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中南半島之研究:清史研究
作者:王文景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中: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3586975
主題關鍵詞:晚清史中越關係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湯熙勇(20090900)。船難與海外歷險經驗--以蔡廷蘭漂流越南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3),467-4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玉珺(2007)。越南使臣與中越文學交流。學術研究,2007(1),141‐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益源(2010)。清代越南使節在中國的購書經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6,533-5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譚志詞(2007)。十七、十八世紀嶺南與越南的佛教交流。世界宗教研究,2007(3),4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海峰(2006)。中國對日、韓、越三國科舉的影響。學術月刊,38,136-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耿慧玲(2009)。越南碑銘中漢文典故的應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5,325-3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永常(20031000)。明太祖朝貢貿易體制的建構與挫折。新亞學報,22,457-4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瑋(19970400)。中共的決策模式及行為。中共研究,31(4)=364,99-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智隆、陳鈺祥(20080200)。盜民相賴.鞏固幫眾--清代廣東海盜的組織與行為(1810-1885)。國立高雄海洋科大學報,22,12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益源(2013)。源自漳州的三份越南家譜。中原文化研究,2013(3),104-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于向東(1988)。《撫邊雜錄》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1988(1/2),4-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于向東(1989)。《撫邊雜錄》的成書、體例及抄本流傳。東南亞學刊,1989(試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于向東(1988)。試論《撫邊雜錄》與幾種史籍之間的因襲關系。東南亞縱橫,1988(4),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于向東(2009)。試論18世紀越南學者黎貴惇的世界觀。哲學研究,2009(11),113-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春霞(2012)。從衝突到融合:天主教在越南的本土化過程。東南亞研究,2012(4),3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塔娜、于向東、楊朝欽(2003)。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越南的船舶和造船業。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慶新(2009)。越南明鄉與明鄉社。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0,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孫建黨(2009)。19世紀前期越南阮朝對外貿易關係探析。歷史教學,14,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志明(2009)。阮初經濟恢復與中越經貿文化關係的發展(1802-1847)。南洋問題研究,2009(2),75-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荊和(19521200)。交趾名稱考。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79-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荊和(1957)。鄭懷特撰《嘉定通志》城池志注釋。南洋學報,12(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荊和(1958)。清初華舶之長崎貿易及日南航運。南洋學報,13(1),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荊和(19680000)。十七、八世紀越南之南北對立。南洋大學學報,2,16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益源(2009)。中國明清小說在越南的流傳與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1),8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國楨、張雅娟(2011)。海盜與海洋社會權力--以19世紀初「大海盜」蔡牽為中心的考察。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永常(19961200)。論清乾隆安南之役:道義與現實之間。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209-2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永常(20081200)。十七世紀基督教在北圻的發展與挫折:勒魯瓦耶(Abraham Le Royer)神父在東京(Tonkin)之見證。成大歷史學報,35,157-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志強(2005)。越南的民間信仰。東南亞縱橫,2005(6),4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志強(2007)。有關越南歷史文化的漢文史籍。學術論壇,2007(12),170-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戴可來(1983)。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評介越南的一部古籍。鄭州大學學報,1983(4),43-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戴可來、于向東(1998)。關於法國入侵越南的專題史料《洋事始末》。東南亞縱橫,1998(1),34-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呂士朋(1994)。明代制度文化對越南黎朝的影響。史學集刊,1994(1),4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韋慶遠(19960100)。劉銘傳與中法戰爭期間的臺灣保衛戰。歷史月刊,96,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鄭永常(20040600)。越南阮朝嗣德帝的外交困境,1868-1880。成大歷史學報,28,49-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繼東(2008)。北宋對越南從「郡縣其地」到宗藩關系確立的轉變--從與丁、黎、李朝的關系看宋朝對越南政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2),151-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蘇宏達(19970600)。法國第五共和外交決策的機制。問題與研究,36(6),57-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蕭軒竹(20060600)。占城在明代對外關係中的地位。政大史粹,10,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蔡瑋(19980600)。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解決兩岸困境之道。中國大陸研究,41(6),37-65+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文(2006)。越南黎朝時期的國子監教育。南洋問題研究,125,84-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明居正(19950500)。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政治科學論叢,6,259-2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荊和(19680800)。清初鄭成功殘部之移殖南圻。新亞學報,8(2),413-485+左13-左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鄭永常(20030600)。越法〈壬戌和約〉簽訂與修約談判,1860-1867。成大歷史學報,27,99-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志強(2012)。越南漢籍《阮述〈往津日記〉》與《建福元年如清日程》的比較。東南亞縱橫,2012(12),5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益源(2010)。越南漢文學中的東南亞新世界:以1830年代初期為考察對象。深圳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7(1),119-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皮朝網(1998)。禪浄合流與明代禪宗美學思想的走向。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何仟年(2003)。越南傳入古籍考。文獻季刊,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何松(2002)。明代佛教諸宗歸浄思潮。宗教學研究,20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慶新(2010)。唐代南海交通與佛教交流。