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郝譽翔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ao, Yu-hsiang
出版日期:2001
卷期:3
頁次:頁241-268
主題關鍵詞:現代小說臺灣文學朱天心女性小說政治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7
  • 點閱點閱:169
一九八七年,是朱天心小說改變的關鍵點。對某個族群而言,臺灣解嚴,從此獲得新生;但是對朱天心而言,卻可能是另一個族群向歷史逃亡的開始。朱天下流亡失根的焦慮,從《我記得…》到《漫遊者》,不僅沒有消褪,反倒更趨強烈,並最終以「漫遊」作為遠遊之志的註腳。本論文便從討論朱天心小說中的「老靈魂」著手,指出其所觸發的文學「現代性」這一重要課題,由此窺見她與張愛玲之間的承繼關係。進而藉助班雅明「歷史的天使」概念,分析朱天心如何以文明的廢墟,推翻臺灣社會及文學的進化史觀,並透過小說召喚「我輩」,營造一「想像的共同體」,點出外省族群在中國/臺灣歷史的夾縫中,集體遭受犧牲、放逐的宿命。薩伊德提出的知識份子的流亡處境,最能妥切說明朱天心書寫的邊緣位置,及所呈現出來的「雙重視角」,於是就在今/昔、年老/青春、墮落/美好的二元對立中,朱天心塑造了一批一九八七年後的新「臺北人」,他們被故鄉—臺灣與中國—雙重流放,只有朝向青春美好記憶去逃亡,故《漫遊者》中的「朝聖之旅」,正是向昔日青春朝聖的重要象徵。
期刊論文
1.汪暉(20000300)。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臺灣社會研究,37,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永祥(20000300)。現代性業已耗盡了批判意義嗎?--汪暉論現代性讀後有感。臺灣社會研究,37,75-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剛(20000300)。如今,批判還可能嗎?--與汪暉商榷一個批判的現代主義計畫及其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7,45-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桑梓蘭(2000)。〈古都〉的都市空間論述。「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歐梵(1998)。追求現代性(1895-1927)。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enkins, Keith(2000)。後現代歷史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riedman, Susan Stanford(1998)。Mapping。Princeton。  new window
4.Turner, Victor Witter(1969)。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Said, Edward Wadie、單德興(1997)。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ee, Leo Ou-fan(1999)。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朱天心(199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天心(1997)。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班雅明。普魯斯特的形象。說故事的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天心(1992)。預先死亡紀事。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天心(1992)。我的朋友阿里薩。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Kundera, Milan(1993)。被貶低的賽萬提斯的遺產。小說的藝術。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芳明(1996)。臺灣文學與臺灣風格。危樓夜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愛玲(1995)。自己的文章。流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謝材俊(1992)。登高丘,望遠海。昨日當我年輕時。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錦樹(1997)。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 / 書寫朱天心。古都。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德威(1997)。序論 : 老靈魂前世今生。古都。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天心(2000)。銀河鐵道。漫遊者。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天心(1989)。鶴妻。我記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天心(2000)。夢一途。漫遊者。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天心(2000)。出航。漫遊者。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天心(1989)。如是我聞。時移事往。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habha, Homi K.(1994)。DissemiNation: Time, Narrative and the Margins of the Modern Nation。The Location of Culture。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8.張大春(2002)。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想我眷村的兄弟們。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