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世紀末「京劇臺灣化」風潮下的省思--從國光《廖添丁》與復興《出埃及》談起
書刊名:臺灣文學學報
作者:汪思珮
作者(外文):Wang, Ssu-pei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
頁次:頁295-324
主題關鍵詞:京劇臺灣化本土化戲曲戲劇廖添丁出埃及導演表演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3
  • 點閱點閱:126
  台灣的京劇界在雅音小集、當代傳奇劇場相繼沈寂,而三軍劇隊解散之後,發聲管道主要剩下兩大國立劇團──「國光」與「復興」劇團。在兩大劇團時代,新編戲的主要方向是放在「本土化」、「台灣化」之上,本文暫將這股運動與力量名之曰「京劇台灣化」的風潮。在兩劇團合科前夕,《廖添丁》與《出埃及》為各自所推出的大戲,而由二戲可窺見此風潮經驗之累積,並可作為此時期成果之總結。本文欲從「意識型態」與「導演成果」二大方面分別闡述,前者細述本土化運動與京劇改革之間的脈絡關係;後者則關注台灣京劇界試圖建立「戲曲導演制」的目標,並根據實際演出作細部的檢討。
期刊論文
1.王安祈(1998)。竹林中的探險--觀《羅生門》戲曲演出。PAR表演藝術,67,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翁慧雯(19990800)。廖添丁的人格與神格。歷史月刊,139,98-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光興(19940700)。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臺灣社會研究,17,149-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鶴宜(1999)。廖添丁引爆〞本土化〞難題。民生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9)。帶領京劇跨過傳統與現代的紅海。表演藝術,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6)。臺灣有沒有「導演劇場」?。表演藝術,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紀慧玲(1999)。本土化的迷思與難題─國光劇團《廖添丁》。表演藝術,8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仕龍(2000)。《出埃及》:首部曲。表演藝術,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安祈(1998)。「白」未必「淺」。復興劇藝學刊,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文聖經啟導本編委會(1990)。聖經。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njamin, Walter、Arendt, Hannah、張旭東、王斑(1998)。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香港牛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安祈(1996)。文化變遷中臺灣京劇發展的脈絡。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amet, David(1992)。導演功課。導演功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鶴宜(1999)。前衛京劇投石問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傳統戲曲的頑童導演─李小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