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譯佛典中佛陀時期八位女性敘事研究
作者:蔡淑慧
作者(外文):Tsai,Shu-hu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沛榮
釋惠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佛教佛教女性敘事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3
人類活動的記錄,是一個大敘事。以故事的方式,串連起所有存在的旅程,故事教我們如何活著,尤其當訴說變成了文字,閱讀,就成了文本世界裡,傾訴靈魂的方式,這就是敘事文學。
文學,有著全然的相信、高度的熱情,以及被感動了的靈魂,宗教亦然。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佛教故事與文學的交會,探究佛學與文學的關係,呈現佛典文本的多元面向。
女性,在智慧佛陀的時期,有她們承載的文化宿命,卻也能在說法及生命風格上,交織出瑰麗顏彩的敘事詩篇。本論文將佛陀時期的佛教女性,關於她們的故事,她們的說法與修行,以文學方便及智慧般若為前導,當成我們的明鏡,依古映今,驗證宗教、文學在歲月的淬煉下,所呈現的永恆性。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討論漢譯佛典敘事文學裡的女性,第三章與第四章寫佛陀時期的八名佛教女性的生命敘事文本。三位出家比丘尼為大愛道、耶輸陀羅及蓮華色;五位在家女居士為摩耶夫人、勝鬘夫人、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及毘舍佉優婆夷;第五章為結論。
論文題目《漢譯佛典中佛陀時期八名佛教女性敘事研究》,研究範圍為漢譯大藏經典、漢譯藏經彙編女部及佛教文學典籍。並將漢譯佛典裡的敘事文本,首先釋名,將文本裡的異名整梳。接著從三生排列的角度,以文學方式彙編整合成情節文本。再將八名佛教女性的本事,用略傳的方式敘述。最後就歷代相關敘事文本的遷移演化,比較其延伸性及異同性。
佛陀與女性互動的文本紀錄,就說法的部分,依所遭之遇、所提之問、所說之法、所發之願、所行之道、所得之癒,將佛指定說(勝鬘夫人《勝鬘經》)、佛自行說(耶輸陀羅《佛說未曾有因緣經》)、提問佛說(大愛道《大愛道比丘尼經》;摩耶夫人《華嚴經》、《地藏經》;(末利夫人《佛說未曾有因緣經》;韋提希夫人《觀無量壽經》;毘舍佉《玉耶女經》)、弟子自述(蓮華色、微妙、妙賢比丘尼《長老尼偈》)彙編資料,探討女性於佛教發展史上最初的存在,信解行證的生命觀照。並從跨領域文本互文,探討佛陀敘事療癒的解脫之道。
透過本論文的論述,了解佛陀時期的佛教女性如何發聲,在文明史的發展上的價值性。特別是女性生命歷程的整理,期望能建立史料上欠缺的女性敘事記錄,將經驗傳承及啟發後代女性求道者,構築聯結當代與時俱新的時空意義。
說明:
◎文獻分類之說明:文獻共分六類。
一、佛教經典,二、專書,三、學位論文,四、單篇論文,五、外語文獻,六、網路資料
◎佛教經典依書名筆劃排序,專書類之工具書依著者姓名筆劃排序,其餘資料依人以章節排列

