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史詩《華抱山》研究
作者:張義宏
作者(外文):CHANG,YI-H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金榮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華抱山漢族英雄史詩公道軍搶句Hua Bao-ShanHeroic Epic of Han ChineseJustice Troop(Gong Dao Jun)Chiang J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史詩《華抱山》初名《公道軍》,內容以明末清初無錫吼山地區的公道軍起義事件為主。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大力查禁此歌,以同治年間最為激烈,違背禁歌令者,將抄家或砍頭,自此轉為「口傳心喊」的傳承方式:即是以創作押韻歌詞為前提下,固定使用二套旋律骨幹,進行旋律微調與節奏變化。
本論文以朱海容先生蒐集整理、華祖榮先生唱述之今本《華抱山》為靜態文本,第四代傳唱人──唐建琴老師之采錄影音檔案為動態文本,於第二至四章架構出《華抱山》研究的基礎;〈第五章、句式與節奏〉與〈第六章、音樂探討〉延續研究基礎進行音樂部份之深度探勘,推論出字數超過七言、旋律性強、節奏變化大的「搶句」即是文學與音樂調和的關鍵,藉此使史詩《華抱山》得以突破過往民歌研究之框架。
The initial title of the epic Hua Bao-Shan was Justice Troop (Gong Dao Jun), in which the content mainly retells the uprising of Justice Troop at Roar Hill in Wuxi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After the fall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the Qing Empire, especially during the reign of Tongzhi Emperor, strictly prohibited this song. Those who violated the order of this forbidden song were imposed with the punishment of nine familial exterminations or decapitation. As a result, this song was passed down via “verbal conveyance and inner perception” - namely, the melody was fine-tuned and the tempo was changed using two fixed melody backbon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existence of lyric rhymes.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existing text of Hua Bao-Shan collected and arranged by Hai-rong Chu and sung by Tzu-rong Hua as the static text and chose the video recording fil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singer, Chian-chin Tang, as the dynamic text. Chapters 2 to 4 outline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Hua Bao-Shan; “Chapter 5 Sentence Structure and Rhythm” and “Chapter 6 Investigation on Musicality” extend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to perform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music part and deduce that the “Chiang Ju” - where number of words exceeds seven Chinese characters, the melody is strong, and the change in tempo is significant - is the key to the harmony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refore, thi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pic Hua Bao-Shan breaks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past studies on folk songs.
引用書目
本引用書目依朝代先後、姓名筆劃順序排列,共分為六類:史詩《華抱山》相關著作、地方縣志、專著與論集、學位論文、單篇論文、網路資料。

一、史詩《華抱山》相關著作

1.華祖榮等唱述、朱海容搜集整理:《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二、地方縣志

1.〔清〕吳禮存 編,杜詔 訂,蔡永清 同校,《梅里志》.四卷、卷首一卷,(同治八年已巳重印道光四年甲申泰柏廟西院住持華乾重刻本四冊,國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收於 錢穆鑑定《無錫文獻叢刊》第四輯,臺北:無錫同鄉會,1981年。
2.〔清〕吳熙 編,浦傳桂 原稿,劉繼增 參訂,《泰柏梅里志》.八卷,(光緒二十三年丁酉泰伯廟東院住持許巨楫校刊四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收於 錢穆鑑定《無錫文獻叢刊》第四輯,臺北:無錫同鄉會,1981年。

三、專著與論集

(一)古籍
1.〔晉〕干寶:《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2.〔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3.〔晉〕陶潛:《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4.〔晉〕陸機撰:《要覽》,收錄於歷代學人撰:《筆記小說大觀(三十八編)──第一冊》,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
5.〔南朝.宋〕劉敬叔 撰:《異苑》,收錄於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 點校:《歷代筆記小說大觀──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6.〔南朝.齊〕王琰撰:《冥祥記》,收錄於魯迅輯校:《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7.〔南朝.梁〕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8.〔明〕陸西星 撰,鍾伯敬 評,楊宗瑩 校注,繆天華 校閱:《封神演義(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二)今著
1.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 點校:《歷代筆記小說大觀──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石崢嶸 編:《音樂的跨學科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
3.金榮華:《金門民間故事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4.金榮華:《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新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5.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乙編)》,新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2008年。
6.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增訂本)》,新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4年。
7.金榮華:《民間文學概說》,新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5年。
8.洛秦 編:《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
9.段寶林、過偉 編:《民間詩律》,北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
10.段寶林、過偉、劉琦 主編:《古今民間詩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賀學君:《中國民間敘事詩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
12.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13.鄭土有:《吳語敘事山歌演唱傳統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三)外文翻譯著述
1.Albert B. Lord 著,Stephen A. Mitchell、Gregory Nagy 编,尹虎彬 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Foley John Miles 著,朝戈金 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3.Ong Walter J.著,何道寬 譯:《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詞語的技術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四)外文著述
1.Foley John Miles 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2.Lord Albert B., Mitchell Stephen A., Nagy Gregory The Singer of Tal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Ong Walter J. Orality and literacy, London, Routledge,2013.
4.Thompson Stith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5.


