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宜蘭「文化立縣」的經驗及其民俗過程
作者:楊金源
作者(外文):CHIN-YUAN YA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美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民俗過程   文化立縣宜蘭經驗文化政策Folklore ProcessRegional Experience in Yilan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Cultural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7
本研究聚焦宜蘭復振與應用民俗元素,建構「文化立縣」經驗的民俗過程為中心。以公共民俗學及本土人類學等綜融研究取徑,設定台灣解除戒嚴令前夕,陳定南在宜蘭以本土價值及地方主義,開創政治抵抗與文化轉向的階段為背景舖陳;進而深入揭露1989年12月以降,游錫堃承續地方自主路線膺任宜蘭縣長後,以民俗主義為中心的地方文化重建過程與文化治理邏輯,藉以探討地方社會的可能範式。
1980年代以降,宜蘭的發展路徑與特質有了與台灣社會殊異的發展理路,研究從游錫堃運用政治資源,旗幟昂揚的經由民俗資本的轉化應用,力推「開蘭195週年紀念」定義宜蘭生日,開拓文化政治場域的「文化立縣」傳統的策略脈絡展開,探討其以民俗作為本土化、地方化重建經驗模型的新民俗屬性與結構紋理。本研究架構,從第二章宜蘭地方主義的興起與「文化立縣」經驗的形成背景入題,溯尋陳定南所啟動的新政治風格、新治理思維的本土化策略基礎,再以第三、四、五、六章正式進入本研究的核心主題,探討宜蘭如何經由傳統節日的復振,重塑地方集體記憶;如何透過空間記憶與再詮釋,形塑地方認同;如何承續傳統戲曲,成為地方識別符碼;如何重修地方史及動員社區基層社會,進行社區鄉土化的營造等文化治理政策。
實徵研究成果歸納,宜蘭「文化立縣」經驗,主要係藉由民俗資本通過民俗過程發展新文化,形成抵抗政治的發展邏輯與社會特質。這地方性的建構,是一個體制外而體制內的文化穿透過程;是掌握地方文化領導權的黨外菁英,循著特定的價值策略,展開民俗資本採擇、干預與創造的民俗過程。這漸進演繹的價值策略,有力形構了屬於宜蘭的地方知識、地方意義系統與地方情感。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revitaliza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folklore in Yilan County, Taiwan, which centers upon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olklore process of “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approaches of public folklore and local anthropology researc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was set before post-martial law period, when the county magistrate, Ting-nan Chen started the political resistance and cultural turn with local value and localism. Afterward, the next magistrate, Shyi-Kun Yu continued to reconstruct local culture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based on folklore to try to shape the possible paradigm in regional society since December 1989.
Since 1980, the trends and the traits of the development in Yilan County have started to evolve its unique culture in Taiwan. At the time, Shyi-Kun Yu utilized the political resource and folkloristic capital to establish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land development of Yilan County” as the birthday of the land of Yilan. The process also created the field of cultural policy to expand the strategic context of the tradition of “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opens up the discussion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Yu used folklore as the new trait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ence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provincialism and local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is research begins in chapter two with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rise of loc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in Yilan, and Ting-nan Chen’s strategic basis of localization which was his new political traits and the thinking of governance.
Chapter three to six are the core chapters of this research, which describe the cultural policy in Yilan, to discuss, how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can rebuild the local collective memory in Yilan, how the local identification was shaped by the spatial memory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how the traditional theatrical opera could be continued and become the local identification codes, and how the movement of local community could rebuild the local history and start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
To conclude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experience of “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in Yilan was constituted by the new culture created by the folklore capital through the folklore process, which formed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traits of the political resistance. The local construction was the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penetration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system to the inside, which was the folklore process that the political elites from the opposition parties who held the leadership of local culture followed the specific values and strategies to choose, intervene, and create folklore capital. The gradually evolving values and strategies fairly formed the local knowledge, local meaning system and local bonding in Yilan.
一、古 籍
不著傳人:《台灣府輿圖纂要》(台北: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藏,清同治年間撰,
    抄本)。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卷一〈建置志〉(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印1837年本)。
姚 瑩:〈噶瑪蘭原始〉,收錄於《廳誌》卷之七,雜識上,紀略。
姚 瑩:《東槎紀略》(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道光9年撰著,1996年)。
黃叔璥:〈番俗六考〉,《台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57年)。
楊廷理:〈議開台灣後山噶瑪蘭及蛤仔難節略〉,收錄於《廳誌》卷之七,雜識,
    紀人。

二、 專 著
丁仁傑:《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2013年)。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台北:聯經,2009 
    年)。
王明珂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2005)。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2000年)。
王曉葵:〈日本民俗學的新視野〉,見《民俗學的理論、歷史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振寰:〈權力與政治體系〉,收錄於與瞿海源共同主編之《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1999年)。
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1999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2002年)。
王志弘:〈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收錄於吳天泰《多元文化》(臺北:二魚文化
    出版,2008年)。
王志弘:〈論異類空間〉收錄於王志弘《空間-社會理論選讀》上冊(未發行,
2000年)。
王志弘:〈文明化與奇魅化:當代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收錄於王志弘等《文化
    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2011年)。
王志弘:《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2011年)。
文化環境工作室:《社區資源處處寶》社區學習讀本(宜蘭:宜蘭縣立文
化中心,1998年)。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台原,2000年)。
安德明:《重返故園—一個民俗學者的家鄉歷程》(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
朱元鴻:〈實用封建論:集體記憶的敘事分析〉,《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 
    框作筆記》(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行政院文建會:《創藝之國-澳大利亞文化政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4年)。
仰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記事》(宜蘭:宜蘭文化中心,1997
    年)。
何衛華、謝海燕:〈去殖民性與第三世界的共同知識立場〉,《和諧的願景與去殖
    民化的世界想像-理論研究-理論文萃》(北京:中國中央編譯局,2012
    年)。
李亦園:〈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台北: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地5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83
    年)。
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研究生涯》(台北:立緒,1999年)。
李威宜:〈去殖民與冷戰初期臺灣博物館建置的國族想像 (1945-1971)〉,收錄於
    王嵩山主編《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
    2005年)。
李乾朗:《遊園訪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建築群導覽手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
中心,2002年)。
李筱峰:〈議壇「小鋼炮」—郭雨新〉,收錄於《臺灣近代名人誌(一)》(台北:
    自立晚報,1987年)。
邱水金:《清代蘇澳開發之初探》(未出版)。
邱坤良:〈訪楊麗花談歌仔戲〉,收錄於邱坤良《民間戲曲散記》(台北:時報出
    版,1979年)。
