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世紀初期兩岸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
作者:劉文君
作者(外文):LIU,WEN-JU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嚴紀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兩岸文學女性小說新世紀家族書寫女性主義Taiwanese literature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family writingfeminist novelfemi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海峽兩岸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書寫家族故事的女性小說。本論文以新世紀之後的兩岸女性長篇小說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其中涉及家族書寫的文本進行討論。旨在對所選取的文本進行細讀,梳理女性作家藉由「家族書寫」所表現之女性成長歷程;分析同一時期兩岸女性小說家族書寫之異同,並探討女性的家族書寫是否呈現出女性生存所面臨的困境。
第一章依例對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等予以說明,確定論文所要研究的八部作品(張潔的 《無字》、徐小斌的《羽蛇》、葉文玲的《三生愛》、王安憶的《天香》,陳玉慧的《海神家族》、鍾文音的《在河左岸》、周芬伶的《影子情人》、陳燁的《烈愛真華》),了解本研究的研究進程與思路。第二章介紹大陸和臺灣的社會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整理作家生平與其相關創作,並對要討論作品的傳播與接受狀況予以說明。第三章分析文本中出現的主要女性人物的成長軌跡,找出她們所面臨的困境,並思考其出路。第四章則在探討家族譜系中的人物關係,歸納小說中塑造的父親與母親形象的特點,總結父女、母女及其他女性人物之間的關係,並對其進行分類。第五章主要分析隱匿在家族書寫中的歷史樣貌,關注女性對「歷史」的記憶,並專門分析臺灣家族書寫中獨特的身分認同和本土意識。第六章則從敘事技巧與敘事美學的角度總結小說的特點。最後的第七章除了總結本論文的討論重點之外,也提出了對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之新的研究展望。
Since 1980s, feminist novel which contain family writing appeared in both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simultaneousl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feminist full-length novel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n 21st century, and selects the novels involved family story to discuss. That is aimed at exposing:female survival status showed by female writer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family writing in the same period of feminist novel, discuss whether women's family writing presents the predicament of female survival.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ed the motivation,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define eight novels (Zhang Jie <No Words>,Wang Anyi <Fragrance>,Xu Xiaobin <Feathered Serpent;>,Ye Wenling<Love of three lives>, Chen Yuhui <Mazu's Bodyguards>, Zhong Wenyin<On the left bank of the river>, Zhou Fenling <Shadowy Lover>, Chen Ye <Zhen Hua’s animated love>) to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d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based on this, introduced the writers’ life and their work; then summarize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the work.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d the track of growth of the main female figure, find the fact that troubled them, and thinking their future way ou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s of different character, sum up feature of father and moth-er image, summariz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Chapter V analysed the history hidden in the novel, concerned about the women's memory of "history" and analyzing the unique identity and indigenous awareness in Taiwanese family writing. Chapter VI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narrative aesthetics. The last chapter, instead of giving a conclusion, was intended to put forward new prospects of women’s family writing.
參考書目:(以作者姓氏筆畫為編排次序)

一 專著:
(一)主要研究著作
王安憶:《天香》(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周芬伶:《影子情人》(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徐小斌:《羽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出版,2015年)
陳燁:《烈愛真華》(臺北:聯經出版,2002年)
張潔:《無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11年)
葉文玲:《三生愛》(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鍾文音:《在河左岸》(臺北:大田出版,2003年)

(二)其他專書
王安憶:《王安憶自選集之五》(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王安憶:《長恨歌》,(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平路:《行道天涯》(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平路:《是誰殺了XXX》(臺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
白薇:《白薇作品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冰:《瞧這群文化動物》(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
李昂:《迷園》(臺北:麥田出版,1992年)
周芬伶:《花房之歌》(臺北:九歌出版,1989年)
周芬伶:《浪子駭女》(臺北:二魚出版公司,2003年9月)
周芬伶:《絕美》(臺北:九歌出版,1995年)
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臺北:九歌出版,1992年)
周芬伶:《熱夜》(臺北:遠流出版,1996年)
虹影:《飢餓的女兒》(臺北:爾雅出版,1996年)
徐小斌:《敦煌遺夢》(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格非:《迷舟》(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海男:《女人傳》(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大春:《聆聽父親》(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3年)
張愛玲:《怨女》(臺北:皇冠,2010年)
張愛玲:《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臺北:皇冠,2016年)
張潔:《方舟》(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
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張潔:《無字我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陳玉慧:《CHINA》(臺北:印刻文學,2009年)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臺北:遠流出版,1994年)
陳玉慧:《慕尼黑白》(臺北:印刻文學,2008年)
陳玉慧:《獵雷》(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
陳忠實:《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陳燁:《半臉女兒》(臺北:平安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陳燁:《孤獨和年輕總是睡在同一張床上》(臺北:聯經,1990年4月)
陳燁:《燃燒的天》(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
陳燁:《藍色多瑙河》,臺北市 : 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黃碧雲:《烈女圖》(香港:天地圖書,1999年)
葉文玲:《秋瑾》(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
葉文玲:《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葉文玲:《無夢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賈平凹:《廢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
趙玫:《我們家族的女人》(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
齊紅:《世紀之交的女性寫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12)
蔣韻:《我的內陸》(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蔣韻:《櫟樹的囚徒》(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
鍾文音:《女島紀行》(臺北:探索文化出版,1998年)
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臺北:大田出版,2002年)
鍾文音:《在河左岸》(臺北:大田出版,2003年)
鍾文音:《高更最後的大溪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鍾文音:《奢華的時光》(臺北:玉山社出版,2002年)
鍾文音:《情人的城市》(臺北:玉山社出版,2003年)
鍾文音:《寫給你的日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蘇偉貞:《離開同方》(臺北:聯經出版,1990年)

