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白蛇故事與白蛇戲曲的流變
書刊名:臺藝戲劇學刊
作者:徐之卉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
頁次:頁48-67
主題關鍵詞:白蛇故事白蛇戲曲民間故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5
  • 點閱點閱:47
白蛇故事是中國民間流傳頗廣的傳統故事之一,和其他民間故事一樣,其情節與主旨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逐步豐富完善的。 本文一方面從符號學的觀點出發,探究白蛇故事其情節關目與人物的源流與演變,另一方面,根據現存的幾種重要的白蛇話本和戲曲,包括唐人傳奇〈李黃傳〉、宋人話本〈西湖三塔記〉、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話本、分別由黃圖珌、方成培所編撰的《雷峰塔》傳奇、以及田漢所編的京劇《白蛇傳》,比較白蛇故事主旨的演變。 從這些文本的比較中得以發現,愈是晚近的作品,人文主義的色彩愈是明顯,且在情節關目和人物形象中所攜帶的符徵,不同的觀眾可以解譯出不同的符旨。 如黃本《雷峰塔》傳奇,作者的基礎觀念是純粹從佛家的「因緣」、「輪迴」之說立論的,然而陳嘉言卻代表了一般下層階級的觀眾,純從人間情愛立論,對方本進行改寫。且增加〈奏朝〉、〈祭塔〉兩齣,更為一部愛情悲劇增加了「補償作用」。而方本《雷峰塔》傳奇及京劇《白蛇傳》,更依循而美化了這個基礎觀念。 大陸的學者林河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除了所謂「正統」的,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馴性文化」之外,其實在廣大的民間,所奉行不輟的,是一種完全不見容於「馴性文化」的「野性文化」。我們可以這麼說,白蛇故事整個流變的過程,正就是「馴性文化」與「野性文化」互為主客的消長過程。
期刊論文
1.林顯源(19980400)。傳統戲曲中「白蛇」故事之白蛇形象演變與內容意義初探。復興劇藝學刊,23,5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耘(2002)。白蛇傳故事嬗變研究(碩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麗秋(2001)。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桂芬(2002)。白蛇戲曲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馬如飛、黃圖珌、傅惜華、方成培(1975)。白蛇傳合編。臺北: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江東(1981)。白蛇傳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圖珌(2000)。看山閣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澹澹外史(1982)。情史二十四卷。台北市:廣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昉(1996)。太平廣記。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楩(1995)。清平山堂話本。新北中和市:建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夢龍(1980)。警世通言。臺北:鼎文出版社: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斗(1979)。揚州畫舫錄。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立誠(1984)。中國藝文與民俗。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河(1994)。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賈仲明(1982)。錄鬼簿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Elam, Keir、王坤(1998)。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田汝成(196305)。西湖遊覽志餘。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祈彪佳(1982)。遠山堂曲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永義(20030000)。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