邱坤良:《民間戲曲散記》(臺北:時報出版,1979年)。
邱坤良:《野臺高歌》(臺北:皇冠,1980年)。
邱坤良:《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1983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 - 歷史記憶與文化觀點》(台北:臺原,1997年)。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台北:INK,2007年)。
邱彥貴:〈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歷史篇〉收於林正芳主編:《頭城搶孤
-歷史、祭典與工藝》(宜蘭:宜蘭縣立博物館,2011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文化,2007年)。
呂訴上:〈台灣歌仔戲史〉收錄於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呂訴上自行出版,
    1991年)。
呂紹理:《台灣展示: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達》(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何春蓀:《台灣地質概論》(台北:經濟部地質調查所,1986年)。
何秀煌:〈歷史的「詮釋」和歷史的「還原」─對於「宜蘭研究」的一些思考〉
    收錄於何秀煌《傳統‧現代與記號學─語言‧文化和理論的移植》(台
    北:東大圖書,1997年)。
何明修:〈探索台灣的社會運動〉收錄於何明修、林秀幸主編《社會運動的年代:
    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2011年)。
杜正勝:〈從國家主義到世界主義—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思維〉,收錄於《台北故
    宮博物院「國際博物館館館長高峰會議」手冊》(台北:故宮,2004年)。
吳秀玉﹑高雙印:《開蘭始祖-吳沙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7年)。
吳 定:《行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金榮華:〈游魚和魚乾--論民間藝文和現代科技〉,收錄於《民間文學年刊》第2
    期增刊(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9年)。
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宜蘭:浮崙小築文化,1996年)。
林清池:《太平山林業開發史》(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
林鴻忠:《太平山的故事》(台北:農委會林務局,2006年)。
林慶勳:〈臺灣閩南語發展大事記〉收於林慶勳《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
    出版社,2001年)。
林義雄、姚嘉文:《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台北:林義雄律師事務所,
1977年)。
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8期(台
    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9年)。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林美容:《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年)。
林美容:《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台灣宗教
    學會,2003年)。
林美容、陳儀深、葉海煙、林有土等著:《台灣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
   土地認同》(台北:允晨,2005年)。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博揚文化,2006年)。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於《媽祖
    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博揚,2006年)。
林鋒雄:〈台灣戲劇館的規劃旨趣及其機能〉收錄於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台灣
    戲劇館專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林鋒雄、林茂賢、林鶴宜、鄭英珠:《老歌仔的守護神-陳旺欉藝師紀念專輯》(宜
    蘭:宜蘭縣文化局,2006年)。
林鋒雄、鄭英珠、藍素娟:《老歌仔的容顏》(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6
    年)。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台北:前衛,2006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事腳下的台灣戲曲》(台北:稻鄉,2007年)。
林鶴宜:〈台灣戲劇歷史十二題〉收錄於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台灣
    戲曲》(台北:稻鄉,2007年)。
林鶴宜、蔡欣欣:《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傳藝中心,2005
    年)。
林信華:《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二版(台北:揚智,2009年)。
林信華:《社會符號學》(上海:東方出版,2011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 (1966-1975):統治正當 性的建立
    與轉變》(台北:稻香出版,2005年)。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1998年)。
林志恆:《蘭陽之子游錫堃》(台北:天下遠見,1998年)。
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2006年)。
林正芳:《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宜蘭:宜蘭縣立博物館,2011年)。
林正芳:《宜蘭的日本時代》(宜蘭:蘭陽博物館,2016年)。
林徐達:〈地方知識的回返〉,《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苗栗:桂冠圖書,2015年)。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孟憲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智慧大學,1993年)。
周 星:〈藝術人類學及其在中國的可能性〉收錄於周星主編《中國藝術人類學基礎讀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周 星:〈從「傳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遺產〉,收錄於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胡惠林:《文化政策學》(上海:文藝出版,2003年)。
胡興華:《海洋台灣》(台北:農委會漁業署,2002年)。
胡興華:《台灣的漁業》(台北:遠足出版社,2003年)。
洪士峰:《Cheers雜誌》第6期(台北:天下雜誌社,2011年)。
施正峰:《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2004年)。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下冊(宜蘭:宜蘭縣立
    文化中心,1996年)。
姚一葦:〈戲劇與人生〉為邱坤良《日誌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序文(台北:自
    立晚報出版部,1992年)。
高宣揚:《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出版,1998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2002年)。
高丙中:〈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兩種學術取向〉,收錄於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進入路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與政治--見證公民性的成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12年)。
高淑媛:《宜蘭縣史大事記》(宜蘭:宜蘭縣政府2004年)。
徐宗國:〈紮根理論研究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臺北:巨流,
    1997年)。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出版,
    2006年) 。
夏鑄九:《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92年)。
郭惠娜、林衡哲編:《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郭肇立:《從「現代性」解讀台灣建築,台灣建築之美》(台北:行政院
    文建會攝影專輯,2004年)。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
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彰化:左羊出版社,1989年)。
陳進傳:《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專輯》(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0
    年)。
陳進傳:《宜蘭漢人族群研究》(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3年)。
陳嘯高、顧曼莊:〈福建和台灣的劇種-薌劇〉收錄於伊兵主編《華東戲曲劇種
    介紹》第三集(上海:新文藝,1995年)。
陳健銘:〈錦歌過海成歌仔-解開有沒有「錦歌」之迷〉收錄於陳健銘《野台鑼
    鼓》(台北:稻鄉,1989年)。
陳健銘:〈從「行歌互答」到「本地歌仔」〉收於其《野台鑼鼓》(台北:稻鄉,
    1989年)。
陳昌文:《社會心理學》(台北:文京,2004年)。
陳其南:〈文化發展的程式〉,收錄於《文化結構與神話-文化的軌跡(上冊)》(台  
    北:允晨文化,1986年)。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87年)。
陳其南:〈文化的魅力.台灣的期待〉為陳賡堯《文化.宜蘭.游錫堃》序文(台北:
    遠流,1998年)。
陳其南、王尊賢:《消失的博物館記憶:早期台灣的博物館歷史》(台北:國立台
    灣博物 館,2009年)。
陳其南 :《台博物語:台博館藏早期台灣殖民現代性記憶》(台北:國立台灣博
物館,2010年)。
陳志榮:〈 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之來源、分佈與遷徒一以哆囉美遠社、猴猴社為中
    心之研究〉,收錄於《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
    所,1998年)。
陳赓堯:《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1998年)。
陳賡堯:〈宜蘭文化大事記1990-1997〉收錄於氏著《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
    遠流,1998年)。
陳 菊:《郭雨新與台灣戰後民主運動》(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4
    年)。
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2006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2004年)。
張婉真:《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年)。
張譽騰:《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五觀出版,2004年)。
張正霖:〈博物館、公共性與國族建構:以十九世紀之倫敦國家畫廊為分析對象〉,
    收錄於王嵩山主編《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臺中:國立自然科
    學博物館,2005年)。
張 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
張 珣:《媽祖.信仰的追尋》(台北:博揚,2008年)。
黃應貴:《反景入森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2008年)。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黃淑瑩:《家,遮是博物館》(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2012年)。
黃錦峰:〈宜蘭縣社區營造的軌跡-一場社會運動的檢視與價值論述〉,收錄於
《「96年度宜蘭縣社區營造中心」社造論壇-宜蘭的共同未來─社造‧
生活‧永續》(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2008年)。
黃光男:《樓外青山:文化.休閒.類博物館》(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年) 。
黃應貴:《反景入森林— 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黃國禎:《解構宜蘭經驗:邁向想像的地方認同-1990-2000》(作者自行出版,
