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文字與篆刻藝術
作者:陳星平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魏仲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中國文字文字漢字璽印印章篆刻藝術篆刻篆刻用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本論文主要是從藝術史的角度來進行中國篆刻的考察,而考察的重點是以篆刻藝術與中國文字密切的關係上來做切入,並希望藉此探求篆刻藝術入印用字的一些相關議題。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廣義的範圍,應包含漢族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字,種類相當的多。在整個印章發展史上,許多不同民族的文字也曾入印,但真正與篆刻藝術有密切關係的,主要是漢字。因此,本論文中主要討論的文字,是指漢字;但是,因為其他民族文字也曾入印,在論及入印文字的種類時,並無法完全排除其他民族的文字,權宜之故,便將標題訂為「中國文字與篆刻藝術」。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所出現最早的璽印應是在商代。印章的發展依據其功能性質來區分,從商代開始到宋元文人加入印章製作的行列之前,印章主要是作為實用徵信之用;此一時期,我們稱之為「璽印時期」。宋元之後,以藝術創作為主要目的的階段,則稱之為「篆刻藝術時期」。雖然印章文字的發展可分為「璽印時期」和「篆刻時期」二期,但這二期的時間實際上是重疊的,這兩時期的用字,因為性質、作用的不同,也形成截然不同的體系。
第一章主要說明重點是,漢字的發展性和藝術性、璽印的源流和名稱、制度演變、印章文字的朱白文型態等。從璽印的演變沿革中可得知,印章制度從秦漢建立之後,第二次較大的變革是在隋代,其後一直影響至今。
第二章所討論的是實用璽印文字,是以商周到清代的實用性官私印章的用字作為主要討論範圍。除了說明各時期的璽印文字特色之外,更以《古璽文編》與近年出土的楚系簡帛文字作比對,說明古璽文字與東土楚系簡帛文字之間的密切關係。另外並加以說明「摹印篆」、「繆篆」、「懸針篆」、「九疊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字體入印的情形。
第三章則從篆刻藝術的發展歷程談起,分為:篆刻藝術的啟蒙─書畫鑑藏活動及書畫款印、石印材的開發與文人治印、金石之學與印譜之風流行、印論的建立與闡發─篆刻藝術體系之構成、清代印論的高度發展等幾個方面談起;並分別說明宋元明清各階段的篆刻用字情形。
第四章的討論要點有:以《說文》入印的看法、款識字入印的問題、有關漢印篆隸相融的觀點、其他字體相融的觀點,並進而希望建立出篆刻用字的原則。
第五章,說明漢字的各種型體與美感特色、印面文字的虛線與實線分布關係、加以說明篆書入印優勢的條件、並且以線條在印面上的分布情形,說明篆書體之外的行草、隸書、楷書入印的情形。
第六章,說明篆刻用字的重要性,並舉實例分析篆刻用字情形。首先將文字字形來源分為印內文字、印外文字兩方面:所謂「印內」文字,是指印文字形取源於印章之內文字,主要以古璽與漢印為主。所謂「印外」文字,則指印文取材於印章之外的其他文物上的字形,包括金石文物上文字與《說文》《汗簡》字書文字為主;並將其篆刻字形的運用情形,分為本字、或體、假借等情形加以說明。
第七章,結論。分為實用與藝術、璽印及其沿革、入印璽文字之風格、篆刻藝術的萌芽與發展、線條─篆刻藝術之生命、金石學與文人篆刻之觸發等部份作一總結的論述。並歸結出中國文字與篆刻藝術密切的關係中,是以用字的部分作為緊密聯繫。
回顧前人的篆刻用字理論與方向,今日篆刻藝術發展的發展,應該是繼續延伸清代「印從書出」、「印外求印」論的論點。我們應多加運用學界對古璽印文的考釋成果,開創出篆刻藝術中古璽印的另一片天地,並配合今日的學術環境,運用大量出土的簡帛文字入印,接續清代「印外求印」的理路。除此之外,更可擴展篆書體之外的各種書體入印,甚至從漢印篆隸相融的成功經驗中,承續字體相融的角度,進一步提出其他書體相互混融的主張,而這樣的主張其實是與現代書法的創作相契合的,也可說是清代「印從書出」的現代解讀運用。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篆刻用字理論在今日應該有更開闊的觀點,漢印篆隸融合的成績斐然,建立起篆刻藝術中不可撼搖的地位,但今日,篆刻藝術應多方拓展篆刻用字的取材與運用方式,或許這些其他的創作方式比起漢印的模式,都是少數,但是不能因此而抹煞扼殺其創作的自由空間。篆刻藝術的用字應有更寬廣的天地,也應該建立出具有時代性的用字理論,使現代的篆刻藝術創作與理論漸趨一致,開創出更燦爛的一頁。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周易》,台北:藝文出版社,十三經注釋本。
《尚書》,台北:藝文出版社。
《周禮》,台北:藝文出版社。
《左傳》,台北:藝文出版社。
《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二十四史》,台北:鼎文書局。
《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梁‧顧野王編《大廣益會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一版。
宋‧丁度等編《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抄本影印,1985年5月第1版。
小林斗盦編集《中國篆刻叢刊》(1~40),日本:二玄社,1982年11月第1版。
小鹿編著《古代璽印》,北京:中國書店,1998年6月第1版。
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藏印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于還素譯《書道全集1》,台北:大陸書局,1975年5月初版。
于還素譯《書道全集3》,台北:大陸書局,1976年6月初版。
王人聰編《新出歷代璽印集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2年。
王人聰編著《文物館藏印續集一‧二‧三》,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出版。
王人聰、葉其峰合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0年1月初版。
王北岳《篆刻藝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出版,1985初版,1987年第5版。
王北岳《篆刻述要》,台北:國立編譯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文物叢刊第二輯。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5 月台2版)。
王獻唐《五燈精舍印話》,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4月第1版。
王輝《秦文字集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元月初版。
王福庵《作篆通假》(上、下),台北:蕙風堂,1999年10月初版。
方述鑫編著《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11月第1版。
牛濟普《中州古代篆刻選》(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中西庚南編《近代篆刻字典》,日本:平文社,1985年12月初版、1995年8月9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孔云白《篆刻入門》,上海:上海書店,1979年10第1版。1990年5月第7刷。
