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國防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以航空母艦的發展為例
作者:吳東林
作者(外文):Tung-Lin Wu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羅致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國防政治經濟學海洋戰略航空母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Maritime StrategyAircraft Carri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2
中國自1979年起確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中國戰略變遷的必要資源。198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即曾論及建立一個戰略疆界的概念,並希望進入21世紀初期海上勢力能到達第一島鏈,而在2050年時能控制第二島鏈,這是中國正視海洋重要性的轉折點。中國企圖在21世紀擘畫更為宏觀的海洋戰略與海軍武力時,航空母艦的發展自然是相當重要的選項之一。但是,每一個國家的國防政策並非單純的僅自軍事的角度來考量政策制定的適切與否,必須同時考量政治與經濟層面的因素,中國也不例外。
本篇論文採用國防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架構自政治、經濟與安全面向來探討中國航空母艦的發展政策,以期合理解釋三個面向互動後對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影響。整體而言,中國自1979年迄今的國家發展過程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優先性始終高於其它面向的考量,因此中國迄21世紀初期仍無航空母艦成軍或正式服役,而且近30年期間由於財政資源與技術不足,致使航空母艦的發展進展不大。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hina establishes since 1979 has been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to the strategic changes. By the middle of 1980s, China has an idea to map out a strategic boundary. The goal is the maritime strength could reach the First Island Chain in 21st century, and control the Second Island Chain in 2050. This could be seen as a turning point that China starts to place importance on marine. As a result, when China plans to draw up a much more macroscopic maritime strategy and maritime strength, developing the aircraft carrier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options. Howev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 country’s defense policy is not simply judged from military point of view,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China is no except.
This dissertation adapt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aircraft carriers in China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dimensions. Hoping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dimensions has on the aircraft carriers development. Overall, Chain has always center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ards it as a higher priority during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since 1979.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no commissioning of aircraft carrier in Chain in the 21st century. Besides, the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results in the little progress on developing the aircraft carriers.
參考書目
一、西文書目
Allison, Graham T., and Robert Blackwill eds. 2000.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U.S.: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Allison, Graham T. 1971.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Alt, James E., and K. Alec Chrytal. 1983. Political Econom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nthony, Ian ed. 1998. Russia and the Arms Tra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SEAN. 2002.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EAN, 4 November 2002. In http://www.aseansec.org/13163.htm. Latest update 7 January 2009.
Ashley, Richard K. 1983. “Three Modes of Economism.”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7, 4: 463-496.
Associated Press. 2001. “China Seeks Big Role on World Stage.” Associated Press, 16 April 2001. In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AP/2001/AP-041601.htm. Latest update 12 March 2009.
Babbie, Earl.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U.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akshi, G. D. 2000. “The Sino-Vietnam War-1979: Case Studies in Limited Wars.” BHARAT RAKSHAK MONITOR, Volume 3(3), November-December 2000. In http://www.bharat-rakshak.com/MONITOR/ISSUE3-3/bakshi.html. Latest update 22 June 2009.
Barvy, John. 2001. “A New Pacific Strategy.” Newsweek 7 May 2001. In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News/2001/ Newsweek-050701.htm. Latest update 17 January 2009.
Baylis, John, and Steve Smith. 1997.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Binnendijk, Hans, and Ronald N. Montaperto, eds. 1998.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Washington, D.C.: INS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Binnendijk, Hans ed. 1998. Strategic Assessment 1998. U.S.: NDU Press.
──.1999. Strategic Assessment 1999: Priorit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U.S.: NDU Press.
Blank, Stephen J. 1997. “The Dynamics of Russian Weapon Sales to China.” March 1997. In http://www.strategicstudiesinstitute.army.mil/pubs/display.cfm?pubID=83. Latest update 25 March 2009.
Bluth, Christoph. 1998. “Russia and China Consolidate Their New Strategic Partnership.”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10: 18-22.
Brown, Michael E.,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1996. East Asian Security. Lond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rzezinski, Zbigniew. 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U.S.: Basic/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Bueler, William M. 1980. U.S. China Policy and The Problem of Taiwan. Colorado: 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Burles, Mark, and Abram N. Shulsky. 2000.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U.S.: RAND.
Bush, George H. W. 1991. “1991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2(33): 618-619.
Buzan, Barry. 1987.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Chang, Jaw-Ling Joanne. 1991. “Negotiation of the Aug. 17, 1982 US-PRC Arms Communique’ Beijing’s: Negotiating Tactics.” Ed. by Jaw-Ling Joanne Chang ed., ROC-USA Relations, 1979-1989. Taipei: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Charlesworth, James C., ed. 1967. “Identifiabl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Free Press.
Christiansen, Flemming, and Shirin M. Rai. 1996.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U.S.: Prentice Hall PTR.
Christoffersen, Gaye. 1996. “China and the Asia-Pacific; need for a grand strategy.” Asian Survey 36(11): 1067-1085.
Clarkson, Perter. 2009. “China rising as world shipbuilding center.” VinaMaSO.Net 31 March 2009. In http://www.vinamaso.net/news-events/shipbuilding-repair/china-rising-as-world-shipbuilding-center.html. Latest update 7 April 2009.
Coleman, James S. 1972. “The Resurrec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Eds. by Norman T. Uphoff and Warren F. Ilchma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llins, John M. 1973. Grand Strategy.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Cossa, Ralph. 2001. “U.S. Asian Policy Takes Shape.” Japan Times 29 July 2001. In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News/2001/JT-072901.htm. Latest update 30 April 2009.
Davis, David R., and Steve Chan. 1991. “The Security-Welfare Relationship: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Taiwan.”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Davis, Elizabeth Van Wie. 2000.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50-2000.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Davis, Paul K., and Lou Finch. 1993. Defense Planning for the Post-Cold War Era. U.S.: RAND.
