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布迪厄與臺灣當代女性小說
作者:劉乃慈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臺灣學生
ISBN:9789571517193
主題關鍵詞:臺灣文學現代小說女性文學文學評論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期刊論文
1.吳忻怡(20081200)。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 : 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41,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illenbrand, Margaret(2010)。Communitarianism, or, How to Build East Asian Theory。Postcolonial Studies,13(4),317-334。  new window
3.劉乃慈(20071200)。九〇年代臺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臺灣文學學報,11,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大為(19990500)。從「女性主義中的科學問題」到多元文化中的科學--珊卓.哈定的科學哲學歷程。當代,23=141,118-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向陽(20031200)。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37-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cCall, Leslie(1992)。Does Gender Fit? Bourdieu, Feminism, and Conceptions of Social Order。Theory and Society,21(6),837-867。  new window
7.張瑞芬(20030800)。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文學學報,4,141-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咸浩(19990800)。合成人羅曼史--當代臺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互動。當代,26=144,11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Widmer, Ellen、劉裘蒂(19931100)。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22(6)=258,5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arding, Sandra、江珍賢(1992)。女性主義.科學與反啟蒙批評。島嶼邊緣,2,57-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Laberge, Suzanne(1995)。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gender into Bourdieu's concept of cultural capital。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12(2),132-146。  new window
12.李昂(19830525)。女作家對社會的巨視與微觀。中國論壇,16(4)=184,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尹蓓芳(20080900)。〔訪談〕回過神來,回到抒情的傳統--朱天心答朱偉誠問。印刻文學生活誌,5(1)=61,56-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昂、賽海蓮(19841100)。女性與文學。今日生活,218,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琳(20130500)。信念的必須承受之重:朱天心女士訪談錄。思想,23,77-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秀瑾(20000300)。什麼是女性主義科學觀?。南華哲學通信,3,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敏(2001)。從稿費制度的實行看上海文化市場。史林,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淑玲、謝小芩(20111200)。運動與學術雙向結合:臺灣性別研究發展之跨學門比較。女學學誌,29,173-2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芳玫(19940300)。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6,55-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乃慈(20070400)。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女性主義與臺灣當代小說生產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4,259-2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心村(20110600)。從醬園弄到鹿港:詹周氏殺夫的跨國演繹。臺灣文學學報,18,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呂正惠(20010200)。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李昂《自傳の小說》與朱天心《古都》。臺灣文學學報,2,179-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邱彥彬(20060900)。恆常與無常:論朱天心〈古都〉中的空間、身體與政治經濟學。中外文學,35(4)=412,5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何春蕤(1994)。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335-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新煌(1999)。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社會文化轉型:背景、內涵與影響。「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學術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 。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郁晴(2007)。晚明吳中地區名門女詩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oi, Toril(2001)。What is a woman? and other essay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李聖華(2002)。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昂(1982)。愛情試驗。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天心(2001)。方舟上的日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天文(1989)。淡江記。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西甯(2003)。破曉時分。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西甯(2003)。鐵漿。臺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西甯(2006)。狼。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亮雅(2001)。情色世紀末。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亮雅(1998)。慾望更衣室。台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天心(1994)。學飛的盟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鍾文音(2004)。愛別離。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alvino, Italo(1988)。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李昂(1985)。外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素芬(1998)。橄欖樹。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Adkins, Lisa、Skeggs, Beverley(2004)。Feminism after Bourdieu。Blackwell Press。  new window
17.李昂(1985)。暗夜。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天心(2010)。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鍾文音(2006)。艷歌行。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鍾文音(2003)。在河左岸。台北:大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鍾文音(1998)。女島紀行。臺北:探索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天心(2000)。漫遊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天心(2001)。二十二歲之前。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昂(1984)。她們的眼淚。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誦聖(2004)。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6.Gunn, Edward M.、張泉(2006)。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伯海、袁進(1993)。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康正果(1991)。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雲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天心(2009)。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鍾文音(2000)。從今而後。大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力堅(2006)。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蔡素芬(1994)。鹽田兒女。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鍾文音(2001)。昨日重現。臺北:大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鍾文音(2004)。美麗的苦痛。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江(2006)。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2001)。Masculine Domination。Polity Press。  new window
37.Adams, Hazard、傅士珍(2000)。西方文學理論四講。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顯清(2008)。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Brook, Timothy、方駿、王秀麗、羅天佑(2004)。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Ko, Dorothy Y.、李志生(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Bürger, Peter、蔡佩君、徐明松(1998)。前衛藝術理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瑞芬(20070000)。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辛廣偉(2000)。臺灣出版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朱天心(2001)。未了。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鍾文音(2003)。情人的城市--我和莒哈絲、卡蜜兒、西蒙波娃的巴黎對話。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昂(1983)。殺夫。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Brook, Timothy、陳時龍(2009)。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Spence, Jonathan D.、溫洽溢(2001)。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Foucault, Michel、Sheridan-Smith, Alan Mark(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Harper and Row。  new window
50.熊月之(2008)。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胡曉真(20100000)。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朱天心(2001)。昨日當我年輕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蔡素芬(2000)。臺北車站。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Williams, Raymond(1977)。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5.朱天心(1997)。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熊月之、張敏(1999)。上海通史,第6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昂(1986)。一封未寄的情書。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明山(2003)。中國近代版權史。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巫仁恕(20070000)。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方志遠(2004)。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朱天心(2010)。擊壤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朱天心(1992)。時移事往。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朱天心(2001)。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朱天心(1992)。下午茶話題。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蔡素芬(1996)。姐妹書。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鍾文音(2005)。寫給你的日記。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Bell, Daniel、趙一凡、浦隆、任曉晉(1989)。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牛健強(1997)。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宋應離(2000)。中國期刊發展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Mann, Susan、楊雅婷(2005)。蘭閨實錄--晚明至聖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劉康(1994)。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劉乃慈(20150000)。奢華美學:臺灣當代文學生產。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Link, Perry(1981)。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74.Foucault, Michel、Sheridan-Smith, Alan Mark(1974)。The Order of Things。New York:Vintage。  new window
