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康有為書畫理論的現代轉型
作者:江雅慧
作者(外文):Ya-HuiChi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朝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萬木草堂藏畫目》形學畫學Kang You-weiGuang Yi Zhou Shuang JiWanmu Caotang Canguha Mutheory of paintingthe philosophy of the for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摘要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是晚清極為重要的一部書法理論專著,其重要意義在於提出「尊碑抑帖」的概念,開創碑學新流派。而碑與帖是從書寫媒材角度所做的區分,難以看出其背後的哲學或美學思想。在碑學命題之下,康有為在〈原書第一〉、〈綴法第二十七〉都明確提出「蓋書,形學也」的主張。「形學」的概念,突破了中國古典書法理論「書也者,心學也」或「書如其人」等傳統觀念。也與康有為畫論《萬木草堂藏畫目》中崇尚「寫實」,貶抑「寫意」的理念相呼應。書法層面,本文以康有為「形學」論作為其書學理論基礎;「碑學」作為理論實踐,探討康有為與中國書法的近代化。
《萬木草堂藏畫目》雖為藏畫目錄,但其中的論述集中表述了康有為的畫論,他所提出的「中國畫學衰落」論在民初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書中論述了系統的繪畫哲學、繪畫史觀、學習繪畫的方法,更提出了具體改良中國畫的方針。他主張其一,吸取西方畫學之長處,開創中國畫學新局面。其二,復古,就是師法院體畫。使中國畫的發展呈現嶄新的局面。
研究者探討康有為的美學觀點,通常以《廣藝舟雙楫》為主要文本,或者以《萬木草堂藏畫目》為主要研究對象。然而,書法藝術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是國外所沒有的,其改革方向僅在於復古以更新。《萬木草堂藏畫目》探討的畫論,則能更清楚的看出康有為藝術革新的方式,一方面為復古,再者為吸取西方畫學,本文結合書畫二者的研究,更能清楚呈現康有為藝術改革的方向。
SUMMARY
The main two texts of this study are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and Wanmu Caotang Canguha Mu. Both are Kang You-wei’s the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e 19th century was a turning point in Chinese society when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landed.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face the problem of transformation. Kang You-wei who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to a modern style. At the calligraphy level, Kang You-wei make ‘‘the philosophy of the form’’ as a theoretical basis;and the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as practice. At the painting level, he proposed ‘‘Theories of Chinese Artistic Decline’’ at first, and caused a great respons. Moreover, he put forward specific ways to improve Chinese painting. One of them is learning the strengths of Western painting;the other is to restor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lassic academic painting. Systematic philosophy of painting, history of painting, techniques of painting, prompting new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Thus, Kang You-wei is regarded as a pioneer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cholars often choose one of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or Wanmu Caotang Canguha Mu as a research object. However, calligraphy is an unique form of art in China which is not available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ts direction of reform lies only in retro to update. The theory of painting that Wanmu Caotang Canguha Mu proposes can be mor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way of his artistic innovation, On the one hand is retro, the other hand is to learn the strengths of Western chemistry.This thesis combines both, Look forward to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Kang You-wei’s direction of the art reform.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61冊) (臺北:世界書局,1988.05)。
《四部集要 子部 筆記小說大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北京:中國書店,2004.03)。
《芥子園畫譜全集.人物屋宇譜》(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6.11)。
《宣和書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尹文:《尹文子》(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米芾:《寶晉英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西川寧,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書畫集成》(4) (東京都:汲古書院,昭和51,1976)
汪道昆:《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 集部》卷17,1347冊(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2002年)。
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下)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10)。
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07)。
孫鑛:《書畫跋跋》(上海:大東書局,1971.05)。
馬宗霍:《書林藻鑒》(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馬宗霍:《書林藻鑒》(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康有為:《萬木草堂詩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康有為著,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二十二) (臺北:宏業書局,1976.09)。
康有為著,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十五) (臺北:宏業書局,1976年)。
康有為著,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康有為撰,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康有為撰,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04)。
康有為撰,姜義華編校:《康有為全集》(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
張丑:《清河書畫舫》(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05)。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許嘉璐主編,倪其心分史主編《宋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發行,2004年)。
傅山:《霜紅龕集》(臺北:漢京文化,1971年)。
揚雄:《法言》(臺北:中華書局,1983)。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08)。
