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晉士人玄佛道思想與文化
作者:陳慶元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文津
集叢:博士文庫;儒林選萃. 46
ISBN:9789576689840
主題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哲學宗教哲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5
期刊論文
1.王曉毅(2001)。論東晉清談的積極意義。史學月刊,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葆玹(19951100)。魏晉玄學與情感主義倫理學說。哲學與文化,22(11)=258,1034-10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田永勝(1999)。論《列子注》與張湛思想。哲學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昌武(20020700)。六朝僧人的文學成就。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237+239-2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達(1997)。張湛《列子注》與《列子》在義理上的矛盾。北方工業大學學報,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世宗(20060300)。游藝學應用模式初探:以博弈遊戲的功能性分析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類,19(1),99-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建麗(2002)。試論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道佛階段。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萬民(1998)。陶淵明的人生觀和玄學人生觀。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葛兆光(2003)。為什麼是思想史-「中國哲學」問題再思。江漢論壇,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啟明(20000300)。文化、文明與文化史--一個歷史學角度的定義探尋。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6,29-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黎志添(19990300)。《抱朴子內篇》的歷史意義: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清華學報,29(1),35-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麗真(20011200)。張湛「貴虛」論及其與玄佛思想之交涉。臺大中文學報,15,6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萊特、張端穗(19820500)。研究中國思想的方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5),1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大興(20010300)。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學、莊學與反莊學的互動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269-3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運好(20001200)。魏晉士風與詩風的嬗變趨向。中文學報,6,87-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沈約(1975)。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翼明(2004)。魏晉文學與玄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君毅(1974)。中國哲學原論。香港:新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益(2006)。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蜂屋邦夫、雋雪豔、陳捷(2000)。道家思想與佛教。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壽(1974)。三國志。臺北:樂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eedham, Joseph、陳立夫(1990)。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ernet, Jacques、耿昇(2005)。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順智(2004)。東晉玄言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99)。佛光大藏經:般若藏。大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晏、陸德明、邢昺(2001)。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范甯、陸德明、楊士勛(2001)。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懷璀(1986)。書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陸羽(1986)。茶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陸國強(1996)。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葛洪、楊明照(1997)。抱朴子外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翼(1962)。廿二史劄記。臺北市: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寶唱(1998)。比丘尼傳。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任繼愈(1998)。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雲波(2001)。圍棋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錫蓉(2004)。佛經與中國哲學的雙向建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呂錫琛(2002)。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祥林(2004)。顧愷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宗白華(1993)。美學的散步I。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姚大中(1976)。南方的奮起。基隆:自行出版。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胡孚琛(1995)。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胡郁青(2006)。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唐翼明(199109)。古典今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復觀(2005)。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袁行霈(1998)。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青(200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道貴(2002)。東晉詩歌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連鎮標(2002)。郭撲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勞榦(1991)。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葛兆光(1997)。葛兆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葛兆光(1991)。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運好(2005)。魏晉哲學與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躍進(2005)。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錢穆(2003)。國史新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1976)。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魯迅、容肇祖、湯用彤(1995)。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鮑吾剛、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2006)。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延壽、楊家駱(1976)。新校本南史。臺北巿: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魏徵(1975)。隋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莊周、郭慶藩(1989)。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魏承思(1999)。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蕭子顯(1975)。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胡國瑞(2004)。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澤厚(1991)。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Storey, John、李根芳、周素鳳(2005)。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梁漱溟(1996)。中國文化要義。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方立天(1997)。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國立編譯館(2001)。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錢穆(1995)。國史大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勰(198604)。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張可禮(2001)。東晉文藝綜合硏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寧稼雨(2003)。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羅伯特‧鮑柯克、肯尼思‧湯普森、龔方震、陳耀庭(1992)。宗教與意識形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孫昌武(1991)。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僧祐。弘明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杜佑、王文錦(2003)。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侯外廬(1992)。中國思想通史(卷五):中國早期啓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唐君毅(1989)。中國哲學原論。中國哲學原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唐長孺(2002)。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釋慧皎、湯用彤、湯一玄(1997)。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王夫之、丁福保(1988)。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王國瓔(199607)。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黃明誠(2005)。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Alexander, Jeffrey C.、Seidman, Steven、吳潛誠(2005)。文化與社會。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張彥遠(1986)。歷代名畫記。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劉師培、陳引馳(1997)。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熊秉明(2002)。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市:雄獅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伊同(1978)。五朝門第:附高門權門世系婚姻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李鼎祚(1970)。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劉義慶(1969)。世說新語。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葛兆光(1999)。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田餘慶(1989)。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楊蔭瀏(1987)。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中村元、林太、馬小鶴(1990)。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唐君毅(2005)。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陶淵明、袁行霈(200508)。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房玄齡(1998)。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Balazs, Etienne、黃沫(1992)。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臺北:久大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湯用彤(199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道宣(1975)。廣弘明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任繼愈(1997)。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湯一介(1999)。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歐陽詢(1974)。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Zürcher, Erik、李四龍、裴勇(2003)。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楊勇(199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康中乾(2003)。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方立天(2006)。魏晉南北朝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歐陽修、宋祁(1976)。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丁耘(2006)。什麼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關劍平(2001)。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湯一介(2006)。魏晉玄學論講義。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牟鍾鑒(1995)。中國宗教與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逯欽立、吳云(1984)。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葛兆光(2004)。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劉濤(2006)。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周大興(2004)。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唐長孺(1982)。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呂大吉(1993)。宗教學通論。臺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王應麟(1986)。玉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牟宗三(1991)。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王仲犖(1992)。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戴康生、彭耀(2000)。宗教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卿希泰(1997)。中國道教史。中華道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陳長琦(1992)。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周一良(1997)。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高敏(2005)。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許倬雲(1988)。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胡大雷(2007)。玄言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葛洪、王明(2002)。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萬繩楠(1995)。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余敦康(2004)。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李建中、高華平(2003)。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趙輝(1996)。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蘇紹興(1993)。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余英時(1993)。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盧國龍(2007)。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趙翼(1975)。陔餘叢考。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高木森(20040000)。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呂澂(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劉熙載、王國安(1985)。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嚴可均(199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毛漢光(19880000)。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劉仲宇(2003)。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洪順隆(1985)。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曹道衡(1986)。中古文學史論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景蜀慧(1991)。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唐翼明(19920000)。魏晉清談。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陳順智(1993)。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錢志熙(1993)。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羅宗強(1996)。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1998)。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徐公持(1999)。魏晉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李文初(2000)。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何文煥(1992)。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余英時(20070000)。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葛兆光(2003)。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高敏(1996)。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區結成(1987)。慧遠。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干寶、汪紹楹(1982)。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逯欽立(198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祁小春(2007)。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石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李昉(1959)。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楊伯峻、列子(1996)。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朱越利、馮佐哲(1992)。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牟宗三(1990)。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徐復觀(1992)。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許抗生(1995)。魏晉思想史。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湯一介(199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中村元、余萬居(1984)。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羅宏曾(1989)。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劉義慶、劉孝標、楊勇(2000)。世說新語校箋。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釋僧祐、蘇晉仁、蕭鏈子(2003)。出三藏記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劉義慶、劉孝標、徐震堮(1989)。世說新語校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陳啟雲(2001)。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葛兆光(2005)。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毛公、鄭玄、孔穎達、周何、國立編譯館(2001)。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劉昫(1976)。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唐君毅(1994)。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胡大雷(2003)。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