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研究
作者:柯佩君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素清
王松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上博簡戰國文字地域特徵構形變易《說文》重文隸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本文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主旨側重於文字異形現象的討論,試圖透過考察、分析,替上博簡文字紛亂的現象理出文字演變的規律。文分七章: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上博簡況概論、範疇與方法、前人對上博簡文字構形的整理與研究等課題。
第二章透過文字構形分析,歸結上博簡文字構形變易有增繁、簡省、異化、訛變、類化等原則可循。
第三章藉由文字地域性特徵討論上博簡文字不僅存有大量楚系文字色彩,還兼有齊及他系文字色彩,甚至還有一字形中間有兩種以上的文字色彩,顯示上博簡文字不僅具有地域性色彩,表現文字相互影響的證據。以此回對底本則可進一步討論底本、抄本、抄手間的關係。
第四章指出上博簡文字在字形結構與字體上已有隸化的現象,多呈顯小篆結體、隸化筆法。此外,上博簡文字除了也有表現出連筆、省併的草書筆法,還有類似楷筆的特殊寫法。可見上博簡文字在筆墨間活潑豐富的面貌。
第五章將上博簡文字與《說文》重文作一比對,透過吻合的例證,可見《說文》重文除了體現甲金文字形體外,還收有戰國楚系特色的字形,甚至可說明《說文》重文字形來源的依據。此外,尚可透過上博簡字形校正《說文》重文構形理據,並重新審視「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的說法。
第六章將上博簡與秦、晉手書文字比對,並歸納其異同。
第七章介紹上博簡文字研究價值,總結全文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上博簡的未來展望。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春申君列傳》(台北:宏業書局,1992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唐)張彥遠集:《法書要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現代專著
丁 度:《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北京:文物,1976年)。
王 筠:《說文釋例》(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年)。
王世征、宋金蘭:《古文字學指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7年)。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台北:華世,1985年)。
王國維:《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1989年)。
甲骨文研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 : 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2004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2003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吳建偉:《戰國楚音系及楚文字構件系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李 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 圃:《甲骨文字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李 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
李守奎等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編(1-5)》(北京: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李孝定:《漢字史話》(台北:聯經,1977年)。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2002年)。
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1984年)。
李學勤:《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李學勤:《簡帛研究:二○○二.二○○三》(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學勤主編:《出土簡牘叢考》(武漢:湖北教育,2004年)。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汪啟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周守晉:《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出版社,2004年)。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一)(台北:萬卷樓,2004年)。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二)(台北:萬卷樓,2003年)。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三)(台北:萬卷樓,2005年)。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四)(台北:萬卷樓,2007年)。
林清源:《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林慶勳、竺家寧、孔仲溫:《文字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胡小石:《胡小石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2年)。
唐 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台北:學海,1986年)。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容 庚:《商周彝器通考》(台北:文史哲,1985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1988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今洪:《簡帛發現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台北:鼎文,1975年)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疏證》。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1993年)。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張秉楠:《稷下鉤沉》(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張頷、陶正剛、張守中著;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侯馬盟書》(太原:山西古籍,2006年)。
啟 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1964年)。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年)。
許錟輝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台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序》(台北:大通書局,1931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書版社,2002年)。
陳 偉主編:《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陳 偉主編:《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陳 偉主編:《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3年)。new window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書版社,1988年)。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1991年)。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華正人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1981年)。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編:《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1981年)。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比對研究(繁體版)》(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黃人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研究》(台中縣:高文,2002年)。
黃人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研究》(台中縣:高文,2005年)。
黃人二:《出土文獻論文集》(台中縣:高文,2005年)。
黃季剛:《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台北:木鐸,1984年)。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2007年)。
黃錫全:《古文字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釋求》(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著,許錟輝校訂:《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4)。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
趙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劉 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1996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年))。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蔡信發:《六書釋例》(台北:萬卷樓,2001年)。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稷下通考》(北京:商務,2005年)。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定本)(台北:五四書局,1996年)。
韓耀隆:《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台北:文史哲,1987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台北:萬卷樓,2008年)。new window

二、單篇論文
于豪亮:〈釋青川秦墓木牘〉,《文物》1982年1月,頁22-23。
王國維:〈劉盼遂記《說文》練習筆記〉,《國學論叢》第二卷第二號,頁293-302。
王夢華:〈漢字字形混誤與訛變〉,《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5期,頁78-83。
王夢華:〈漢字形體演變中的類化問題〉,《東北師大學報》1982年第4期。
四川省博物館、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1月,頁1-2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漢墓群的發掘〉,《文物》1989年第2期,頁1-22。
白光琦:〈溫縣盟書的年分〉,《史學月刊》1984年第4期。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文物》1989年第2期,頁21-31+102-103。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型方式〉,《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2003年)。
