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馬球文化探微
作者:賴駿瑋
作者(外文):Chun-Wei Lai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宋德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馬球打毬擊鞠游藝唐代文化Maqiupologames on horsebackgames of skillTang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大唐盛世,光芒萬丈,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一直深深的影響著後世。唐代前後共二百九十年(618-907年),是繼漢代以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強盛時代,不但南北統一,國土疆域廣袤,而且政治、經濟、貿易繁榮發達,多種民族交會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隨之而起的,就是上至達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對休閒活動的重視,所謂「游藝」或「遊藝」活動的普及,除表現出繁華帝國的閒暇生活,同時亦清楚的顯示出唐代多元、開放、兼容並蓄的文化特徵。
在唐人游藝活動中有一類屬於「技藝競賽」,其中的「球戲競技」有「擊毬」一項,也就是「打馬球」,即是騎在馬上以球杖擊球入門的一種游藝形式。馬球,唐時稱「擊鞠」、「擊毬」或「打毬」,它是盛行於唐代宮廷、軍中和民間的一種群眾性、體育性的球類競技活動,參與者不僅要具備強壯的體魄、高超的騎術與球技,更需要有勇敢、靈活身手、反應力、機智、頑強的素質。值得注意的是,有唐一代,馬球活動蓬勃發展,其所創造出的局面和氣象,可謂空前絕後。
本文旨在深入探索唐代文化中所呈現出來與馬球相關的生活面貌,包括馬球活動產生的背景、源流與歷史發展;馬球的實施工具與規則考訂;馬球球場的分布與球場的多樣功能;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層面對唐代馬球興衰所造成的影響;詩歌中的馬球意象分析,及小說中的馬球所反映的社會現象與風俗民情;從繪畫、壁畫、陶俑、石刻、器具和出土實物等面向來探討唐代馬球與藝術的關係。最後,並證明了唐代馬球活動已在社會上廣泛流行,並成為唐人游藝生活的重要成分,唐代因而成為中國馬球運動的黃金年代。
The glorious Tang Dynasty represents the height of culture and lasting influence over posterity. It lasted 290 years, from 618 to 907, a brilliant epoch in Chinese history after the Han Dynasty. China was unified at the time, its territory far-flung, with prosperous and well-developed politics, economy, and commerce; the society was a harmonious melting pot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there was frequent contact with foreign cultures. As a result, people took leisurely activities seriously, from the noble class to the common people. Games of skill were popular, for they reflected the ease of living of a prosperous empire and demonstrat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diverse, open, and equitable society.
Some of these games of skill involved ball-playing, and they were competitive. One such game was called maqiu, or ball playing on horseback; the object was to drive the ball into a goal from horseback, much like present-day polo. It was a popular game with soldiers and common people, as well as in the imperial court. It was sportive and involved team work, and the participants needed not only strong bodies and equestrian and ball-playing skills, but also bravery, agility of the body and reflexes, and perseverance.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game of maqiu reached unprecedented heights in popularity and skills, which have not been equaled ever sinc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quire into the art of maqiu in everyday life as part of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ncluding maqiu’s background, origin, and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n examination of its implementation tools and rules; ballpark locations and functions; the role played by politics, economics, military affairs, and culture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ame of maqiu;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of maqiu in poetry and literature as a reflection of society and m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qiu and art in drawings, cave paintings, terracotta figures, stone etchings, utensils, and excavated objects; and finally, a testament of the popularity of maqiu and the important role it played in people’s live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of the golden period of maqiu that is the Tang Dynasty.