劉熙載:《藝概・書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錢泳:《履園叢話》,《四部集要 子部 筆記小說大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下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蘇軾著,王文誥輯註:《蘇軾詩集》(臺北:莊嚴出版社,1980年)。
蘇軾著,屠友祥校注:《東坡題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二、專書
[英]克萊夫.貝爾著,周金環,馬鍾元譯:《藝術》(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10)。
[意]斯特凡諾・祖菲著,王斌譯:《圖解歐洲藝術史》(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10)。
[瑞士]H・沃爾夫林著,潘耀昌譯:《藝術風格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08)。
[德]沃林格著,王才勇譯:《抽象與移情》(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09)。
《太上老君實錄》(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
《芥子園畫譜全集》(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6.11)。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下) (臺北:自由出版社,1987.10)。
Aida Yuen Wong(阮圓):The Other Kang Youwei - calligrapher, art activist, and aesthetic reformer in modern China, Brill Academic Pub, 2016
丁鳳麟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 (臺北:華正書局,1984.10)。
中國文庫.第五輯編輯委員會編,康有為著:《萬木草堂論藝》(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09)
卞孝萱、唐文權:《民國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
天主教輔仁大學主編:《郎世寧之藝術-宗教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04)。
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05)。
神田喜一郎等著,洪惟仁譯:《書道全集》第十三卷 清Ⅰ(臺北:大陸書店,1998.02)。
日比野丈夫等著,洪惟仁譯:《書道全集》第十四卷 清II (臺北:大陸書店,1998.02)。
王伯敏等主编《書學集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壯為:《書法叢談》(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委會,1982年)。
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03)。
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05)。
朱興華、魏清河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康有為》(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12)。
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07)。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臺北:時報文化,1985)。
吳甲豐:《對西方藝術的再認識》(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
吳曉明編著:《民國畫論精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01)。
李來源、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李雲光編:《南海康先生法書》(臺北:明謙有限公司,1985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 民初之部1912至1949》(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0)。
沈培新:《徐悲鴻作品解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03)。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谷流、彭飛編著:《林風眠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10)。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09)。
邵琦、孫海燕編:《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07)。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下)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10)。
俞劍方:《中國繪畫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03)。
俞劍華著,周積寅導讀:《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6.08)。
范國強:《尊碑-康有為書法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02)。
范景中主編,傅新生、李本正翻譯:《美術史的形狀(Ⅰ)-從瓦薩里到20世紀20年代》(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3.03)。
唐文權:《民國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
夏曉虹編:《追憶康有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9.04)。
孫洵編著:《民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建融:《當代十人畫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12)。
徐悲鴻著,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上冊) (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12)。
徐悲鴻著,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下冊) (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12)。
袁志煌、陳祖恩編著:《劉海粟年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03)。
貢布里希著,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藝術與錯覺》(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06)。
馬洪林:《康有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06)。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05)。
啟功:《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05)。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05)。
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08)。
康有為:《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康有為全集》(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康有為著,祝嘉疏證:《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04)。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康有為著,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十五) (臺北:宏業書局,1976年)。
康有為著,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上) (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張林杰:《康有為與康門弟子》(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07)。
曹建:《晚清帖學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0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新穎:《康有為書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8)。
陳振濂主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10)。
陳輔國主編:《諸家中國美術史著選匯》(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2)。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彭興林:《中國經典繪畫美學》(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10)。
