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顏崑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n, Kun-yang
出版日期:2001
卷期:3
頁次:頁1-35
主題關鍵詞:文朝文學體源批評取向效用體製體貌體要體式歷史時程起點發生原因諸體歸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5)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1
  • 點閱點閱:45
本論文主題是「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所謂「體源批評」是批:對各文體之起源所進行的考察或詮釋。所謂「取向」是指:批評者針對此一批評所選取的目的及相應的方法。而「效用」則是指:此一批評依其取向所實際達到的效果、作用。本論文即旨在探討六朝時代,文學上的「體源批評」,諸批評家究竟選取了那些批評目的與方法,而這些批評目的與方法又實際達到了什麼樣的效用? 主論分為三節:第一節,分析「體」與「源」二詞的指涉義,以及合為「體源」複詞的指涉義,並由這項分析而統觀六朝文學「體源批評」取向的概況;第二節,依上一節概況的描述,進行史料的分析、詮釋而論證了四種「體源批評」取向,分別為:(一)文類「體制」之「歷史時程起點」的考察;(二)實用性文體外在「發生原因」的追察;(三)非實用性文體內在「發生原因」的詮釋;(四)諸體歸源的理論建構;第三節則依據上一節所證成的四種取向,逐一評斷其效用。 「文體批評」至六朝已建立完整規模,其後歷代皆依此規模而發展。「體源批評」為「文體批評」之次層級論題,故論明六廟文學之「體源批評」,其後歷代之「體源批評」亦隨之而明。經由本文的論述,應該可以對六朝文學的「體源批評」有一全面而深入的認識,並作為探討六廟之後歷代「體源批評」的理論基礎。
期刊論文
1.顏崑陽(20000700)。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33-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Schutz, Alfred(1992)。舒茲論文集(第一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清)嚴可均(1982)。全三國文。全三國文。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紹虞(1979)。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勰、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疏。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紹虞(1994)。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順慶(20030000)。比較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介民(1990)。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蔚卿(1985)。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嶸、王叔岷(1992)。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龔鵬程(1980)。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紹虞(1979)。荀子文論研。荀子文論研。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楊雄。法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南朝梁)任昉。文章綠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82)。全梁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嚴可均(1982)。全晉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蕭統。文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北齊)顏之推(1983)。顏氏家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沈約。宋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5)。呂氏春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82)。全後漢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東漢)班固。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