    2002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
出版,2007年)。
黃丁盛:《台灣的節慶》(新北市:遠足文化,2003年)。
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0年)。
連 橫:《台灣通史》(台北:眾文,1979年)。
連雅堂:〈吳沙列傳〉收錄於《台灣通史》卷三十二,列傳四(台北:台灣銀行
    ,1962年)。
莫光華:《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南天,1999年)。
許 仟:《歐洲文化與歐洲聯盟文化政策》(台北:樂學,1999年)。
盛清沂:《台灣史》(台中:台灣文獻委員會,1977年)。
盛清沂:〈吳沙傳〉,收於陳澤主編:《台灣先賢先烈專輯》第三輯(台中:台灣
文獻委員會,1978年),頁55-56。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頁299-300。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2012
    年)。
馮偉才:〈文化研究學者對霸權(Hegemony)的解釋〉收錄於馮偉才編《從現代主義到現實主義——台灣鄉土文學論論文集》(香港:一山書屋,1978年)。
彭懷恩:《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
須文宏:《童玩藝術節歷年團隊分析》(未出版,2002年)。
揭 陽:《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
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93年)。
楊利慧、安德明:〈美國當代民俗學的主要理論和方法〉,收錄於周星主編《民俗 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楊欽年:《詩說噶瑪蘭》(宜蘭縣文化局,1990年)。
楊南郡:《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台北:玉山社,1996年)。
楊馥菱:《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台北:學海,2001年)。
楊馥菱:《台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2002年)。
楊念群:《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1年)。
楊俐芳:《劇場經營管理》(台北:文化大學,2003年)。
詹素娟:〈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來源、分佈與遷徙—以哆囉美遠社、猴猴社為中心
    之研究〉,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
    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詹素娟:〈族群與宜蘭歷史〉,收錄於《台灣之窗》(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會,2001年)。
廖炳惠:《關鍵詞》(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台北:正中,1990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明倫書局,1971年)。
鄭聲、陳雪:《陳定南前傳》(台北:商周文化,1994年)。
蔡欣欣:《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宜蘭:傳藝
    中心,2003年)。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四版一刷
    (台北:臺灣書房,2012年)。
蔡季勳:《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年)。
潘芸萍:《樹大好遮蔭-宜蘭縣老樹傳奇》(台北:行政院農委會,1995年)。
劉枝萬:《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67年)。
劉俊廷:〈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祭典篇〉收錄於林正芳主編《頭城搶
    孤-歷史、祭典與工藝》(宜蘭:宜蘭縣立博物館,2011年)。
劉俊裕:《全球在地文化: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的形構,藝文節慶、賽事活
    動與都市文化形象》(台北:台灣藝術大學,2013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2000
    年)。
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百年台灣鐵道》(台北:果實出版,2003年)。
盧梅芬:〈從殖民同化到多元尊重的新國族論述探討國家級博物館、國家敘述與 
    原住民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2
    年7月)。
蕭宗煌:〈從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殖民現代性--論臺灣博物館系統的建
    構願景〉(台北:台北藝術大學藝管所碩士論文,2007年)。
蕭新煌:《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立緒,2002年)。
謝國鐘:《冬山河的八十年代-一段人與土地的深刻對話》(新北市:遠足文化,2015年)。
韓 琛:〈幻燈事件、帝國之眼與入戲的觀眾:近代東亞「新視/世界」中的魯 
    迅及其文學〉,《第十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域外經驗與中國文學
    史的重構》(嘉義:中正大學,2012年)。
簡秀珍:《環境、表演與審美-蘭陽地區清代到1960年代的表演活動》(台北:
稻鄉,2005年)。
簡浴沂:《蘇澳采風》(宜蘭:蘇澳鎮公所,2001年)。
簡浴沂:《北方澳回顧:消失的漁村》(宜蘭:蘇澳鎮公所、蘇澳區漁會、進安宮,
    2003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龔宜君:《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政府,2001年)。
小熊英二著,黃阿有等譯:《日本人的國境界》(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
    究中心,2011年)。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譯:《台灣史研究初集》(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片岡嚴:《台灣風俗誌》(台北:大立,1986年)。
田中直溫:《平埔蕃調查書》(宜蘭廳長手抄本,1909年)。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87年)。
吉見俊哉,蘇碩斌等譯:《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2010年)。
吉野耕作,劉克申譯:《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現代日本自我認同意識的走 
    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河野真:〈現代社會與民俗學〉,收錄於《民俗學的理論、歷史與方法》(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年)。
伊能嘉矩:《台灣蕃政志》(台北:古亭出版社,1937年)。
菅 豐:〈日本現代民俗學的「第三條路」-文化保護主義、民俗學主義及公共 
    民俗學〉,收錄於《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濟南:山東大學,2011
    年)。
福田亞細男:〈日本民俗學的至今為止和從今以後〉,收錄於《民俗研究》2015
    年第3期(濟南:山東大學,2015年)。
野島剛:《????故宮博物院》(台北:新潮社,2011年)。
蕂崎濟之助:《台灣全誌》(台北:成文出版社,1927年)。
蕂崎濟之助著,林呈蓉譯:《樺山資紀蘇澳行》(台北:玉山出版社,2004年)。
Ann Gray著,許孟芸譯:《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Research Practice
for Cultural Studies Ethnographic Methods And Lived Cultures)(台北:韋伯
文化,2012年)。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台北:
    時報出版,2010年)。
Connerton p.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1-2、76-77。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二版)》(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五南,2010年)。
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收錄於《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台北:麥田,2007年)。
Duncan, Carol 著,王雅各譯:《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台北:遠流,1998年)。
David K. Jordan著,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台北:
    聯經,2012年)。
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2年)。
Eric J. Hobsbawm著, 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
Eric Hobsbawm著,陳思仁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文化,2002年)。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Feuchtwang, Stephan著,趙旭東譯:《帝國的隱喻》(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Ferdinand Tönnies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George Leslie Mackay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台北:前衛,2007年)。
Gerard Monnier著,陳麗如譯:《法國文化政策-從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藝術機
    制》(台北:五觀,2007年)。
Harvey, David著,閻嘉譯 :《後現代的狀況 ─ 對文化變遷支援起的探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北京:北京商務出版,1989年)。
Hobsbawn,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著,趙偉妏譯:《符號
    與空間的經濟分析》(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Sage Publications)(台
    北:韋伯文化,2010年)。
John Tomlinson著,證棨元、陳慧慈譯,《文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Harvey, David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支援起的探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北京:北京商務出版,1989年)。
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 (On Collectuve Memory)(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認同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ntity)》(台
    北:唐山,2002年)。
M. Mead著,周曉虹、周怡譯:《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Pick, John著,江靜玲譯:《藝術與公共政策》(The Arts in a State: A Study of
GovernmentArts Policies from )(台北:桂冠出版,1995年)。
Prasenjit Duara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
    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2002年)。
S.Steven Sangren著,丁人傑譯:《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
    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2012年)。
Strauss, A. & Corbin, J.著,吳芝儀、廖梅花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
 法》(嘉義市:濤石,2001年)。
Samuel P.Huntington、Peter L.Berger著,王伯鴻譯:〈全球化的文化動力〉收錄於
    《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文化經濟學》(Economics
    and Cultur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3年)。
Toby Miller、Georg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文化政策》(台北:巨流,2006年)。