一、佛教經典

《十誦律》 後秦 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T. 23, no. 1435)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譯 (T. 10, no. 279)
《大正新脩大藏經》 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1983年
《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附北涼錄 失譯 (T.24,no.1478)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T. 1, no. 26)
《四分律》 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 (T. 22, no. 1428)
《正法華經》 西晉 竺法護譯 (T. 9, no. 263)
《地藏菩薩本願經》 唐 實叉難陀譯 (T.13,no.0412)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 宋 慧簡譯 (T.2,no.0145)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 西晉 白法祖譯 (T.2,no.0144)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蕭齊.釋曇景譯 (T. 17, no. 754)
《佛說玉耶女經》大正二(T.02,no.0142)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宋 法賢譯 (T.02,no.0126)
《佛說堅固女經》 隋 那連提耶舍譯 (T. 14, no. 574)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宋 施護譯 (T. 2, no. 130)
《佛說龍施女經》 吳 支謙譯 (T. 14, no. 557)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 劉宋西域 畺良耶舍譯 (T.12,no.365)
《妙法蓮華經》 後秦 鳩摩羅什譯 (T. 9, no. 262)
《長老偈‧長老尼偈》 鄧殿臣譯 臺北:黃山書舍 2011年
《長阿含經》 後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 (T. 1, no. 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唐 義淨譯 (T. 24,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唐 義淨譯 (T. 24,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唐 義淨譯 (T. 24, no. 1448)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 唐 菩提流志 (CBETA, T12, no. 353)
《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T. 30, no. 1579)
《經律異相》 林國營編 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2006年
《過去現在因果經》 宋 求那跋陀羅譯 (T. 3, no. 189)
《漢譯南傳大藏經》 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發行 1995年
《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 鳩摩羅什譯 (T. 14, no. 475)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T.02,no.0125)
《閱藏知津(上、中、下)》沙門‧智旭編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51年
《閱藏隨筆》(清)元度法師編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3年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宋 佛陀什、竺道生等譯 (T. 22, no. 1421)
《翻譯名義集》 宋 法雲編 (T. 54, no. 2131)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T. 1, no. 99)
《寶女所問經》 西晉 竺法護譯 (T. 13, no. 399)
《釋迦譜》 梁 釋僧祐撰 (T. 50, no. 2040)
《釋家藝文提要》 周叔迦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年

二、專書

(一)工具書
《大正大藏經解題》大藏經學術研究會編輯委員會合著 臺北:華宇出版社 1984年
《大正新脩大藏經目錄》 日本:日本大藏經刊行會 1998年
《中文大辭典》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1980年
《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辭典》 赤沼智善編 京都:法藏館 1931年
《佛光大辭典》 慈怡主編 臺灣:佛光山出版社 1989年
《佛光阿含藏》〈雜阿含經解題〉 楊郁文編 臺北:法鼓文化 1996年
《佛教百科大辭典》 藍吉富主編 臺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佛教經典總論》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3年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編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1年
《望月佛教大辭典》 望月信亨 1936年初版;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三版 (昭和三五年十月三十日 西元1960年)
《望月佛教大辭典》 望月信亨 台北:地平線出版社 1977年
《梵漢大辭典》 林光明著 臺北:嘉豐出版社 2005年