參考書目
一、基本史料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
2000《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仁裕
1966《開元天寶遺事》。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定保
2005《新譯唐摭言》。台北:三民書局。
王欽若
1994《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王溥
1990《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
王謨輯
出版年不詳《西京雜記》。台北:大化書局。
王讜
1997《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不著撰人
1966《李林甫外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中華書局校訂
1996《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元稹
2000《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
司馬光
1956《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
司馬遷
1981《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台灣開明書局斷句
1991《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朱景元
1985《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朱熹
1987《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
李亢
1985《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
李白
1975《李太白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李百藥
1980《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李昉等編
1978《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昉等編
1975《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林甫等撰
1981《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李綽
1985《尚書故實》。北京:中華書局。
李濬
1968《摭異記》。台北:新興書局。
1982《松窗雜錄》。台北:木鐸出版社。
吳任臣
2010《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
吳自牧
出版年不詳《夢梁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吳兢
1990《貞觀政要》。台北:黎明文化。
佚名
1988《玉泉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佚名
1966《靈應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杜光庭
1989《錄異記》。台北:廣文書局。
杜佑
1978《通典》。台北:大化書局。
杜甫
1971《杜詩鏡銓》。台北:藝文印書館。
杜牧
1998《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杜環
1972《經行記地理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
沈佺期等撰
2001《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沈括
1960《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中華書局。
沈樞
出版年不詳《通鑒總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孟元老
1985《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
孟棨
1966《本事詩》。台北:藝文印書館。
宋敏求
1991《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
宗懍
1991《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
段成式
1979《酉陽雜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姚汝能等編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皇甫枚
1968《三水小牘》。台北:藝文印書館。
封演
1985《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
胡震亨
1982《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
范曄
1981《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范攄
1985《雲溪友議》。北京:中華書局。
馬令
1985《南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馬端臨
1987《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光憲
1985《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
孫明君選注
2005《三曹詩選》。北京:中華書局。
孫棨
1965《孫內翰北里志》。台北:藝文印書館。
徐松
2006《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
徐鉉
1985《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
班固
1985《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高承
1985《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
高彥休
1966《御覽唐闕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秦嘉謨
出版年不詳《月令粹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袁樞
1968《通鑑紀事本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玉書編纂
2002《康熙字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張純一
1971《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鑑
1967《冬青館古宮詞》。台北:藝文印書館。
張讀
1985《宣室志》。北京:中華書局。
崔令欽
1965《教坊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脫脫等撰
