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五大以後中國大陸省級機構改革之研究--以江蘇省為例
作者:宋紀均
作者(外文):Ji-Jun Su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政文
周繼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省級機構改革行政體制改革職能轉變provincial institutional reformgovernment structural reform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orga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十五大以後中國大陸省級機構改革之研究—以江蘇省機構改革為例
中文摘要
自1978年中共11屆三中全會至今,改革開放已逾卅年,中國大陸面臨急遽的社會政經轉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機構改革也隨著政經環境的轉變而不斷推進。尤其是面對如此重大的轉型,改革就像處於十字路口,各級地方政府莫不戒慎恐懼,深怕稍有差池便跌落萬丈深淵。因此,如何因應改革,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
中國大陸被視為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江蘇省則是這個國家的一個先行省分,本文的研究以江蘇省為主要對象,正是基於其經濟發展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中國大陸所處的關鍵地位。
筆者於研究所時期開始接觸中國大陸研究的領域,關注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的各項政經社轉型發展,特別注意經濟體制改革與行政管理體制發展的互動關係以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在1997年十五大以後,從中央到地方開始一系列的機構改革便成為筆者關注的焦點。
一般學者大都是將研究的焦點放在國務院的機構改革,反而忽略了地方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作用及其運作,事實上地方政府直接面對基層群眾,其作為對民眾的影響更是深遠。此外,地方政府對於機構改革的態度及其確立的行政改革目標,相對於中央政府而言更為複雜。因為,處於承上啟下關鍵地位的地方政府既要面對中央政府或上級政府,又要面對下級或基層政府的雙重關係,所以地方政府的改革目標從整體角度來看,都要比中央政府複雜得許多。因此,研究省級機構改革可更為全面地掌握「機構改革」概念體系的實踐狀況。相對於國務院機構改革,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的範圍更大、所牽涉人員更多、單位更廣,因此,難度也更大,研究省級機構改革,有其一定的意義。以省級機構改革作為基礎,或是分析單位(unit of analysis)來驗證「機構改革」的體系、概念的實際運作,有其一定的意義。
本文首先對中國大陸省級政府的發展沿革及東、西方關於政府機構改革的理論進行梳理、總結,然後著重探討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省級機構改革,並以江蘇省政府機構改革為實證研究對象,並據此研究成果進一步檢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本文回顧中國大陸建政以來的歷次改革,其中改革幅度最大、成效最顯著的是98政府機構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提出政企分開以及精簡機構與人員的目標,而轉變政府職能為其重點。本文對國務院與省級機構改革的背景、內容及效果進行分析,然後通過對江蘇省政府機構改革的實證研究,深入探討省級政府改革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會遇到的具體問題及相應對策。
經由本論文研究發現,中共建政伊始,重點對國務院進行改革,沒有深入到對省級地方政府機構進行改革。93改革雖有涉及到省級政府機構改革,但成效不大。98改革,中央加大對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的力度,專門制定針對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地方政府改革過程中,因地制宜,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心,基本實現改革的既定目標。經過對江蘇省政府機構改革的研究,並深入研究蘇南、蘇北地區的機構改革,發現蘇南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政府轉變職能,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對市場不過分干預,使蘇南的鄉鎮企業充滿活力。而蘇北地區由於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影響,經濟水準低,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調動整個江蘇的力量帶動蘇北經濟增長。
而且,本文在第五章將同時期的江蘇省政府機構改革與我國台灣省政府「精省工程」作一對比,發現我國在此時期所推動的「精省工程」將省政府組織「虛級化」,有其自身特殊政經社環境背景的需要,同樣的江蘇省的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為因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強化省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也是為了回應自身的改革需求。兩地都因為個別獨有的特殊因素而採取了迥然不同的策略選擇,一要政府職能「虛級化」、一要「強化」宏觀調控的政府職能,這完全是取決於改革者所處的客觀場域所決定的。
研究發現,98年機構改革雖然取得較大成果,但為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政府機構也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因此,本文論述十五大後政府機構改革的新趨勢,分別是03年十六大後的加強監管體制與08年十七大後的「大部制改革」。
總體而言,中國大陸的機構改革在改革前期,理論準備較不充分、太主觀、隨意性太大,全靠領導人自己思考。而前期的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則未能充分體現地方特色。
與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相比,中國的機構改革也具有啟發意義,因為改革的根源是在「計畫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是一種體制轉換,改革的動力來自於「體制改革」、「體制轉換」,根源是在「職能轉變」,這與西方各國的改革基礎不一樣,彼此的改革動力有也不同。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Mainland China –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It has been thirty years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itiated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in 1978. The Mainland China is facing a rapi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s are also evolving with the constantly-chang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ackle reform-related issues cautiously for fear that they might fall into an abyss if the reform should fail. Therefore, how to deal with the reform is tremendously grave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Jiangsu, where the government reform was first carried out, is an advanced province in Mainland China regarded as a rising power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Jiangsu Province was used as the target sample, for its key posi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local government in Mainland China.