二 論述著作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0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公,1998年10月1日)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10月)new window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德威編:《想像的本邦:中國文學十五講》(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5月)
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臺北都會區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臺北:客家委員會,2003年)。
包雅明主編,《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申丹著:《敘事學理論探賾》(臺北:獨立作家-秀威出版,2014年)
立緒文化編:《我的父親母親》(臺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
吳宗蕙:《女作家筆下的女性世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李小江:《關於女人的答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玲:《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銀河:《女性主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車文博著:《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1995年)new window
孟樊、林燿德:《世紀末偏航: 八○ 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揚智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邱貴芬:《「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洪子誠、孟繁華:《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3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10月)new window
孫景堯:《簡明比較文學——「自我」和「他者」的認知之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徐岱著:《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高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反思》(臺北:威秀出版,2009年11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7月)
張榮翼:《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曹順慶等著:《比較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 ,2003年)new window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9月)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8月)
盛寧、王逢振、李自修編:《最新西方文論選》(貴陽:灕江出版社,1991年)
郭昭第:《中國敘事美學論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清僑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惠雲:《活在香港:在港內地專才與藝術文化工作者的移民經驗》(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陳碧月:《大陸當代小說選論》(臺北:秀威出版,2014年)
黃國昌:《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2年)
楊啟平:《當代大陸與馬華女性小說論》(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楊傳珠:《馬克思主義哲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20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形態》(長沙:嶽麓書社,2005年12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9月17日)
齊紅:《世紀之交的女性寫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劉媛媛:《她世界:現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探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蔣述卓著:《城市的想像與呈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12月)new window
戴錦華、孟悅:《浮出歷史地表 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1997年)
韓少功著,王景濤、林建法選編:《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簡瑛瑛編:《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年)new window

Erickson.BETH.M.著,陳信昭譯:《渴望父愛——失去父親及其影響》(臺北:五南出版,2002)
Littlefield Cook, Joan Cook, Greg著, 張瓊云, 魏弘貞, 黃麗錦譯:《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臺北:華都文化,2008年)
Susan Sniader Lanser:〈Toward a Feminist Narratology〉,Robyn Warhol-Down (Editor), Diane Price Herndl (Editor)《Feminisms: An Anthology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1)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著,李乃坤編《伍爾夫作品精粹》(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弗洛伊德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Portico Publishing ,2006年)
托里‧莫以(Moi Torll) ,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西個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冊)》(吉林:長春出版社,2004年5月)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10月)
克蕾兒•馬克思(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貝瑞.高登(Gorden,B.H.)著,張瓊文譯:《爸爸怎麼回事》(臺北:經典傳訊,2004年)
阿德勒(Alfred Adler),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7月)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韓震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9月)。
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著:《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寇多洛(Chodorow Nancy. J) ,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3年10月
陶麗•莫依(Toril Moi)著,林建法 、趙拓譯:《性與文本的政治》(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
塞謬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著,程克雄譯:《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朱乃長譯:《小說面面觀》(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榮格著,馮川、蘇克譯:《榮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瑪麗•伊格爾頓編,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女權主義文學理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
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霍爾(C.S.Hall)、諾爾貝(V.J.Nordby)著作,史德海。蔡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五洲出版,1988年)
羅斯瑪麗•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出版,1996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10月)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汪溪譯:《女權辯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三 期刊、單篇論文
(一)《天香》相關論文
張宏琴:〈香氣、工藝、女性情誼——王安憶《天香》探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八卷第二期(2014年8月)new window
楊慶祥:〈歷史重建及歷史敘事的困境——基於《天香》、《古爐》、《四書》的觀察〉,《文藝研究》(2013年08期)
儲阿敏:〈掙脫桎梏,追求自由——論《天香》中女性烏托邦的建構〉,《陰山學刊》第28卷第45期(2015年8月)
謝海泉:〈「我喜歡把筆觸伸進人的心靈」——訪青年女作家王安憶〉,《小說林》第17期(1983年2月)
鍾紅明:〈訪問《天香》〉,上海文學(2011年3月)
顏敏:〈王安憶《天香》中的女性生存圖景及其價值〉,創作與評論(2016年08期)

