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蘇軾及其書學
作者:趙太順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oh Tae-Soo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宋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蘇軾書法Su Shicalligraphybeforefamilyaf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4
蘇軾為人及其書法學問自成系統,在史學研究所方面較少人研究,尤其是以其仕宦生涯的分段來看蘇軾思想的變化對其書法的影響更是鮮少人做研究,因此,要全面認識和評價蘇軾書法的地位和成就,就不能不探討其書法受時代背景和自身努力以及人生遭遇對於個人創作的影響。本論文以「蘇軾及其書學」為題,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討蘇軾的書法學問及其創作,先是考查蘇軾個人的家學背景淵源;其次整理其書論;再者分析其作品之內容,並述及對韓國書法的影響;最後闡發其成就與價值。全文凡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相關文獻、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等步驟。
第二章「蘇軾的時代、生平與交遊」,凡分四節,第一節「時代背景」,分別從政治文化、社會經濟、帝王提倡文學思潮等背景,探討影響蘇軾書法尚意書風形成的外在客觀因素;第二節「蘇軾生平」,分別從蘇軾生平簡介、生平四階段來看蘇軾書法的變化。第三節「蘇軾家世」,分別從蘇軾家族、父母兄弟和家庭探討蘇軾之為人和家庭生活;第四節「交遊情況」,透過蘇軾交友的情形來認識蘇軾這個人,約略有歐陽修、陳希亮與其子陳慥、友人、佛門子弟、學生—蘇門六君子等。
第三章「蘇軾書學的師承」,凡分三節,探討蘇軾臨摹古人及「不踐古人」的精神,並述及所受前賢書法的影響,計有第一節「魏晉的書法」,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以及第二節「唐代的書法」,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顏真卿、柳公權;第三節「五代書法」楊凝式,以此探討蘇軾書法書風的形成。
第四章「蘇軾書學的思想淵源」,共分三節,介紹蘇軾書法中的哲學觀,包括有第一節儒家思想;第二節 佛禪思想、禮佛參禪的過程和佛禪書法;第三節道家思想,探討蘇軾安貧樂道的豁達思想與老莊思想的蛻變,綜合整理出蘇軾尚意書法所受到的儒、佛禪、道的影響。
第五章「蘇軾學書歷程」,本節研討蘇軾在受到貶謫時前後不同書風的變化,有第一節黃州以前─晉韻唐法,闡述東晉書風之影響、及早期之書作風格;第二節黃州時期心隨境遷的變化、及一變古法;第三節黃州以後至惠州時期成熟的韻味、書隨大小真行,皆有嫵媚可喜之處;第四節儋州以後介紹蘇軾晚年書風特色及其著作、第五節說明蘇軾對朝鮮之影響;第六節為書法作品賞析。
第六章「蘇軾之書論」,蘇軾並沒有完整的書論,因此就蘇軾在各文章、題跋中整理出蘇軾對書法的理論,包括有第一節說明人品「心正則筆正」的重要性、以及書如其人概念;第二節闡述讀書萬卷始通神的理念;第三節整理出書法備於正書;以及第四節 尚意書風的完形,說明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書出無意於佳乃佳爾的概念;第五節以蘇軾對於書法文房四寶的觀點,說明蘇軾對用筆、執筆及筆、墨、紙、硯的看法和運用;第六節提出蘇軾之戲墨觀,將蘇軾對尚意書風的意念提出其特點。
第七章「結論」,綜括研究成果,以呈現蘇軾書法理論及其尚意書風的創作研究成果與價值;並預擬蘇軾書法研究未來進一步的期望。
Su Shi (1037-1101) was a writer, poet, artist, calligrapher, and statesman of the Song Dynasty. He was a very unique individual with a distinctive style in calligraphy. Very few people have studied his calligraphy, especially how his professional career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his thoughts and philosophies on calligraphy.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and define Su Shi’s calligraphy in three parts. First, Su Shi’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fe is examined to understand the foundation for shaping his beliefs on calligraphy; second, Su Shi’s books and comments are sorted and analyzed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u Shi’s thoughts and beliefs; third, Su Shi’s calligraphic arts are studied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work to Korean calligraphy is discussed. Lastly, Su Shi’s achievements and values are illustrated.
Chapter 1, the preface,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is study, the scope of research, relevant references, goal, and methods utilized for research.
Chapter 2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amines the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state of Su Shi’s time and the literature style encouraged by the ruling government to explore the socio-cultural influence to his calligraphy. The second part reviews his life stages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his calligraphy influenced by his professional life.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s explain how his personal life shaped his work by discussing his family, parents and brothers, and how his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impacted his character and work.
Chapter 3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his principle of repeatedly re-creating past famous calligraphers’ work to develop one’s own style, and to illustrate their influence on his work. The first part is on the calligraphy of Wei of the Jin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alligraphy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third part is the calligraphy of the Wudai period. Chapter 4 introduces how Su Shi’s philosophy on his calligraphy was established and adapted from the exploration o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hapter 5 compares and discusses the shift of his calligraphic styl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iles. Chapter 6 examines how Su Shi applied his theory to his calligraphy. Lastly, Chapter 7 illustrates Su Shi’s theory behind his calligraphy, achievements and the values of his work, and proposes the next step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is research.
參考書目