廣東社會科學,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邱普艷(2007)。越南阮主時期的對華貿易政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柳岳武(2009)。論清代以前中越宗藩關係。鹽城師範學院報,20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徐芳亞(2010)。17-19世紀越南阮主時期對華關係研究。江漢論壇,2010(6),9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益源(2009)。回顧在韓國、日本與越南之間的兩起漂流事件。韓國學論集,45,4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敏、林麗(2003)。道教與越南傳統文化。東南亞縱橫,200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蘭翔(20061000)。越南河內與順化佛教伽藍配置差異的分析。臺灣東南亞學刊,3(2),19-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玉珺(2006)。越南古籍目錄概略。文獻季刊,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龍永行(1994)。明清時期的中越關係。東南亞縱橫,1994(4),19-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于向東(1995)。淺談越南封建帝王的年號、尊號、廟號和謚號。東南亞縱橫,1995(2),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桃(2004)。明成祖出兵安南人數考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53-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鄭永常(19931200)。論明成祖出兵安南及郡縣其地的問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9,143-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許志嘉(19980800)。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37(8),49-72+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徐雲龍(19920600)。中共問題研究之方法論續探--派系模式理論解析。復興崗論文集,14,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喻常森(2000)。清代越南華僑礦業與礦工問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丁克順(2013)。越南儒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3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于向東、王麗敏(2012)。明初中越關係史值得研究的一位人物--黎澄。東南亞研究,2012(3),9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于向東(2001)。越南思想史的發展階段和若干特徵。鄭州大學學報,2001(3),7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孔祥吉(19930600)。「樸園越議」與中法戰爭時之清廷。中國文化(風雲時代),8,131-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毛春初(2001)。安南、占婆的百年衝突(1368-1471)與明朝的不作為政策。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2(4),8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武(2005)。論越南知識分子的儒學化。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6),53-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王貞貞(2004)。略論占婆文化。東南亞縱橫,2004(12),72-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朱桂蓮(1989)。論越南對占婆的征服。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9(4),6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何孝榮(2001)。清代的中越文化交流。歷史教學,2001(11),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何東、胡曉(2003)。李鴻章與中法戰前交涉。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李未醉(2006)。古代占婆對華朝貢之動因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06(6),10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李未醉、余羅玉、程繼紅(2005)。儒學在古代越南的傳播與發展。學術論壇,2005(5),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李未醉(2007)。朱子學在東南亞社會發展中的雙重作用--以越南為例。世紀橋,2007(12),58-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紹輝(2009)。論儒學在越南傳播過程中的碰撞及對越南文化的影響。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6),11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雲泉(2010)。中法戰爭前的中法越南問題交涉與中越關係的變化。社會科學輯刊,2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李德霞(2010)。日本朱印船在東南亞的貿易。東南亞南亞研究,2010(4),80-84+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杜劍宣(1981)。從占婆國的滅亡看越南的「南進」。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2),5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沈崢(2008)。中國文化傳播到越南的方式初探。紅河學院學報,6(1),2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阮才書(1994)。儒學的價值觀與21世紀的越南新人。哲學研究,1994(11),7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孟慶捷(1996)。越南河內也有一座文廟。風景名勝,1996(6),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孟憲實(2001)。科舉制是怎樣完結的。文史知識,2001(3),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季鳳文(1997)。中法越南交涉中曾紀澤的外交活動。歷史教學問題,19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林吉郎(19920600)。危機決策的問題認定--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時期的個案分析。復興崗論文集,14,85-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林松友(19780900)。中法戰爭與中國決策。人文世界,8(5/6),4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邱普艷、李新平(2005)。士燮與儒學在交趾的傳播。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6),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金旭東(1985)。越南科舉制度簡論。東南亞,1985(3),2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段國正(1999)。赫德操縱中法談判的原因探析。西北師大學報,19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孫衍峰(2005)。儒家思想在越南的變異。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4),115-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桂光華(1984)。關於占婆建國時間的兩種看法淺析。南洋問題研究,1984(1),114-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馬達(2004)。從越南使用漢字的歷史看漢文化對越南的影響。中州學刊,2004(5),139-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馬達(2010)。略論越南儒學的特色及其影響。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0(1),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張立真(1989)。曾紀澤對法越南交涉的原則與失敗原因。遼寧大學學報,198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李峰(2004)。戰前中法越南交涉與曾紀澤的政策效應。江蘇大學學報,20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張奕善(19760500)。明帝國南海外交使節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3,131-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張海彬(2013)。從民間美術看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參透和異化。美術觀察,20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梁志明(2004)。論占城在鄭和下西洋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南洋問題研究,2004(4),1-1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梁志明(1995)。