1980《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0《金史》。台北:鼎文書局。
1980《遼史》。台北:鼎文書局。
陸游
1997《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陳彭年等修
1998《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陳夢雷編
1964《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書局。
陳鴻
1992《東城老父傳》。台北:錦繡出版公司。
陳耀文
1991《天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許慎
1999《說文解字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尉遲偓
1966《中朝故事》。台北:藝文印書館。
康駢
1991《劇談錄》。北京:中華書局。
黃朝英
1985《靖康緗素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虞預
2008《會稽典錄》。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楊家駱編
1960《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
1967《元詩選》。台北:世界書局。
董誥
1975《欽定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
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裴庭裕
1965《東觀奏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熊夢祥
1983《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趙璘
1985《因話錄》。北京:中華書局。
鄭文寶
1965《南唐近事》。台北:藝文印書館。
鄭棨
1965《開天傳信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劉向
1968《別錄》。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2《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
劉攽
1983《中山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劉昫
1981《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劉崇遠
1985《金華子雜編》。北京:中華書局。
劉肅
1997《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劉餗
1997《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
歐陽修
1980《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
歐陽修、宋祁
1981《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蓮塘居士
1925《唐人說薈》。上海:埽葉山房。
錢易
1965《南部新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薛居正等撰
1981《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
韓愈
1967《昌黎先生詩集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顏之推
1982《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魏徵
1980《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嚴可均校輯
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蘇軾
1966《東坡題跋》。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專書與論文集
王永平
1995《唐代游藝》。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2010《遊戲、競技與娛樂:中古社會生活透視》。北京:中華書局。
王宏凱
1994《益智愉心的中國古代游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俊奇
2010《唐代體育文化史》。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王國維
1997《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國瓔
2006《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堯、王啟龍主編
2002《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王雲五主編
1967《中國古今民間百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區改造保護領導小組編
2007《唐大明宮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
1997-1998《中國青銅器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
1989《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
2000《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任半塘
1987《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任海
1994《中國古代體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向達
2001《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石家莊:河北出版社。
何立智
1993《唐代民俗和民俗詩》。北京:語文出版社。
吳礽驤等釋校
1991《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李金梅等著
2008《絲綢之路體育圖錄》。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李重申等著
2009《中國馬球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李家瑞編
1937《北平風俗類徵》。上海:商務印書館。
李寅生
2001《論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成都:巴蜀書社。
李國珍
1996《大唐壁畫》。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
李斌城
1998《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樹桐
1985《唐史新論》。台北:中華書局。
呂崇銘