Denoon, David B. H., and Wendy Frieman. 1996.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the view from Beijing, ASEAN, and Washington.” Asian Survey 36(4): 422-439.
DOD. 1998. The United Stated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1998. Washington, D.C.: DOD.
DOD. 2001.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Washing, D.C.: DOD.
Domke, William K. 1991. “Fiscal Constraints and Defense Planning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Dumbaugh, Kerry. 2000. “China-U.S. Relations.”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21 July 2000. In http://www.cnie.org/nle/inter-25.html. Latest update 27 August 2009.
Dyke,Vernon Van. 1960. Political Science: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Stanford Ca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aston, David. 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J.: Prentice-Hall.
──.1967.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Inc..
Erickson, Andrew S. 2006.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Dilemma.”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59(4). In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JIW/is_/ai_n27094545?tag=artBody;col1. Latest update 3 March 2009.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08. “PLAN Project 9935 [Aircraft Carrier].”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In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aircraft/project9935.pdf. Latest update 26 March 2009.
Feng, Chi-Jan. 1988. “ROC’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Its Impact on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 of US-USSR-PRC.” Tunghai Journal 29: 279-295.
Fisher, Richard Jr. 2006. “2005: A Turning Point for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s.”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 8 January 2006. In http://www.strategycenter.net/research/pubID.87/pub_ detail.asp. Latest update 6 March 2009.
Fong, Glenn R. 199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ntagon-Industry Collaborarion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Foot, Rosemary. 1995. The Practice of Power: US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Frey, Bruno S. 1978. Modern Political Econm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78.
Fukuyama, Francis. 1992.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London: Penguin Group.
Gaffeny, Frank J., and Thor E. Ronay. 1999. “New China Strategy should Spur Democracy.” Insign on the News 15(37).
Gilpin, Robert.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lobal Security. 2008a. “Aircraft Carrier Project.” GlobalSecurity.org. In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china/cv.htm. Latest update 21 August 2009.
Global Security. 2008b. “Aircraft Carrier Project: Phase 2 - New Construction.” GlobalSecurity.org. In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china/cv-phase-2.htm. Latest update 27 January 2009.
Goh, Evelyn. 2006.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12 December 2006. In http://www.fpif.org/fpiftxt/3780. Latest update 16 March 2009.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1999. Getting Real: Appendixes I, II, and III.
Gray, Colin S. 1992. Leverage of Sea Power: 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f Navies in War. Washington, DC: Free Press.
Gurtov, Mel, and Byong-Moo Hwang. 1998. China’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Harding, Harr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U.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art, Gray, and Warren B. Rudman. 1999. “New World Coming: American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15 September 1999. In http://www.nssg.gov/Reports/New_World_Coming/new_world_coming.htm. Latest update 11 September 2008.
Hartmann, Frederick H., and Robert L. Wendzel. 1994.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Hirschfeld, Thomas. 1990. U.S. Grand Strategy for The 1990s and Beyond. U.S.: The RAND Corporation.
Hitch, Charles J., and Roland N. McKean. 1960. The Economics of Defense in the Nuclear Age.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siung, James C. 1999. “The U.S.〈All-Out Engagement〉China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eijing and Taipei.” Asian Affairs 26(1): 26-36.
Huang, Xiaoming. 2000. “Managing Fluctuations in U.S.-China Relations.” Asian Survey 40(2): 269-295.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Simon and Schuster.
IMD. 2009.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9: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Scoreboard 2009.” IMD website 2 June 2009. In http://www.imd.ch/research/publications/wcy/upload/scoreboard.pdf. Latest update 3 June 2009.
IMO. 2002. “Reports on Acts of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Against Ships: Annual Report 2002.” MSC.4/Circ.32 17 April 2003.
──. 2003. “Reports on Acts of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Against Ships: Annual Report 2003.” MSC.4/Circ.50 27 April 2004.
──. 2004. “Reports on Acts of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Against Ships: Annual Report 2004.” MSC.4/Circ.64 5 May 2005.
──. 2005. “Reports on Acts of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Against Ships: Annual Report 2005.” MSC.4/Circ.81 11 April 2006.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 1985. The Military Balance 1985-1986. London: IISS.
──. 1989. The Military Balance 1989-1990. London: IISS.
──. 1991.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1-1992. London: IISS.
──. 1993.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3-1994. London: IISS.
──. 1995.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5-1996. London: IISS.
──. 1997a.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7-1998. London: IISS.
──. 1997b.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9-2000. London: IISS.
──. 2003.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3-2004. London: IISS.
──. 2006.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6. London: IISS.
Intriligator, Michael D. 1990. “On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Defence Economics.” Defence Economics 1(1): 3-11.
Jones, DuPre. 1980. China-U.S. Policy Since 1945, 2nd. ed.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Kanter, Herschel. 1984. “Defence Economics: 1776-1983.”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10(3): 426-448.
Kau, Michael Y. M. 1987.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 for Taiwan: An Emerging Target of Opportunity.” Ed. by Ilpyong J. Kim.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Kaufman, Daniel J., Jeffrey S. McKitrick, and Thomas J. Leney, eds. 1985. U.S. National 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U.S.: D.C. Heath and Company.
Kennedy, Gavin. 1975. The Economics of Defence. Totowa, N. J.: Rowman and Littlefield.
Kennedy, Paul. 1989. The Rise and Fail of The Great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Khalilzad, Zalmay M. 1999a. “Congage China.” RAND, 1999.
In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IP/IP187/IP187.html. Latest update 27 April 2009.
──.1999b.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U.S.: RAND.
Kissinger, Henry A. 1994. Diplomacy. U.S.: The Easton Press.
Kong, Bo. 2005. An Anatomy of China’s Energy Insecurity and Its Strategies. Virginia, U.S.: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Kress, Paul F. 1977. “On the Role and Formation of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Ed. by Donald N. Freeman.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Lam, Willy Wo-Lap. 2001. “China Attemps to Boost GlobalClout.” CNN.Com 2. In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News/2001/CNN-110201.htm. Latest update 29 July 2009.
