的影響>,載於《遠景季刊》第二卷第2期,頁152-159。new window
131.潘錫堂,(2001年4月),<從連戰「邦聯制」主張展望兩岸關係>,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073.htm。
132.潘錫堂,(2001年7月),<以「邦聯制」締造兩岸雙贏>,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129.htm。
133.潘錫堂,(2001年7月),<論兩岸邁向階段性邦聯的可行性>,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130.htm。
134.潘錫堂,(2001年7月),<比較「邦聯」與「一國兩制」之優劣>,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142.htm。
135.潘錫堂,(2001年7月),<評中共「一國兩制的盲點」>,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148.htm。
136.潘錫堂,(2001年8月),<立足國統綱領與九二共識以邦聯為努力方向>,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159.htm。
137.潘錫堂,(2001年10月),<連戰兩岸政策體現民主內涵>,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245.htm。
138.鄭安國,(2001年7月),<邦聯-民主政黨的民主決策>,載於《國家政策論壇-國政評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 090-152.htm。
139.鄭海麟,(2000年5月),<「一個中國」原則與兩岸統一模式>,收於《海峽評論》第113期,海峽評論雜誌社,頁25-27。
140.鄭竹園,(1992年8月),<大中華共同市場的構想與實踐>,明報月刊,頁60-67。
141.藍玉春,(1992年6月),<法德關係與歐洲政治統合>,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2.盧倩儀,(1997),<區域整合理論之比較與評析>,收於《美歐季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第12卷第1期,頁27-44。
143.盧倩儀,(1999年3月),<從歐盟移民政策決策過程談自由派政府間主義>,收於《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3期,頁19-32。new window
144.盧瑞鍾,(2000年9月),<從邦聯制談兩岸問題>,收於《政策月刊》第62期,頁20-24 。
145.顏建發,(2001年10 月),<兩岸統合的前景>,收於《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臺北:頁101-120。new window
146.蘇宏達,(2001年3、4月),<歐盟經驗與兩岸統合:建立WTO架構下的雙邊商務糾紛解決機制>載於《問題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第40卷第2期,頁1-31。new window
147.鍾焰,(2001年8月),<陳水扁「統合論」透視>,載於《現代台灣研究》第36期,福建:福建社會科學現代台灣研究所出版,頁11-14。相同文章亦刊載於《中國評論》2001年7月號,頁42-46。
148.嚴家其,(2000年4月),<一個中國,兩岸對等,和平交流,共建聯邦>,收於《爭鳴》,爭鳴雜誌社,頁39-40。
149.嚴家其,(2000年6月),<評陳水扁「一中處理」論-兼談「一國兩區」與邦聯式聯邦>,收於《爭鳴》,爭鳴雜誌社,頁25-26。
150.戴東清,(2001年6月),<一個中國內外有別對台灣之適用性的探討>,載於《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6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頁41-51。new window
151.閻學通,(1995年11月),<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中國外交》,1995卷第9期。
152.魏鏞,(2002年9月),<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載於《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頁1-51。new window
153.魏鏞,(2000年9月),<兩岸關係分析與互動架構的展望>,收於《中國評論》,頁49-53。
二:日文文獻 依中文筆劃順序
(一)日本官方文件
1.防衛庁(編),1990-2002年版
2.『日本の防衛』。
3.鹿島平和研究所編,1983-1994,『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第1-4巻),原書房。
(二)日文書籍
1.十川誠志,(平成五年),《劇畫‧琉球王朝》,東京,株式會社日本文芸社。
2.二十一世紀日本の構想懇談会,(2000),『日本のフロンティアは日本の中にある―自立と協 治で築く新世紀』講談社。
3.三菱総合研究所(編),(2000),『中国情報ハンドブック』,蒼蒼社。
4.小此木政夫・小島朋之,(1997),『東アジア危機の構図』,東洋経済新報社。
5.小沢一郎,(1993),『日本改造計画』,講談社。