75.Wolff, Janet(1993)。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Art。London:Macmillan。  new window
76.朱天文(1996)。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張誦聖(20150000)。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陳伯海(2001)。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陳青生(1995)。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ic J. D.(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82.李元貞(20000000)。女性詩學:臺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1999)。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Bourdieu, Pierre、Emanuel, Susan(1996)。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4.Harding, Sandra G.(1986)。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5.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6.Bourdieu, Pierre、Johnson, Randal(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Polity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7.Bonnewitz, Patrice、孫智綺(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9.李昂(1986)。走出暗夜。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李昂(1987)。貓咪與情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李昂(1984)。女性的意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朱天心(20131201)。凝凍在此刻之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銘如(2006)。又一代風月寶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錦樹(20070300)。浪女吟--評鍾文音《豔歌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錦樹(2003)。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正惠(1988)。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正惠(1992)。八〇年代臺灣小說的主流。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新彬(1986)。文學的方舟。小說家族。臺北:希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曉真(20030000)。女性小說傳統的建立--閱讀與創作的交織。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正惠(1992)。台灣女性作家與現代女性問題。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茂桂(19890000)。「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照(1995)。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德威(1997)。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德威(1997)。性、醜聞、與美學政治--李昂的情慾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毓秀(1993)。《迷園》中的性與政治。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德威(1997)。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聯副中長篇小說二十年。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德威(1996)。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邱貴芬(1998)。朱天心。(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臺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應鳳凰(1996)。一九九〇年臺灣文學的體制化:國家臺灣文學館及臺灣文學系所的建立。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蕭新煌(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與民間社會的興起。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仁淵(2005)。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江南為例。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白嵐玲(2004)。小說評點與晚明出版事業。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歐梵(2006)。印刷文化與現代性建構。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愛玲(2001)。《傳奇》再版序。張愛玲典藏全集。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愛玲(2001)。我看蘇青。張愛玲典藏全集。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蘇青(1989)。關於我。蘇青散文。臺北:五四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雲漢(19890000)。中產階級與台灣政治民主化。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開塵(2008)。鍛鑄一枚經久不朽的戒:聯經出版公司。臺灣人文出版社30家。臺北:文訊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呂正惠(1992)。台灣文學的浮華世界:一九八八年的觀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汪中明(1997)。留住一船星輝--王惕吾先生資助年輕作家的故事。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依潔(1984)。附錄:叛逆與救贖。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邱貴芬(1998)。李昂。(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臺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邱貴芬(1998)。蔡素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臺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邱貴芬(20030000)。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范銘如(20080000)。由愛出走--八、九O年代女性小說。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小虹(1996)。性別的美學/政治:當代的台灣女性主義文學研究。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大春(2009)。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誦聖(2001)。袁瓊瓊與八O年代台灣女作家的「張愛玲熱」。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誦聖(2001)。臺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心村(2010)。戰爭.女性.家庭性。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與通俗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心村(2010)。打造公共知識分子:女性出版文化的誕生。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與通俗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照(1995)。兩尾逡巡迴游的魚--我所知道的朱天心。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芳枝(20040000)。美麗壞女人:流行女性主義的歷史建構政治。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臺北:唐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葉中強(2010)。近代稿酬制度與文人職業化。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群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葉中強(2010)。職業空間與文人多棲。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群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葉凱蒂(1999)。在淪陷區上海寫作--蘇青以及她所倡辦的文學雜誌《天地》。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董鈞萍(1986)。朱家的三十年。小說家族。臺北:希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齊邦媛(1988)。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的小說。千年之淚。台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蘇惠昭(2008)。持續打造炫亮的榮光: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臺灣人文出版社30家。臺北:文訊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劉開鈴(2011)。塗鴉的女人:美國內戰前女性暢銷小說作家。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姐妹情誼。台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蔡英俊(1988)。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顧燕翎(1995)。婦女學理論與方法初探。性別學與婦女研究。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Dickie, George(2004)。The New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Aesthe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Art: The Analytic Tradition: An Anthology。MA:Blackwell Publishing。  new window
50.Spender, Dale(1989)。Woman and Literary History。The Feminist Reader: Essays in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Literary Theory。New York: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51.Hillis, Miller(1990)。Narrative。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Chicago, Illinois: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2.Morris, Meaghan(1990)。Banality in Cultural Studies。Logics of Television: 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3.范銘如(2005)。土地氣味的家族史--評鍾文音《昨日重現》。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奚密(1997)。黑暗之形--談《暗夜》中的象徵。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詹宏志(2001)。時不移事不往--讀朱天心的《我記得...》。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邱貴芬(1997)。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邱貴芬(1997)。族國建構與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誦聖(2001)。朱天文與臺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文學場域的變遷 : 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周英雄(20000000)。從感官細節到易位敘述:談朱天心近期小說策略的演變。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林淇瀁(2001)。「副」刊「大」業:臺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初探。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