I have been in the field of the Mainland China studies since I worked in the graduate school. I take interest i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after its opening-up reform, especially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relationship. The foci of this paper are o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 after the 15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1997.
Most of the scholars on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the State Council, but they ignore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operation in the reform process. In fact, local governments face the grass-roots directly,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pulation is far-reaching, because the local governments need to connect with bo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grass-root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reform of provincial-level institutional reform is the key of the government reform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Compared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scope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at the local government level is more comprehensive, Therefore, to use the provincial-level institutional reform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has its own significance.
Firs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theory of th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reform carried out in provincial government reform in Mainland China and East and West government. The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Mainland China after the 15th NCCPC was examined, and we used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empirical study.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is paper reviews the government reforms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The most major government reform was carried out in 1998. In this reform, the reform target of separation of government from enterprises, streamlining of agencies personnel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organs was established,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s the key point. In this paper, the background, content and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rough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Jiangsu province, problems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the way to solve them could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 found tha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ainland China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government reform was focused on the State Council, rather provincial-level local government. Although the reform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was mentioned in 1993, the result was not wonderful. In the government reform in 1998,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creased the intensity of reform to the provincial-level government agencies, specifically constituted guidance to lead the reform of loc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reform, Local government tak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organs as the main target, and the reform objectives were basically came true at last. We studied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deeply studied the reform process in southern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area, then we found that the success of southern Jiangsu model can be attribute to the changing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ensure to separate the enterprise from the conduct of public affairs, separate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market. However,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is still standing in a low economic level due to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and required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to mobilize forces to bring the entire Jiangsu economic to grow quickly.
Moreover, this article compared Jiangsu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 with Taiwan province reform in the same period, which was called "downsizing province" in our country in chapter V. And we found that in our country, the government were promoting the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virtual class " in this period, and has its own special political and social necessary background. With the same reaso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Jiangsu Province is response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development,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functions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its own reform demand. The two different area used different reform policy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local factors: Our country promote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virtual class" and Jiangsu promote to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his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1998 had achieved great results,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government agencies also need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new trend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reform after the 15th NCCPC, including the reform in 2003 to strengthen the regulatory system and reform in 2008 after 17th NCCPC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Super-Ministry System.