6.小和田恒,(1996),『外交とは何か』,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7.小島朋之,(1986),『中国の政治社会--ポストとう小平を探る』,芦書房
8.小島朋之,(1988),『変わりゆく中国の政治社会--転換期の矛盾と摩擦』,芦書房。
9.小島朋之,(1990),『岐路に立つ中国--どうなるとう小平以後』,芦書房。
10.小島朋之,(1991),『中国共産党の選択』,中央公論社 。
11.小島朋之,(1992),『脱社会主義への中国』,芦書房。
12.小島朋之,(1993),『21世紀に向かうアジアと日本』,芦書房。
13.小島朋之,(1994),『構造転換の中国』,芦書房。
14.小島朋之,(1995),アジア時代の日中関係』,サイマル出版会。
15.小島朋之,(1996),『新世紀の中国』,芦書房。
16.小島朋之,(1999),『現代中国の政治--理論と実践』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17.小島朋之、国分良成,(1997),『国際情勢ベーシックシリーズ・東アジア』,自由国民社,外交政策決定要因研究会(編),1999『日本の外交政策決定要因』PHP研究所。
18.大来佐武郎,(1992),『経済外交に生きる』. 東洋経済新報社。
19.大前研一,(2002),中華連邦--台湾からの明日の中国がみえる,(東京:PHP研究所)。
20.大前研一,(2002),チャイナ・インパクト(The China Impact),(東京:講談社)。
21.大前研一,(2001),新資本論~見えない経済大陸へ挑む,(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22.大沼保昭,( 2000年),《東亜の構想―21世紀東アジアの規範秩序を求めて》,東京:筑摩書房。
23.五百旗頭真,(1991),「日本外交の意思決定」,五百旗部真(編),『秩序変革期 の日本の選択』,PHP研究所. pp. 146-191。
24.五百旗頭真,(1991),『秩序変革期の日本の選択』,PHP研究所。
25.木村昌人他,(1996),『日本の安全保障とは何か』,PHP研究所。
26.木間正道,(1993),『現代中国の法と民主主義』,勁草書房。
27.山本勲,(1999),『中台関係史』,藤原書店。
28.山口芳弘,(1993),冷戰後の日美同盟,沖繩:21世紀沖繩公論。
29.山田辰雄(編),(1996),『歴史のなかの現代中国』,勁草書房。
30.日本防衛廳,(平成13年),《2001日本防衛白書》,東京:財務省。
31.日中経済協会,(1990),『日中経済交流1989年-「調整」「六・四」の試練を越えて』,日中経済協会。
32.天児慧,(1992),『中国-溶変する社会主義大国』,猪口孝編,(東アジアの国家と社会1) 東京大学出版会。
33.天児慧編,(1997),『中国の21世紀』,東洋経済新報社。
34.天児慧,(1996)『鄧小平--「富強中国」への模索』,岩波書店。
35.天児慧編,(1997),『中国は脅威か』,勁草書房。
36.天児慧,(1998),『現代中国--移行期の政治社会』,東京大学出版会。
37.天児慧編,(2000),『現代中国の構造変動4政治――中央と地方の構図』,東京大学出版会。
38.中川昌郎,(1992)『台湾をみつめる眼--定点観測・激動の二年』,田畑書店。
39.中川昌郎,(1995)『台湾をみつめる眼--定点観測II民主体制への離陸』,田畑書店。
40.中川昌郎,(1998)『中国と台湾--統一交渉か、実務交渉か』,中央公論社(中公新書)。
41.中島嶺雄,《三つの中国》,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96年)。
42.中村明,(1996),『戦後政治にゆれた憲法九条--内閣法制局の自信と強さ』.中央経済社。
43.友田錫,(1988),『入門・現代日本外交-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後-』,中央公論社。
44.丸山伸郎,(1990),「日中経済関係」.岡部達味(編),『岩波講座現代中国第6巻中国をめぐる国際環境』,(岩波講座現代中国6),岩波書店。
45.丸山勝・山本勲,(2001),『「東アジアの火薬庫」中台関係と日本』,藤原書店。
46.井上清. 1996 (1972)『尖閣列島』,第三書館。
47.毛里和子,(1993),『現代中国政治』,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48.毛里和子,(1998),『周縁からの中国-民族問題と国家』東京大学出版会。
49.毛里和子(編),(2000),『現代中国の構造変動1大国中国への視座』東京大学出版会。
50.毛里和子(編),(2000),『現代中国の構造変動7中華世界――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再編』東京大学出版会。
51.辻康吾,(1992),『中国考現学』,大修館書店。
52.井尻秀憲,(1993),『台湾経験と冷戦後のアジア』,勁草書房。
53.井尻秀憲(編著),(1997),『中台危機の構造--台湾海峡クライシスの意味するもの』,勁草書房。
54.北岡伸一編,(1995),『戦後日本外交論集--講和論争から湾岸戦争まで』. 中央公論社。
55.田弘茂(中川昌郎訳),(1994),『台湾の政治』,サイマル出版会。
56.田中明彦,(1997),『安全保障--戦後50年の模索』,読売新聞社。
57.田中明彦,(1994),「東アジアの安全保障と日本の政策」,山影進(編),『新国際秩序の構想』,南窓社。
58.田中恭子(編),(2001),『現代中国の構造変動8国際関係――アジア太平洋の地域秩序』東京大学出版会。