論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徵和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26-33+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許雲樵(1950)。滿刺加國譯語註。南洋學報,6(1),327-3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許鈺(1950)。占城國譯語註。南洋學報,2(1),1385-14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郭紹林(2006)。隋代東都洛陽的佛教內道場和翻經館。世界宗教文化,2006(4),2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陳文(2004)。占城與中國明朝的文化交流。東南亞研究,2004(4),92-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陳文(2004)。明代占城與中國的友好關係。東南亞縱橫,2004(7),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陳文(2004)。明朝出使占城研究。東南亞,2004(2),46-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陳文(2012)。安南後黎朝北使使臣的人員構成與社會地位。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2),114-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陳文(2011)。安南黎朝使臣在中國的活動與管待--兼談明清封建朝貢制度給官民帶來的負擔。東南亞縱橫,2011(5),7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陳文(2012)。科舉取士與儒學在越南的傳播發展--以越南後黎朝為中心。世界歷史,2012(5),68-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陳文(2007)。越南黎朝的武舉制度考。暨南學報,2007(3),176-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文(2007)。越南黎朝時期的社學和私塾。東南亞研究,2007(5),84-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陳文(2008)。越南黎朝進士科鄉試考述。考試研究,3(4),92-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陳欣之(19961200)。赫德[Robert Hart]在中法越南衝突期間所扮演的外交角色(1883-1885)。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4,119-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陳顯泗(1988)。12-13世紀真臘占婆間的「百年戰爭」。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黃敏(2003)。科舉制度在越南的嬗變及其對越南文化的積極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6(6),102-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遊明謙、譚志詞(2000)。越南後黎朝聖宗皇帝及其哲學思想。東南亞,2000(1),6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湯紹成(19940400)。歐洲共同體的決策程序。東亞季刊,25(4),7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黃柏棋(20071200)。How to Deal with Aboriginal Culture--Ancient Champa as an Example。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6,53-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黃振南(2003)。巴德諾在〈中法新約〉談判中的表演。廣西社會科學,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黃國安(1984)。占城與宋朝的友好關係。東南亞縱橫,1984(3),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黃國安(1985)。鄭和下西洋與中國占城經濟文化交流。東南亞縱橫,1985(2),3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塔娜(1983)。越南科舉制的產生和發展。印度支那,1983(4),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楊立冰(1986)。曾紀澤與中法越南交涉。印度支那,198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楊勇(2011)。淺析儒學在越南興盛的原因。紅河學院學報,2011(3),3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楊勇(2011)。儒學對古代越南社會的影響。企業家天地,2011(6),7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董巧珍(2011)。科舉制度與應試教育之比較。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2),146-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詹志和(2011)。越南北使漢詩與湖湘地理文化。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1(6),147-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雷慧萃(2003)。試論儒教在越南的傳播與發展。東南亞縱橫,2003(2),5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廖大珂(1990)。論伊斯蘭教在占城的傳播。南洋問題研究,1990(3),88-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廖成麗(2008)。試評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法治與社會,200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張品端(2013)。朱子學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泉州師範學院學報,31(1),8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趙冰波(1997)。理學在越南的傳播。學習論壇,1997(3),46-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趙海江、張笑梅(2000)。越南李氏王朝的建立及其內外政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0(2),57-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劉利華(2009)。明代占城通使中國考。船山學刊,2009(3),177-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劉利華(2002)。明朝出使占城使節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22-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劉利華(2002)。宣德至成化年間明朝出使占城使節考。韶關學院學報,2002(4),102-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劉志強(2010)。越南阮朝科舉及其本土特色。東南亞縱橫,2010(4),44-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劉稚(1997)。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整合--兼談儒家文化與越南的現代化。當代亞太,1997(3),7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蔣玉山(2007)。後黎至阮初越南封建統治者建構越南主流意識形態--儒學的主要措施。東南亞縱橫,2007(9),7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鄧昌友、陳文源(2004)。宋朝與占城經貿關係探索。東南亞縱橫,2004(2),66-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余思偉(1982)。占婆與宋朝貿易關係略述。東南亞縱橫,1982(3),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關威(2005)。中法戰爭前李鴻章與寶海、脫利古談判述論。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陳荊和(19600800)。清初鄭成功殘部之移殖南圻。新亞學報,5(1),433-459+左4-左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陳荊和(19570800)。十七、八世紀之會安唐人街及其商業。新亞學報,3(1),271+273-332+左6-左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陳荊和(19590800)。承天明鄉社與清河庯。新亞學報,4(1),305-330+左8-左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陳莉和(19690300)。河仙鄭氏世系考。華岡學報,5,179-180+180_1+181-216+216_1+217-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孫福軒(2011)。中國科舉制度的南傳與越南辭賦創作論。浙江大學學報,2011(1),150-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姜秉正(1986)。中法《李巴條約》談判始末。貴州文史叢刊,19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李慶新(2010)。鄚玖與河仙政權(港口國)。南方華裔研究雜誌,4,176-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陳荊和(19560400)。河僊鎮叶鎮鄚氏家譜注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7,77-139+140_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陳荊和(19531200)。