三、期刊、論文
王嵩山:〈進香活動看民間信仰與儀式〉,《民俗曲藝》第25期(台北:民俗曲藝,
    1983年)。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總91期(台北:1993年1
月)。
王志弘:〈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社會關係:剝皮寮的襲產化〉,《世新人文社
    會學報》第十三期(台北: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2年)。
王霄冰:〈德國人的「鄉愁」與家鄉文化保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
8月8版)。
王霄冰:〈民俗主義論與德國民俗學〉,《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3期(北京: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6年)。
王均霞:〈常人方法論與家鄉民俗學的研究策略〉,《文化遺產》2010年第1期(廣
東:中山大學,2010年)。
王巧瑩:〈林安泰古厝拆遷事件後, 台灣地區之歷史性建築遷移保存案例研究〉 
    (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安德明:〈家鄉—中國現代民俗學的一個起點和支點〉),《民族藝術》2004年第2
    期(廣西: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2004年)。
安德民:〈民俗學家鄉研究的理論反思〉,《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4期(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5年)。
安德明、廖明君:〈走向自覺的家鄉民俗學〉,《民族藝術》2005年第4期(廣西: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2005年)。
安德明:〈當家鄉成為田野——民俗學家鄉研究的倫理與方法問題〉,《東華漢學》
 2011年夏季特刊(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011年)。
安德明、卡舒巴(Wolfgang Kaschuba):〈從「民俗學」到「歐洲民族學」:研究對
    象與理論視角的轉換〉,《民間文化論壇》2015年第4期(北京:中國民
    間文藝家協會,2015年)。
白長川:〈蘇澳開拓史考〉,《台灣文獻》第35卷第4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1984年)。
白長川:〈冬山河的史話〉,《台灣文獻》第42卷第3、4期(台中: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1年)。
田秋堇:〈「台灣環保聯盟宜蘭縣分會」成立聲明〉,《噶瑪蘭雜誌》第79期(1987
年11月)。
田秋堇:〈要做就做世界一流的-訪『冬山河風景區規畫計畫』主持人郭中端女
    士〉,《噶瑪蘭雜誌》(宜蘭:噶瑪蘭雜誌社,1990年7月)。
田秋堇:〈訪冬山河風景區規劃設計主持人郭中端女士〉收錄於《把冬山河與陳定南獻給臺灣人民》(臺北:臺灣教師聯盟,1994年)。
田秋堇:〈宜蘭經驗-陳定南從政傳奇〉,《新台灣新聞週刊》556期(台北:本
    土文化,2016年)。
石雅如、許美智:《蘭陽溪生命史-「宜蘭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
    蘭:宜蘭縣史館,2004年)。
杜正勝:〈從國家主義到世界主義—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思維〉,《台北故宮博物
    院「國際博物館館館長高峰會議」手冊》(台北:故宮博物院,2004年)。
李威宜:〈博物館與文獻會的想像政治:臺灣戰後文化空間與歷史時間的形成
    (1945-1978)〉《旅法臺灣學人人文與社會科學研討會手冊》(台北:
    行政院科技部,2007年)。
李亦園:〈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收於《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3年)。
李進益:〈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新竹:國
    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朱瑞墉:〈吳沙功開蘭陽第一人〉《源雜誌》第59期(台北:台灣電力公司,2006
    年)。
李素月:《「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
    心,1997年)。
李素月、張曉婷、石雅如:《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2008年)。
李素月、石雅如:《產業發展與變遷-「宜蘭研究」第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宜蘭:宜蘭縣史館,2010年)。
李素月、許美智:《探溯淇武蘭-「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
    蘭:宜蘭縣史館,2012年)。
李素月:《「『再現』別有天:宜蘭生態與環境變遷」-「宜蘭研究」第十屆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2015年)。
邱彥貴:〈宜蘭客家研究綜論〉《宜蘭文獻雜誌》第71-72期(宜蘭:宜蘭縣
    史館,2005年)。
邱玉茹:〈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 以三所參與學校為例〉
(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麗玲:〈南方澳漁業聚落的形成與社區整合〉(台北:台灣師大地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年)。
吳耀明、馮厚美:〈鄉土語言教學政策形成與實施現況訪談分析〉《屏東教育大
    學學報》第26期(屏東:國立屏東大學,2007年)。
林美容:〈祭祀圈、信仰圈與民俗宗教文化活動的空間形構〉收於《地方文化與
    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為例 〉《台灣風物》第37卷第1期
(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年)。
林鋒雄:〈歌仔戲在台灣地區的文化地位〉《藝術評論》第六期(台北:國立台
    北藝術大學,1995年12月)。
林玉燈:〈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與其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以宜蘭蘇澳鎮白米
    社區為例〉(台中: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2009年)。
林文玲:〈視覺性與人類學知識的條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9期(台
北:台灣大學,2002年)。
林怡君:〈書寫的斷裂:日本記憶在台灣的轉換〉《台灣學誌第七期》(2013年)。
林素春:〈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雅芬:〈南方澳漁村社會網絡與分工〉(宜蘭:佛光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林克勤:〈一步一腳印-宜蘭縣史館的前世與今生〉,《宜蘭文獻雜誌》雙月刊第
    52期(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7月)。
林克勤:〈人與歷史交會之所-宜蘭縣史館新館簡介〉《宜蘭文獻雜誌》雙月刊
    第52期(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7月)。
宜蘭縣文化局:《宜蘭文獻雜誌》65、66期南方澳開港80週年專輯(宜蘭:宜蘭 
    縣文化局,2003年)。
宜蘭縣史館:《宜蘭泰雅族-「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義手冊》(宜蘭:宜
    蘭縣史館,2016年﹚。
宜蘭縣史館:〈宜蘭的宗教與信仰-「宜蘭研究」第 12 屆學術研討會徵稿公告〉
    (宜蘭:宜蘭縣史館,2017年﹚。
宜蘭縣史館:〈宜蘭庶民生活口述史料系列〉,《宜蘭文獻雜誌》第10-27期,(宜
    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7月-1999年1月)。
周家安:〈雪泥不計留鴻爪〉《宜蘭文獻雜誌》雙月刊第53期(宜蘭:宜蘭縣政
府文化局,2001年7月)。
施信民口述,張琦凰、許瓊丹、林鼎鈞採訪,張琦凰、郭程元整理〈我們曾經流
    過的血汗─運動回顧紀事〉《台灣環境》第52期(台北:台灣環保聯
    盟總會,1992年10月)。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祝秀麗:〈家鄉民俗研究者的角色衝突)《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山東:東
    東大學,2006年)。
洪士峰:《Cheers雜誌》第 6期(台北:天下雜誌社,2011年)。
陳其南:〈台灣現代意識的軌跡〉《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2期(新北市:財團法
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3年)。
陳光興:〈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雜誌》65
    期(臺北:當代雜誌,1991年)。
陳進傳:〈清代噶瑪蘭的拓墾社會-從血緣、地緣、社會本土化觀點探討之〉《台
    北文獻》直字92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0年)。
陳財發:〈深化平民史觀.活化展示空間〉《宜蘭文獻雜誌》第53期,(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局,2001年)。
陳叔倬:〈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知識與國族意識〉《博物館學季刊》26期(台
    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2年)。
陳燕谷:〈 Hegemony(霸權/領導權)〉,《讀書雜誌》1995年第2期(北京:三聨
書店,1995年)。
陳亭妤:〈南方澳人文景觀與譯向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
    2009年)。
陳定南:〈鄭南榕與我〉,《鄭南榕逝世三週年紀念特刊:台灣之愛》(1992年)。
陳淑華:〈民俗啟示錄:頭城搶孤〉,《大地地理雜誌》(台北:大地地理雜誌社,
    1991年11月)。
陳擎霞:〈宜蘭冬山河植物資源〉,《冬山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宜蘭:仰山基
    金會,1991年)。
陳碧琳:〈空間異化與文化抵抗(三)第三階段:宜蘭一個生態/地景文化空間統〉,
    《國立臺灣博物館博物館百年學術探險研討會論文手冊》(台北:國立
    臺灣博物館博物館,未出版,2011年)。
莊文生:〈悠悠冬山河,悲情加禮遠〉,《宜蘭社區大學102年專題講座》(宜蘭: 
    宜蘭社區大學,2013年)。
莊秀冠:〈人與歷史交會之所-「文化立縣」與宜蘭縣史館﹙1992-2005﹚〉(台北: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莊瑞菱:〈組織台北市某社區健康促進會之形成過程及結果〉(台北:台北醫學
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徐惠隆:〈走過歷史,憧憬未來〉,《宜蘭文獻雜誌》第53期,(宜蘭:宜蘭縣立
    文化局,2001年)。
徐雪霞:〈清代宜蘭的發展〉,《台北文獻》直字第69期(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1884年)。
梁鴻彬:〈政治變遷的地方模式--民進黨在宜蘭執政的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淑娟:〈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台北: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1991
年)。
孫惠梅:〈台灣歌仔戲劇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宜蘭縣職業歌仔戲劇團為例〉(台
    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文義:〈從碑林小組到文獻小組、宜蘭縣史館-我與文獻小組的關係與回憶〉
    《宜蘭文獻雜誌》第53期(宜蘭:宜蘭縣立文化局,2001年)。
張文義:〈入蘭、拓墾、老大公、祭典─從田野的立場看頭城搶孤〉《「第一屆兩
    岸搶孤民俗節慶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手冊》(宜蘭:蘭陽博物館,未
    印行,2012年)。
張劭曾:〈台灣之漁港季刊〉5卷3期(台北:台銀,1952年)。
張學謙:〈母語教育e趨勢kap基礎概念:拍倒語言歧視建立母語教育〉《Taiwanese
    Collegian》22 期(Denton, TX, U.S.A. 2000年)。
張學謙:〈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台東大學人文學報》第
    3卷第1期(台東:國立台東大學,2013年)。
黃延齡:〈歷史集體記憶的作用與濫用〉《歷史月刊》246期(台北:歷史智庫
出版,2008年8月)。
黃龍光:〈美國公眾民俗學對中國非遺保護的啟示〉,《雲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雲南:雲南社會科學院,2015年)。
黃于玲:《眺望海洋的蘭陽平原-「宜蘭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宜蘭縣史館,2002年)。
曹逢甫:〈國語政策的過去與未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未出版,1999