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6月。
朱劍心《金石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台2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第1版。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沙孟海《印學史》,杭州:西泠印社出版,1987年6月1版,1998年10月2刷。
沈沉主編《民國印信集存》,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呂清夫《造形原理》,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2000年12月9版。
那志良《璽印通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7月初版,1986年2月3 版。
赤井清美編《篆隸字典》,昭和60年2月初版、平成12年5月八版。
辛農主編《中國印譜》,台北:地球出版社。
林尹校訂《宋本廣韻》,台中:黎明文化,1976年9月初版,1990年10月12版。
林素清《篆刻》,台北: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金開誠《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孟昭鴻編《漢印分韻合編》,佳藝美術公司發行。
服部畊石編《篆刻字林》,東京:三圭社版,昭和56年7月15日發行。
柳坤發《柳炎辰篆刻集五》,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12月。
柳坤發《柳炎辰篆刻集六》,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8月。
柳坤發《柳炎辰書法篆刻集七》,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8月。
柳坤發《柳炎辰篆刻集八》,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3月。
柳坤發《柳炎辰篆刻集九》,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3月。
柳坤發《柳炎辰篆刻集十》,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
柳坤發《百家姓印拓》,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8月。
柳坤發《柳炎辰書法篆刻輯一》,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8月。
柳坤發《柳炎辰書法篆刻輯二》,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7月。
柳坤發《柳炎辰書法篆刻輯三》,台中:哲興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柳炎辰《柳炎辰書法篆刻輯》,台東:台灣省立台東社會教育館編印,1998年。
洪惟仁譯《書道全集》第16卷,台北:大陸書局,1998年7月2版。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中: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10月9版。
段維毅編《古篆文大字典》,台北:聯貫出版社,1982年3月。
范韌庵等編著《中國隸書大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2月2刷。
孫殷編著《中國磚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1999年3月2刷。
孫慰祖《孫慰祖論印文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5月2刷。
孫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孫慰祖《封泥─發現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孫慰祖《可齋論印新稿》,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孫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孫慰祖、徐谷富編著《秦漢金文彙編》,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第1版。
高明《中國古文字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7年6月2月第二刷。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12月第1版。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1月第1版。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
曹錦炎《古代璽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桑行之等編《說印》,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原本影印)
馬場雄二著、王秀雄譯《美術設計的點‧線‧面》,台北:大陸書局出版,1968年12月初版,1977年8月5版。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9月初版。
徐无聞編《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
徐中舒編《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995年第4次印刷。
徐文鏡編著《古籒彙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徐秀榮發行《侯馬盟書》,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10月。
晉文、高翔 編著《二十世紀篆刻名家作品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1版,1998年11月第6刷。
桂馥《繆篆分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4月新一版、1999年6刷。
黃惇主編《中國歷代印風系列》(1~21),四川:重慶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黃惇《中國古代印論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6月1版,1997年4月2 刷。
黃錫全《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1990年8月第1版,1993年12月2刷。
黃嘗銘編著《篆刻年歷》,台北:真微書屋出版社,2001年4月。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觀察》,台北: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7月出版。new window