Lasater, Martin L. 1984. The Taiwan Issue in 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Colorado: Westvies Press, Inc.
Lawrance, Alan. 1998. China Under Communism. London: Routledge.
Lieberthal, Kenneth. 1995. Governing China. New York: W. W. Norton.
Lin, Justin Yifu. 1992. “Rural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1): 34-52.
Lindbloom, Charles E. 1977. Politics and Market: The World’s Political-Economic Systems. New York: Basic Books.
Liu, Ta Jen. 1997. U.S.-China Relations, 1784-1992.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Lloyd’s Register. 2004. World Shipbuilding Statistics. London, UK.
Low, Alfred D. 1976. The Sino-Soviet Dispute: An Analysis of Polemics. New Jersey: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Inc.
Mann, James H. 1998.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Mann, Jim. 1999. “U.S. Attempt to Draw China, Taiwan Into Talks Backfires.” L. A. Times 10 October 1999. In http://www.latimes.com/news/nation/1999101/t000091528.html. Latest update 12 April 2009.
Maybaumwiniewski, Susan C., and Mary A. Sommerville, eds. 1997. Blue Horizon: United States-Japan-PRC Tripartite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Maynes, Charles William. 1990. “America Without Cold War.” Foreign Policy 78: 3-25.
Mazarr, Michael J. 2005. “Global Trends 2005.” CSIS. In http://www.csis.org/gt2005/sumreport.html. Latest update 28 March 2009.
Medeiros, Evan S., Roger Cliff, Keith Crane, James C. Mulvenon. 2005.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Defense Industry .Santa Monica: RAND.
Mintz, Alex, and Michael D. Ward. 1991. “Electoral Cycles and Defense Spending in Israel: A Analysis of Quarterly Data.”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Montaperto, Ronald N., and Hans Binnendijk. 1997. PLA Views on Asia Pacific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U.S.: NDU.
Morgan, J., and Mark J. Valencia, eds. 1983. Atlas for Marine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n Sea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uller, David G. Jr. 1983. China as a Maritime Power.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Murray, Douglas J., and Paul R. Viotti. 1994. The Defense Policies of N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lson, Daniel N. 1991. “Power at What Price ? The High Cost of Security in the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Neuman, William Lawrence.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3rd. U.S.: Allyn and Bacon.
Nye, Joseph S., Jr. 1998. “U.S. Security Policy: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USIA Electronic Journal 3(3).
Olvey, Lee, James R. Golden, and Robert C.Kelly. 1984. The Economics of National Security. N. J.: Avery.
Oppenheimer, Joe A. 1980. “Small Steps Forward for Political Economy.” World Politics 33(1): 121-151.
Paine, Chris.197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rms Transfers To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Project Reports 30: 3. In http://www.jstor.org/stable/3011197. Latest update 20 August 2009.
Pillsbury, Michael. 2000.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ollack, John D. 1981. Security, Strategy, and The Logic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U.S.: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cott, J. R. V. 1985. The Maritime Political Boundaries of the World.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Reppy, Judith. 1989. “On the Economics of National Security.” Eds. by Edward A. KoloDziej and Patrick M. Morgan. Security and Arms Control 1: A Guide to National Policymaking.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1991. “Milit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erformance.”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Ross, Andrew L. 1991. “The International Arms Market: A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Inquiry.” Ed. by Andrew L. Ro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fense: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Roth, Stanley O. 1999. “The Effects on U.S.-China Relations of the Accidental Bombing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Belgrade.” In http://www.policy_remarks/1999/990507¬_roth_china.html. Latest update 7 March 2009.
──.2000. “The Effects on U.S.-China Relations of the Accidental Bombing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Belgrad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 http://www.state.gov/www/policy_remarks/1999/990527_roth_china.html. Latest update 6 August 2009.
Shirk, Susan L. 2007.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Shubik, Martin, and J.Hoult Verkerke. 1989. “Open Questions in Defence Economics and Economic Warfer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3(3): 480-499.
SinoDefence. 2008. “Aircraft Carrier Programme.” SinoDefence.com. In http://www.sinodefence.com/navy/aircarrier/default.asp. Latest update 31 July 2009.
SIPRI Arms Transfers Database. 2009. “TIV of arms imports to China by category, 1950-2008.” SIPRI 18 August 2009. In http://armstrade.sipri.org/arms_trade/values.php. Latest update 27 August 2009.
SIPRI Arms Transfers Database. 2009. “TIV of arms imports to China, 1950-2008.” SIPRI 18 August 2009. In http://armstrade.sipri.org/arms_trade/values.php. Latest update 13 June 2009.
Skidmore, David, and William Gates. 1997. “After Tiananmen: the struggle over U.S. policy toward China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7(3): 514-539.
Smith, Larry. 1990. “U.S. defense to rest on three legs in the future.” Navy News and Undersea Technology 7(22): 4.
Solingen, Etel. 199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uclear Restrai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2): 126-169. In http://www.jstor.org/stable/2539198. Latest update 8 January 2009.
Solomon, Richard H. 1984. U.S.-China Relations Since The Onset of Normalization: A relationship in Search of A Rationale. U.S.: The RAND Corporation.
SPG Media. 2008. “Chakri Naruebet Offshore Patrol Helicopter Carrier, Thailand.” naval-technology.com. In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chakrinaruebet. Latest update 22 April 2009.
Staniland, Martin. 1985.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Social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okes, Mark A. 1999.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 for U.S. National Security. September 1999.
Storey, Ian, and You Ji. 2004.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S: Seeking Truth from Rumors.” GlobalSecurity.org. In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report/2004/art6-w04.htm. Latest update 31 August 2009.