Overall, 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reform, the theory is inadequate, and too subjective, too arbitrary, depend on the leaders of their own thinking. The pre-reform of local government bodies are not able to fully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selves.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public structural reform, China''s institutional reform is also instructive, because the root of the reform are reform the government structural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the drive for reform comes from the " structural reform", "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root are in the "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organs ",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reform basic of Western countri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九洲譯,Richard D. Bingham等著,1997,《美國地方政府的管理:實踐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2005,《關注」十一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北京:紅旗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編輯群,1986,《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編輯群,2000,《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刁田丁,1999,《中國機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機構改革調控機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上海市政協編譯組、東方編譯所編譯,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著,1996,《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主政治研究中心,2005,《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5)》,北京:時事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心,2006,《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1993,《毛澤東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1996,《毛澤東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1999,《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編,2000,《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學習輔導講座》,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央編辦地方組主編,1993,《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指導》,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編,1996,《鄧小平論行政管理體制與機構改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3,《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編,1999,《十四大以來幹部制度改革經驗選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校報告選編》輯部編,2003,《中共中央黨校報告精選(第一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1998,《陳煥友話江蘇》,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編,2004,《政府轉型:中國改革下一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編,2005,《政府轉型與建設和諧社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組編,魏娜、張璋主編,1999,《公共管理中的方法與技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2000,《關於結合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加快培育和發展工業行業協會的建議》,北京:聯合出版社。
《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專家組著,1994,《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1992 - 1993):新的突破與新的挑戰》,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公共管理及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中心主編,2001,《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1年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卞蘇徽,1999,《行政現代化:中國行政改革的路向選擇》,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卞蘇徽等著,2000,《走向現代化的行政改革—深圳政府體制創新之路》,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孔憲遂、耿洪敏譯,Mark G. Popovich主編,2002,《創建高績效政府組織:公共管理實用指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毛壽龍,2004,〈中國政府體制改革的過去與未來〉,《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87-90。
毛壽龍、李竹田等著,1998,《省政府管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毛壽龍、李梅、陳幽泓,1998,《西方政府的治道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毛壽龍譯,Vincent Ostrom著,1999,《美國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王 偉,2008,〈十六大以來政府改革的回顧與展望〉,雲南:《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頁64-66。
王 陽,2005,《轉型時期地方政府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巧玲等譯,Steven Cohen, William Eimicke等著,2001,《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變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江、程文浩譯,Ackerman,S.R.著,2000,《腐敗與政府》,北京:新華出版社。
王亞南,1981,《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林生,2005,《中國地方政府決策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王金年主編,1998,《中國大精簡:第四次機構改革現狀及思考》,濟南:濟南出版社。
王振海,2002,《公共職位論綱─政府職位元的屬性與配置機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浦劬、江榮海主編,1999,《政治與行政管理論叢(第一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浦劬、徐湘林主編,2000,《經濟體制轉型中的政府作用》,北京:新華出版社。
王紹光,1997a,〈中國政府吸取能力下降的體制根源〉,《戰略與管理》,1997年第4期。
王紹光,1997b,《分權的底限》,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
王紹光、胡鞍綱,1994,《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慶五、董磊明,2003,《治理方式的變革與江蘇農村現代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學東、柴方國等譯,2000,《全球化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應際、嚴力,2000,〈關於地方政府職能和機構設置的思考〉,《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第二期,頁17-20。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編,1998,《鄧小平理論專題講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史 記,2001,〈政府規模理念與我國政府機構改革〉,《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第四期,頁32-36。
左然、周志忍、毛壽龍編譯,1999,《新興現代化國家行政改革研究:轉型中的韓國公共政策與行政改革》,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本書編寫組編,1999,《跨世紀的中國政府改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本書編寫組編,2000,《〈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學習問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本書編寫組編,2005,《學習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導讀》,北京:紅旗出版社。
本書編輯組編,1995,《中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北京:新華出版社。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國行政區劃與地名學會編,1999,《1999—中國行政區劃地名手冊》,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甘 峰,2002,《中國加入WTO與政府改革:發達國家政府改革經驗》,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甘陽、崔之元編,1997,《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田穗生、羅輝、曾偉,2005,《中國行政區劃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木、子蔭,2001,〈“蘇南模式”及改制的啟示〉,《中國集體經濟》,2001年第3期,頁16-18。〈〉