    年)。
許美智:〈刺桐花開了!我們補魚去!〉《宜蘭文獻雜誌》噶瑪蘭族專刊(宜蘭:
    宜蘭縣史館,1996年)。
許美智:《族群與文化-「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
    史館,2006年)。
單 于:〈宜蘭縣反六輕運動的回顧〉《噶瑪蘭雜誌》第103期(宜蘭:噶瑪蘭雜誌社,1989年1月)。
馮偉才:〈從Articulation理論建構看英國文化研究方法學的構成〉《文化研究@
嶺南 : 身份建構與身份政治》第二期(香港:嶺南大學,2006年)。
游 謙:〈頭城搶孤的歷史與演變〉,《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
    政院文建會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褚錦婷:《「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詹素娟:〈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來源、分佈與遷徙—以哆囉美遠社、猴猴社為中心
    之研究〉,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
    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詹素娟、陳文立:〈回看來時路-從區域研究到地方學的宜蘭經驗〉,《臺灣史學
    雜誌》第13期(臺北:臺灣歷史學會,2013年)。
詹素娟:〈冬山河與原住民〉,《冬山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宜蘭:仰山基金會,
    1991年)。
楊金源:《論地方社會公共領域的興起與發展— 以宜蘭的教育議題為例》(宜蘭:
    佛光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金源:〈民間戲曲作為重建在地社會符號之區域民俗事象研究-以台灣宜蘭歌
仔戲為例〉發表於「2015年中國民俗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遼寧:遼
寧大學,2015年)。
楊金源:〈文化領導權變遷下的文化政治 - 以蘭陽博物館為例〉發表於「2015文化的軌跡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化治理What's Next?」(新北市:台灣藝術大學,2015年)。
楊金源:〈地方新民俗的創生與身分認同— 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發表於「2016年中國民俗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蘇:南京)。
楊金源:〈民俗展演與村落重建-以台灣宜蘭的白米社區為例〉收於《民俗文化與美麗農村-2016年嘉興端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
楊金源:〈博物館意義實踐中的意識形態—比較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蘭陽博物館〉收錄於《健行學報》第36卷第1期(桃園:健行科技大學,2016年)。
楊馥菱:〈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楊馥菱:〈有關台灣車鼓戲之幾點考察〉《兩岸小戲大展暨學術會議》(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未出版,2000年)。
楊欽年:〈宜蘭縣第二次反六輕行動紀要〉《台灣環境》第44期(台北:台灣環
    保聯盟總會,1992年2月)。
楊 翎:〈影像的博物館人類學視角與理論意涵〉《文資學報》第六期,(台北:
    台北藝術大學,2011年)。
楊利慧:《「民俗主義」概念的涵義、應用及其對當代中國民俗學建設的意義》,   
    《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7
年)。
楊利慧:〈中國民俗學如何推進「朝向當下」的轉向?〉,《民俗研究》2014年第
    1期(山東:山東大學,2014年)。
楊利慧:〈語境、過程、表演者與朝向當下的中國民俗學—表演理論與中國民俗
  學的當代轉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山東:山東大學,2011
    年)。
廖正雄:〈宜蘭縣史館館藏譜系簡介-兼談如何製作家譜〉《宜蘭文獻雜誌》
    第47期(宜蘭:宜蘭縣史館,2000年)。
廖新田:〈從深層到表面: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視覺模式研究〉(台北;國立臺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廖大慶:〈南方澳的宗教概況〉《宜蘭文獻雜誌》第65期(宜蘭:宜蘭縣政府文
    化局,2003年)。
廖淑容:〈宜蘭文化模式的制度能力與地域鑲嵌〉,《人文研究學報》第 42 卷第  
    1期(台南:國立臺南大學,2008年)。
廖英傑:《「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局,
    2000年)。
蔡素貞:〈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台
    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劉曉春:〈從「民俗」到「語境中的民俗」—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範式轉換〉《民
    俗研究》,2009年第2期(廣東:中山大學,2009年)。
劉昭吟:〈從祭典到觀光的社區動員-頭城搶孤的個案〉《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
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1995年)。
盧梅芬:〈從殖民同化到多元尊重的新國族論述探討國家級博物館、國家敘述與
原住民的關係〉收於《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2年7月),。
鍾幸道:〈期待一流的選民作明智的抉擇─陳定南縣長演講全文〉《噶瑪蘭
    雜誌》第79期(宜蘭:噶瑪蘭雜誌社,1987年11月)。
戴寶村、賴瑞鼎:〈陳定南的從政歷程與台灣政治文化初探〉《『臺灣民主的興起
    與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6年)。簡 濤:〈德國民俗學的回顧與展望〉,周星主編《民俗學的理論、歷史與方
    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簡妙如:〈審美現代性的轉向:兼論 80 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現代性寓言〉,《2003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手冊》(台北:文化研究學會,未出版,2003年)。
顏世佩:〈社運事典:宜蘭反六輕運動〉《慈林通訊》第60期(宜蘭:慈林教育
    基金會,2010年)。
蘇雅莉:〈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研究(1952-2004)〉(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4年)。
蘇澳水產株式會社:〈蘇澳漁港〉《宜蘭文獻》第65期(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
    局,2003年)。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二)〉《宜蘭文獻雜誌》
    第7期(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佐佐木武治:〈蘇澳漁業移民現狀〉《台灣水產雜誌》第295號(1934年)。
武石俊清:〈台灣水產雜誌〉第252號(1936年)。
菅 丰:〈日本現代民俗學的「第三條路」—文化保護政策、民俗學主義及公共
    民俗學〉《民俗研究》2011年2期(山東:山東大學,2011年)。
福田亞細男著,高木立子、陳崗龍譯:〈日本民俗學的至今為止和從今以後〉《民
    俗研究》1999年01期(山東:山東大學,1999年)。
增田福太郎:〈頭圍庄に於ける搶孤の習俗に就て -- 中元祭の特殊例〉, 原載於
《南瀛佛教會會報》v.14,n.10,1936年。
增田福太郎:〈對於頭圍庄的搶孤習俗〉,收錄於《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v.118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原載於《南瀛佛教
    會會報》v.14,n.10。
蘇澳水產株式會社,李英茂譯:〈蘇澳漁港〉《宜蘭文獻》65期(宜蘭:宜蘭縣
    政府文化局,2003年)。
Alan Dundes著,周惠英譯:〈偽民俗的製造(The Fabrication of Fakelore) 〉《民間
文化論壇》(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4年)。
Coser, Lewis A.著,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雜誌》總91期,
    (台北:當代雜誌社,1993年1月)。
Robert Baron:〈美國公眾民俗學:歷史、問題和挑戰〉《文化遺產》2010年第1
期(山東:山東大學,2010年)。
Jurgen Habermas著,方環非譯:〈知識與人類的旨趣-一個普遍的視角〉《世界
    哲學》第二期(北京:世界哲學雜誌社,2015年)。

四、文獻檔案
台灣總督府:《蘇澳港工事計畫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台灣.漁港》(台北:台灣總督府交通局,1928年)。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臺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臺灣演劇調:昭和二年三
月十五日現在》(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28年)。
《台灣詩報》第13號,1931年6月(台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典藏)。
鈴木清一郎:〈本島の盆祭と普度全島ーの頭圍の搶孤に就て〉,1937年(昭和
12年9月)發表於《臺灣時報 》。
台北縣政府宜蘭區署:〈電飭禁止該頭城搭台搶孤祭祀鬼神以維地方秩序由〉,
    1949年7月21日宜區民字第0591號代電(台北縣:台北縣政府宜蘭區
署1949年7月21日)。
郭中端:《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未出版,1980
    年)。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之一,封域,山川附考(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1968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之五下,生番夷情,番割條(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
    會,1968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卷之七,雜識,紀人(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68
    年)。
陳淑均:〈蘭城中元〉收錄於《噶瑪蘭廳誌》,卷八,離識下‧紀文下,詩(台北:
    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1963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誌》卷二,規志,海防(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68年)。
宜蘭縣史館:《五結鄉寺廟教堂調查表》(宜蘭:宜蘭縣史館,未出版,1977年)。
宜蘭縣史館:《冬山鄉寺廟教堂調查表》(宜蘭:宜蘭縣史館,未出版,1977年)。台灣省文獻會:〈日據時期之台灣〉收錄於《台灣史》(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7
    年)。
盛清沂:〈吳沙傳〉收錄於陳澤主編《台灣先賢先烈專輯》第三輯(台中:台灣
    文獻委員會,1978年)。
台灣省政府:〈台灣地區觀光遊憩資源評價表〉(南投:台灣省政府,1980年)。
洪敏麟:《台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宜蘭縣開蘭博物館籌建委員會:〈開蘭博物館基本構想草案〉(宜蘭:宜蘭縣政府,
    1982年8月)。
宜蘭縣開蘭博物館籌建委員會:〈開蘭博物館籌建委員會議記錄〉(宜蘭:宜蘭縣
    政府,1982年12月8日)。
宜蘭縣政府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蘭陽博物館整體規劃建議書審查會議記
    錄〉(宜蘭:宜蘭縣政府,1983年11月17日)。
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工程處:《蘇漢港與建工程》(宜蘭:蘇澳港,1983年)。
宜蘭縣政府:《蘭陽博物館整體規劃報告書》(宜蘭:宜蘭縣政府,1983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觀光整體計畫及期中、期末成果報告紀錄》台灣大學土木工
    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規劃,(宜蘭:宜蘭縣政府,1983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1993年)。
宜蘭縣政府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蘭陽博物館整體規劃案期中簡報會議記
    錄〉(宜蘭:宜蘭縣政府,1984年10月26日)。
宜蘭縣政府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蘭陽博物館軟硬體規劃與設計計畫提要〉
    (宜蘭:宜蘭縣政府,1985年)。
姚仁喜:《蘭陽博物館硬體規劃細部設計書》(宜蘭:宜蘭縣政府,1985年)。