Sutter, Robert G. 1998. Policy Toward Chin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ole of Interest Groups.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Swaine, Michael D., and Ashley J. Tellis. 2000.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Present, and Future. U.S.: RAND.
Swaine, Michael D., and Donald P. Henry. 1995.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U.S.: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 RAND.
Swaine, Michael D. 1998.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U.S.: RAND.
Washingtonpost. “2005. “Brazen China.” washingtonpost.com 11 March 2005. In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28514-2005Mar11.html. Latest update 23 April 2009.
WEF. 2008.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2009.” WEF website 8 October 2008. In http://www.weforum.org/pdf/GCR08/GCR08.pdf. Latest update 7 April 2009.
Weida, William J., and Frank L. Gertcher.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Defense. U.S.: Westview Press, Inc.
Wilhelm, Alfred D., Jr. 1997. China and Security in the Asian Pacific Region Through 2000. U.S.: The CAN Corporation.
Wortzel, Larry M. 2000.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The Role of U.S. Forces 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6 July 2000. In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bg1388.cfm. Latest update 12 April 2009.
Yi, Xiaoxing. 1994. “China’s U.S. policy conundrum in the 1990s: balancing autonomy and interdependence.” Asian Survey 34(8): 675-691.












二、中文書目
Brzezinski, Zbigniew.。1999。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Cohen, Warren I.。1997。張靜爾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係的歷史剖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Downen, Robert L.。1981。翟國瑾譯《台灣關係法析論》。台北:黎明出版有限公司。
Garthoff, Raymond L.編。1996。徐鍵譯《巨變:論美蘇關係與冷戰結束(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andelbaum, Michael.。1993。黃德春譯《近代國家之安全策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urray, Douglas J.和Paul R. Viotti編。1994。高一中、吳忠民譯《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謝永湉譯《1993-1994世界各國戰略透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The White House。1998。張台航、羅炳雄譯《交往與擴大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桃園:三軍大學。
Robinson, Thomas W.。1984。畢澄譯〈從戰略三角關係看中共對外政策的變動(上)〉。《中華雜誌》251:21-22。
Vogel, Ezra F.。2000。吳福生譯《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You, Ji。2005。海風編譯〈第三隻眼看中國航母計畫〉。《艦載武器》9:30-31。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12&CurRec=12。2009/1/12。
丁一平、李洛榮、龔連娣。2000。《世界海軍史》。北京:海潮出版社。
丁樹範主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丁樹範。1991a。〈美國與中共近期關係之分析〉。《美國月刊》6,8:99-105。
──。1991b。〈國際變局中的中共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7:42-52。
──。2002。〈黨還指揮槍?軍對改革與黨軍關係變化〉。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96-119。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全球化下的中國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49,3:1-20。
卜耀宗。2007。〈中共黨政領導人接班脈絡解析──以「十七大」新進中央政治局常委為例〉。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179-196。桃園:國防大學。
丌成章、何中順等著。1998。《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于有慧。1999。〈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3:45-62。new window
三軍大學譯。1994。《美國陸軍作戰要綱》。台北:三軍大學。
三軍大學編訂委員會。1978。《國軍軍事思想》。台北:三軍大學。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科研處編。2000。《新中國五十年發展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1。《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a。《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b。《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5/6/15。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6/15/content_18252.htm。2009/1/12。new window
中國外交部。1978。〈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中國外交部網站》1978/8/12。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tytj/tyfg/t4971.htm。2009/4/7。
──。2009。〈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中國外交部網站》2009/4/9。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tytj/t556673.htm。2009/6/17。
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十屆二次會議。2004。〈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新華網》2004/3/14。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zhibo/20040314c/zhibo.htm。2009/7/3。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周恩來在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網》1954/5/23。http://big5.china.com.cn/08ch-meet/ziliao/renda-onejie/renda-11-7.htm。2009/3/12。
──。1981。〈中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後經濟建設的方針〉。《中國網》1981/11/30、1981/12/1。http://big5.china.com.cn/08ch-meet/ziliao/renda-fivejie/renda-54-8.htm。2009/1/18。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1945。〈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的報告: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人民網》1945/4/23。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59/4527011.html。2009/8/1。
──。1977。〈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人民網》1977/8/12。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3/65449/4526440.html。2009/1/17。
──。1978。〈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網》1978/12/22。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2009/5/23。
──。1982。〈胡耀邦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人民網》1982/9/8。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0.html。2009/7/17。
──。1984。〈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人民網》1984/10/20。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2009/1/12。
──。1987。〈趙紫陽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人民網》1987/10/25。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2009/4/12。
──。199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人民網》1992/10/12。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08.html。2009/5/1。
──。1993a。〈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人民網》1993/11/14。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7/65395/4441750.html。2009/6/17。
──。1993b。〈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網》1993/11/14。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7/65395/4441750.html。2009/1/17。