石佳玉,2004,〈中國大陸政府職能之研究—制度變遷因素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 曉,1998,《中國行政改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任傑、梁淩編著,1999,《共和國機構改革與變遷》,北京:華文出版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編,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檔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5a,《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5b,《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5c,《列寧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7,《列寧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乃新,2005,《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地方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光磊,1997,《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朱浤源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朱國斌,1997,《中國憲法與政治制度》,香港:三聯出版社。
朱維究主編、吳華副主編,2003,《與領導幹部談中國行政法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汝信、陸學藝、單天倫主編,2001,《200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汝信等主編,1998,《「小政府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海南政治體制與社會體制改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江大樹,1997,《國家發展與文官政策:台灣經驗分析》,臺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
江孝感等,1999,〈江蘇省級財政宏觀調控計量經濟模型的研究〉,《預測》,1999年第3期,第27頁。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江金權編著,2000,《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德興等,2005,《馬克思社會化理論與政治權力的演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平主編,2003,《權威解讀─新一屆省部領導訪談錄》,北京:新華出版社。
何增科,2004,《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吳 剛,1999,《行政組織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吳大英等著,1999,《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安家,1983,《中共史學新探》,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吳志勝,2003,《政府職能轉換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吳志雄、華美家、劉惠、楊占科編著,2003,《中國農產品行業協會調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td。
吳愛明等譯,B. Guy Peters著,2001,《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錦良,2001,《政府改革與第三部門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呂元禮,1999,《政治文化:轉型與整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呂亞力,1989,《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第五版。new window
宋世明,1999,《美國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宋全喜,2001,〈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理論定位〉,《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第一期,頁18-23。
宋孟城,1996,〈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尋租與尋利行為:以香港中資機構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林飛主編,2002,《藍皮書2002:江蘇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宋林飛主編,2003,《藍皮書2003:江蘇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宋秋霞,1998,〈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選擇——新稅制實行以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分析〉,《財經研究》,1998年第4期,頁14-28。
宋德福主編,2001,《中國政府管理與改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李文龍、魏國辰,1996,《國有小企業改革實務》,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李玉賦主編,2005a,《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下卷)─建立嚴密完善的行政審批監督制約機制》,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李玉賦主編,2005b,《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上卷)─建立科學合理的行政審批管理制度》,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李玉賦主編,2005c,《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中卷)─建立規範高效的行政審批運行機制》,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李羽彬、李亞,2002,《政府管理創新與系統思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治安,2000,《行省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李金國,王威,1998,〈從黨政分開看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南京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6月,第23卷第2期,頁16-17。
李英明,1995,《中國大陸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英明,1996,《中共研究方法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英明,1998,《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容根主編,1998,《八大體系:深圳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深圳:海天出版社。
李婷婷,2008,〈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實際與思考〉,《行政論壇》,2008年第5期,頁15-17。
李景治等著,1999,《鄧小平政治體制理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景鵬,1999,〈中國大陸行政改革決策選擇芻議〉,《「行政現代化」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頁441-455。
李景鵬,2000,《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研究綱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琪主編、陳奇星副主編,2003,《中國公共行政管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路路、李漢林,2000,《中國的單位組織—資源、權力與交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壽初,2005,《中國政府制度(第二版)》,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李顯平、段光明、華金輝,2000,〈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有關問題的思考〉,《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第二期,頁12-16。
李鬱芳,2002,《體制管軌時期的政府微觀規制行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沈亞平,1999,《公共行政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沈亞平、吳春華編著,2005,《公共行政學》,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沈坤榮,1999,《體制轉形期的中國經濟增長:實證檢驗與分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沈榮華、周傳銘,1998,《中國地方政府規章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汪玉凱、馬慶鈺等,2002,《中國與韓國行政體制改革比較研究》,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汪玉凱主編,1998,《中國行政體制改革20年》,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辛向陽,1998,《紅牆決策:中國政府機構改革深層起因》,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辛向陽,2001,〈中國政府機構改革—三年進程與未來走勢〉,轉引自汝信、陸學藝、單天倫主編《2001年:中國社會形式分析與預測》,頁107-120。
佩 耀,1999,〈風景這邊也好——江蘇、青島學習考察印象〉,《上海國資委》,1999年7月,第16頁。
周天勇、王長江、王安嶺主編,2007,《攻堅:十七大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報告》,新疆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
周志忍,1999,《當代國外行政改革比較研究》,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周宣福,1999,〈多管道抓重點克難點做好鄉鎮人員分流工作〉,《人事大視野》,1999,第17頁;
周浩集,199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政府職能轉變〉,《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7卷,第2期,第106頁。
周紹朋、汪海波主編,2005,《中國轉軌時期的政府經濟職能》,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周雪光,1999,〈西方社會學關於中國組織與制度變遷研究〉,轉引自塗肇慶、林益民主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評述》,頁139-169。
周雪光主編,1992,《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寶硯,1999,〈當前機構改革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分析〉,雲南:《雲南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04期,頁33-36。
周繼祥,2005,《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台北:威仕曼文化。