四、學位論文

1.林彥如:《《六度集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2.吳國榮:《中國敘事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4年。
3.唐蕙韻:《中國風水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4.黃季平:《英雄史詩的結構與流傳──以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三大英雄史詩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5.葉伊雯:《道曲之音樂文學性研究──以台灣靈寶派金籙科儀為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五、單篇論文

1.白庚勝:〈含笑山花爛漫時〉,《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2.任翌:〈崇拜與信仰──談《華抱山》吳地文化特徵〉,《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祁連休:〈祁序〉,《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4.祁連休:〈英雄贊歌〉,《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5.朱海容:〈記長篇敘事英雄史歌《華抱山》的挖掘整理〉,《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6.朱海容:〈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後記〉,《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7.李寧:〈英雄史詩《華抱山》讀後感〉,《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8.李寧:〈英雄史詩《華抱山》〉,《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9.吳歡章:〈論太湖民間英雄史詩《華抱山》的藝術智慧〉,《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10.吳超:〈尋根歸宗話國寶──《華抱山》頌〉,《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11.金榮華:〈史詩《華抱山》考辨(讀史詩《華抱山》札記四則)〉,《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12.林涵若:〈英雄史詩頌──說說朱海容和他蒐集整理的《華抱山》〉,《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13.易人:〈贊吳文化的掘寶人──朱海容〉,《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14.段寶林:〈吳歌英雄史詩《華抱山》〉,《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15.段寶林:〈英雄的降生──華抱山與格薩爾出生的比較研究〉,《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16.姜彬:〈長篇吳歌蒐集的新紀元〉,《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17.馬漢民:〈長詩《華抱山》的研究述要〉,《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18.馬漢民:〈談《華抱山》的傳承與蒐集〉,《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19.浦學坤:〈吳地明珠 中外瑰寶〉,《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20.浦學坤:〈吳歌傳人──朱海容〉,《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21.徐華龍:〈傳奇史詩 獨立江南──長篇英雄史詩《華抱山》之淺見〉,《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22.笑納 哲之:〈太湖民間史詩《華抱山》的藝術特色〉,《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23.家雄:〈沐仁風壽長千秋──《華抱山》編後隨想〉,《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24.徐華龍:〈傳奇史詩 獨立江南──長篇民間英雄史詩《華抱山》之淺見〉,《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25.徐駿、胡吉省:〈史詩的寫成與流傳研究述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9年。
26.索南措:〈《格薩爾》說唱藝人表演程式的外部影響〉,《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西寧:青海師範大學,2010年。
27.許繼琮:〈歌海采珠痴迷翁〉,《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28.許豪炯:〈太湖民間英雄史詩《華抱山》的地域文化特色〉,《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29.許豪炯:〈試論《華抱山》的史詩藝術特徵〉,《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0.陳炯:〈論長篇吳歌的語言特色〉,《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1.陳連山:〈《華抱山》及其研究中的若干疑難問題〉,《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2.張布衣:〈農民的社會理想與英雄崇拜──論英雄史詩《華抱山》的政治思想傾向〉,《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3.張自強:〈鯤鵬展翅震蒼穹〉,《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4.華夏:〈初讀長篇英雄史詩《華抱山》〉,《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5.華夏:〈精衛填海放異彩〉,《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36.華文達:〈英雄史詩《華抱山》倫理價值探析〉,《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37.程薔:〈傳統文化與民俗風情的結晶──初評長篇吳歌敘事詩《華抱山》〉,《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38.黃天驥、劉曉春:〈試論口頭傳統的傳承特點〉,《文化遺產》第3期,廣州:中山大學,2009年。
39.朝戈金:〈關於口頭傳唱詩歌的研究──口頭詩學的問題〉,《文藝研究》第4期,北京:文藝研究雜誌社,2002年。
40.朝戈金:〈「回到聲音」的口頭詩學:以口傳史詩的文本研究為起點〉,《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4年。
41.過偉:〈中國四大英雄史詩之《華抱山》〉,《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42.過偉:〈四十四春秋煉一詩〉,《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43.劉士杰:〈民間文學瑰寶喜得全璧〉,《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44.劉士杰:〈深厚的文化底蘊 絢麗的吳俗風情評──評《華抱山》二集〉,《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45.劉士杰:〈大氣磅礡的英雄史詩──讀太湖英雄歌《華抱山》〉,《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46.劉亞虎:〈《華抱山》的史詩性質及其與少數民族史詩的比較〉,《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47.寧宇:〈《華抱山》的敘事與抒情〉,《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48.鄭土有:〈超越的魅力──《華抱山》在吳歌發展史上的地位〉,《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49.鮑漢祖:〈《華抱山》修辭方式淺談〉,《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50.錢舜娟:〈中國四大英雄史詩異同初探〉,《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51.錢舜娟:〈喜讀太湖英雄史詩〉,《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52.錢舜娟:〈終於完璧──《華抱山》三集讀後〉,《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53.錢舜娟:〈太湖英雄歌《華抱山》〉,《中國英雄史詩──華抱山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54.盧永和:〈演藝歌手與文本背後的文化活動—歷史詩學與口頭詩學的一個比較視角〉,《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長沙: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編輯部,2010年。
55.嚴金鳳:〈閃光的珠璣──淺談長篇英雄史詩《華抱山》〉,《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56.蘇迅:〈「有生命的文學是站著的文學」──長篇史詩《華抱山》讀後雜說〉,《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57.顧希佳:〈《華抱山》斷想〉,《英雄史詩──華抱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六、網路資料