──。1993c。〈關於調整八五計劃若干指標的建議〉。《人民網》1993/3/7。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7/65394/4441742.html。2009/2/12。
──。1997。〈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人民網》1997/9/12/。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2009/2/15。
──。200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網》2002/11/8。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2.html
──。2005。〈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人民網》2005/10/11。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9/65414/4429220.html。2009/4/12。
──。2007。〈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網》2007/10/15。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1.html。2009/3/21。
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2001。《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978。〈197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門戶網》。http://cn.chinagate.cn/economics/2007-03/01/content_2368147.htm。2009/1/12。
──。2008。〈2008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門戶網》。http://cn.chinagate.cn/economics/2009-02/26/content_17338480_3.htm。2009/1/15。
中國國防。2007。〈建軍80周年權威解讀:改革開放後的三次大裁軍〉。《新華網》2007/7/18。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07/18/content_6394949.htm。2009/6/1。
──。2009。〈1949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幾次重大的精簡整編〉。《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7/20/content_1618369.htm。2009/8/12。
中國國家統計局。1981。《中國統計年鑑198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8a。〈中國統計年鑑2008:12-4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指數〉。《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2008b。〈中國統計年鑑2008:15-30 民用運輸船舶擁有量〉。《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2008c。〈中國統計年鑑2008:15-31 私人運輸船舶擁有量〉。《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2008d。〈中國統計年鑑2008:15-8 貨運量〉。《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2008e。〈中國統計年鑑2008:17-3 貨物進出口總額〉。《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2008f。〈中國統計年鑑2008:2-1 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2008g。〈中國統計年鑑2008:2-2 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2008h。〈中國統計年鑑2008:6-4 石油平衡表〉。《中國統計出版社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2009/4/12。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畫綱要〉。《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http://203.207.194.3:82/gate/big5/www.ndrc.gov.cn/fzgh/ghwb/gjjh/P020070912638554392927.pdf。2009/4/12。
──。199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1996/3/17。http://www.ndrc.gov.cn/fzgh/ghwb/gjjh/P020070912638573307712.pdf。2009/3/31。
──。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2001/3/15。http://203.207.194.3:82/gate/big5/www.ndrc.gov.cn/fzgh/ghwb/gjjh/P020070912638588995806.pdf。2009/1/12。
──。2005。〈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2005/10/11。http://203.207.194.3:82/gate/big5/www.ndrc.gov.cn/fzgh/ghwb/gjjh/P020070912638594328528.pdf。2009/2/12。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993。〈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993/9/1。http://www.gwytb.gov.cn:82/bps/bps_yzyz.htm。2009/6/12。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5。〈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5content_811.htm。2009/3/20。
──。1998a。〈1998年中國的國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6content_1107.htm。2009/2/12。
──。1998b。〈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白皮書〉。《中國發展門戶網》。http://cn.chinagate.cn/whitepapers/2007-02/13/content_2367027.htm。2009/2/17。
──。2000。〈2000年中國的國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0/10/16。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1220.htm。2009/5/13。
──。2001。〈200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6content_1287.htm。2009/2/27。
──。2002。〈2002年中國的國防:附錄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6content_1384.htm。2009/6/12。
──。2002。〈2002年中國的國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6content_1384.htm。2009/2/21。
──。2004a。〈2004年中國的國防:附錄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7content_1540.htm。2009/6/12。
──。2004b。〈2004年中國的國防:附錄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7content_1540.htm。2009/7/27。
──。2004c。〈2004年中國的國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7content_1540.htm。2009/7/12。
──。2005。〈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5/12/22。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12/22/content_134060.htm。2009/4/12。
──。2006。〈2006年中國的國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6-1229content_486759.htm。2009/4/27。
──。2009a。〈2008年中國的國防:二、國防政策〉。《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9-01/21/content_1211037.htm。2009/4/12。new window
──。2009b。〈2008年中國的國防:四、陸軍,五、海軍,六、空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9-01/21/content_1211037.htm。2009/4/12。new window
──。2009c。〈2008年中國的國防:附錄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9-0120content_1210224.htm。2009/4/12。
──。2009d。〈2008年中國的國防:附錄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9-01/21/content_1211037.htm。2009/4/12。new window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2008。《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7-200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2005。〈中華民國(台灣)對中國制訂「反分裂國家法」之立場〉。《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網站》2005/3 /29。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6209&ctNode=93。2009/6/17。
尹慶耀。1992。〈俄羅斯的經濟問題〉。《問題與研究月刊》31,12:36-47。new window
王世誼。2000。〈論中共三代領導集體全球戰略觀的演變〉。《人文雜誌》1:116-123。
王正毅。2000。《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玉民。199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兆星、戴德錚。1994。《國際競合與升沈──紅色觀點》。台北:天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王冠雄。2006。《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王建勛。1992。〈對巴拿馬情勢的評估〉。《美國月刊》7,5:32-37。
王家英。2000。〈北京對台白皮書的意涵與影響〉。《中國報導週刊》2000/2/25。http://www.mlcool.com/html/00080.htm。2009/5/12。
王泰平主編。1999。《新中國外交50年》。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曾才。1994。《世界現代史(下)》。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逸舟。1998。〈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4:5-14。
──。1999。《單極世界的陰霾:科所夫危機的警示》。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王德育。1994。〈美國柯林頓政府的對華政策〉。《美歐月刊》9,12:30-39。