1985《中國蹴踘和擊鞠發展之研究》。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
汪榮祖
1984《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宋德喜
2009《唐史識小》。板橋:稻鄉出版社。
林天蔚
1978《隋唐史新論》。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林莉娜
2013《明清宮廷繪畫藝術鑑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金開誠主編
2011《別具一格的蹴鞠與馬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金毓黻
1968《渤海國志長編》。台北:華文出版社。
金維諾總主編
2010《中國美術全集》。合肥:黃山書社。
昭陵博物館編
2006《昭陵唐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厚艷芬編著
1992《遊藝世界》。香港:中華書局。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1998《陝西新出土唐墓壁畫》。重慶:重慶出版社。
陝西歷史博物館編
2011《唐墓壁畫珍品》。西安:三秦出版社。
高明士
2005《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馬俊民、王世平
1995《唐代馬政》。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徐連達
2003《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陳正平
2007《唐代游藝詩歌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安仁
1971《中國上古中古文化史》。台北:西林出版社。
陳明星
2004《中國名畫欣賞》。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
陳寅恪
2008《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
郭希汾
1970《中國體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
1990《畫馬名品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
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等編
1990《中國古代體育圖說》。北京:燕山出版社。
崔樂泉
2000《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
2002《圖說中國古代遊藝》。台北:文津出版社。
畢寶魁
2002《隋唐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
黃永武主編
1981《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書局。
黃聰
2009《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程光裕等主編
1980《中國歷史地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程薔、董乃斌
1996《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
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東京:平凡社。
楊向東
2000《中國體育文化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楊蔭深
1989《中國古代游藝活動》。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賈斌主編
1988《游藝大全》。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
1975《新疆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
聞一多
1986《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
潘孝偉
1995《唐代體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劉伯驥
1968《唐代政教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劉芳如等編
2003《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台北:故宮博物院。
魯迅
1958《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冀東山主編
2006《神韻與輝煌: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西安:三秦出版社。
鄭重華、劉德增編著
1997《中國古代游藝》。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蔡豐明
1997《遊戲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謝思煒
1995《雅風美俗之隋唐氣象》。台北:雲龍出版社。
2006《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羅香林
1980《唐代文化史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羅智聰
2007《古代足球與擊鞠在唐代發展的比較研究》。高雄:高雄復文書局。

三、翻譯與外文專著(依編著者之國籍、姓氏筆劃順序遞增列)
(日)木村凌二著,楊明珠譯
2004《馬的世界史》。台北:玉山社。
(日)白川靜著,王巍譯
1991《中國古代民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日)白川靜著,杜正勝譯
2001《詩經的世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日)正宗敦夫編纂
1977《倭名類聚抄》。東京:風間書房。
(日)正倉院事物所編集
1987~1989《正倉院寶物》。東京:朝日新聞社。
(日)古瀨奈津子著,高泉益譯
2005《遣唐使眼中的中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日)加藤繁著,杜正勝、蕭正誼譯
1978《中國經濟社會史概說》。台北:華世出版社。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
2001《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日)池田溫著
1999《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
(日)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
1998《世界帝國的形成:後漢—隋唐》。板橋:稻鄉出版社。
(日)谷口規矩雄等著,劉靜貞等譯
1990《中國通史》。板橋:稻鄉出版社。
(日)那波利貞著
1977《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