壹、原始史料
周.韓非,《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
西漢‧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上海:上海書局,一九四七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一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九年。
東漢‧蔡邕著,黃簡編輯,《勸學篇》,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出版社,一
九七九年。
南朝齊‧王僧虔著,黃簡編輯,《筆意贊》,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南朝梁‧楊泉,《草書賦》,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上海: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八年。
南朝宋‧羊欣著,黃簡編輯《采古來能書人名》,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唐‧李世民,《王羲之傳論》,臺北: 藝文印書館,一九五六年。
唐‧杜甫,<八仙歌>,《杜甫詩集》,臺北:地球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唐‧孫過庭著,黃簡編輯,《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收於《叢書集成初編》,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八一年。
唐‧張懷瓘著,黃簡編輯,《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唐‧張懷瓘,《張懷瓘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唐‧釋慧洪,《石門文字禪》,收於《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五年。
唐‧蔡希綜著,黃簡編輯,《法書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敘>,《韓愈詩集》,臺北:錦繡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唐‧釋曉莹,《雲臥紀談》,續藏經乙編。
唐‧釋懷素,《自敘帖》,臺北:大陸書店,一九八九年。
唐‧釋懷璉,<禪林僧寶傳>,一八卷,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二年。
唐‧釋貫休,《懷素草書歌》,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後晉•陸機,《文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二○○卷,湖北第二次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
局,一九八六年。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一○○卷,收於《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
宋•王灼,《王灼集》,成都:巴蜀書社,二○○五年。
宋•王應麟,《玉海》,二○○卷,臺北:華聯出版社,一九六四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二○卷,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一九九六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七版。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一六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一○卷,成都:巴蜀書史,一九九三年。
宋•朱長文《墨池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
宋•朱熹,《晦庵題跋》,三卷,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一九六五年。
宋•朱熹《晦庵集》,一○○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宋•米芾,《書史》,收於《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
宋•米芾,《寶晉英光集》,九卷,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六年。
宋•何薳,《春諸紀聞》,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宋•李之儀,《姑溪題跋》,臺北:廣文書局,一九七一年。
宋•李昭玘,《樂靜集》,三六卷,收於《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五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二○○四年第二版,點校本。
宋•周密,《澄懷錄》,二卷,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五年。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三卷,板橋: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六年
宋•周煇,《清波雜誌》,一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逸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卷,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一卷,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七年。
宋•姜夔,《歷代詩人選集》,臺北:王記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宋•晁補之,《雞肋集》,一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宋‧徐度 ,《卻掃篇》,三卷,
宋‧秦觀,《淮海集》,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二○○二年。
宋•張文潛,《空江月明魚龍眠,月中孤鴻影翩翩》,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
宋•張方平,《樂全集》,四○卷,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宋•張耒撰、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六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
宋•張商英,《護法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宋•張紳《法書通釋》,二卷,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七三年。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十卷,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五年。
宋•曾鞏,《元豐類稿》,五○卷,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六年。
宋•費袞撰、嚴一萍選輯,《梁溪漫志》,西安:三秦出版社,二○○四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二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宋•黃庭堅,《山谷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宋•黃庭堅,《山谷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一三三卷,收於《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三卷,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一九六五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八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宋•董逌,《廣川書跋》,一○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
宋•劉克莊,《後村集‧蔡端明臨真草千字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宋•歐陽修,《文忠集‧跋茶錄》,一五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宋•歐陽修,《集古錄‧唐湖州石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宋•蔡襄,《端明集》,四○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一九六五年。