安南譯語考釋--華夷譯語中越語部份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149-2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陳荊和(19541200)。安南譯語考釋--華夷譯語中越語部份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6,161-2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李弘祺(20031200)。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臺大歷史學報,32,237-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慶新(2010)。鄚玖、鄚天賜與河仙政權(港口國)。「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0史學--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暨紀念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05/01),148-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永常(2011)。血紅的桂冠:東京Kesat基督教區布夏萊利(Buccharelli)神父之死。第七屆文化交流史暨輔仁大學在台復校50週年:「遷徙與重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2011.11.18-19)。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慶新(2003)。貿易、移殖與文化交流:15-17世紀廣東人與越南。香港中文大學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士朋(1988)。中法越南交涉期間清廷大臣的外交見識。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65-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耿慧玲(2001)。七至十四世紀越南國家意識的形成。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高雄市:麗文文化。593-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克孟(2013)。進士題名碑及越南中代儒學科舉制度之教育政策。第八屆科舉制度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3年4月1日)。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449-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洋(2001)。會安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碩士論文)。鄭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建黨(2001)。越南阮朝明命時期的對外關係(碩士論文)。鄭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貴民(2013)。越南阮朝明命時期(1820-1840)海軍與對外貿易(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鈺祥(2005)。清代粵洋與越南的海盜問題研究(1810-1885)(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光華(1981)。中法戰爭以前總理衙門對外政策之研究--清咸豐十年至光緒十年(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文仁(1987)。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志君(1996)。劉璈與劉銘傳在台施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進明(1995)。中法越南交涉時期李鴻章的外交政策(1881-1884)(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東杰(1993)。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俊良(1992)。清季中法對越南保護權的爭議--中西國際秩序原理的衝突(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梅芳(1989)。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1862-1894)(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啟昌(1987)。張佩綸與晚清清流集團(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思齊(1985)。總理衙門設立背景暨其角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翁明賢(1985)。國父的對德外交政策(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映華(1983)。黑旗軍與中法越南之爭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向立綱(1982)。曾紀澤與中法越南交涉(一八八二-一八八五)(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景宜(1981)。中法越南交涉之研究(一八八二--一八八五)(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郝延平(1956)。同光新政中所謂「清議」(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尤淑君(2012)。從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清涉外體制的變化(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武氏緣(2014)。鄰邦商人:越南阮氏皇朝華人在東北沿海地區的經濟活動(1802-1884)(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利華(2002)。明朝與占城關係論略(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富森(2005)。略論占城與宋朝的關係(碩士論文)。鄭州大學,河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功輝(2014)。大國外交平衡的舞台--越南文獻觀點對越中關係的分析,1975-199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石吉、王儀君、林慶勳(2010)。海洋文化論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炫煜(1995)。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關係的演變:明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臺北:蘭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宗懋(1967)。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尚勝(2007)。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思想、制度與政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廷黻(2006)。中國近代史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耿生(2005)。同治事典。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學霖(1997)。明代人物與傳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Richards, David、如一(2003)。差異的面紗:文學、人類學及藝術中的文化表現。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莊國土(2005)。當代華商網絡與華人移民:起源、興起與發展。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家駱(1973)。中法戰爭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國棟(2006)。東亞海域一千年:歷史上的海洋中國與對外貿易。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定邦、喻常森(1999)。近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恩涵(2004)。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建成(1984)。荷屬東印度華僑商人。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瑞明(1976)。清代越南的華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賈楨(1966)。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Wakeman, Frederic E. Jr.、陳蘇鎮、薄小瑩(1995)。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謝元魯(1992)。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戴可來、于向東(1998)。越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陶晉生(1979)。中國近古史。台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季平子(2001)。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Fairbank, John King、陶文釗(1992)。費正清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廖光生(1988)。排外與中國政治。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Fairbank, John K.(1968)。The Chinese World Order。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5.