李天虹:〈《景公虐》「市」字小記〉,簡帛網,2007.07.17。
李昭和:〈青川出土木牘文字簡考〉,《文物》1982年1月,頁24-27。
李裕民:〈我對侯馬盟書的看法〉,《考古》1937年第3期。
李 零:〈秦駰禱病玉版的研究〉,《國學研究》,第6卷,525。
李學勤:〈李學勤先生在「新出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會議閉幕式上的演講〉,《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學勤:〈秦玉牘索隱〉,《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頁41-45。
李學勤:〈戰國時代的秦國銅器〉,《文物》1957年第8期,頁。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1959年第9期,頁58-61。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頁50-54。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中)〉,《文物》1959年第8期,頁60-63。
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林 澐:〈釋古璽中從「朿」的兩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
林師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4分,1995年。
林師素清:〈郭店、上博緇衣簡之比較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2004年4月,上海大學出版社。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溫縣東周盟誓遺址一號坎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頁77-89。
邱德修:〈春秋〈子犯編鐘銘〉考釋〉,《第十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
柯佩君:〈讀〈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劄記 〉,《國文學報》第6期,頁195-210。new window
侯開嘉:〈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書法研究》2002年第4期,頁61-72。
施順生:〈古文字形體演變規律--「框廓、填實、線條化」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頁37-46。
胡小石:〈古文字變遷論〉,《胡小石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2年)。
唐 蘭:〈侯馬出土晉國趙家之盟載書新釋〉,《文物》1972年第8期。
殷偉仁:〈隸書之源非小篆〉,《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頁66。
高 明:〈侯馬載書盟書考〉,《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103-115。
張 峰:〈淺析侯馬盟書中的假借通用字〉,《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153-184。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考古學報》197 2年第1期。
郭沫若:〈侯馬盟書初探〉,《文物》1996年第2期。
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文物》1972年第3期,頁2-10。
陳 偉:〈《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頁30-34。
陳夢家:〈中國銅器概述〉,《海外中國銅器圖錄》(台北:台聯國風,1976年)。
陳夢家:〈東周盟誓與出土載書〉,《考古》1996年第5期。
陳 劍:〈上博竹書〈中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8日。
陳 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文物》2003年第5期。
彭 浩等人:〈包山楚簡文字的幾個特點〉,《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9-100。
程 峰:〈侯馬盟書與溫縣盟書〉,《殷都學刊》2002年第4期,頁46-49、112。
黃人二:〈上博藏簡《周易》為西漢古文經本子源流考〉,《中國經學》第一輯(桂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董芬芳:〈從侯馬、溫縣載書看春秋誓辭及誓約文化〉,《文化遺產》2008年第4期。
董 琨:〈古文字形體的發展規律〉,《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3年),頁253-256。
裘錫圭:〈以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學報》1974年第1期。
裘錫圭:〈新出土先秦古籍與古史傳說〉,《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臧克和:〈楷字漫談(一)〉,《中文自學指導》2008年第1期,頁12-18。
趙 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350-366。
趙蘭英:〈解讀戰國楚簡〉,《瞭望新聞週刊》第42期2000年10月。
劉 釗:〈談甲骨文中的「倒書」〉,《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55-59。
三、學位論文
于智博:《《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牛淑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研究概況及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牛新房:《《容成氏》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 瑜:《上博簡(二)《容成氏》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 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的研究及文字整理》(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 黎:《從上博簡《容成氏》說中國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統治形式》(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仲翊:《包山楚簡文字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史德新:《《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的文獻學研究》(重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曲 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江 瀚:《先秦儒家詩學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建偉:《戰國楚文字構件系統分析和《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文字考辨》(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李春利:《楚竹書《容成氏》中先秦史跡考》(: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師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
李曄琳:《楚簡所見儒家仁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杜春龍:《《孔子詩論》與漢四家《詩》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房瑞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與《詩經》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林師素清:《戰國文字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范玉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范知歐:《上博簡《孔子詩論》的作者及撰著時代研究》(聊城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徐 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研究概況與文字整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 敏:《《孔子家語》疑問句及相關語言問題考論》(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 鶯:《先秦儒家《詩》學述論》(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傳旭:《楚文字形體演變的現象與規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2004年)
許文獻:《楚文字聲首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許文獻:《戰國楚系多聲符字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許學仁:《先秦楚文字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許學仁:《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new window
郭蕾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 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陳 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月秋:《楚系文字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傅 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通假字淺析》(: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黃炎蓮:《上博楚簡《孔子詩論》所涉《詩經》篇目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黃師靜吟:《楚金文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楊嵬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異文的整理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甄 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仲)弓》集釋》(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 釗:《古文字構形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蔣 莉:《楚秦漢簡標點符號初探》(重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霍冬梅:《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音韻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韓 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易經》異文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譚中華:《《孔子詩論》編聯分章問題研究綜述》(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四、報章
施宣圓:〈上海戰國竹簡解密〉,《文匯報》2000年8月16日頭版。
張立行:〈戰國竹簡漂泊歸來獲新生〉,《文匯報》1999年1月6日第3版。
張立行:〈戰國竹簡露真容〉,《文匯報》1999年1月5日第1、3版。
陳燮君:〈先秦古籍的又一次重要發現〉,《中國文物報》2002年1月11日。
陳燮君:〈戰國楚竹書的文化震撼〉,《解放日報》2001年12月14日第8版。
鄭重:〈「上博」看楚簡〉,《文匯報》1999年1月14日第11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