於 軍編譯,1999,《英國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new window
林玉明,2007,〈十六大以來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之研究(2002年11月─2006年10月)〉,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安妮,2003,〈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政經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立,1998,《國內政府間關係》,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林尚立,2000,《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林俊賢,1999,〈中共九屆人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之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5,《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武玉英,2005,《變革社會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邱志淳,2001,《中國大陸公務員培訓制度研究》,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
金太軍,1998,《政治體制改革》,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金太軍,2000,〈政府機構改革的阻力與動力〉,《江南論壇》,2000年第2期,頁26-30。
金太軍,2002,《行政改革與行政發展》,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金太軍、趙暉、高紅、張方華,2002,《政府職能梳理與重構》,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
金瀅基等主編,賈輝豐等譯,1997,《日本的公務員制度與經濟發展》,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俞可平,2000,《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評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等著,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雪華,1998,《政府權能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星星主編,1998,《改革政府:20世紀末的政治旋風》,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段爾煜,2000,〈深化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基本思路〉,《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第二期,頁29-31。
洪文友,2001,〈中共行政機構改革之研究—從中央政府職能轉變分析〉,台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威雷、黃華,2001,〈服務行政—21世紀中國行政管理的方向選擇〉,《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第四期,頁2-5。
洪雲霖,1997,〈中共人事機構體制之檢視與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9期,臺北,1997年9月。
洛 克,1964,《政府論》,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1998,《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胡偉,1998,《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榮,2001,《理性選擇與制度實施—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明主編,2003,《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鞍鋼主編,2000,《中國走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主編,2001,《中國:挑戰腐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主編,2002,《影響決策的國情報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唐民皓主編,2000,《WTO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亞林,2001,〈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困境與展望〉,《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頁62-64。
唐曉陽,1999a,〈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面臨的兩大難點及對策〉,《桂海論叢》,1999年第5期,頁51-53。
唐曉陽,1999b,〈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難點與對策研究〉,《行政與法》,1999年第5期,頁4-5。
唐曉陽、王玉明,2000,〈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宏觀分析〉,《理論與改革》,2000年第1期,頁46-49。
唐興霖編著,2000,《公共行政學:歷史與思想》,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唐鐵漢,1999,《鄧小平行政理論與政府管理》,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夏 海,2004,《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夏禹龍,1998,《旗幟問題至關緊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夏鎮平,2005,《蹺蹺板遊戰─公共管理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奚廣慶主編,1998,《鄧小平理論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姬斌主編,1998,《國務院機構改革概覽》,北京:新華出版社。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孫學玉,1998,《公共行政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孫關宏主編,1997,《鄧小平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康寧,2008,〈歷史性的跨越——江蘇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的成就與經驗〉,《群眾》,2008年8月,頁34-36。
徐頌陶、徐理明主編,1996,《走向卓越的中國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徐筱婷,2003,〈經濟改革過程中大陸政府職能轉變之研究—以新制度經濟學觀點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遠申、尤京文,2000,〈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層原因及最大難點〉,《中國行政管理》,2000年第2期,頁14-15。
桂世鏞、唐鐵漢主編,1998,《鄧小平行政理論與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桑玉成,1998,《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桑玉成等著,2000,《政府角色:關於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與不作為的探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袁文平、陳健生、張友樹、劉峰編著,2004,《西部大開發中地方政府職能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馬立誠、淩志軍,1998,《交鋒:當代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敬仁,1998,《行政改革述論》,北京:西苑出版社。
高鉆、潘世強譯,Ronald H. Chilcote原著,1998,《比較政治學理論—新範式的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國家行政學院、天津行政學院、遼寧行政學院合編,1997,《鄧小平論政府管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編,1999,《國家公務員常用法律法規選編》,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部編譯,1998,《西方國家行政改革述評》,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國務院研究室編寫組,2005,《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綜合司編,1998,《中央政府組織機構(1998)》,北京:改革出版社。
張中祥,2001,〈從有限政府到有效政府:價值、過程、結果〉,《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第4期,頁42-46。
張文明、楊秀清、馮雲生,1998,《精簡•統一•效能:中國政府機構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方華,2000,〈轉型時期地方政府非正當利益行為的有效控制〉,《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年第1期,頁67-74。
張永桃主編,1989,《行政管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張永桃主編,2003,《行政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立榮,2003,《論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行政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志明,2000,《走出迷穀:1965-1979年中國政體變革的歷程與思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張志堅,1998,〈序〉,轉引自汪玉凱主編,《中國行政體制改革20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頁1-3。
張志堅、唐鐵漢主編,1999,《建設高素質的國家公務員隊伍:地方政府地廳(局)級公務員任職培訓需求調研成果選》,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張治平等,1991,《鄉鎮領導學》,北京:學苑出版社。
張金鑑主編,198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七冊)行政學》,臺北:商務印書館,第七版。
張家敏,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建國以來(1949-1997)》,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張悅,李益崇,2007,〈廣東:多方合力打造陽光財政〉,《南方週末》,2007年05月24日;