王開璽(2009)。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論爭。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振滿、丁荷生(2003)。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凌林煌(1977)。清代內閣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郭廷以(1963)。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寶鋆、李書源(2008)。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986)。清史稿校註。臺北縣: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傅衣凌(2008)。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朱傑勤(1990)。東南亞華僑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維鈺、吳聯薰、沈定均(2000)。光緒漳州府志。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戴逸(1992)。乾隆帝及其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偉(2003)。晚清督撫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徐善福、林明華、朱傑勤(2011)。越南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De Sauvigny, G. de Bertier、Pinkney, David H.、蔡百銓(1989)。法國史。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繩組(1995)。國際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萬明(2011)。明代中外關係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宋慧娟(2007)。清代中朝宗藩關係嬗變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傅宗懋(1963)。清代督撫制度。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田濤(1999)。清朝條約全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寶鋆(1966)。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揚帆(2005)。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歐陽璜(1997)。國際禮節與外交儀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茅海建(2005)。戊戌變法史事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陶晉生(2008)。宋遼金元史新編。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蔡廷蘭(1837)。海南雜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塔娜、李亞舒、杜耀文(2000)。越南阮氏王朝社會經濟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荊和(1962)。鄭懷德--艮齋詩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荊和(1964)。承天明鄉社陳氏正譜。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荊和(1965)。國史遺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荊和(1971)。嗣德聖製字學解義歌譯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戴可來、于向東(2006)。越南歷史與現狀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Tarling, Nicholas、賀聖達(2003)。劍橋東南亞史。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羅長山(2004)。越南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Eisenstadt, S. N.、閻步克(1992)。帝國的政治體系。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爾敏(2003)。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梁伯華(1991)。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恩涵(1982)。曾紀澤的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開璽(1999)。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李細珠(2000)。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袁偉時(1992)。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深圳:海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Allison, Graham T.(1971)。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new window
66.吳俊才(1977)。東南亞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重金、戴可來(1992)。越南通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張秀民(1992)。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奕善(1976)。東南亞史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鄭鶴聲、鄭一鈞(1989)。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5)。中國近代史研究新趨勢。台北:台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賡武、姚楠(1987)。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林忠強、陳慶地、莊國土、聶德寧(2006)。東南亞的福建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巫樂華(1994)。華僑史概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梁伯華(1990)。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變化的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濱下武志、高淑娟、孫彬、朱蔭貴(2006)。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王立誠(1991)。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Huntington, Samuel Phillips、張岱雲(1989)。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郭松義(1994)。清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Spence, Jonathan D.、阮叔梅(2000)。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彥威、王亮(1963)。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許文堂(2001)。越南、中國與台灣關係的轉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吳鳳斌(1993)。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陶維英、鍾民岩、戴可來(1973)。越南歷代疆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Fairbank, John King(1985)。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呂實強(1966)。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陳志奇(1993)。中國近代外交史。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金明、廖大珂(1995)。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荊和(1980)。阮述〈往津日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明崢、范宏科、呂谷(1958)。越南史略初稿。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鄭永常(1998)。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鄭永常(2004)。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張永江(2001)。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Dougherty, James E.、Pfaltzgraff, Robert L. Jr.(1981)。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arper & Row。  new window