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初版5刷。
陳根遠、陽冰《方寸之間見世界─中國古代璽印篆刻漫筆》,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陳初生編纂《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莊新興、茅子良主編《中國璽印篆刻全集》(1~4),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1月。
莊新興編《古璽印精品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莊新興《戰國璽印分域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0月。
周曉陸、陸東之編著《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張用博、吴頤人編《來楚生印存》(上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8月第1版。
張守中等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商承祚編著《石刻篆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第1版。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華正人《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12月。
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初版。
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初版。
湯成沅編纂《金石字典》,台北:維新書局,1982年。
傅嘉儀編著《新出土秦代封泥印》,杭州:西泠印社,2002年10月第1版。
傅嘉儀編著《秦漢瓦當》,陜西:陜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曾紹杰編釋《璽印精選》(上、下),台北,自印本, 1986年12月初版。
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6月第1版。
葉其峰編《古璽印與古璽印鑑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葉其峰《古璽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
葉一葦《篆刻叢談續集》,杭州:西泠印社,1987年。
楊家駱編《篆刻學》,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初版。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3月3版。
趙志鈞編《黃賓虹金石篆印叢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趙之謙《苦兼室論印》,《書法賞評》1990年第2期。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
劉正成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香港:旺文出版社,1989年。
暴拯群《說文解字與篆刻藝術》,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蕭高洪《中國篆刻藝術史》,高雄:汶采有限公司,2002年9月出版。
戴蘭村譯《書道全集2》,台北:大陸書局,1975年5月初版。
藤壬生著《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韓天衡《天衡印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韓天衡《篆刻病印評改200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1999第2版。
韓天衡編著《中國印學年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韓天衡《天衡印譚》,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10月第1版。
臨時澳門市政局《珍秦齋藏印‧秦印篇》, 2000年。
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8月香港第1次版。
羅福頤主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文物出版社。
羅福頤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5月。
羅福頤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5月。
羅福頤、王人聰《印章概述》,香港:中華書局,1973年。
羅福頤《古璽印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9月。
嚴一萍編著《篆刻入門》(上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元月初版。
嚴一萍編《金文總集》,台北:藝文印書館。
顧湘校刊《篆學瑣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顧从德集印《顧氏集古印譜》,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1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于良子〈趙孟頫印學問題之考述〉,《書法研究》1995年第4期。
王人聰〈略談秦印的辨認〉,《書譜》第15卷總88期,1989年第3期。
王人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璽印與封泥略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3年new window
王耀庭〈古書畫上的違章建築〉,《故宮月刊》第一卷第3期,1983年6月。
元白〈秦漢印分期臆說〉,《書法研究》總81輯(1998年第1期)。
李志堅〈略論五百年中國印章美學思想之遷移〉,《中國篆刻》,榮寶齋編輯出版,1995年12月第4期,總第5期。
李學勤〈中國璽印的起源〉,《中國文物報》1992年7月26日。
李學勤〈試說傳出殷墟的田字格璽〉,《中國書法》2001年第2期。
沈穎麗〈行草書入印淺談〉,《書法》雜誌2002年第3期。
吴白匋〈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文物》1978年第2期。
林素清〈論先秦文字中的「=」符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四分,1985年12月。
林素清〈《說文》古籒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籒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一分,1987年3月。new window
林素清〈談戰國文字的簡化〉,《大陸》,第七十二卷第五期,1986年5月。
林素清〈兩漢鏡銘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二分,1993年5月。new window