張國慶主編,2000,《行政管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張彗,1999,〈我國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的難點分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8-21。
張紹春編著,1999,《鄧小平行政理論研究》,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張雅林,2001,〈中國政府機構改革:減員增效〉,轉引自中國社會科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公共管理及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1年卷》,頁2453。
張雅林,2001,〈適度政府規模與我國行政機構改革選擇〉,《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第四期,頁37-41。
張雷、程林勝等著,1999,《轉型與穩定》,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碧瑩,1997,〈國有中小型企業的現狀及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西北輕工業學院學報》,1997年第17卷第1期,頁71-76頁。
張雙印、王俊英主編,1999,《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鄧小平行政管理思想與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張贊賢,2000,〈省級政府在經濟改革中的作用—論中國省級研究的議程〉,轉引自王浦劬、徐湘林主編《經濟體制轉型中的政府作用》,頁346-353頁。
曹沛霖,1998,《政府與市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曹沛霖、陳明明、唐亞林主編,2005,《比較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梁 勝,1999,〈「皇糧」難盛滿「鐵飯碗」〉,《中國人才》,1999年第12期,頁19-20。
盛 洪主編,1994,《中國的過渡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小聰、李業興等,2004,《地方政府與失業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郭小聰編著,1999,《政府經濟職能與宏觀管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郭定平,1998,《政黨與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郭濟主編、劉東汶副主編,2003,《中國公共行政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小京、伏寧、黃福高,2001,《中國地方政府體制結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new window
陳紅太,2002,《當代中國政府體制與政治研究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陳振明,2003,《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振明主編,1999,《公共管理學—轉軌時期我國政府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振明主編,2003,《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於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淳斌,2000,〈解釋中國地方官僚體系機構膨脹的原因〉,未發表。
陳朝建,2002,〈精省後省之定位暨監督機制之研究—論省之法律地位與省政府功能之轉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煥友,1999,〈在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99年9月30日。
陳瑞蓮編著,1999,《廣東行政改革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陳榮吉,1999,〈按照中央部署,積極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國機構》月刊,1999年3月號,頁4-5。
陳端洪,1998,《中國行政法》,香港:三聯出版社。
陳綠平,2000,〈我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阻力、難題與對策〉,《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4月,第12卷第2期,頁35-39。
陳廣勝,2007,《走向善治─中國地方政府的模式創新》,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陳德昇,1999,《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1978-1998):政府改造觀點》,臺北:永業出版社。
陸江兵,2000,《技術、理性、制度與社會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陶東明、陳明明,1998,《當代中國政治參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陶學榮、陶睿,2006,《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章原編著,1998,《重塑政府:98政府機構改革焦點大透視》,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傅小隨,1999,《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傅康生、錢再見、楊文兵等,2005,《重大政策剖析與反思》,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彭福清,2000,〈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深層次問題的幾點思考〉,《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第二期,頁26-28。
湯必貞,1999,〈經濟改革下大陸農村村民自治之硏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吉渝主編,1997,《雲南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研究》,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菅和平主編,2003,《公共服務職能與公共財政體制─上海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黃永東、莫吉武、徐亞敏,2004,《WTO與政府創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睅ョA1998,《中國事業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黃家駒、吳少榮、王金洪,1998,《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黃海霞,2003,〈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改什麼〉,《瞭望新聞週刊》,2003年7月21日第29期,頁25-26。
黃達強、劉怡昌主編,1988,《行政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衛平主編,2003,《中國基層民主的最新突破:深圳市大鵬鎮鎮長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塗肇慶、林益民主編,1999,《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奧斯本,蓋布勒,1996,《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楊 超,2000,〈機構改革中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權力轉移〉,《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第二期,頁32-34。
楊小雲,2004,《新中國:國家結構形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宇立、薛冰,1998,《市場、公共權力與行政管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楊宏山,2005,《府際關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冠瓊,1999,《當代中國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冠瓊,2000,《政府治理體系創新》,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楊思斌、程虎,200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行政改革〉,《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出版,2001年第四期,頁27-31。
楊家棟等,2003,《區域共同發展及其分類指導》,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楊海蛟主編,2000,《新中國政治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楊解君主編,2005,《WTO下的中國行政法制變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萬靈芝,彭述剛,1999,〈談如何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地方政府管理》,1999年8月號,頁15-17。
葉海濤,2001,〈公共選擇理論與我國政府機構改革〉,《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2001年11月,第3卷4A期,頁21-24。
葉富春,2004,《利益結構、行政發展及其相互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葉勤良,2007,《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行為分析:以蘇南模式為研究對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葛智強、施雪華譯,Charles Debbasch原著,2000,《行政科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董禮勝,2000,《歐盟成員國中央與地方關係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賈和亭、梁世林主編,1999,《深圳市改革政府審批制度》,深圳:海天出版社。
榮敬本,1998,《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體制的轉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文釗,2005,《大國地方: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憲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熊自健,1998,〈「轉變政府職能」與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1998年8月,頁5-16。new window
臧乃康,2001,〈論轉型時期地方政府權力格局變遷〉,《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第三期,頁28-32。