95.雲南省歷史研究所(1985)。《清實錄》越南緬甸泰國老撾史料摘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陳希育(1991)。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李慶新(2010)。瀕海之地:南海貿易與中外關係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2)。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Anderson, Aeneas、費振東(2002)。英國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北京:群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朱壽朋(1963)。光緒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陳益源(2007)。中越漢文小說研究。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陶維英、劉統文、子鉞(1976)。越南古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高明士(2008)。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以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曾玲(2008)。東南亞的鄭和記憶與文化詮釋。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濱下武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2009)。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鄧鐘(1937)。安南圖志。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伯平(1957)。越南華僑國籍問題研究。海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吳琦(2007)。漕運-群體-社會:明清史論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劉志強(2012)。占婆與馬來世界的文化交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Reid, Anthony、吳小安、孫來臣、李塔娜(2010)。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Antony, Robert、張蘭馨(2013)。海上風雲--南中國海的海盜及其不法活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張俞(2002)。越南柬埔寨老撾華人華僑漫記。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張英(1999)。東南亞佛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戴爾.布朗、王同寬(2002)。東南亞:重新找回的歷史。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曹雲華(2001)。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李未醉(2006)。中外文化交流與華僑華人研究。華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李未醉(2009)。中越文化交流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松浦章(2011)。中國海賊。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梁志明(2013)。東南亞古代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王介南(1998)。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羅黎明(2005)。東南亞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聶德寧(2001)。近現代中國與東南亞貿易關係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8)。華僑志--越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葛兆光(1995)。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九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蔣國學(2010)。越南南河阮氏政權海外貿易研究。中國出版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譚天星、沈立新(1998)。海外華僑華人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趙文紅(2011)。17世紀上半葉歐洲殖民者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釋印順(2011)。華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韓振華(1992)。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韓振華(2003)。華僑史及古民族宗教研究。香港:新華彩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韓書瑞、羅友枝(2008)。十八世紀中國社會。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黃國安、蕭德浩、楊立冰(1988)。近代中越關係資料選編。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王永祥(1991)。戊戌以來的中國政治制度。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王玉德(1991)。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曾才(1978)。清季外交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王開璽(2006)。晚清政治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王爾敏(2008)。弱國的外交:面對列強環伺的晚清世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王樹增(2004)。1901:虎口下的中華帝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付百臣(2008)。中朝歷代朝貢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史遠芹(1990)。中國近代政治體制的演變。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Perelomov, L.、Martynov, A.、林毅夫、林健一(2006)。霸權的華夏帝國:朝貢制度下中國的世界觀和外交策略。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何文賢(2006)。文明的衝突與整合:同治中興時期中外關係重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何新華(2011)。威儀天下--清代外交禮儀及其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李光濤(19720000)。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李兆祥(2008)。近代中國外交轉型的初步展開(1861-19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李育民(2006)。近代中外關係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李定一、包遵彭(1981)。中國近代史論叢--自強運動。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李剛(2008)。大清帝國最後十年:清末新政始末。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汪榮祖(2006)。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林文仁(2005)。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林文仁(2005)。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以「帝后黨爭」為中心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林世明(19800000)。義和團事變期間東南互保運動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林代昭(1988)。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松浦章(2009)。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Wright, Mary Clabaugh、房德齡(2002)。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扺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姚廷芳(1982)。新閉關時期與英法聯軍。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柳白(2007)。歷史上的載灃。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茅海建(2011)。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孫宏年(2004)。清代中越宗藩關係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社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Mason, Mary Gertrude、楊德山(1999)。西方的中華帝國觀。北京:時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高中華(2005)。肅順與咸豐政局。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高偉濃(1993)。走向近世的中國與「朝貢」國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戚其章(2006)。走近甲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曹雯(2010)。清朝對外體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莊吉發(1987)。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許倬雲(2006)。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2003)。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Lane-Pool, Stanley、Dickins, Frederick Victor、金瑩(2008)。