王德育。1996。〈美國對華軍售政策〉。《美歐月刊》11,3:40-68。
王緝思主編。1995。《文明與國際政治:中國學者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緝思等。2001。《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2009。〈國際交流與合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網站》。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65/n2261/n14623/n14728/n14953/468566.html。2009/8/23。
包宗和。1988。〈美蘇中共三角關係變化的遊戲規則〉。《美國月刊》3,12:41-46。
──。1990。〈戰後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美國月刊》5,9:4-8。
──。1992a。〈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佈局〉。《美國月刊》7,9:91-95。
──。1992b。〈從傅奕理論剖析當前美國與中共關係〉。《美國月刊》7,1:4-8。
──。1993。〈影響柯林頓對華政策的正負因素〉。《美國月刊》8,1:25-32。
──。1994。〈後冷戰時期美國與中共關係的評估和展望──一項經驗研究〉。《政治科學論叢》5:15-36。
台灣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9a。〈投資環境:國內生產總值〉。《中華民國招商網》2009/5/14。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env/stats/gdp.html。2009/4/12。
──。2009b。〈投資環境:經濟成長率〉。《中華民國招商網》2009/5/15。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env/stats/gdp_growth.html。2009/4/12。
石之瑜。1992a。〈中共對美外交的定位原則〉。《美國月刊》7,3:93-106。
──。1992b。〈柯林頓的中共政策〉。《美國月刊》7,12:45-51。
──。1992c。〈美國與中共──兩個文明帝國的互動〉。《美國月刊》7,8:23-29。
田克勤主編。1998。《當代中國發展大戰略: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向駿。1996。〈「中國威脅論」及「新圍堵」〉。《美歐月刊》11,5:25-38。
朱松柏。1992。〈對朝鮮半島軍事對峙的評估〉。《美國月刊》7,5:17-22。
朱明權。1996。《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朱維瑜主編。2000。《2001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2001。《2002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朱鋒。2000。《人權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艾宏仁。1989。《中共海軍透視──邁向遠洋的挑戰》。台北:洞察出版社。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a。《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壹、貳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8b。《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0a。《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0b。《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暨相關許可辦法》。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江晃榮。2001。〈中國大陸生技產業發展政策與現況〉。《經濟部生物科技知識經濟網》。http://www.bionet.org.tw/innovation/new_19-3.html。2009/6/12。
江珺。2005。〈《西雅圖郵報》撰文批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大紀元網站》2005/4/25。http://www.epochtimes.com/gb/5/4/25/n900530.htm。2009/8/17。
江煙謙介。1994。黃朝茂譯《中共擁有航空母艦的時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余永定。2000。《中國入世研究報告/進入WTO的中國產業》。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何海榕。2007。〈對共同開發的法律解讀〉。傅崐成、水秉和編《中國與南中國海問題》:325-335。台北:問津堂書局。
何端端、魏超、浩潭。2002。〈台海觀察〉。《人民網》2002/3/11。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8/20/20020311/684029.html。2009/4/12。
吳安家主編。1995。《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吳紅民。2005。〈龍游五洋中國海軍發展新論〉。《艦載武器》9:19-20。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2009/1/17。
吳純光。1998。《太平洋上的較量──當代中國的海洋戰略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吳釗燮。1992。〈對波斯灣地區與朝鮮半島情勢的評估〉。《美國月刊》7,5:11-16。
吳惠林。1993。〈坎坷難行的美國『強國之路』〉。《美國月刊》8,10:4-12。
呂敬正主編。1994。《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宋玉華。1999。〈評新世紀美國政府的全球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9:44-49。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文志。1997。《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
李世華、張士清。1996。《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杜玉華、文軍。2000。〈論三代領導集體的國家安全思想〉。《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1,1:19-24。
李志強。1994。〈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美歐月刊》9,10:12-22。
李杰主編。1998。《三代領導核心的強國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李明。1993。〈柯林頓政府亞太政策之展望〉。《美國月刊》8,12:23-36。
李英明主編。2007。《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登科。1992。〈中共與國際新秩序〉。《國際關係學報》7:123-137。new window
李衛東、靳懷鵬、劉政。2001。《世界海洋軍事地理》。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李瀚平。2007。〈魂牽夢縈50年:話說中國航空母艦〉。《中國軍轉民》2:10-12。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48&CurRec=1。2009/6/23。
李寶俊、王立勇。2000。〈冷戰後世界形勢的變化與中國外交的新發展〉。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206-21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寶俊。1999。《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沈志華、李丹慧。2006。《戰後中蘇關係若干問題研究-來自中俄雙方的檔案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2001。《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
沈驥如。1997。《中國不當“不先生” 》。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周煦。1993。〈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美國月刊》8,6:15-26。new window
周煦。1995。〈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政治學報》25:61-84。new window
周煦。1996a。〈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月刊》35,10:1-14。new window
──。1996b。〈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11,3:4-22。
於澤遠。2005。〈專家學者:瞭解神六意義更重要〉。《聯合早報網》2005/10/13。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others/pages/shenzhou6_051013b.html。2009/2/12。
林郁方。1994。〈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戰略〉。《美國月刊》9,1:40-51。
林經緯。2006。〈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49,4:49-75。new window
──。2007。〈邁向軍事聯盟?探索中俄軍事合作的虛實〉。《中國大陸研究》,50,2:123-146。
林正義。1995。〈中共的亞太安全戰略〉。《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周刊》119:2-4。
林杉。2008。〈國際經濟年中盤點:歐元區經濟駛入慢車道〉。《新華網》2008/7/1。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7/01/content_8470429.htm。2009/3/20。
明居正。1992。〈戰後的二元世界及其鬆動〉。《國際關係學報》7:1-29。new window
林碧炤。1993。〈美國柯林頓政府外交政策的展望〉。《美國月刊》8,4:4-13。
林文程。1993。〈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國家安全策略〉。《美國月刊》8,6:4-14。
林毅夫等。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武力主編。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河內山中俊。2004。〈中國迫切需要航空母艦嗎〉。流星編譯《艦載武器》1:25-27。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66&CurRec=1。2009/6/12。
邵玉銘審校。1998。《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坤玄。1994。〈試論柯林頓政府的「新太平洋共同體」〉。《美國月刊》9,3:19-29。
金重遠主編。2001。《廿世紀的世界──百年歷史回溯(下卷)》。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邱清泉。1998。〈解析美「中」柯江高峰會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之意涵與虛實〉。《國防雜誌》13,8:25-34。new window