臧雷振,2007,〈大部制改革的概念界說與路徑選擇〉,陝西:《長安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頁96-99。
趙永茂,1997,〈地方政府組織設計與組織重組問題之探討: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組織重組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八期,1997年6月,頁183-212。new window
趙建民,1997,《當代中共政治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趙震江,1988,《分權制度與分權力理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 偉,2003,《晚清督撫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 霞,2005,《公共組織創新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丹、傅治平等著,1998,《政府行為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功能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劉亞平,2007,《當代中國地方政府間競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亞平、高潔譯,Jay D. White, Guy B. Adams Ed.,2005《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的反思》,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劉定漢主編,1999,《當代江蘇簡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劉明德,1998,《重構台灣縣市政府組織》,臺北:翰蘆出版社。new window
劉炳香,2003,《西方國家政府管理新變革》,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劉智峰,2007,《中國政治:當代中國政治若干問題分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智峰主編,1998,《第七次革命:1998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備忘錄》,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劉智峰主編,2003,《第七次革命:1998~2003年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毓玲譯,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著,1993,《新政府運動》,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劉德喜、錢鎮、林吉吉,2005,《全球背景下的中國民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
樊 綱,2000,《面對轉型之難》,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樊 綱,2006,《樊綱自選集》,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
歐桂英、黃長傑、杜寶忠、黃川編著,2003,《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若干問題解說》,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潘小娟主編,1998,《市政管理體制改革: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範麗珠主編,2003,《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蔣玉林,2000,〈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的「能力本位」的構築〉,《複印報刊資料:公共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第二期,頁21-25。
蔡拓、吳志成主編,1998,《市場經濟與政治發展—轉型時期的中國政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蔡政文、林嘉誠,1990,《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鄭永年,1999,《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鄭永年,2000a,《江朱治下的中國:改革、轉型和挑戰》,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鄭永年,2000b,《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臺北:歐亞基金會。new window
鄭宇碩、羅金義編,1997,《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鄭年勝主編,2002,《邁向行政管理現代化─順德行政體制改革實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鄭竹園,1992,《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竹園,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鄭念、劉鋒主編,1998,《本屆政府的承諾》,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鄭長忠,2005,《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制度創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餘瀟楓編著,1999,《比較行政體制:政治學理論運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盧瑞華,2000,〈認清形勢,堅定信心,積極穩妥地推進省政府機構改革〉,《中國機構》月刊,2000年5月號,頁4-5。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蕭全政,1997,〈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第一卷第一期,1997年3月,頁1-16。
蕭全政,1999,〈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99年3月,頁321-336。
蕭全政,2000,〈政權轉移與政府再造〉,《國策專刊》,第15期,2000年11月,頁9-11。
遲福林,2005,《門檻─政府轉型與改革攻堅》,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遲福林、田夫主編,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錢素華,閔衛國,1999,〈縣級機構改革人員分流是難點〉,《瞭望新聞週刊》,1999年12月13日,第50期,第9頁。
閻 林,1999,《政府組織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龍 飛,1996,〈關於中共地方機構改革意圖之研析〉,《中共研究》,30卷1期,頁92-102。
龍 飛,1999,〈對中共推向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之評析〉,《中共研究》,33卷9期,頁14-22。
戴園晨主編,1998,《跨世紀的改革—三個到位、五項改革》,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薄貴利,1991,《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等著,1995,《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謝慶奎等著,1998,《中國地方政府體制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韓繼志主編,1999,《政府機構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薩孟武,1974,《中華民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顏廷銳等編著,2004,《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魏紅英,2004,《憲政架構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魏娜、吳愛明,2002,《當代中國政府與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魏禮群主編,1994,《市場經濟中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羅志淵主編,198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臺北:商務印書館,第五版。
羅雲力,2003,《西方國家的一種新治理方式─社會民主主義第三條道路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關海庭主編,2000,《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嚴強、張鳳陽、溫晉鋒,1998,《宏觀政治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嚴強、魏姝編著,2001,《東亞公共行政比較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蘇星主編,2002,《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北京:人民出版社。
黨建讀物出版社編輯群,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機構五十年》,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顧 傑,1999,〈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突破點〉,《中國行政管理》,1999年第4期,頁10-12。
顧家麒,1997,《從機構改革到行政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二、英文書目
Bachman, David, 1991. Bureaucracy, Economy, and Leadership in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hatta, Gambhir and Gonzalez Ш, Joaquin L. ed., 1998. Government 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Bo, Zhiyue, 2000. “Introduction: local government in Post-Deng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0), 9(24), Carfax Publishing, Taylor & Francis Ltd., pp.157-158.
Breslin, Shaun Gerard, 1996. China in the 1980s: Centre-Province Relations in a Reforming Socialist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Brodsgaard, Kjeld Erik, 2002.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the Bianzhi System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2002), 1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61-386.