宋•薑夔,《續書譜》,臺北:王記書坊,一九八三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一六卷,臺北:正中書局,一九六九年。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一卷,《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出版社,一九六八年。
宋•蘇洵,《嘉祐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五年。
宋•蘇洵,《蘇洵集》,十二卷,北京:中國書店,二○○○年。
宋•蘇舜欽,《蘇學士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五年。
宋•蘇軾,《東坡志林》,五卷,北京:京華出版社,二○○○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六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宋•蘇軾,《蘇東坡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七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
宋•蘇軾,《蘇軾詩集》,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
宋•蘇軾,《蘇軾佚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
宋•蘇軾撰、郎曄注,《經進蘇軾文集事略》,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宋刊本。
宋•蘇過,《斜川集》,一○卷,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六年。
宋•蘇轍,《蘇轍集》,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
宋•蘇轍,《欒城後集》,二四卷,臺北:台灣中華書局,一九七一年。
宋•蘇轍,《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
宋•蘇籀,《欒城遺言》,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元‧陳繹曾等撰,《懷麓堂詩話》,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三年。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收於《四部叢刊集部》,一九七五年。
元‧脫脫,《宋史》,四九六卷,《二十五史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
元‧趙孟頫,《論宋十一家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一三年。
元‧趙孟頫,《趙孟頫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元‧鄭杓著,黃簡編輯,《衍極‧至朴篇》,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
明‧石濤,《石濤畫語錄》,臺北:聯貫出版社,一九七三年。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收於《四部叢刊集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
明‧李日華,<檇李遺書>,《紫桃軒雜綴》,三卷,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望云館本。
明‧李東陽,《李東陽集》,三卷,長沙:岳麓書社,一九八五年。
明‧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彙編》,上海:有正書局,一九三一年。
明‧盛時泰,《蒼潤軒碑跋‧宋蔡君謨真書有美堂記》,收於《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考證目錄題跋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 ,一九七九年。
明‧陳繼儒,《蘇門六君子文粹七十卷》,明崇禎刻本,香港: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一九八四年。
明‧項穆撰,《書法雅言‧中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奏議》,三五○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明•楊慎,《楊升庵集》,成都:天地出版社,二○○二年。
明‧董其昌,《容台別集》,四卷,臺北:中央圖書館,一九六八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明‧趙崡,《石墨鐫華》,八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
清‧王夫之,《宋論》,十五卷,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一年。
清‧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王國維,《史籀篇疏證.敘錄》,海甯王氏石印本,一九二七年。
清‧王澍,《虛舟題跋》,十卷,收於《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六八年。
清‧包世臣著,《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一九九○年。
清‧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清‧周星蓮著,黃簡編輯,《臨池管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清‧孫承澤撰:《庚子消夏記‧顏真卿家廟碑》,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
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二二卷,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六年。
清•翁方綱,《唐碑選目》,臺北:學海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清•翁方綱,《復初齊文集》,三十五卷,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一九七三年。
清•翁方綱,《蘇齋題跋》,臺北:學海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清•屠隆,《紙墨筆硯箋》,板橋:藝文印書館,一九七五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二年。
清•梁廷柟,《東坡事類》,二二卷,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八一年。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書局,一九九一年。
清•楊守敬,《平碑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八年。
清•楊賓,《大瓢偶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清•萬經,《分隸偶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一九九四年。
清•葉昌熾,《語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七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六四年。
清•錢大昕,《錢大昕集》,上海: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清•錢泳著,黃簡編輯,《書學》,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出版社,一九七
九年。
清•錢謙益,《牧齋文集》,<讀蘇長公文>,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
撰人不詳 (清)錢熙祚校刊 嚴一萍選輯,《愛日齋叢鈔》,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年。
《十三經注疏》,明崇禎三年毛氏汲古閣刊本,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三年。
孔凡禮點校,《蘇軾年譜》,四○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
周雷編,《秦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二○○一年。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六年。