1.Goole地圖 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maps/ 上網時間:2017年11月14日。
2. 王耀祖 撰,〈角腳落落找出了這些疊詞〉,江南晚報
網址:http://www.jnwb.net/ 上網時間:2017年7月10日。



參考書目
本參考書目依引用書目之排列,參酌朝代先後、姓名筆劃順序為基準,共分為五類:地方縣志、專著與論集、學位論文、單篇論文、網路資料。

一、地方縣志:

1.〔清〕王抱承 輯,侯學愈 增訂,《開化鄉志》.三卷,(民國五年丙辰高氏木活字本三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收於 錢穆鑑定《無錫文獻叢刊》第五輯,臺北:無錫同鄉會,1982年。
2.〔清〕王永積 輯,《錫山景物略》.十卷,(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重刊本五冊,國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收於 錢穆鑑定《無錫文獻叢刊》第五輯,臺北:無錫同鄉會,1983年。
3.〔清〕沐雲叟 著,《錫金志外》.五卷,(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刊四冊,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收於 錢穆鑑定《無錫文獻叢刊》第二輯,臺北:無錫同鄉會,1976年。
4.〔清〕周有壬 著,《錫金考乘》.十四卷、卷首一卷,(光緒二年丙子秦世端堂木活字本四冊,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收於 錢穆鑑定《無錫文獻叢刊》第五輯,臺北:無錫同鄉會,1982年。
5.〔清〕黃蛟起 著,《西神叢話》.一卷,(道光吳江沈氏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國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收於 錢穆鑑定《無錫文獻叢刊》第二輯,臺北:無錫同鄉會,1976年。

二、專著與論集

(一)古籍
1.〔明〕李夢陽 撰:《空同集.缶音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清〕沈德潛 撰:《歸愚文鈔》(清乾隆年間教忠堂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清〕沈德潛 撰:《唐詩別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清〕葉燮、薛雪、沈德潛 撰:《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二)今著
1.丁保福 編:《歷代詩話續編 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丁乃通 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3.丁世良 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4.尹虎彬:《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5.王力:《詩詞格律概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6.王瑾:《互文性》,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7.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8.王運熙等撰:《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0年。
9.伍國棟:《中國民間音樂》,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冊)》,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12.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13.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14.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15.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16.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17.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18.朱建新 編:《樂府詩選》,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19.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20.金榮華:《比較文學》,臺北:福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21.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新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
22.林麗月:《音樂基礎訓練的知與行》,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2003年。
23.於會泳:《腔詞關係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系,1963年。
24.周星 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年。
25.洛秦:《音樂與文化》,北京: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年。
26.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27.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28.烏蘭傑:《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29.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30.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31.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32.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33.張亮采:《中國風俗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34.陸侃如 等撰:《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35.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臺北:三民,1981年。
36.朝戈金:《英雄與太陽》,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37.朝戈金:《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南寧:廣西
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喬建中:《土地與歌────傳統音樂文化及地理歷史背景研究》,濟南:山東
文藝出版社,1988年。
39.喬建中:《國樂今說────喬建中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年。
40.博特樂圖:《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
41.博特樂圖:《表演、文本、語境、傳承────蒙古族音樂的口傳性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
42.陳惜良:《吳歌春雷:詩畫華抱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43.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44.葉書憲:《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45.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46.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7.董維松、沈恰編:《民族音樂學譯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5年。
48.楊明:《南朝詩魂》,臺北:漢欣文化公司,1991年。
49.趙宋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4年。
50.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51.劉亞虎:《神話與詩的「演述」────南方民族敘事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52.劉文英:《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53.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54.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17年。
55.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大學出版社,2002年。
56.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57.蔡英俊 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2────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58.廖國偉 主編:《審美人類學視閾中的民歌文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
59.樊祖蔭:《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
60.薛藝兵:《神聖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61.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62.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63.龔鵬程:《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64.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三)外文翻譯著述
1. Brooker Pet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2003年。
2. Barker Chris著,許夢芸 譯:《文化研究智典》,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07年。
3. Chomsky Noam 著,黃長著、林書武、沈家煊 譯:《句法理論的若干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4.Storey John 著,李根芳、周素鳳 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2003年。