巴夏禮在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Fairbank, John King、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1994)。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Fairbank, John King、張沛(2001)。中國:傳統與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賀凌虛(2004)。近代中國政治體制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馮佐哲(1998)。清代政治與中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黃俊傑(1982)。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楊聯陞、彭剛(1998)。中國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萬明(2001)。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董守義(1989)。恭親王奕訢大傳。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Rhoads, Edward J. M.(2010)。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政治權利(1861-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劉廣京、朱昌崚、陳絳(1995)。李鴻章評傳:中國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劉潞(1998)。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蔣廷黻(1978)。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蕭公權、楊肅獻(1988)。翁同龢與戊戌維新。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蕭敏如(2009)。從華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衡志義(1999)。清代直隸總督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錢實甫(1959)。中國的外交機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龍章(1996)。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濱下武志、高淑娟(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謝俊美(1995)。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瞿同祖(2003)。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Rawski, Evelyn、周衛平(2009)。清代宮廷禮儀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嚴和平(1975)。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顧器重(1972)。租界與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呂士朋(1977)。北屬時期的越南:中越關係史之一。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Purcell, Victor、郭湘章(1974)。東南亞之華僑。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段瑜(2008)。南方絲綢之路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許文堂、謝奇懿(2000)。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陳大哲(1989)。越南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Cohen, Paul A.、林同奇(1989)。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劉伯奎(1980)。中法越南交涉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陳慶浩、鄭阿財、陳義(1992)。越南漢文小說叢刊。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甘懷真(20070000)。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Lieberthal, Kenneth G.、Lampton, David M.(1992)。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02.茅海建(2005)。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王自強(2007)。明代輿圖綜錄。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李鵬年(1989)。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余英時(1978)。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蔡宗憲(2009)。中古前期的交聘與南北互動。台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王曾才(1991)。西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陳文石(19660000)。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臺北:臺大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蔣廷黻(1982)。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蕭一山(1985)。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Greenbie, Sydney、朱傑勤(1984)。中外關係史譯叢。北京:海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Hsü, Immanuel C. Y.(1960)。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3.朱雲影(1981)。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1978)。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張佩綸(1968)。澗於集。臺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雲南省歷史研究所(1985)。清實錄越南緬緬甸泰國老撾史料摘抄。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地方志龍溪縣志編纂委員會(1989)。龍溪縣志。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6)。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5)。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七編--自強運動(二)外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王曾才(1979)。中國外交史要義。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余富兆(2001)。越南歷史。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吳鈞(1998)。越南歷史。臺北:自由僑聲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束世澂(1990)。中法外交史。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Peyrefitte, Alain、王國卿(1995)。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臺北: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林能士、胡平生(1986)。中國現代史論選輯。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邱致中(1937)。南洋概況。南京: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邵循正(1977)。中法越南關係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孫若怡(1998)。中法越南戰爭與總理衙門之祕密外交。台中:孫若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徐徹(1995)。慈禧大傳。臺北:建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晁中辰(2005)。明代海禁與明代海外貿易。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張文和(1956)。越南、高棉、寮國華僑經濟。臺北:海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張玉法(19800000)。中國現代史論集:史料與史學。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梁英明(2010)。東南亞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梁章鉅(1966)。樞垣紀略。臺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梁錦文(2003)。越南簡史。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陳序經(1992)。東南亞古史研究合集。廣東:海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陳達生(2008)。鄭和與東南亞伊斯蘭。北京:海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陳學霖(2001)。明代人物與史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傅宗懋(1977)。清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雲南省錢幣研究會、廣西錢幣學會(1993)。越南歷史貨幣。北京:中國金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楊建成(1985)。法屬中南半島之華僑。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楊樹藩(1982)。清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廖舜右(2013)。國際關係新論。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鄭祥雄(2009)。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鄭耀嵐。龍溪文史資料。龍溪宗教大關編目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Bacchus, William I.(1974)。Foreign Policy and the Bureaucratic Process。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47.Steiner, Jurg、Dorff, Robert H.(1980)。A Theory of Political Decision Modes。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new window