貳、一般論著

一、中文
(一)專書
于鳳著、曹齊彙編,《中國歷代畫家大觀.宋元》,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8月。
水賚佑編,《黃庭堅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12月。
王水照,《蘇軾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
王壯為,《書法叢談》,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汪砢玉,《珊瑚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6月。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0年7月。
石峻,《書畫論稿》,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田浩編,楊立華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妓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8月。
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書局,1991年10月。
宇野雪村,《中國書法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9月,頁23。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朱瑞熙,《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朱靖華,《蘇軾論.蘇軾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真正完成者》,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
朱漢民,《原道訓》,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
吳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1月。

沈津,《翁方綱年譜》,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8月。
沈語冰,《歷代名帖風格賞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
沃興華,《中國書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肖燕翼,《書法鑑識》,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呂總,《續書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周鳳五,《書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0月。
季伏昆編著,《中國書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12月。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天律:天律人民出版社,1996年。
林語堂,《蘇東坡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
邱少華,《唐宋名家叢書》,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月。
金國永,《蘇轍》,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金開誠 、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侯鏡昶,《書學論集》,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姜小東,《中國美學家評傳》,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
洪本健編,《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姚淦銘 ,《 漢字與書法文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胡小石,《書藝略論》,《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
徐書城,《宋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12月。
馬子雲等著,《碑帖鍳定》,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馬宗霍,《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4月。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81年12月。
張金濤、常林瑞 纂輯,《中國歷代文書》,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9月。
曹樹銘 ,《蘇東坡詞》,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沫若主編,《曱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5月。
陳士強,《佛典精制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中浙,《蘇軾書畫藝術與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臺北:科學出版社,1959年。
陳振濂,《書法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11月。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臺北:蕙風堂,1997年。
陳雲君,《中國書法史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11月。
楊敦禮,《宋四家新探》,臺北:生韻出版社,1995年12月。
詹鄞鑫,《漢字說略》,臺北:洪葉文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董作賓,《平盧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態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99年。
趙冷月,《十大書法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趙建文,《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
趙權利,《中國書法家全集—蘇軾》,河北:石家莊,2002年。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1月。
劉正成,《劉正成書法文集》,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年。
劉正成撰,《中國書法全集》,第33、34冊,〈蘇軾二>,北京:榮寶齋出版,1991年10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92年12月。
劉敦愿,《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臺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
劉詩,《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5月。
劉維崇,《黃庭堅評傳》,臺北:臺灣國立編譯館,1981年3月。
劉墨,《宋元書札手稿系列》,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年。
歐陽中石等著,《書法天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佛學出版社,2000年9月。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蔡崇名,《宋四家書法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0月。
鄭峰明,《米芾書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年。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5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臺北:復興書局,1977年。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5月。
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4月。
羅琳,《中國書法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2月。
羅聯添,《雜論唐代古文運動》,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饒學剛 ,《蘇東坡在黃州》,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5月。
譚錦家,《山谷詞校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7月。
龔延明編著,《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4月。

(二)期刊論文
于大成,<米芾的書法與書跡>,《幼獅月刊》,臺北:1974年,第四十卷,第4期。
于大成:<書史概述>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2年,第五卷,第3期。
江兆申,<蘇東坡寒食帖>,《故宮文物月刊》1990年4月,第八卷,第1期。new window
江惜美,<析論蘇軾詩中的思想 >,《千古風流─蘇軾逝世 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5月。
何忠禮,〈兩宋登科人數考索〉,《宋史研究集刊》,第二集,杭州:1988年。
何傳馨,<蘇軾次辯才和尚韻詩與書法>,《故宮文物月刊》,2006年6月,第279卷。new window
何傳馨,<赤壁遺言:蘇軾書前赤壁賦>,《故宮文物月刊》,2006年12月,第285卷。new window
宋晞,<宋代考古學初論>,收錄於《宋史研究論叢》第三輯,臺北:中國文化
大學出版部,1988年。
李哲先,<時代書風淺議>,《書法》,1992年2月,第83期。
杜忠誥,< 從睡虎地秦簡看「八分」> , 《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周虎
林,<古金書藝二論:金文中小點的演化>,《第三屆金石書畫學術研討會》,高雄:1997年。
張志攀,<唐宋古文八大家書法評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第29卷。
莊耀郎,<蘇軾的美學試論>,《淡江史學》,1999年6月,第十期。new window
郭宗南,《蘇轍詞論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陳振濂,<環肥燕瘦誰敢憎>,《書譜》,62期,1985年,第一期。
陳欽忠,<北宋尚文氛圍中書風尚意的內涵>,《一九九五年書法論文選集》,臺北:蕙風堂,1996年1月。
陳新雄,《東披詞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9月。
傅申,<天下第一蘇東坡─寒食帖>,《故宮文物》,1984年10月,第19期。new window
無名氏,<愛日齋叢鈔>,卷五,《書譜》,香港,1985年1月,第1期。
黃光男,<書法質量美之研究>,卷十,《故宮文物月刊》,第6期,1992年9月。new window
楊雅惠,<論宋人「意造無法」的生成觀>,《中華書道研究》,1993年11月,第1期。
劉瑩,<悠遊於意與法之間─論蘇東坡的書法美學觀>,《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5月。
盧廷清,<寒食帖與蘇軾黃州早期書法>,《故宮文物》,月刊161期,1996年8月。new window
謝武雄,<三蘇學養之關連性>,《臺中師專學報》,1981年6月,第10期。

二、韓文
(一)專書

任昌淳,《秋史金正喜》,首爾:中央日報出版部,1985年2月。

金正喜,《阮堂先生全集》,首爾:新誠文化史,1972年9月。

俞弘濬,《阮堂評傳》,首爾:學古齊出版,1991年2月。

崔完秀,(《金正喜集》,首爾:玄岩社1976年12月。

三、日文
(一)專書
西林昭一,《翁方綱的書學》,<蘇齋筆記譯註>,京都:柳原書店,1996年3月。

(二)論文
大野修作,<蘇軾集>,《中國法書選》,東京:二玄社,第四十六卷,1988年
1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