(四)外文著述
1. Chomsky Noam Syntactic Structur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2002.
2.Chomsky Noam Language and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Foley John Miles The Singer of Tales in Performanc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

三、學位論文

1.王靖婷:《吳歌西曲的內容、詞彙及表現手法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2.朱詠嵐:《六朝吳歌西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3.李嘉琪:《南朝吳歌西曲的女性形象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4.洪琬棋:《南朝吳歌西曲愛情歌辭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5.黃秀蘭:《吳歌西曲淵源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1年。

四、單篇論文

1.史式:〈誰曰黃巢是義軍〉,《歷史月刊》第222期,臺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甘懷真:〈中國古代君臣間的敬禮及其經典詮釋〉,《台大歷史學報》第31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2003年。
3.洛秦:〈民族音樂學作用於歷史研究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嘗試〉,《中國音樂學》第3期,北京:中國音樂學雜誌社,1999年。
4.李亦園:〈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中國人的性格》,臺北市:桂冠圖書,1994年。
5.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新史學》第5卷第2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4年。
6.林靜慧:〈「狗耕田」故事類型探論〉,《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0年。
7.金榮華:〈澎湖〈傻瓜丈夫聰明妻〉故事試探〉,《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1999年。
8.曹本治:〈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9.崔憲:〈論民歌的曲隨詞唱與詞曲異步〉,《文藝研究》第4期,北京:文藝研究雜誌社,2002年。
10.陳妙如:〈「虎姑婆故事」研究〉,《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0年。
11.陳妙如:〈中國AT745A型故事研究〉,《2002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南亞技術學院,2002年。
12.陳美玲:〈從民間故事看雷公功能的擴增〉,《民間故事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5年。
13.陳寧:〈命運可預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產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14.博特樂圖:〈烏拉特人的民歌分類觀及其文化闡釋〉,《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第1期,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04年。
15.博特樂圖:〈論曲調框架〉,《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07年。
16.鄒明華、高丙中:〈誰是「民」什麼是「俗」〉,《民間文化論壇》第2期,北京:中國文藝家協會,2000年。
17.湯亞汀:〈西方民族音樂學思想發展的歷史軌跡〉,《中國音樂學》第2期,北京:中國音樂學雜誌社,1999年。
18.湯亞汀 編譯:〈西方民族音樂學方法論概要〉,《中國音樂學》第2、3期,北京:中國音樂學雜誌社,2001年。
19.楊利慧:〈表演理論與民間敘事研究〉,《民俗研究》第1期,濟南:山東大學,2004年。
20.楊國樞、葉明華:〈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華人本土心理學》上,臺北:遠流,2009年。
21.楊國樞:〈人際關係中的緣觀〉,《華人本土心理學》下,臺北:遠流,2009年。
22.楊淑雅:〈「出米洞」故事初探〉,《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0年。
23.葉光輝:〈孝道的心理與行為〉,收入《華人本土心理學》上,臺北:遠流,2009年。
24.蔡麗雲:〈中國擇婿故事及其意義〉,《2002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南亞技術學院,2002年。
25.蕭梅:〈從「文化約定」比較中西音樂的傳播和傳承〉,《田野萍踪》,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26.鮮益:〈民間文學:口頭性與文本性的詩學比較——以彝族史詩為視角〉,《藝術廣角》第5期,瀋陽:遼寧省文學藝術聯合會,2004年。
27.謝明勳:〈生死吉凶五月五:「五月子剋父」說析論〉,《2011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南亞技術學院,2012年。

五、網路資料

1.漢族首部英雄史詩與傳統武術(二)練武非為比輸贏,大紀元文化網
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2/24/n2441321.htm
上網時間:2017年7月19日。
2.《華抱山》榮獲山花獎,無錫新傳媒網
網址:http://www.wxrb.com/501/wwh/wwh_21/201001/t20100115_585456.html
上網時間:2017年7月19日。
3.朱海容和他的《華抱山》,無錫日報
網址:http://www.wxrb.com/wwh/rwcq/rwcq_07_0706.htm
上網時間:2017年7月19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