(二)《羽蛇》相關論文
紀昭君:〈徐小斌神異世界中勃發的原始慾望〉,《中國現代文學》第十四期(2008年12月)new window
胡行舟:〈以神話抵抗健忘——《羽蛇的圓廣與燭龍之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從刊》(2015年02期)
胡晴:〈「海的女兒」的逃離之路——《羽蛇》的症候式分析〉,《大眾文藝》(2011年12期)
徐珊:〈家族女性命運的悲歌——論蔣韻、徐小斌、王安憶的長篇小說〉,《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陳曉明:〈絕對的女性歷史——評徐小斌的《羽蛇》〉,《南方文壇》第70期(1999年3月)
賈璐:〈重生與復歸——對小說《羽蛇》的解讀〉,《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鄒宇欣:〈救贖思想觀照下的《羽蛇》女性史書寫脈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四十六期(2011.6)new window
賴翅萍:〈家族•國家——徐小斌《羽蛇》的血緣敘事解讀〉,《理論與創作》第二期(2006年)
蘇怡如:〈《 羽蛇》 中的女性生存困境與宗教救贖〉, 《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2015年6月)

(三)《三生愛》相關論文
王昌忠:〈一曲女性生存宿命的悲歌——淺析葉文玲《三生愛》的悲劇美學特點〉,《小說評論》(2007年06期)
修曉林:〈意識悖論中的女性寫作——對葉文玲《三生愛》的一種解讀〉,《文藝爭鳴》(2009年5月)
舒晉瑜:〈葉文玲:作家不可忘卻責任二字〉,《中華讀書報》第五版(2007.3.21)
塗光群:〈我所知道的葉文玲〉,《中國人才》(1991.1)
鄭曉林:〈沉甸甸的谷穗——葉文玲和她的長篇小說》〉,《觀察與思考》(2006年22期)

(四)《無字》相關論文
任美衡:〈論張傑文學創作的現代轉型——以《沉重的翅膀》和《無字》為例〉,《中國文學研究》(20011年01期)
肖晶:〈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析張潔《無字》〉,《學術論壇》(2005年11期)
周曄:〈愛到無字——張潔真愛理想的建構與結構〉,《文學評論》(2000年06期)
秦晉:〈命運沉重的吹拂——評張傑的長篇小說《無字》〉,《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5期)
荒林、張潔:〈存在與性別,寫作與超越——張潔訪談錄〉,《文藝爭鳴》(2005年05期)
荒林:〈文本內外的闡釋——關於張潔及《無字》的討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張英:〈真誠的言說——張潔訪談錄〉,《北京文學》(1999年第7期)
喬以鋼:〈沉鬱悲愴 凝重蒼涼——評價張潔的長篇小說《無字》〉,《名作欣賞》(2008年05期)
隋麗君:〈張潔與她的《無字》〉,《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2002年2月20日)
戴錦華:〈「世紀」的終結:重讀張潔〉,《文藝爭鳴》4(1994)

(五)《烈愛真華》相關論文
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中外文學》27(1)(1998年)new window
莊靜如:〈我不醜但可悲的是我很怪 「半臉女兒」——陳燁專訪〉,《健康世界》,194期(2002年)
劉亮雅:〈九O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31(6)(2002年)new window

(六)《在河左岸》相關論文
郜淼:〈孤獨的回望——淺析鐘文音《在河左岸》中的原鄉情結〉,《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

(七)《影子情人》相關論文
余昭玟:〈邊緣女性的幻影人生——談周芬伶的小說《影子情人》〉,《屏東文獻》 16期 (2012.12)

(八)《海神家族》相關論文
周芬伶:〈《海神家族》永恆的神話魅力〉,《PAR表演藝術雜誌》204期(2009年12月)
施如芳:〈惘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0年12月)
胡東智:〈從女性主義敘事學看《海神家族》中作者權威的建構〉,《大理學院學報》(2015年11期)
唐瑞霞:〈《海神家族》之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 2期 (2008年11月)new window
楊曉嵐:〈《海神家族》中的女性敘事與家國意識〉,《名作欣賞》(2015年20期)
趙嵐音:〈家、兩性關係與身分認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7卷4期(2013年12月)