宜蘭縣政府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蘭陽博物館軟硬體規劃與設計計劃書-展
    示設計細部規劃及設計》(宜蘭:宜蘭縣政府,1985年)。
宜蘭縣政府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蘭陽博物館軟硬體規劃與設計計劃書-展
    示設計細部規劃及設計》定稿版(宜蘭:宜蘭縣政府,1986年),。
姚仁喜:《蘭陽博物館硬體規劃細部設計書》(宜蘭:蘭陽博物館,1989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1998
    年)。
凌昌武、林焰瀧:《蘭陽史蹟文物圖鑑》(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86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綜合發展計畫》,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規
    劃,(宜蘭:宜蘭縣政府,1986年)。
噶瑪蘭雜誌社:《噶瑪蘭週刊》1~135期,(宜蘭:噶瑪蘭雜誌社,1986年5月-,1990年9月停刊)。
宜蘭縣議會:《宜蘭縣議會第十一屆第三次大會議事錄》(宜蘭:宜蘭縣議會,1987
    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部民俗技藝園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87年)。
漢寶德主持:《台北縣貢寮鄉吳沙墓整修規畫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台北縣政府,
    1987年)。
邱寶珠:〈本地歌仔子弟班調查報告〉收錄於林鋒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台灣戲
    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8年)。
吳成瑤、鄭英珠:〈宜蘭魁儡戲調查報告〉收錄於林鋒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台
    灣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8年)。
張月娥:〈本地歌仔音樂之調查與探討〉收錄於林鋒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台灣
    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8年)。
台灣環保聯盟宜蘭分會:〈「反火電專案小組」宣傳海報〉(宜蘭:台灣環保聯盟
    宜蘭分會,1988年2月)。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暑期歌仔戲研習營專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89年)。
莊和雄:〈歷年授課講師名錄〉收於《宜蘭縣暑期歌仔戲研習營專刊》(宜蘭:宜
蘭縣立文化中心,1989年)。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暑期青年自強活動歌仔戲研習營學員名冊〉(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89年)。
游錫堃競選總部:〈游錫堃參選第11屆宜蘭縣長選舉競選海報〉(宜蘭:游錫堃
競選總部,1989年11月)。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推行本土語言教育第一次座談會會議紀錄〉(宜蘭:宜蘭縣
    政府,1990年2月12日)。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本土語言教育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1990年)。
宜蘭縣推行鄉土教材(本土語言篇)教材編輯委員會:〈宜蘭縣本土語言教學要
    旨〉(宜蘭:宜蘭縣政府,1990年)。
仰山文教基金會:〈第一次成立籌備會紀錄〉(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0年3
月31日)。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南部民俗技藝園規劃案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 
    文建會,1990年)。
宜蘭縣政府:《設置『台灣民俗技藝園』建議案資料》(宜蘭:宜蘭縣政府,1990
    年)。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宜蘭分會:〈「向六輕宣戰系列之二」傳單)(宜蘭:台灣環境
    保護聯盟宜蘭分會,1990年)。
宜蘭縣鄉土教材歷史篇編輯專案小組、諮詢小組:〈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材
    歷史篇編撰競賽辦法〉收錄於《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材歷史篇編撰
    教師分區研討會研習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1990年)。
宜蘭縣鄉土教材歷史篇編輯專案小組、諮詢小組:〈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材
    歷史篇編撰教師分區研討會實施辦法〉(宜蘭:宜蘭縣政府,1990年)。
宜蘭縣政府主計處:《宜蘭統計年報》及《統計要覽》(宜蘭:宜蘭縣政府,
1990-1995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本土語言教材及鄉土教材系列-本土語言》(宜蘭:宜蘭縣
    政府,1991年)。
宜蘭縣文獻小組:〈「開蘭195年」系列活動說帖〉(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紀念開蘭一九五周年系列活動任務分配總表》(宜
    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各界紀念「開蘭日」第一九五週年系列活動
    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紀念開蘭一九五周年系列活動相關資料》(宜蘭:宜
    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紀念開蘭系列活動評估座談會》(宜蘭:宜蘭縣政府,
    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各界紀念開蘭日第一九五周年系列活動企畫
    案草案》(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各界紀念「開蘭日」第一九五周年系列活動
    第一次籌備會議紀錄》(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各界紀念「開蘭日」第一九五周年系列活動
    第二次籌備會議紀錄》(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各界紀念「開蘭日」第一九五周年系列活動
    第三次籌備會議紀錄》(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各界紀念「開蘭日」第一九五周年系列活動
    第四次籌備會議紀錄》(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開蘭195」紀念日活動總企劃案》(宜蘭:宜蘭縣政
    府施政資料中心,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蘭陽孩子的一千個夢-徵文辦法》(宜蘭:宜蘭縣政
    府施政資料中心,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噶瑪蘭族返鄉尋根計畫書》(宜蘭:宜蘭縣政府施政
    資料中心,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原住民母語教育研討會手冊》(宜蘭:宜蘭縣政
    府施政資料中心,1991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各界紀念「開蘭日」第兩百周年系列活動意
    見徵詢會會議紀錄》(宜蘭: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1992年11月-
1994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籌辦紀念日「噶瑪蘭日」第二百周年系列活動各組
    工作會報會議議程》(宜蘭: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1994年11月)。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96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第一次工作報告》(宜蘭: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1994年11月)。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國際兒童夏令營企畫構想第一次簡報》(宜蘭: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1994年11月)。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兒童的夢土執行方案(初稿)》(宜蘭:宜蘭縣政府施
    政資料中心,1994年11月)。
宜蘭縣文獻小組:《重修宜蘭縣志規劃報告草案》(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1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推行鄉土教材(本土語言篇)實施計畫》,收錄於「《「宜蘭
    縣推行鄉土教材(本土語言篇)-國民中小學校長暨教務﹙導﹚主任研
    習會」研習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3月11日)。
吳沙國中編:《吳沙公開蘭195週年紀念專輯》(宜蘭:宜蘭縣政府,1991年10
月)。
陳財發:《宜蘭縣史館籌備計畫草案》(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
張長義:《「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材編寫與施教活動設計-地理篇」期末報告
    -工作執行報告部份》,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設計(宜蘭:宜蘭縣政
    府,1991年9月)。
漢陽歌劇團:〈噶瑪蘭歌劇〉為行政院文建會邀演「宜蘭歌、北管曲、臺北情」 
    系列活動中《劇場與民間藝術資源結合計畫》之一部(宜蘭:台灣戲劇
    館,1991年)。
宜蘭縣議會:《游錫堃縣長1991年施政報告書》收錄為〈宜蘭縣議會第12屆第
    二次大會議事錄〉附件(宜蘭:宜蘭縣議會,1991年)。
宜蘭縣文獻小組:《重修宜蘭縣志規劃報告草案》(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1年)。
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頭城搶孤座談會會議紀錄〉(宜蘭: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
    1992年)。
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頭城搶孤活動企劃書》(宜蘭: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1992
    年)。
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頭城搶孤民俗活動手冊》(宜蘭: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
    1992年)。
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頭城搶孤活動81年度總預算書》(宜蘭:頭城中元祭典
委員會,1992年)。
宜蘭縣史館籌備處:《重修宜蘭縣志八十一年度工作計畫》(宜蘭:宜蘭縣史館籌
    備處,1992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文獻叢刊1:宜蘭縣長陳定南施政總報告彙編》(宜蘭:宜蘭
    文獻叢刊編輯委員會,1992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環境政策綱領〉,收錄於《宜蘭縣環境品質規劃研究案-第
    二階段期末報告》第二章,主持人:於幼華,共同主持人:駱尚廉,研
    究人員:陳尊賢、張景森、陳擎霞、張慶源、李崇德、林正芳、黃榮村、
    夏鑄九、葉俊榮(宜蘭:宜蘭縣政府,1992年)。
林正芳:《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宜蘭:宜蘭縣文化局,1992
    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部民俗技藝園新建計畫摘要》(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2年)。
宜蘭縣政府:《蘭陽地理-宜蘭鄉土教材》(宜蘭:宜蘭縣政府,1992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計畫書》(宜蘭:宜蘭縣政府,1992年)。
林峰雄:〈台灣戲劇館的規劃旨趣及其機能〉收於《台灣戲劇館專輯》(宜蘭:宜
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鄭英珠:《台灣戲劇館專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宜蘭縣政府:《1994年「歡樂宜蘭年」企劃書》(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1993
年)。
宜蘭縣政府:《蘭陽歷史-宜蘭鄉土教材》(宜蘭:宜蘭縣政府,1993年)。
宜蘭縣史館:〈宜蘭縣紀念開蘭200週年系列活動創意小組第一次會議紀錄〉,游
