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過去的救贖與現在的兼容--以臺灣外省第二代作家張大春、朱天心、平路的作品為中心
作者:金順珍
書刊名:台灣文學研究在韓國:歷史情感與東亞連帶;陳國偉, 林大根 (主編)
頁次:237-257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主題關鍵詞:張大春朱天心平路臺灣文學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李白楊(2005)。論〈將軍碑〉的敘事時間。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1),1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龍載(2005)。我們需要英雄嗎?。今日文藝評論,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順珍(2010)。記憶與幻想:臺灣外省第二代作家的臺灣想像。中國學研究,52,105-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順珍(2012)。臺灣文學中顯現的族群想像與國家認同。中語中文學,53,315-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孝媛(2011)。華特.班雅明的文學彌賽亞主義。人文學研究,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芳明(2002)。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家玲(20040000)。性別,還是家國?:五〇與八、九〇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權龍善(2009)。世界和歷史的蒙太奇,班雅明的Arcade Project。首爾:Geurinbi。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班雅明、朴雪浩(1992)。華特班雅明,柏林的幼年時期。首爾:So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班雅明、尹美愛(2007)。1900年前後柏林的幼年時期,柏林童年。首爾:圖書出版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班雅明、金永玉(2007)。單行道,思維印象。首爾:圖書出版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班雅明、崔成萬(2008)。對於歷史的概念外。首爾:圖書出版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班雅明、潘星完(1994)。華特.班雅明的文藝理論。首爾:民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門紅麗(2012)。超越時間的掙扎與身分認同的危機--析張大春小說〈將軍碑〉與〈四喜憂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賢漢(2010)。後殖民語境下的「身分認同」--論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平路(1997)。人工智慧紀事。禁書啓示錄。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天心(2004)。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灣眷村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大春(1997)。將軍碑。四喜憂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齊邦媛(2004)。由平路的〈五印封緘〉看臺灣的知識性文學。五印封緘。臺北:INK。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