248.郭廷以(1994)。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陳鵬仁(1997)。從甲午戰爭到中日戰爭。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李白茵(1990)。越南華僑與華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唐德剛(1998)。晚清七十年(壹):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陳荊和(1987)。校合本‧大越史略。東京:創価大学アジア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王爾敏(1980)。清季軍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SarDesai, D. R.、蔡百銓(2001)。東南亞史。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李雲泉(2004)。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羅志田(1998)。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謝國楨(1982)。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楊志剛(2001)。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王樹槐(1965)。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張文和(1975)。越南華僑史話。台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李國祁(19700000)。張之洞的外交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1983)。清代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國學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故宮博物院。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李文鳳(1996)。越嶠書。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孫靜菴。明遺民錄。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Zey, Mary(1992)。Decision Making: Alternatives to Rational Choice Models。Newbury Park, California。  new window
267.Chao, C. Y.。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Taipei:China Cultural Service。  new window
268.Morse, Hosea Ballou(1910)。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Aylesbury:Hazell, Watson & Viney, Ltd.。  new window
269.許雲樵(1946)。北大年史。南洋編譯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0.韓英鑫、呂芳。海盜的歷史。上海:文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葛劍雄(1997)。中國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國時期。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葛劍雄(1997)。中國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時代。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3.葛劍雄(1997)。中國移民史--第五卷:明時期。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4.陳荊和(1984)。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5.陳三井(19940000)。近代中法關係史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6.江燦騰(2006)。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7.葛劍雄、吳松弟(1997)。中國移民史.第四卷:遼宋金元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8.蔡東杰(20010000)。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9.吳福環(1995)。清季總理衙門研究。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0.Easton, David、王浦劬(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石之瑜(1995)。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孫廣德(19820000)。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3.張玉法(1998)。中華民國史稿。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4.王曾才(1979)。中英外交史論集。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5.Cohen, Paul A.、李榮泰、平雲、邱澎生、許瑞浩、張麗芬、鍾淑敏、鍾月岑、游紫玲、吳翎君、金鴻文、沈宗憲、古偉瀛(1991)。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6.李恩涵(20030000)。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7.陳益源(20060000)。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8.李天綱(1998)。「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9.陳佳榮、謝方、陸峻嶺(1986)。古代南海地名匯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3)。雍正朝起居注冊。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王璽(19810000)。李鴻章與中日訂約:一八七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2.劉錦藻(1987)。清朝續文獻通考。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3.馬士、楊志信、馬伯皇、伍丹戈、張匯文(2000)。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4.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5.張雙智(2010)。清代朝覲制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6.朱壽朋、張靜廬(1958)。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啟雄(1992)。「中華世界帝國」與近代中日紛爭--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之一。近百年中日關係論文集。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荊和(1987)。越南文明開化之步驟--阮長祚與陳仲金。南洋與中國--南洋學會四十五周年記念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永常(2011)。從寬鬆到緊縮:1802-1840越南阮朝基督教政策研究。東西方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荊和(1958)。十七世紀之暹羅對外貿易與華僑。中泰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枝連(1992)。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形態論。天朝禮治體系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枝連(1994)。東亞的禮義世界: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論。天朝禮治體系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恩涵(1977)。清季同光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比較。思與言論文選輯。臺北:食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立(2009)。古代越南儒學的教育評析。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週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