Chan, Che-Po and Drewry, Gavin, 2001. “The 1998 State Council Organizational Streamlining: personnel reduction and change of government func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1), 10(29), Carfax Publishing, Taylor & Francis Ltd., pp.553-572.
Cheung, Peter T.Y. and Chung, Jae Ho and Lin, Zhimin, ed., 1998. Provincial Strategies of Economic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Leadership, Politics, and Implementatio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Cooper, Phillip J. and Brady, Linda P. and Hardeman, Olivia Hidalgo and Hyde, Albert and Naff, Katherine C. and Ott, J. Steven and White, Harvey,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hiladelphia: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Cooper, Phillip J., ed.,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rlando: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Doug, Guthrie, 1999. The Emergence of Capitalism in Chin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oodman, David S.G. and Segal, Gerald ed., 1994. China Deconstructs: 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 London: Routledge.
Goodman, David S.G., 2000. “The localism of Local Leadership Cadres in Reform Shanxi”,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0), 9(24), Carfax Publishing, Taylor & Francis Ltd., pp.159-183.
Goodman, David S.G., 2002. “Structuring Local Identity: Nation, Province and Country in Shanxi During the 1990s”, The China Quarterly(2002), 17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837-862.
Goodman, David S.G., ed., 1989.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Goodman, David S.G., ed., 1997. China''s Provinces in Reform: Class,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Graham, Cole Blease and Hays, Jr. Steven W., 1993. Managing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 Second Edition,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Hao, Jia and Zhimin, Lin ed., 1994 .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Reform and State Capacit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Inc.
Huang, Yasheng, 1996.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graham, Patricia W. and Thompson, James R. and Sanders, Ronald P., ed., 1998.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Lessons from the Reinvention Laboratori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Lampton, David M., ed., 1987.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ne, Jan-Erik, 1995. The Public Sector: Concepts, Models and Approaches — Second Edi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Lieberthal, Kenneth and Lampton, David ed., 1992.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eberthal, Kenneth and Oksenberg, Michel, 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ls, Miriam K. and Nagel, Stuart S., ed., 1993.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London: Greenwood Press.
Naughton, Barry, 1995.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China Economic Reforms, 1978-199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borne, David and Plastrik, Peter, 1997. 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Rosenbaum, Arthur Lewis, ed., 1992.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Shirk, Susan, 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ue, Vivienne, 1988.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Theda, 1979.State & Social Revolutions,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Stark, David and Nee, Victor, ed., 1989. 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u, Fubing & Yang, Dali L., 2000. “Political Institutions, Provincial Interest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Reformist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0), 9(24), Carfax Publishing, Taylor & Francis Ltd., pp.215-230.
Walder, Andrew G., ed., 1995. The Waning of the Communist State: Economic Origins of Political Decline in China and Hunga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ng, James C.F., 1995.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Fif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Weimer, David L. ed., 1995. Institutional Design,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World Bank, 1997. The State in a Changing World,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g, Dali L., 1996. 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 State, Rural 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g, Dali L., 1997. Beyond Beijing: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egions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三、網站資料
中國機構網:http://www.chinaorg.cn/index.htm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 系列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劉智峰,1999,〈中國政府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轉引自《戰略管理》,資料來源:http://mpa.3322.net/lw/0010121.htm。
《江蘇改革開放30 年》,資料來源:http://www.jiangsu.gov.cn/shouye/rdzt/ggkf30n/。
趙小衛,趙佳琛,1999,〈推薦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處理好五大關係〉,轉引自《前線》,1999 年第11 期,資料來源:
http://www.bjqx.org.cn/qxweb/n1674c198.aspx。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與政府治理創新〉,轉引自《宣講家網站報告》,2008.10.29,網路位置:http://www.xj71.com/html/34/n-934.html。
汪玉凱,〈研究思考「大部制」改革〉,紫光閣雜誌 2008 年第3 期,資料來源,宣傳家網站:http://www.xj71.com/html/31/n-24231.html
汪玉凱,〈「大部制」改革面臨挑戰〉,文摘報,2008 年1 月14 日,資料來源,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1/14/content_7416111.htm
張有前、王學和、王程遠,〈关于地方政府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思考〉,資料來源,改革論壇,http://www.china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3556&extra=page%3D1沈榮華,〈積極穩妥地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光明日報,2008 年2 月28 日,資料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2/28/content_7684365.htm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5.htm
〈上海邁出地方機構改革第一步〉,新華社報導,2008 年10 月21 日,資料來源: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21/content_10230398.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