    錫堃主持召開,(宜蘭:宜蘭縣政府,1994年2月18日)。
宜蘭縣政府:《開蘭200周年創意小組」第三次會議資料》,游錫堃主持召開,(宜
    蘭: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1994年8月18日。
宜蘭縣政府文化中心:《宜蘭紀念日200年系列活動—「國際兒童嘉年華」企劃
    書》及討論會議資料(宜蘭: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1994年8月
20日)。
邱坤良:《東北部民俗技藝園整體規劃報告書》,宜蘭縣政府委託國立台北藝術學
    院規劃(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學院,1994年)。
許文漢:〈提線木偶的金銀島-福龍軒傀儡劇團〉,收錄於陳進傳主編《蘭陽民
    族藝術薪傳錄》上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鄭英珠:〈懸絲傀儡的藝術大師-林讚成〉,收錄於陳進傳主編《蘭陽民族藝術薪
    傳錄》上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劉可強:《東北部民俗技藝園環境說明書》,宜蘭縣政府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
    究所規劃(宜蘭:宜蘭縣政府,1994年)。
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宜蘭縣紀念開蘭200周年系列活動「創意小組」第
1、2、3會議資料》(宜蘭:宜蘭縣政府施政資料中心,1994年2月-1994
年8月18日)。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國際兒童嘉年華-企劃書》
   (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8月)。
劉可強、邱坤良:《傳統藝術中心細部規劃報告-工藝、戲曲、產業、生態、及
文化的傳承與創造》(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5年)。
行政院文建會:《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5年)。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企劃書》(宜蘭:宜蘭縣立文化
    中心,1995年3月15日)。
宜蘭縣政府200年推行委員會:《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基本企劃案(六
    稿)》(宜蘭:宜蘭縣政府200年推行委員會,1995年7月4日)。
宜蘭縣政府教育局:《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兒童的夢土」執行方案(初
    稿)》(宜蘭:宜蘭縣政府教育局,1995年10月13日)。
宜蘭縣政府200年推行委員會:《「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基本企畫案》
(宜蘭:宜蘭縣政府200年推行委員會,1995年)。
宜蘭縣史館:《200週年系列活動推行委員會成立大會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
    200年推行委員會,1995年)。
宜蘭縣政府200年企劃室:《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作業手冊》(宜蘭:宜
蘭縣政府200年企劃室,1995年11月1日)。
宜蘭縣政府民政局:《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打開歷史,走出未來」執
    行方案》(宜蘭:宜蘭縣政府民政局,1995年11月15日)。
宜蘭縣政府農業局:《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水.綠.健康」系列活動工
    作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農業局,1995年11月)。
宜蘭縣史館:〈『宜蘭紀念日』200週年系列活動架構表〉,收於《200週年系列活
    動推行委員會成立大會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年推行委員會,1995年)。
宜蘭縣政府教育局:《「兒童的夢土」執行方案(初稿)》(宜蘭:宜蘭縣政府,1995
    年10月)。
蘇澳戶政事務所:〈蘇澳北方澳戶籍登記資料〉(宜蘭:蘇澳戶政事務所,1995
    年8月)。
宜蘭縣立吳沙國中:《宜蘭縣立吳沙國中83學年度薪傳計畫-歌仔戲暨民俗樂團
執行成果報告》(宜蘭:宜蘭縣立吳沙國中,1995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文化中心:《1996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企畫書》(宜蘭:宜蘭縣
    政府,1995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施政計畫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1996年)。
魏宏晉:〈歡樂宜蘭年,一年接一年〉,收錄於《中華民國85年度全國文藝季「歡
    樂宜蘭年」成果專輯》(宜蘭:宜蘭縣政府,1996年)。
蘭陽文教基金會:〈85年度「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收支摘要表〉(宜蘭:蘭陽
文教基金會,1996年)。
蘭陽文教基金會:〈1996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童玩民俗展演內容表〉(宜蘭:
    蘭陽文教基金會,1996年)。
宜蘭縣政府200年推行委員會:《「宜蘭紀念日」200周年系列活動「水‧綠
‧健康」系列活動工作計畫》(宜蘭:宜蘭縣政,1996年)。
宜蘭縣政府:《中華民國85年度全國文藝季歡樂宜蘭年成果專輯》(宜蘭:宜蘭
縣政府,199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歡樂宜蘭年」系列活動計劃案》(宜蘭:宜蘭
縣政府1996-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歡樂宜蘭年成果專輯》(宜蘭:宜蘭縣政1996-
    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歡樂宜蘭年活動總表》(宜蘭:宜蘭縣政1996- 
    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歡樂宜蘭年新聞剪輯》(宜蘭:宜蘭縣政1996-
    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歡樂宜蘭年」布置規畫書》(宜蘭:宜蘭縣政
府1996-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歡樂宜蘭年」檢討會議資料》(宜蘭:宜蘭縣
政府1996-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各年度《「歡樂宜蘭年」執行企劃書》(宜蘭:宜
蘭縣政府1996-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歡樂宜蘭年組織分工表〉(宜蘭:宜蘭縣政府
1996-2016年)。
宜蘭縣政府:1996-2016各年度各年度《「歡樂宜蘭年」執行籌備會紀錄》(宜蘭:
宜蘭縣政1996-2016年)。
礁溪協天廟管理委員會:《敕建礁溪協天廟志》(宜蘭:礁溪協天廟,1997年)。
林茂賢、洪季楨、葉青:《歌仔戲溯源計畫研究報告書》,葉青委託研究(台北:
    民間藝術工作室,1997年)。
陳進傳:《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委託
    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部民俗技藝園規劃報告》(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
仰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記事》(宜蘭市:宜蘭文化中心,
     1997年)。
世新大學:《1997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經濟效應世新大學(ㄧ)》(宜蘭:宜蘭
縣政府,1997年8月)。
文化環境工作室:《社區資源處處寶-社區學習讀本》(宜蘭:宜蘭縣立文 
    化中心,1998年)。
蘭陽文教基金會:〈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1997-2002年童玩民俗展演內容表〉(宜
    蘭:宜蘭蘭陽文教基金會,1997-2002年)。
蘭陽文教基金會:〈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1996-2002年度收支及入園人數趨勢表〉,
    (宜蘭:宜蘭蘭陽文教基金會,1997-2002年)。
林茂賢:《宜蘭縣鄉土音樂教材》(宜蘭:宜蘭縣政府,1999年)。
陳其南:《宜蘭縣鄉土造型藝術活動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1999年)。
蔡季勳:《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年)。
曹頤和:〈從荒蕪變成新綠-「蘭陽戲劇團」〉,收錄於林鋒雄、鄭英珠、陳健銘等
    著:《87年度台灣文化節「戲弄宜蘭」成果專輯》(宜蘭:宜蘭縣立文
化中心,2000年)。
林鋒雄、鄭英珠、陳健銘等著:《87年度台灣文化節「戲弄宜蘭」成果專輯》(宜
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蔡欣茹:〈大家來『滾』歌仔-概述老人歌仔班〉,收錄於林鋒雄、鄭英珠、陳健
    銘等著:《87年度台灣文化節「戲弄宜蘭」成果專輯》(宜蘭:宜蘭縣
立文化中心,2000年)。
蔡欣茹:〈老歌仔的年輕容顏-「宜蘭商職地方戲曲研究社」〉,收錄於林鋒雄、
    鄭英珠、陳健銘等著:《87年度台灣文化節「戲弄宜蘭」成果專輯》(宜
    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藍素婧:〈「吳沙國中歌仔戲研習社」大事記〉(宜蘭:宜蘭縣立吳沙國中,2000
    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宜蘭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0年),
宜蘭縣利澤簡文教促進會:《走過歲月的利澤簡》(宜蘭:宜蘭縣利澤簡文教促進
    會,2000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宜蘭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林克勤:〈宜蘭縣史館大事記〉,收錄於《宜蘭文獻雜誌》雙月刊第52期(宜蘭: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7月)。
黃文亮:〈「宜蘭商職地方戲曲研究社」大事記〉(宜蘭:宜蘭商職,2001年)。
薛化元:《郭雨新先生史料彙編》(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蘇美如:《宜蘭市志-歷史建築篇》(宜蘭:宜蘭市公所,2001年)。
呂美玉、林英賢、林正芳:《宜蘭市志-地理篇》(宜蘭:宜蘭市公所,2001年)。
張景森:《文化觀光作為地方發展策略之研究:頭城搶孤的個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省宜蘭農田水利會:《台灣省宜蘭農田水利會會誌》(宜蘭:台灣省宜蘭農田
    水利會,2001年)。
林正芳:《續修頭城鎮志》下冊(宜蘭:頭城鎮公所,2002年)。
陳郁秀:〈母親之河,藝術欣傳〉,收錄於李乾朗:《遊園訪勝-國立傳統藝術中
    心建築群導覽手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世新大學:《1999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經濟效應(二)》(宜蘭:宜蘭縣政府,
2000年6月)。
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蘇澳港簡介》(宜蘭: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2001
    年)。
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蘇澳港建設〉(基隆: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
公司,2009年)。
林正芳:《續修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2002年﹚。
五結鄉公所編:《五結鄉鄉史:探尋舊地名》(宜蘭:五結鄉公所,2002年)。
尹章義、黃明田:《羅東鎮志》(宜蘭:羅東鎮公所,2002年)。
李乾朗:《遊園訪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建築群導覽手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
    中心,2002年)。
林修澈:《噶瑪蘭族的人口與分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3
年)。
陳金泉:〈細說傳藝政書〉收於方芷絮:《藝路走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籌備與
興建過程》(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陳郁秀:〈一路走來喜見傳藝中心落成〉,收錄於方芷絮《藝路走來-國立傳統藝
    術中心的籌備與興建過程》(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宜蘭縣史館:《宜蘭文獻雜誌》第22、30、36、42、71、72期載,宜蘭研究研習
    營各期課程表。
頭城區漁會:《頭城區漁會志》(宜蘭:頭城區漁會,2003年)。
白長川:《羅東歷史地名尋根》(宜蘭:羅東鎮公所,2003年)。
林正芳:《宜蘭市志-大事記》(宜蘭:宜蘭市公所,2003年)。
李信成:《宜蘭市志-政事篇》(宜蘭:宜蘭市公所,2004年)。
蘭陽文教基金會:〈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03年至2009年度收支及入園人數趨