(日)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
1982《中國文學概說》。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日)岡村繁著,張寅彭譯
2002《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
(日)津田左右吉著,陳清泉譯
1970《渤海史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日)茂在寅男等著
1987《遣唐使研究史料》。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
(日)前野直彬著,洪順隆譯
1978《唐代的詩人們》。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日)前野直彬等著,洪順隆譯
1980《中國文學概論》。台北:成文出版社。
(日)桑原隲藏著,楊鍊譯
1969《唐宋貿易港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日)氣賀澤保規著,石曉軍譯
2014《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日)堀敏一著,韓昇、劉建英譯
2002《隋唐帝國與東亞》。昆明:雲南人民。
(日)森谷克己著,陳昌蔚譯
1972《中國社會經濟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日)圓仁
1986《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巴基斯坦)穆罕默德.哈桑.哈斯拉特等著,陸水林譯
2011《巴爾蒂斯坦(小西藏)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法)布爾努娃著,耿昇譯
2011《法國西域史學精粹》。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楊豫譯
2006《當代史學主要趨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英)阿諾德.湯恩比著,陳曉林譯
1978《歷史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英)愛德華.卡爾著,江政寬譯
2009《何謂歷史》。台北:雅博書屋。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
2007《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美)伊佩霞著,趙世瑜等譯
2005《劍橋插圖中國史—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文明奧秘》。台北:果實出版社。
(美)維爾.杜倫著,李一平等譯
1998《東方的文明》。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美)謝弗著,吳玉貴譯
2005《唐代的外來文明》。西安:陝西師大。
(喀喇汗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突厥語大辭
典譯審小組譯審
1983《突厥語大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韓)羅絢成
1974《韓國體育史研究》。首爾:文泉社。
(蘇)佩列洛莫夫等著,林毅夫等譯
2006《霸權的華夏帝國:朝貢制度下中國的世界觀和外交策略》。台北:前
衛出版社。

四、期刊(學報)論文
丁玲輝、平措達杰
2003 〈藏史文獻資料與西藏古代體育研究〉,《中國藏學》3:112。
王仁堂
1995 〈馬球運動源流與興衰〉,《光武學報》20:261。
王平等著
2011 〈從《全唐詩》看唐朝馬球文化〉,《時代文學》3月下半月:170。
王永平、孫岳
2008 〈馬毬與唐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學習與探索》3:220~224。
王江云
2003 〈唐代馬球運動的興起與規則要求〉,《西安體育學院學報》5:24~26。
王沂等著
2007 〈拓展文化視域,宏揚體育文化—我國古代馬球運動發展流變的文化
學解析〉,《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10~13。
王伯雄
1991 〈唐代的馬球運動〉,《亞洲體育》14(4):10。
王志勝、馮幼麗
2003 〈唐代馬球略論〉,《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90~92。
王勇
2010 〈渤海上京城出土的馬球與渤海人的馬球運動〉,《北方文物》3:12。
王建平
2006 〈唐代長安的對外開放及其意義〉,《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67。
王俊奇等著
2004 〈唐代長安的馬球文化〉,《體育文化導刊》11:73~74。
王軍花、李勝軍
2002 〈從出土文物談唐代的馬球運動〉,《中州今古》6:15~16。
王堯
2000 〈馬球(Polo)新証〉,《中國馬球史研究》:40。
王增明等著
2012 〈馬球運動:失落的盛唐遺風〉,《東方收藏》7:31。
左從現等著
2001 〈唐代馬球運動發展分析〉,《體育科學》21 (3):38。
2007 〈對隋唐時期馬球運動發展的社會因素分析〉,《安徽體育科技》6:
46~50。
朱利民、張憲民
1994 〈唐代馬政〉,《唐都學刊》2:26。
吳小花
2009 〈對唐代體育文化衰落的思考〉,《蘭台世界》9月上半月:53。
吳國梁
2007 〈唐朝以後馬球運動的發展〉,《樂山師範學院學報》10:111~113。
吳寧興
2000 〈馬球運動與江蘇〉,《江蘇地方志》1:57~58。
杜文玉
2008 〈唐代社會開放的特點與歷史局限〉,《河北學刊》3:58~60。
宋后玲
2004 〈唐人擊鞠文物的探討〉,《歷史文物》14(5):70。
李季芳
1994 〈中國馬球起源新議〉,《體育文史》5:63。
李秀梅、章鶯
2001 〈對我國古代馬球起源分析〉,《體育文化導刊》4:52~53。
李金梅、鄭志剛
2014 〈中國古代馬球源流新考〉,《敦煌學輯刊》1:104。
李重申等著
1994 〈敦煌馬毬史料探析〉,《敦煌研究》4:168~173。
李春蘭
2012 〈我國唐代女子體育運動興起分析〉,《蘭台世界》10月上旬:73。
李滋民
1995 〈唐代宮廷的馬球熱〉,《中國歷史教學》10:26~27。
李舉綱等著
2006 〈淺說昭陵六駿原石拓本〉,《收藏家》8:26~28。
余明威
2002 〈唐代長安市民遊藝活動初探〉,《新亞論叢》4:121~128。
林丹
2013 〈唐代福州球場山亭記碑與馬球文化〉,《藝苑》4:106。
林琳
2002 〈唐宋軍隊的馬球運動〉,《文史雜誌》2:70~72。
亞森哈斯木
1989 〈維吾爾馬球史探源〉,《中國體育史論文集》5:168。
易劍東
2000 〈中國古代體育經濟縱論〉,《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1~30。
段小強、陳康
2002 〈從敦煌本〈杖前飛〉談唐代馬球運動〉,《敦煌研究》6:60~63。
侯振兵等著
2007 〈從社會大背景辨析章懷太子墓體育壁畫〉,《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8(11):66。
姜偉偉
2009 〈中國古代馬球運動的歷史溯源〉,《音體美》12:582。
柳慧玲、惠弋
2007 〈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開放性〉,《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34~60。