姜志軍、張帆。1994。《海洋鬥爭與海上力量的運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姜華宣等編。2001。《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1921-200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姜華宣、張尉萍、肖甡主編。2001。《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施子中。1999。〈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1,3:1-42。
洪淑芬。1992a。〈Bill Clinton的經濟政策〉。《美國月刊》7,12:58-68。
──。1992b。〈美國經濟復甦何以緩慢乏力〉。《美國月刊》7,5:101-109。
──。1993。〈Bill Clinton「經濟振興計畫」之分析〉。《美國月刊》8,5:82-89。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禮忠等。1996。《從望夏條約到柯林頓訪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茅慧青。1992。〈對波羅的海及俄羅斯情勢的評估〉。《美國月刊》7,5:23-27。
范震江、馬保安主編。2007。《軍事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唐仁俊。2000。〈中共海權擴張與其對亞太地區之影響〉。《海軍學術月刊》34,4:19-33。
庫桂生、沈志華。2008。《國防經濟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孫浩。2000。〈現實的航母之夢:與劉如望先生商榷〉。《中國國情國力》29:41。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2009/1/15。
孫紹蔚。1978。《從戰略理念論國家戰略》。台北:三軍大學。
孫琬鐘主編。1993。《1993年中國法律年鑑》。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
徐紹銘。1992。〈後鄧時代中共軍事結構與對外軍售〉。《美國月刊》7,8:4-22。
徐德誠。1995。〈中共發展航空母艦之研究〉。李崑材 發行。《海軍戰略專輯》。台北:海軍學數月刊社。
時殷弘。1994。《敵對與衝突的由來——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與中美關係》。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海天據。2007。〈海權戰略催生中國航空母艦〉。《共產黨員》16:22。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101&CurRec=1。2009/1/16。
馬加力。2002。《關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馬燕冰 、劉江永。2005。〈領土、邊界及海域爭端〉。閻學通、 金德湘主編。《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http://166.111.106.5/xi-suo/institute/ky/yxt/zz/dy/08.htm。2009/1/12。
高浩榮、張濱陽。2009。〈朝鮮宣佈退出六方會談〉。《新華網》2009/4/1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4/14/content_11184071.htm。2009/5/12。
國防發展戰略學教程編寫組。1990。《國防發展戰略學教程》。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寇健文。2005。《中共精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小月。1994。〈一九九三年美國對華政策的回顧與展望〉。《美國月刊》9,4:79-87。
張中勇。1996。〈中共對南海紛爭的衝突策略〉。楊志恆等編。《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張台航、羅炳雄譯。1998。《交往與擴大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台北:三軍大學。
張玉良主編。1998。《面向廿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國際戰略的論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亞中、李英明。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張京育。1979。〈持續與改變:評估中共的對外政策〉。《問題與研究月刊》18,10:9-17。new window
張昆。2005。〈未來之路中國航母發展戰略〉。《艦載武器》12:21。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43&CurRec=1。2009/1/19。
張明睿。1998。《中共國防發展戰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南征、張勝旺。2003。《當代國防經濟理論前沿問題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洋培、黃偉峰。2001。〈歐洲安全情勢〉。陳鴻瑜主編。《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148-171。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張炳清、韓永學。1999。《大賭局——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國。2000。《中國新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
張雅君。1995。〈從圍堵論剖析美國與中共關係〉。《美歐月刊》10,12:20-32。
張萬年主編。2000。《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張學明。2003。《冷戰後國家安全觀的變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許江瑞、方寧。1999。《國防法概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許志嘉。1997a。〈中共的外交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月刊》36,4:45-61。new window
──。1997b。〈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月刊》36,7:35-58。
──。1998。〈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月刊》37,8:49-72。
陳一新。1992。〈美國在『單極為主多極政經體系』中的新地位與新挑戰〉。《美國月刊》7,2:4-16。
──。1993。〈柯林頓對中共政策的可能走向〉。《美國月刊》8,2:12-21。
──。1994a。〈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一)〉。《美歐月刊》9,12:54-72。
──。1994b。〈美國與亞太新安全體系〉。《美國月刊》9,11:64-74。
──。1995。〈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四)〉。《美歐月刊》10,3:14-43。
陶文釗。2000。〈論中美關係半世紀的五個發展階段〉。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102-1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文賢。1998。〈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月刊》37,3:19-34。new window
──。1999。〈國際環境對中共核武政策發展的影響〉。《問題與研究月刊》38,2:1-20。
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陳有為。1999。《天安門事件後中共與美國外交內幕》。台北:正中書局。
郭昕光。1992。〈美國國防部的後冷戰時期全球戰略評估──七個假想衝突地區〉。《美國月刊》7,5:4-10。
陳峰君主編。1999。《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啟懋。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郭崇倫。2000。〈杭州號的戰略意涵〉。《中國時報》2000/2/13:3。
陳敏永。2007。〈美日安保條約及台灣海峽之安全保障〉。《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OPEN website》2007/3/23:1-34。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501518&fileNo=001。2009/6/17。
郭陳魯等。1996。《20世紀的中國——內爭外患的交錯》。孟津:河南人民出版社。
陳毓鈞。1994。〈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下)〉。《美國月刊》9,3:62-77。
──。1997。《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寰宇出版社。
陳德民。1999。〈多極化仍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現代國際關係》11:7。
陳鴻瑜。1987。《南海諸島主權與國際衝突》。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1992。〈對菲律賓情勢的評估〉。《美國月刊》7,5:28-31。
郭觀橋。1999。《一個大國崛起的困擾——21世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
傅崐成、水秉和編。2007。《中國與南中國海問題》。台北:問津堂書局。
傅崐成。1981。《南海的主權與礦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彭慧鸞。1997。〈柯林頓新政府的新東亞政策:奈伊〈複合式領導〉的理論與實踐〉。《美歐季刊》12,3:73-92。
湯紹成。2000。〈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研究月刊》39,1:67-78。new window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永宏。2002。〈中共航空母艦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碩士論文。
黃忠榮、鄒景雯。2005。〈粉飾反分裂法•胡錦濤說四絕不〉。《自由電子報》2005/3/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r/5/today-fo1.htm。2009/3/12。
黃恩浩。2001。〈中共“海權”概念之探討:1978-2000〉。《中共研究》35,8:82-102。
黃琛瑜。1999。《歐洲聯盟──跨世紀政治工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碩風。1999。《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新華軍事。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新華網》2007/11/24。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11/24/content_7138335_1.htm。2009/1/13。
楊仕樂。2008。〈不能或不願?再論中共的航艦企圖〉。《國防雜誌》23,4:89-104。new window
楊立傑。2009。〈歐洲聯盟〉。《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2/19/content_664530.htm。2009/6/3。
楊志恆。1995。〈比較美國與中共國防工業的演變〉。《問題與研究月刊》34,6:27-40。new window
楊志誠。1995。〈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共政策〉。《美歐月刊》10,10:4-22。
楊福昌主編。20000。《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楚樹龍、王在邦。1999。〈關于國際形勢和我對外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8:2-7。