(九)其他
《誠品豪賭》編輯室:〈石康VS鍾文音——在晃蕩與遊蕩之間〉,《誠品好讀》第40期(2004年1月)
于治中:〈 正文、性別、意識形態 〉, 《 中外文學 》 (1989年7月)new window
吳瑾嫣:〈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學研究》第8期(2002年12月)new window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4期(2007年3月)new window
宋如珊:〈大陸女性小說在臺灣的出版與研究(1979-2004)〉,《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5年02期)
李文琴:〈淒美的圖畫 泣血的命運——論當代家族小說的悲劇審美格調〉,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李陀:〈創作通信〉,《人民文學》(1984年第三期)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題的邊緣化〉,《中外文學》(1995年10月)new window
邵旭東:〈步入異國的家族殿堂——西方「家族小說」概念〉,《外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3期)
施如芳:〈惘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0年12月)
張抗抗、劉慧英:〈關於女性文學的對話〉,《文藝評論》(1990年第五期)
張珣:〈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5年3期)new window
張瀞文:〈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期(1997年)
莊莉紅:〈從當今福建民間族譜修纂看女性地位的變遷〉,《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科學社會版)(2015年4月)
許祖華:〈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家族小說(上)〉,《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1期第21卷(2005年)
陳芳明:〈馬克斯主義有那麼嚴重嗎〉,《聯合文學》190期(2000年8月 )
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的臺灣文學趨向〉,《思想》第8期(2008年)new window
陳映真:〈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聯合文學》191期(2000年9 月)
陳惠珠:〈淺論臺灣意識的變遷——以高中本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化發展」為例〉,《歷史教育》第七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黃宗潔:〈試論當代臺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27期(2005年秋)new window
楊珺:〈重讀魯迅(下):娜拉走後怎樣〉,《中國女性主義》(2005年秋冬號)
朱虹:〈美國當前的「婦女文學」——《美國作家作品選》序〉,《世界文學》 (1981年4月)
劉思謙:〈女性文學這個概念〉,南開學報(2005年第2期)
劉敬芳:〈從女性足以探討臺灣遠距家庭之母職經驗〉,《家庭教育》雙月刊第30期,2001年3月號
蔡素琴:〈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咨商與輔導》第284期(2009.8.5)
鄭宏泰、黃紹倫:〈身分認同:臺、港、澳的比較〉,《當代中國研究》(2008年2月)
蕭蘋、李佳燕:〈母職的社會結構與解構〉,《婦女性別與研究通訊》(2002年)
簡瑩萱:〈虛實交錯的家族書寫——論《逆旅》及《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有鳳初鳴年刊 8期 (2012 .7.1)new window

四 學位論文
王秀文著:〈大學生渴望父愛現象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朱云霞:〈從《海神家族》看臺灣家族小說的女性視角〉,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臘:〈城市與女性:王安憶《天香》論〉,桂林:廣西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周曉著:〈論女性主義敘事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揚州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果今鳳:〈女性譜系的建構與家族敘事的書寫 ——以1990年代女作家創作的家族小說為例〉,沈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 2012年)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麗容:〈鍾文音《在河左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郭冬梅:〈論新時期以來女作家書寫的家族小說〉,曲阜:曲阜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郭伊貞:〈影像繪畫書寫的幾種化身——鍾文音及其作品〉,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舒渝:〈女性•歷史•家族—新時期女作家家族小說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5年)new window
黃信洋:〈多重認同困境與臺灣文學:以吳濁流與王幼華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劉希珍:〈九○年代大陸女性作家的家族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6年)new window
李曉惠:〈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的家族書寫——以鍾文音《昨日重現》、簡媜《天涯海角》為分析對象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 網路資料
朱育穎:〈精神的田園——鐵凝訪談〉,兩性視野網。上網日期,2016.2.15 http://www.alleyeshot.com/html/200606/10/20060610110707.htm。該採訪稿後刊于《小說評論》(2003年第3期)
葉文玲、謝穎:〈葉文玲:美事文學的生命,文學是我的生命〉,中國傳媒政協網。上網時間2017.3.2,網址http://www.cppcc.gov.cn/zxww/2017/01/22/ARTI1485062331724957.shtml
〈王安憶長篇小說《天香》獲第四屆「紅樓夢」首獎〉,(新華網,2012年7月26日)。上網時間,2016.11.15 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7/26/c_112544901.htm
徐春萍:〈我眼中的的歷史是日常的——與王安憶談《長恨歌》〉,《文學報》,2000年10月26日;網址: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1494/20031229/100466.shtml上網日期,2017年4月6日
採訪者:高劍平,〈王安憶談《天香》〉《東方早報》,2011年3月7日。網址: http://www.artsbj.com/Html/interview/wyft/zj/082472.html,上網日期:2017年5月1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