揚雄:《法言》(臺北:中華書局,1983)。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04)。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04)。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04)。
馮曉:《中西藝術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08)。
黃專、嚴善錞:《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12)。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9) (臺北:藝文出版社,1975年)。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12) (臺北:藝文出版社,1985年)。
溫蒂.貝克特修女(Sister Wendy Beckett)著,李惠珍,連惠幸翻譯:《繪畫的故事-悠遊西洋繪畫史》(臺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8.04)。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01)。
葉子:《中國歷代書法家圖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1)。
葉子:《中國歷代畫家簡明圖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8)。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著,鄭福潔譯:《達文西的筆記本:繪畫是怎麼回事》(臺北:網路與書出版,2007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03)。
趙一新:《康有為書法藝術解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06)。
趙剛譯,本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著:《從理學到樸學・金石學對清代書法的衝擊》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年)。
劉奇俊:《中國歷代畫派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03)。
劉恒:《中國書法理論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海粟:《劉海粟畫語》(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02)。
劉濤:《書法談叢》(北京:中華書局,2001.12)。
劉濤:《書法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09)。
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鄧福星主編,陳池瑜著:《中國現代美術學史》(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03)。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6.10)。
盧輔聖:《中國文人畫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5.09)。
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12)。
蕭公權:《康有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邁克爾.蘇立文著,陳衛河、錢崗南譯:《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叢文俊:《書法史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06)。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7卷》(臺北:正大印書館,1997.09)。
三、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20世紀中國藝術史文集編委會編:《藝術的歷史與真實:20世紀中國藝術史的若干課題研究(1900-1949)》(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
內藤湖南:〈南畫小論-論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民國畫論精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01)。
王非:〈康有為《萬木草堂所藏中國畫目》的追蹤與研究〉,《西北美術》(2014
年第3 期)。
王昶:《金石萃編・卷二十七〈司馬元興墓誌〉》,《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
王澄:〈淺析康有為的書法藝術〉,李雲光編:《南海康先生法書》(臺北:明謙有限公司,1985年)。
王興國:〈從與顏真卿之比較看鄧石如的價值〉,《藝術研究》(2001年,第17卷)。
王傳善,力之:〈將藝術還歸藝術-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書學思想探析之一〉,《欽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7年10月)。
王世霖:〈康有為『異態』說與碑學書法形式美學基礎構建〉,《中國書法.書學》(2017年,第11期,總第318期)。
毛巍蓉:〈近代工藝設計教育發展述略〉,《新美術》(第6期總第29卷,2008年)。
方薰:《山靜居畫論》,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12 三集第三輯(臺北:藝文出版社,1985年)。
石開:〈康書鑑賞〉,《東方藝術.書法》(2007.04,總第32期)。
甘中流:〈從「心學」到「形學」:康有為的書學與古典書法理論重心的轉變〉
2000.10第3 期)。
江瀅河:〈合中西為大家-康有為的國畫變革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第41卷)。
吳仁安:〈明代江南社會風尚初探〉,《社會科學家》(1897年2期)。
呂澂:〈美術革命〉,原刊於《新青年》雜誌(1918年1月15日,第6卷第1號)。
李以超:〈清代『形學』問題的爭論對漢碑觀念的影響〉,《書法》月刊(2012年11月,總278期)。
周牧:〈留歐畫家金城的畫論、實踐及啟示〉(東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2013.03)。
松本筑峰著、宋曉理譯:〈破體書道史概論-跋《破體書道史・中國篇》〉,《美苑》(1993年04期)。
范景中、高昕丹編選:《風格與觀念: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10)。
孫紹軼、盧柏樵:〈試論大藝術〉,《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孫學峰:〈『形學』與晚清以來書法觀念的轉變〉,《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4月12日)。
商承祚:〈我在學習書法過程中的一點體會〉,《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
張建偉:〈管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畫的現代轉型〉,《美與時代》(2009年第11期)。
張函:〈清代學風影響下的清代畫學〉,《大舞臺》(2015年第10期)。
陳傳席:〈析論徐悲鴻的藝術〉,《徐悲鴻繪畫全集》(第一卷)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03)。
惠藍:〈傳統「書」、「畫」關係新解-論中國畫對書法的影響〉,《東南文化》(1997年第3期總第117期)。
華人德:〈評碑學與帖學〉,《碑帖的鑑定與考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年)。
黃惇:〈當代中國書壇格局的形成與由來〉,《2011《漢字藝術節》兩岸當代書法》
(新知 三聯書店,2009.04)。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二期)。
楊瑞松:〈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國立政治大
學歷史學報23期》,2005。
劉向岩:〈中國繪畫之文人畫的歷史演進及藝術特徵〉,《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
22卷第4 期,2006.08)。
劉海粟:〈憶康有為先生〉,夏曉虹編:《追憶康有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9.04)。
劉曉路:〈芬諾洛薩熱愛的東方藝術-從〈美術真說〉到〈東洋美術史綱〉〉,《世界美術中的中國與日本美術》(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12)。
蔡顯良:〈「康體」書法及其成因〉,(《中國書畫・史論評》,2011年07期)。
薛帥杰:〈北碑書法創作與審美論〉(《中國書法》,2013.05)。
錢超:〈論康有為晚年書學思想的轉變及其原因〉,《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17年8月)。
鍾叔河:〈尋找真理的康有為〉,《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09)。
四、學位論文
王友貴:《清代北碑書學觀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06)。
王民德:《晚清碑學思潮研究(1814-1911)》(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08)。
代娜:《康有為美學思想研究》(西南大學美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伍永忠:《康有為美學思想研究》(武漢大學美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04)。