59.田中明彦,(1990),「日中政治関係」,岡部達味(編),『岩波講座現代中国第6巻中国をめぐる国際環境』,(岩波講座現代中国6),岩波書店。
60.田中明彦,(1991),『日中関係1945~1990』,東京大学出版会。
61.外交青書,(1999),外務省編,(東京)。
62.西村成雄(編),(2000),『現代中国の構造変動3ナショナリズム――歴史からの接近』東京大学出版会。
63.江畑謙介,(1997),『日本の安全保障』,講談社(講談社現代新書)。
64.宇野重昭、小林弘二、矢吹晉,《現代中国の歴史1949~1985》,東京,株式会社有斐閣,(1991年)。
65.吉田実,(1998),『日中報道--回想の三十五年』,潮出版社。
66.志方俊之,(平成八年),《極東有事:かくて日本は戦争に引き込まれる》,東京,株式会社クレスト社。
67.肖向前,(1997),『永遠の隣国として--中日国交回復の記録』,サイマル出版会。
68.花井等・浅川公紀(編著),(1995),『戦後日米関係の軌跡』,勁草書房。
69.永野信利. ,(1986),『日本外交のすべて』. 行政問題研究所。
70.永野慎一郎・近藤正臣(編),(1999),『日本の戦後賠償――アジア経済協力の出発』勁草書房。
71.加藤秀次郎,(編),(1998),『日本の安全保障と憲法』,南窓社。
72.加藤秀治郎,(1985),《戦後のドイツ政党制----東西ドイツ政党の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東京,学陽書房,(1985年)。
73.西村熊雄,(1999),『サンフランシスコ平和条約・日米安保条約』,中央公論社(中公文庫)。
74.毎日新聞社政治部編,(1979),『転換期の「安保」』毎日新聞社。
75.村松岐夫・伊藤光利・辻中豊,(1992),『日本の政治』,有斐閣。
76.村松裕次,(1949),『中国経済の社会態制』,東洋経済新報社。
77.佐口木芳隆,(1994),『 新秩序への道--多国間安保と日米同盟』,中央公論社。
78.佐藤宏・岩崎育夫(編著),(1998),『アジア政治読本』,東洋経済新報社。
79.林代昭(渡邊英雄訳),(1997),『戦後中日関係史』,柏書房。
80.林金莖著,《梅の櫻 : 戰後の日華關係》,(東京都:東京出版株式會社),1984年。
81.松田康博,(1998),《もっと知りたい台灣-中國との関係》,弘文堂。
82.国分良成,(1992),『中国政治と民主化-改革・開放政策の実証分析』,サイマル出版会。
83.国分良成,(1995),『アジア時代の検証--中国の視点から』,朝日新聞社。
84.国分良成,(1999),『中華人民共和国』,筑摩書房(ちくま新書)。
85.国分良成,(1999),『現代アジア――危機からの再生』,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86.岡崎久彥,(2002年7月),吉田茂とその時代,シリーズ完結,(PHP出版)。
87.岡崎久彥,(2001年2月),アジアにも半世紀の平和を,PHP研究所。
88.岡部達味,(編著),(1995),『アジア政治の未来と日本』,勁草書房。
89.岡部達味,(編著),(1995),『グレーター・チャイナの政治変容』,勁草書房。
90.岡部達味,(1983),『中国外交-政策決定の構造』,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
91.岡部達味,(編),(2001),『中国をめぐる国際環境』,岩波書店。
92.岡部達味,(1989),「中国」,有賀貞他(編),『講座国際政治2外交政策』,(講座国際政治2),東京大学出版会。
93.京極純一,(1983),『日本の政治』,東京大学出版会。
94.宮崎市定,(1987),『アジア史概説』,中央公論社(中公文庫)。
95.高見澤磨,(1998),『現代中国の紛争と法』,東京大学出版会。
96.高木誠一郎,(編),(2000),『脱冷戦期の中国外交とアジア・太平洋』,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
97.若林正丈,(1992),『台湾-分裂国家と民主化』,猪口孝編,(東アジア国家と社会2),東京大学出版会。
98.若林正丈(編),(1987),『台湾-転換期の政治と経済』,田畑書店。
99.若林正丈,(1992),『台湾-分裂国家と民主化』,猪口孝編,(東アジアの国家と社会2),東京大学出版会。
100.若林正丈,(1990),「中台関係四十年略史--『内戦』は溶解するか?」岡部達味(編),『第6巻中国をめぐる国際環境』,(岩波講座現代中国6),岩波書店。
101.若林正丈,(1990),『台湾百科』,大修館書店。
102.若林正丈,(1997),『蒋経国と李登輝--「大陸国家」からの離陸?』,岩波書店。
103.若林正丈,(1997),『台湾の台湾語人・中国語人・日本語人--台湾人の夢と現実』朝日新聞社。
104.草野厚・梅本哲也(編),(1995),『現代日本外交の分析』,東京大学出版会。
105.草野厚,(1989), 「対外政策決定の機構と過程」,有賀貞、宇野重昭、木戸、山本吉宣、渡辺昭夫編,『日本の外交』,(講座国際政治4),東京大学出版会。
106.松田康博,蔣經國の特務組織の再編--特務工作統括機構の役割と中心,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107.長谷慶太郎,(1996年),「有事」のアジア:迷走する中国と平和ボケの日本,東京,PHP研究所。
108.徐邦男,(1987),「誰が決めるのか-国民党政権の政策決定機構と人事配置」。
109.服部民夫,(1992),《韓國—ネットワ-クと政治文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1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