當代世界出版社編輯部編。1997。《大國走向》。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董瑞麒。1996。〈大陸國有企業破產制的研析〉。《中國大陸研究》39,10:24-38。new window
裘兆琳。1994。〈柯林頓政府對華新政策之決策過程探討〉。《美歐月刊》9,12:4-17。
──。1996。〈柯林頓新政府對華政策之展望〉。《美歐月刊》11,12:4-19。
解放軍出版社。1997。《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學習綱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3。《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學習綱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廖雷。2007。〈中國駐俄大使:俄羅斯“中國年”獲巨大成功〉。《中國網》2007/11/5。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zegjn/content_9179095.htm。2009/2/12。
榮劍。1997。《經略海洋縱橫談》。北京:海潮出版社。
熊自健。2002。〈中共黨政領導班子的建設規劃──從十二大到十六大〉。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73-95。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熊志勇。1995。《中國與美國——邁向新世紀的回顧》。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趙春山。1992。〈後冷戰時期的中共對外政策〉。《理論與政策》6,4:2-25。new window
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1。〈2000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季刊》2,1:163-197。
劉一建。1999。〈中國未來的海軍建設與海軍戰略〉。《戰略與管理》5:94-102。
──。2000。《制海權與海軍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劉大年、劉孟俊。1992。〈由美國經濟看一九九二年大選(上)〉。《美國月刊》7,10:24-31。
劉中民。1996。〈冷戰後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現代國際關係》5:2-6。
劉永輝。2007。《國外航空母艦作戰指揮》。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劉杰主編。2008。《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8年》。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華清。2004《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歐俊麟 主編。2008。《2009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潘錫堂。1997。《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兼論國際變局、蘇聯轉型與國家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樓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蔡明彥。2001。〈俄羅斯安全情勢〉。陳鴻瑜主編。《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184-200。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蔡瑋。1990。〈「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美國與中共的關係〉。《問題與研究月刊》29,10:73-87。new window
──。1992。〈論新世界秩序下的美國對中共策略〉。《美國月刊》7,1:18-28。
──。1993。〈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外交政策〉。《美國月刊》8,3:17-26。
──。1994a。〈美國與中共的關係:理想和現實的抉擇〉。《美國月刊》9,1:52-63。
──。1994b。〈美國續予中共最惠國待遇的理論與實際〉。《美歐月刊》9,7:12-26。
──。2000。《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宇欽。2008。〈德法催生歐盟軍隊衝擊歐洲安全情勢〉。《青年日報》2008/12/14:3。
鄭竹圍。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鄭科揚、李忠杰。200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鄭啟榮主編。2008。《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78-200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魯毅等主編。1999。《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錢士安。1996。〈二次大戰後美國景氣循環〉。《美歐月刊》11,4:28-41。
霍小勇。2007。《軍種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錢其琛。2003。《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錢程燦。2009。〈中國防長談及航母問題 建造還有問題需解決〉。《人民網》2009/3/31:1-2。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8221/72028/76903/80370/9053543.html。2009/8/1。
閻學通主編。1998。《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國際形勢分析報告1997-1998》。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
閻學通等。1999。《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
閻學通。1996。《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中國崛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a。〈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2:5-10。
──。2000b。《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駱之明。2009。〈春暉萬�堿M海疆--黨中央、中央軍委關心人民海軍建設和發展紀實〉。《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2/content_11233515_1.htm。2009/4/22。
龍舒甲。1991。〈論華沙公約組織的興衰〉。《問題與研究月刊》30,6:29-45。new window
──。1998。〈北約擴大與俄羅斯的反應〉。《問題與研究月刊》37,1:25-40。
薛瀾。〈從國際競爭力評估美國在全球競爭地位〉。1995。《美歐月刊》10,3:44-60。
謝小韞。1988。《當代國際體系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益顯。1999。《當代中國外交思想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魏艾、林長青。2008。《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援。2004。〈反分裂法的四大意義〉。《安徽中安網》2004/12/21。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4/12/21/001080640.shtml。2009/7/1。
關中。1977。〈當前國際體系的分析〉。《自由青年》57,6:7-12。
蘇格。1998。《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蘇浩。2000。〈1990年代中國外交的“夥伴關係”〉。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229-24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鐘倫納。2000。《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顧關福。2000。〈50年的中國外交戰略〉。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35-4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權恩奉。2000。〈論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歷史進程〉。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科研處編《新中國五十年發展論》:106-112。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三、報章雜誌、網路資料出處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美國企業研究所)。http://www.aei.org
Asia Foundation(亞洲基金會)。
http://www.asiafoundation.org
Asia Society(亞洲學會)。
http://www.asiasociety.org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所」,史丹福大學「胡佛戰爭、革命暨和平研究所」)。
http://www.hoover.stanford.edu/group/APARC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亞太安全研究中心)。
http://www.apcss.org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大西洋理事會)。
http://www.acus.org
Brookings Institution(布魯金斯研究所)。
http://www.brook.edu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http://www.ceip.org
Cato Institute(卡托研究所)。
http://www.cato.org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
http://data.fas.harvard.edu/cfia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http://www.csis.org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MILITARY AFFAIRS, NDU。
http://www.ndu.edu/inss/China_Center/INSS_About_CSCMA.htm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http://www.foreignrelations.org
CSIS。
http://www.csis.org/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FAS)(美國科學家聯盟)。
http://www.fas.org/
Heritage Foundation(傳統基金會)。
http://www.heritage.org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波士頓「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
http://www.ifpa.org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
http://www.ndu.edu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哥倫比亞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