余美玲:《康有為書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11)。
吳佳靜:《民初「畫學衰落」論述的產生與變遷-以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為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理論組碩士學位論文,105.02)。
李以超:《清代書學中的漢碑研究》(復旦大學文物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05)。
李建寧:《康有為書法思想與藝術實踐的錯位》(山東大學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09)。
李雪莉:《談康有為《廣義舟雙楫》的書法批評觀》(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04)。
周勛君:《清代書法批評中對形質的描述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06)。
尚可:《中外繪畫融合論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04)。
邵敏智:《清代書法理論之碑學審美意識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理論與創作博士學位論文,2010.06) 。
施錡:《形似與非形似:西方人視角中的中國古代繪畫》(上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06)。
袁學軍:《《芥子園畫傳》中的山水畫法式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馬新宇:《清代碑學批評-以《廣藝舟雙楫》為中心》, (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06)。
高萍:《神遇與迹化-中國畫的筆墨程式研究》(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03)。
崔陸峰:《「書如其人」思想的歷史發展及意義研究》(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張建華:《康有為與古典書法美學終結》(河南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
張學峰:《雙峰并峙 兩種景觀《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比較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9)。
梅波:《文人畫的正宗觀-董其昌的畫學思想及其影響》(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莊千慧:《心慕與手追-中古時期王羲之書法接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07)。
陳翠:《康有為書論與書藝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05)。
單昆軍:《民國時期對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批評》(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05)。
賀娟:《董其昌的南北宗論語明清時期文人畫發展的關係》(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03) 。
馮水卿:《康有為書學思想批評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03)。
黃克:《清代碑學中的古法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楊疾超:《古代書法批評模式》(華中師範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論文,2008.05)。
楊瑒:《民國畫壇三傑中西融合美術教育管理理念探究》(西安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學位論文,2017.05)。
褚慶立:《轉型與守護-鄭武昌《中國畫學全史》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05)。
劉兆彬:《康有為書法思想美學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6)。
蔡欣郿:《歐陽詢碑刻俗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06)。
魏國強:《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下的美術思想演變研究(1840-1949)》(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17.06)。

五、法書、圖錄
〈北魏 石門銘〉,《書跡名品叢刊》30 (東京:二玄社,1960.02)。
〈晉 爨寶子碑.宋 爨龍顏碑〉,《書跡名品叢刊》29 (東京:二玄社,1960.02)。
〈敬顯儁剎前銘〉,〈東魏 敬使君碑〉,《書跡名品叢刊》75(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61.12)。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徐悲鴻》(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3.11)。
《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北京:中國書店,2004.03)。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第2卷 五代宋遼金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06)。
日比野丈夫等著,洪惟仁譯:《書道全集 第十四卷 清II》(臺北:大陸書店,1998.02)。
西川寧,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書畫集成》4 (東京都:汲古書院,昭和51,1976)。
西川寧,神田喜一郎監修:〈梁.貝義淵 蕭憺碑〉,《書跡名品叢刊》177 (東京:二玄社,1972.08)。
李雲光編:《南海康先生法書》(臺北:明謙有限公司,1985年)。
林風眠:《林風眠畫集》(上) (北京:北京工藝出版社,2005.09)。
林風眠:《林風眠畫集》(下) (北京:北京工藝出版社,2005.09)。
林淑心,高玉珍主編:《徐悲鴻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4.06)。
范國強:《尊碑-康有為書法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02)。
神田喜一郎、西川寧監修:〈清趙之謙 吳鎮詩〉,《書跡名品叢刊》148 (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9.12)。
神田喜一郎、西川寧監修:〈鄧完白 張子東銘〉,《書跡名品叢刊》152(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8.11)。
劉建平發行:《郎世寧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03)。
劉海粟:《劉海粟畫集》(上) (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6.01)。
劉海粟:《劉海粟畫集》(下) (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6.01)。
六、網路資源
中國美術網:http://www.meishu.com/baike/1/d/2805.html。2017/8/3
中國美術網:http://www.meishu.com/baike/1/d/2805.html。2017/8/3。
今日讀:http://www.jinridu.com/archives/8161。2017/8/1
北京文藝網:http://www.artsbj.com/Html/art/jddd/3585087817.html 2018/6/17。
北京故宮:http://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0317.html 2018/6/16。
正一藝術:http://www.zyzw.com/lfgh/lfgh126.htm 2018/5/15。
朱岱林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 2017/9/18。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 2018/5/9。
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 2018/5/17。
書法空間:http://www.9610.com/weijin/shimen.htm 2017/10/16。
國家圖書館金石拓片資料庫:http://www.ncl.edu.tw/ 2017/10/21。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1488.htm 2018/5/10。
雅昌藝術網: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00169403 2017/2/13。
嘉德春拍:http://icms.artfoxlive.com/article.php?id=5042 2018/6/6。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painting.npm.gov.tw/
2018/6/1
遼寧省博物館:http://www.lnmuseum.com.cn/huxing/show.asp?ID=71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