徐時儀
1999 〈敦煌民間體育文化考略〉,《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61~67。
徐國營
1999 〈從歷史文物談絲綢之路上的馬球運動〉,《絲綢之路》6:16。
馬富坤
2000 〈揚州出土的唐代打馬球銅鏡〉,《東南文化》10:50~53。
孫景儒
1996 〈我國古代馬球運動的起源與興衰〉,《台灣體育》84:24~26。
孫潔
2007 〈吐魯番出土彩繪泥塑駿馬俑賞析〉,《新疆藝術學院學報》1:32~36。
唐豪
1959 〈中國古代馬球運動˙東漢到六朝的馬球〉,《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
第7、8輯。
倪豪士
2007 〈唐傳奇中的創造和故事講述〉,《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
229~234。
柴漢甫
1987 〈對西蕃人打球問題的一點淺見〉,《中國體育史論文集》3:106~110。
張元
1993 〈馬球: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聯姻的寧馨兒〉,《體育文化導刊》2:23~24。
張兆才
2003 〈唐代馬球興盛與衰落的社會原因〉,《成都體育學院學報》6:39~40。
張娟妮編譯
2004 〈八世紀早期的唐墓壁畫〉,《文博》6:28~33。
張新清
1994 〈唐代的馬球場〉,《文史知識》8:61。
張曉春、吳亞初
2007 〈現代高爾夫運動中國源流考〉,《北京體育大學學報》9:1295~1297。
張濤
2005 〈西域馬球文化活動史略考辨〉,《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59~67。
陳木
2012 〈從唐詩管窺唐代的社會體育〉,《科技資訊》31:281。
陳寅恪
2001 〈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金明館叢稿二編》:344。
措吉、丁玲輝
2006 〈試論《格薩爾》史詩中的體育文化〉,《西藏大學學報》4:69~75。
陰法魯
1959 〈唐代西藏馬毬戲傳入長安〉,《歷史研究》6:41。
陶柯
2002 〈論藏族體育對漢族的影響〉,《甘肅高師學報》3:128。
梁淑琴
1995 〈略論唐代皇家馬球場〉,《遼海文物學刊》1:92~115。
莊華峰、王先進
2003 〈唐代婦女與體育〉,《成都體育學院學報》5:28~31。
章羣
1990 〈唐代之馬匹貿易—兼論唐予回紇馬價絹的性質〉,《晚唐的社會與文
化》:329~330。
崔樂泉
2000 〈古代馬球起源及發展研究的歷史回顧—兼及有關問題的考古資料分
析〉,《屏師體育》4:105。
2008 〈中國古代的馬球〉,《中華文化畫報》4:68~73。
2008 〈考古發現與唐宋時期的體育活動〉,《考古》7:74~75。
黃水雲
2011 〈唐代詩賦中之毬戲書寫〉,《東華人文學報》18:42。
黃萍
2005 〈馬球文化:唐文化的潛流〉,《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11):13~15。
黃聰
2008 〈《封氏聞見記˙打毬》釋義〉,《成都體育學院學報》7:42~45。
2009 〈對中原馬球是從波斯傳入的質疑〉,《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2。
喬文徵
1995 〈栩栩如生的打馬球俑〉,《陝西省博物館藏寶錄》:181~182。
彭昆
2012 〈唐代馬球發展分析〉,《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1:48。
傅京芳
1994 〈唐代馬球戲〉,《中國文物世界》106:54。
傅樂成
1984 〈唐人獨特的精神〉,《時代的追憶論文集》:87~93。
楊卓
2013 〈對唐代馬球的若干見解〉,《蘭台世界》6月下旬:143。
雍宗坡
2013 〈捶丸運動面面觀〉,《體育世界》9:52。
董茜
2010 〈論吐蕃的馬球文化〉,《運動》5:141。
萬建中
1995 〈隋唐風俗的時代特徵〉,《文史知識》6:70。
賈峨
1994 〈唐宋間馬球運動考略〉,《故宮學術季刊》12(2):136~137。
葉嬌
2008 〈淺談唐代及宋代馬球運動中的球衣〉,《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1:94~98。
趙文潤
1994 〈論唐文化的胡化傾向〉,《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
35。
暨遠志
1991 〈張議潮出行圖研究—兼論唐代節度使旌節制度〉,《敦煌研究》3:39。
樊正治
1980 〈中國的球類運動〉,《國民的體育季刊》9 (2):15。
劉秉果
1994 〈殺死皇帝的馬球將〉,《體育與科學》4:25。
1999 〈唐玄宗與馬球〉,《絲綢之路》4:52。
2000 〈三郎沉醉打球回—興盛的唐代馬球運動〉,《歷史文物》10(5):19。
2004 〈中國古代捶丸運動的發展演變〉,《體育文化導刊》5:77~80。
韓丹
1998 〈渤海國使者日本打球考〉,《體育文史》5:34~36。
2010 〈馬球運動起源於波斯考〉,《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6(5):7。
戴偉謙等著
2002 〈中國古代馬球運動起源論斷比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1。
戴偉謙、袁愈光
2002 〈中國古代馬球運動起源論斷的比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 1):
1~12。
簡子強
2009 〈論唐詩中的馬球文化〉,《問學集》16:332。
羅香林
1996 〈唐代波羅毬戲考〉,《唐代文化史研究》:136~166。
羅普雲、羅普磷
1999 〈淺析絲綢之路體育對唐代馬球運動的影響〉,《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16(2):14。
羅智聰等著
2006 〈唐代足球與馬球運動發展之比較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5:92。
關彬、李俊溫
1995 〈山西古代體育〉,《滄桑》4:43~47。
譚蟬雪
1996 〈敦煌馬文化〉,《敦煌研究》1:118。
蘇競存
1959 〈中國古代馬球運動的研究〉,《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7、8輯:75。
顧萬發等著
2009 〈鄭州上街峽窩唐墓發掘簡報〉,《文物》1:22~26。

五、學位論文
于海博
2010〈唐代球類運動與詩歌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玉強
2010〈唐代馬球運動和現代馬球運動的比較研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
李鈺
2010〈唐代體育游藝詩初探〉。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徐保銀
1977〈唐代體育活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高原
2006〈唐代馬球運動考—兼述敦煌文獻馬球資料〉。甘肅:蘭州大學碩士論
文。
許燦
2011〈唐代娛樂活動探析〉。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程秋娟
2008〈我國唐代女子體育發展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