(二)近代著作
(英)尼尼安‧斯馬特著 高師寧、金澤、朱明忠等譯 《世界宗教》 第二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荷)許理和著 李四龍、裴勇等譯 《佛教征服中國》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德)黑格爾著 賀麟、王太慶譯 《哲學史講演錄》 商務印書館1978年
Carl Gustav Jung榮格著 馮川蘇克譯 《心理學與文學》 上海:三聯書店 1987年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 王勇智等合譯 《nerrative analysis敘說分析》 臺北:五南出版社 2008年
Helen Fisher著 莊安祺譯 《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 臺北:先覺 2000年
Henry T. Close 著 劉小青譯 《故事與心理治療》 臺北:張老師文化 2002年
J.希利斯‧米勒著 申丹譯 《解讀敘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J.希利斯‧米勒著 郭劍英等譯 《重申解構主義》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年
Kenneth Paul Kramer 著 方蕙玲譯 《宗教的死亡藝術》 臺北:東大出版社 1997年
Larry Cochran著 黃素菲譯 《敘事取向的生涯諮詢》 臺北:張老師,2006年
Marry Jo Meadow、Richard D. Kahoe著 陳麟書等譯 《宗教心理學》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年
Martin Payne著 陳增穎譯 《敘事治療入門》 臺北:心理出版社 2008年 
Michael Carrithers著 孟祥森譯 《佛陀——至善的覺悟者》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88年
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著 廖世德譯 《故事‧知識‧權力》 臺北:心靈工坊 2001年
Michele L. Crossley著 朱儀羚、吳芝儀等譯 《敘事心理與研究》 嘉義:濤石出版社 2004年
Steven Cohan、Linda M. Shires著 張方譯 《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 1997年
丁敏 《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故事》 湖南:岳麓出版社 2007年
丁敏 《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 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 2007年
丁敏 《佛教譬喻文學研究》 臺北:東初出版社 1996年
丁興祥、倪鳴香 《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 臺北:五南出版社 2008年new window
尤卓慧等編 《探索敘事治療實踐》 臺北:心理出版社 2005年
巴渥‧偉色著 徐寶鈴、呂旻容譯 《八十四成就者傳記》 臺北:薩迦諾爾旺遍德林佛學會 1997年
文言主編 《文學傳播學引論》 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古正美 《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 臺北:商周出版社 2003年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 張力譯 《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97年
平川彰著 莊崑木譯 《印度佛教史》 臺北:商周出版社 2002年
瓦鄧布葛著,根瑟‧馬庫斯譯 《宗教學入門》 臺北:東大出版社 2003年
伍蠡甫主編 《現代西方文論選》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4年
吉兒‧法瑞著 周和君譯 《女性寧靜的變革》 臺北:法鼓出版社,2005年
艾畦: 《超心理學》 臺北:老古文化 2001年
何慕斯.海克原著 向智長老著 賴隆產譯 《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家弟子們》 臺北:橡樹林出版社 2005年
吳海勇 《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4年
李超杰 《理解生命──狄爾泰哲學引論》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4年
李開濟 《蘇格拉底靈魂論與佛教輪迴之比較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
李奭學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銓》 臺北:聯經出版 2005年new window
李豐懋等主編 《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1997年
京媛主編 《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周慶華 《佛教與文學的系譜》 臺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
周慶華著 《故事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2年new window
奈特 《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季羨林 《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林太 《印度的智慧》 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 1996年
俞曉虹 《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6年
段寶林著《中國民間文藝學》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胡適 《白話文學史》 東方出版社,1996年
郁龍余 《中國印度文學比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
郁龍余編 《中國印度文學比較論文選》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2002年
唐大圓、姚寶賢 《佛教文學短論》 臺北:大乘出版社 1980
孫昌武 《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孫鴻亮 《佛經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
徐岱 《小說敘事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年
浦安迪 《中國敘事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
翁開誠主編 《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 臺北:五南出版社 2005年
荒見泰史 《敦煌講唱文學寫本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
張玉安、陳崗龍 《東方民間文學比較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惟海 《五蘊心理學,上下冊》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年
梁啟超 《佛學十八篇》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8年
梁寒衣 《我們體內的提婆達多》 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9年
梁寒衣 《優曇之花》 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年
梁曉虹著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87-六度集經》 高雄:佛光 1996年
梁麗玲著 《漢譯佛典動物故事之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10年
梁麗玲著 《賢愚經研究》 臺北:法鼓文化 2002年
梁麗玲著 《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 臺北:法鼓文化 1998年
莫運平 《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7年
許地山 《印度文學》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30年
陳允吉 《佛經文學研究論集》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年
陳兵 《佛教心理學,上中下冊》 臺北縣:佛光出版社,2007年
陳洪 《佛教與中古小說》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7年
陳寅恪 《金明館從稿二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陸華 《佛陀的15個女人》 臺北:大千出版社 2009年
麥克斯.繆勒著,金澤譯 《比較神話學》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年
善戒法師 《萬德莊嚴—佛陀的九種德行》 臺北:淨心文教基金會 2011年
彭學云 《千年佛教經典》 河南:河南大學,2003年再版
普羅普 《民間故事型態學》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曾永義 《俗文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童慶炳 《文學理論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再版
童慶炳、陶東風主編 《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辜琮瑜 《生死學中學生死》 臺北:法鼓文化,2010年