林素清〈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一本,第一分,1991年7月。new window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四分,1995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清〈居延漢簡所見用印制度雜考〉,《中國文字》新第24期。new window
林美娟《《說文解字》古文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2月。
孫慰祖〈西周銅璽與璽印起源〉,《中國文物世界》1997年5月。
馬良民等《山東泗水尹家城出土封泥考略》,《考古》1997年第3期。
馬國權〈繆篆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第1版。
馬國權〈篆印文字藝術處理考察〉,《書譜》第14卷總85期,1988年第6期。
馬國權〈古璽文字初探〉,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三屆年會論文。
徐小虎〈中國畫的收藏與鑑賞〉,《故宮月刊》第四卷第2期,1986年5月。new window
黃惇〈明代印論發展概述〉,《書法研究》第28輯,1987年第2期。
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隊《湖北清江香爐石遺址的發掘》,《文物》1995年第9期。
莊新興〈鉩印的起源〉,《書法研究》第8輯,1982年第2期。
張光遠〈故宮歷代銅印〉,《故宮月刊》,1987年3月第4卷第12期,總486期。new window
溫廷寬〈印章的起源和肖形印〉,《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12期。
單國強〈趙孟頫信札繫年初編〉,《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2期。
裘錫圭〈淺談璽印文字的研究〉,《中國文物報》1989年1月20日。
劉江〈漢碑與漢印〉,《書譜》第15卷總86期,1989年第1期。
潘德熙〈印章章法例析〉,《書法》雜誌1989年第1期。
蕭高洪〈論印章由實用到藝術的過渡〉,《書法研究》第38輯,1989年第4期。
蕭高洪〈超然神品─「劉東」私印及其相關問題〉,《故宮月刊》145期,1995年4月。new window
韓天衡〈談談治印的虛與實〉,《書法》雜誌,1989年第6期。
韓天衡〈實話實說八則─從第四屆篆刻展說起〉,《書法》雜誌1998年第3期。
羅福頤〈近百年來對古璽印研究之發展〉,《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第1版。
羅隨祖〈論秦漢南北朝官印的斷代〉,《西泠藝叢》1989年第3期。
羅紅俠等《試論周原遺址出土的西周璽印》,《文物》1995年第12期。
二‧期刊論文
于良子〈趙孟頫印學問題之考述〉,《書法研究》1995年第4期。
王人聰〈略談秦印的辨認〉,《書譜》第15卷總88期,1989年第3期。
王人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璽印與封泥略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3年new window
王耀庭〈古書畫上的違章建築〉,《故宮月刊》第一卷第3期,1983年6月。
元白〈秦漢印分期臆說〉,《書法研究》總81輯(1998年第1期)。
李志堅〈略論五百年中國印章美學思想之遷移〉,《中國篆刻》,榮寶齋編輯出版,1995年12月第4期,總第5期。
李學勤〈中國璽印的起源〉,《中國文物報》1992年7月26日。
李學勤〈試說傳出殷墟的田字格璽〉,《中國書法》2001年第二期。
沈穎麗〈行草書入印淺談〉,《書法》雜誌2002年第3期。
吴白匋〈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文物》1978年第2期。
林素清〈論先秦文字中的「=」符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四分,1985年12月。
林素清〈《說文》古籒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籒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一分,1987年3月。new window
林素清〈談戰國文字的簡化〉,《大陸》,第七十二卷第五期,1986年5月。
林素清〈兩漢鏡銘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二分,1993年5月。new window
林素清〈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一本,第一分,1991年7月。new window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四分,1995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清〈居延漢簡所見用印制度雜考〉,《中國文字》新第二十四期。new window
林美娟《《說文解字》古文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2月。
孫慰祖〈西周銅璽與璽印起源〉,《中國文物世界》1997年5月。
馬良民等《山東泗水尹家城出土封泥考略》,《考古》1997年第3期。
馬國權〈繆篆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第一版。
馬國權〈篆印文字藝術處理考察〉,《書譜》第14卷總85期,1988年第6期。
馬國權〈古璽文字初探〉,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三屆年會論文。
徐小虎〈中國畫的收藏與鑑賞〉,《故宮月刊》第四卷第2期,1986年5月。new window
黃惇〈明代印論發展概述〉,《書法研究》第28輯,1987年第2期。
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隊《湖北清江香爐石遺址的發掘》,《文物》1995年第9期。
莊新興〈鉩印的起源〉,《書法研究》第8輯,1982年第2期。
張光遠〈故宮歷代銅印〉,《故宮月刊》,1987年3月第4卷第12期,總486期。new window
溫廷寬〈印章的起源和肖形印〉,《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12期。
單國強〈趙孟頫信札繫年初編〉,《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2期。
裘錫圭〈淺談璽印文字的研究〉,《中國文物報》1989年1月20日。
劉江〈漢碑與漢印〉,《書譜》第15卷總86期,1989年第1期。
潘德熙〈印章章法例析〉,《書法》雜誌1989年第1期。
蕭高洪〈論印章由實用到藝術的過渡〉,《書法研究》第38輯,1989年第4期。
蕭高洪〈超然神品─「劉東」私印及其相關問題〉,《故宮月刊》145期,1995年4月。new window
韓天衡〈談談治印的虛與實〉,《書法》雜誌,1989年第6期。
韓天衡〈實話實說八則─從第四屆篆刻展說起〉,《書法》雜誌1998年第3期。
羅福頤〈近百年來對古璽印研究之發展〉,《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第一版。
羅隨祖〈論秦漢南北朝官印的斷代〉,《西泠藝叢》1989年第3期。
羅紅俠等《試論周原遺址出土的西周璽印》,《文物》1995年第12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