勢表〉(宜蘭:宜蘭蘭陽文教基金會,2003-2009年)。
蘭陽文教基金會:〈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03至2009年度間入園人數消長表〉,
(宜蘭:宜蘭蘭陽文教基金會,2003-2009年)。
陳金泉:〈細說傳藝政書〉,收錄於方芷絮《藝路走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籌備
    與興建過程》(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方芷絮:《藝路走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籌備與興建過程》(宜蘭:國立傳統藝
    術中心,2003年)。
蘭陽文教基金會:〈蘭陽文教基金會2004年董事會會議紀錄〉(宜蘭:蘭陽文教
基金會,2004年)。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流流仔與冬山河舊河道結合發展暨人文史蹟維護
    整體規畫》期中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4年1月)。
簡浴沂、陳素珍:《蘇澳區漁會誌》(宜蘭:蘇澳區漁會,2004年)。
林正芳:《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4年)。
張文義:《員山百年人物》(宜蘭:員山鄉公所,2004年)。 
林致遠:《南方澳漁村文史採集暨空間資源整備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2005
年)。
許炳進:《大同鄉志:民族篇》(宜蘭:大同鄉公所,2005年)。
林正芳:《宜蘭市志-教育篇》(宜蘭:宜蘭市公所,2005年)。
世新大學:《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經濟效應(四)》(宜蘭:宜蘭縣政府,2005
年9月)。
宜蘭縣政府:《「2005年歡樂宜蘭年」執行企劃書》(宜蘭:宜蘭文化局,2005年)。
宜蘭縣政府:〈「2005年歡樂宜蘭年」活動總表〉(宜蘭:宜蘭文化局,2005年)。
羅沛緹:〈一步一腳印-蘭陽戲劇團大事紀〉,收錄於《蘭陽戲劇團》(宜蘭:
    蘭陽戲劇團,2006年)。
蘭陽戲劇團:《蘭陽戲劇團首演簡介》(宜蘭:蘭陽戲劇團,2006年)。
施信民:《台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6年)。
許炳進:《大同鄉志:經濟篇》(宜蘭:大同鄉公所,2006年)。
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頭城中元祭典委員會2006年會員大會紀錄》(宜蘭:頭
城中元祭典委員會,2006年)。
利澤簡永安宮第六屆管理委員會:《利澤簡永安宮天上聖母升王壹千週年暨本宮
    第三次重建陸拾週典紀念手冊》(宜蘭:利澤簡永安宮第六屆管理委員
    會,2006年)。
許文漢、羅沛緹:〈一步一腳印-蘭陽戲劇團大事紀〉,收錄於《蘭陽戲劇團》
(宜蘭:蘭陽戲劇團,2006年)。
蘭陽戲劇團:《蘭陽戲劇團首演簡介》(宜蘭:蘭陽戲劇團,2006年)。
林峰雄、鄭英珠、藍素娟:《老歌仔的容顏》(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6
    年)。
林鋒雄、林茂賢、林鶴宜、鄭英珠:《老歌仔的守護神-陳旺欉藝師紀念專輯》
(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6年)。
簡浴沂、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南方澳討海文化館文史調查及空間規劃計
    畫》(宜蘭:宜蘭社大,2007年)。
行政院文建會:《全國社區民俗育樂活動觀摩會實施計畫書》(台北:行政院文建
    會,2007至2015年)。
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之滿意度與競技效益評  
    估報告書》(宜蘭:宜蘭縣政府,2007年10月)。
黃槿花行動聯盟:〈宜蘭童玩論壇—『就是愛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系列文宣海
    報(宜蘭:黃槿花行動聯盟,2007年8月23日起)。
賴淑娟:《南方澳漁村討海文化資產調查計畫成果報告》(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2007年)。
黃錦峰:〈宜蘭縣社區營造的軌跡-一場社會運動的檢視與價值論述〉,收於《「96
年度宜蘭縣社區營造中心」社造論壇-宜蘭的共同未來─社造‧生活‧
永續》(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2008年)。
台灣文學館:《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1895~2007)》(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媽祖文化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委外營運審查會議紀錄〉(宜
    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9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康灩泉百年紀念展」說明手冊》(宜蘭:國立傳統藝
    術中心,2009年)。
陳財發:《恩覃討海人:南天宮一甲子紀念專輯》(宜蘭:南方澳南天宮,2010
    年)。
基隆市政府:《重修基隆市志》交通篇,下篇〈基隆港、蘇澳港、台北港〉(基
    隆:基隆市政府,2010年)。
宜蘭縣政府:〈全縣街景佈置創意大賽試辦計畫〉,收錄於《「2011年歡樂宜蘭年」
    執行企劃書》(宜蘭:宜蘭縣政府,2011年)。
宜蘭縣政府:〈園夢計畫〉,收錄於《「2011年歡樂宜蘭年」執行企劃書》(宜蘭: 
    宜蘭縣政府,2011年)。
宜蘭縣政府:〈烏石港細部都市計畫土地標售公告〉、〈新聞稿〉(宜蘭:宜蘭縣政
    府,2011年)。
宜蘭縣政府網站:〈烏石港細部都市計畫土地標售公告〉、〈新聞稿〉(宜蘭:宜蘭
    縣政府,2013年3月6日)。
彭瑞金、陳怡伶、溫宗翰執行編輯:《蘇澳鎮志》(宜蘭:蘇澳鎮公所,2013年)。
南方澳進安宮:〈南方澳進安宮媽祖廟沿革史簡介〉(宜蘭:南方澳進安宮,2013
    年)。
南方澳進安宮:〈進安宮簡介手冊:世界第一尊無價寶-金身珊瑚媽祖顯神蹟〉
    (宜蘭:蘇澳南方澳進安宮,2014年)。
南方澳進安宮:〈全世界唯一寶石珊瑚媽祖介紹〉,收錄於《南方澳進安宮導覽手
    冊》(宜蘭:蘇澳南方澳進安宮,2014年)。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縣史館出版目錄〉,收錄於《文化宜蘭30》(宜蘭:宜
    蘭縣政府文化局,2014年)。
晉安宮:〈張公廟(晉安宮)建廟沿革〉(宜蘭:蘇澳晉安宮,2015年)。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碑文。
宜蘭縣文化局:〈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10年復辦至2015年入園人數及收入統計表〉(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10-2015年)。
羅東城隍廟管理委員會:〈羅東城隍廟簡介〉(宜蘭:羅東城隍廟,2015年)。
羅東奠安宮管理委員會:《羅東奠安宮廟誌》(宜蘭:羅東奠安宮,2015年)。
員山鄉大三鬮慈惠寺管理委員會:〈員山大三鬮慈惠寺簡介〉(宜蘭:員山鄉大三
    鬮慈惠寺,2015年)。
國立宜蘭傳統傳藝中心:〈2006、2007年度入園人次統計表〉(宜蘭:國立宜蘭傳
統傳藝中心,2006-2007年)。
國立宜蘭傳統傳藝中心:〈93-105年9月入園人數統計表〉(宜蘭:國立宜蘭傳統
傳藝中心,2004-2016年)。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蘭陽博物館大事紀》(宜蘭:蘭陽博物館,2015年)。
台灣戲劇館:〈台灣戲劇館大事紀〉(宜蘭:台灣戲劇館,2015年)。
台灣戲劇館:〈台灣戲劇館年度統計表〉(宜蘭:台灣戲劇館,2015年)。
司法院行政法院:〈24年判字第18號〉判例,(台北:司法院行政法院)。
台灣善美的股份有限公司:《宜蘭傳藝園區第一階段委外經營發展成效評估計畫》
    (宜蘭:國立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16年)。
遠見雜誌:〈徐重仁拾回舊愛 矢志守護傳藝中心到93歲〉(台北:遠見雜誌,2016
    年12月)。
財團法人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捐助章程〉及〈董事會名冊〉(宜蘭:財團法人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
    金會,2016年)。
行政院文化部:〈文化部積極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 期完備法制基礎,促進多
    元語言發展〉(台北:文化部,2017年4月8日發布新聞稿)。
宜蘭縣史館:《台灣日日新報宜蘭資料剪輯》,(宜蘭:宜蘭縣史館,1911年9月-1936年7月)。
《台灣日日新報》1905年8月18日第五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12月23日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9月10﹑15﹑16日等日文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26年9月6日,漢文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9月5日,漢文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9月6日,漢文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9月20日,漢文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34年9月5日,漢文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7日,漢文版報導。
《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9月13日,漢文版報導。
中國時報:〈溝通火力發電廠案台電在宜辦說明會〉,1987年2月24日地方版報
 導。
聯合報:〈蘇澳人士堅決反對 理性抗議〉,1988年2月28日地方版報導。
台灣時報:〈北上陳情:宜蘭鄉親誓死反六輕〉,1990年12月2日地方版報導。
自立早報:〈台電未對環保作回應游錫堃關閉溝通大門〉,1992.06.18地方版報導。
自由時報:〈為反蘇火案將漁港預定地變更為水鳥保護區忽視漁民權益〉1993年
05月12日地方版報導。
中國時報:2007年8月8日地方版「黃槿花行動聯盟」新聞報導。
聯合報:2007年8月8日地方版「黃槿花行動聯盟」新聞報導。
自由時報:2007年8月8日地方版「黃槿花行動聯盟」新聞報導。
蘋果日報:2007年8月8日地方版「黃槿花行動聯盟」新聞報導。
中國時報:2013年3月6日地方版新聞報導。
中國廣播公司:2013年3月6日廣播新聞報導。
自由時報:2013年3月6日地方版新聞報導。
聯合報:2013年3月6日地方版新聞報導。
自由時報: 2017年2月7日宜蘭地方版報導。
內政部:〈地方志書纂修辦法〉,1946年7月16日施行,文號:內授中民字第
    0920088588-3號,2003年01月30日公告廢止適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組織法》,2012年 5 月 20 日生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組織編制表,〉2012年 5 月 20 日始生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處務規程〉,2012年 5 月 20 日始生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暫行組織規程》,2002年1月。
《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2005年2月5日。
〈保證責任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合作社組織章程〉。

五、網際網路文本: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歷史沿革〉,官方網址
htt//www.epa.gov.tw/ct.asp?xItem=3739&ctNode=30617&mp=epa,搜尋日2017年01月08日。
陳定南教育基金會收藏:〈陳定南與王永慶辯六輕 - 剪輯版〉,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UUv53_TBk,2016年3月9日發布。
卡舒巴、安德明:〈從「民俗學」到「歐洲民族學」: 研究對象與理論視角的
   轉換〉,中國民俗學網,2016年1月19日發佈。
Robert Baron:〈美國公共民俗學:問題與實踐〉,2015年5月10日於華東師範大學演講紀錄。
許浩龍:〈國族記憶與歷史認同—台北故宮與故宮南院建築之文化符碼解析〉,
   部落格,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T093000387/blog,(2011年5月)。
內政部地政司:地政法規網址
   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content.asp?cid=86,瀏覽日期2013年月25
日。
竹南龍鳳宮:〈歷史靈蹟-廟誌沿革廟史〉,網址:
   http://www.chunan-great-mazu.org.tw/hestory/hestory.php,查閱日期2014年8月。
靜宜大學台灣民俗研究中心:〈台灣戲曲篇〉,網站瀏覽日期:2016年6月25日。
林茂賢:靜宜大學台灣民俗研究中心〈台灣戲曲篇〉,網站瀏覽日期:2016年6
   月。
蘭陽戲劇團:網站瀏覽日期:2016年6月30日。
維基百科:蘭陽戲劇團篇、黃春明篇、曹復永篇、陳慕義篇等,網站瀏覽日期:
   2016年6月28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群像資料庫-音樂家名錄-歌仔戲藝人廖瓊枝-
   大世紀年表》,網站瀏覽日期:2016年7月2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