黃大宏 《唐代小說重寫研究》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黑格爾 《美學》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楊大春 《解構理論》 臺北,揚智文化,1994年
楊世真 《重估線性敘事的價值》 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
楊富學 《印度宗教文化與回鶻民間文學》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楊義 《中國敘事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聖開法師講述 《六度集經白話故事》 人乘佛教世界中心1992年
聖嚴法師著 《世界佛教通史》 臺北:法鼓,1998年
聖嚴法師著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臺北:法鼓文化,2001年
福斯特著,朱乃長譯 《小說面面觀》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2002年
裴普賢 《中印文學關係研究》 臺北:臺北商務書局,1968 年
趙杏根 《佛教與文學的交會》 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劉守華著 《比較故事論考》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吉卓瑪 《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研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慧嚴法師 《從人間性看淨土思想》 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蔡敦浩、王蕙蘭、劉育中《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 臺北:鼎茂圖書,2011年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盧蕙馨 《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 臺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
薛惠琪 《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韓雲波 《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北京:中國電影,2001年
譚君強 《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譚桂林 《百年文學與宗教》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關紹箕 《宗教傳播學》 臺北,輔大新傳系,敦煌書局,2007年
釋永明 《佛教的女性觀》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釋永祥 《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釋印順 《印度的佛教》 臺北:法界出版社,2009年
釋印順 《佛法概論》 臺北:正聞出版社,2001年
釋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發展》 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釋印順 《為居士說居士法》 新竹:正聞出版社,2007年
釋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臺北:正聞出版社,1998年
釋印順 《原是佛教經典集成》 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
釋恆清 《菩提道上的善女人》 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學位論文
孫鴻亮 《佛經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 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張素卿 《敘事與解釋 ─左傳經解研究》 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張瑞芬 《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 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 年
楊孝容 《佛教女性觀源流源流辨析》 (四川大學宗教所博士論文,2004年
劉婉俐 《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題性與空性:伊喜措嘉佛母祕傳的敘事研究》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劉惠卿 《佛經文學與六朝小說母題》  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二)碩士學位論文
王方霓 《龍女故事研究》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朱秋敏 《漢譯佛典中帝釋形象的敘事研究》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何秋瑛 《東漢三國漢譯佛經敘事研究》 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宋新民 《變文因緣類研究》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李坤寅 《釋迦牟尼傳記的神話性初探──以八相成道為例》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艷茹 《試論漢譯佛典對唐代小說敘事之影響》 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周玉茹 《中國早期比丘尼研究》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林莉莉 《佛教出家女性求道歷程研究──以漢譯佛典中的阿含部、本緣部、律部及〈長老尼偈〉為研究對象》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郭強 《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中的印度影響》 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芳英 《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陳曇君 《初期佛教「第一」在家弟子典範的研究》 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2009年
曾有志 《寶卷故事研究》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劉美英(釋依淳) 《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蔡佳玲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蔣述卓 《佛教故事與中古志怪小說》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1989年
蕭貞貞 《上座部佛教的兩性論述──從原始佛點的解讀到當代「平等」議 題》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賴麗美,《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 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謝素文 《僧傳裡的善女人──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簡瑞瑤 《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社會論文, 2004年
釋大映 《此岸與彼岸的:早期佛陀傳中的文學表現及倫常網絡》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0年


四、單篇論文

(一)論文集論文
Robert Barth,邱文媛譯 〈文學與宗教想像〉 收入輔仁大學語學院彙編:《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 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new window
Robin Coningham 〈南亞佛教的考古〉 收入臺北藝術大學彙編:《2011東方文化遺址保復聯盟臺北國際學術研討會 從南亞到臺灣—文化資產,歷史記憶,佛教藝術》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北藝術大學,2011年
依空 〈佛教與文學的因緣〉 收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彙編:《佛教與人文學方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臺北: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7年
侯坤宏 〈順印法師對「真實」與「方便」的抉擇與詮釋〉 收入臺北: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彙編:《第六屆「順印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順印導師與人菩薩行」海峽兩岸學術會議》 臺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06年
曹德啟 〈羅摩衍那與佛教的交涉──排斥與接受〉 收入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彙編:《閱讀印度史詩研討會》 臺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10年

(二)期刊論文
Paul Davies 〈物理學--神秘的時間流〉 《科學人》第9期 2002年11月
王麗華 〈文學的追求與超越──舞鶴、楊照對談錄〉 《文學臺灣》第8期 1993年10月
江燦騰 〈臺灣佛教的比丘尼整體表現及其原委〉 《香光莊嚴》第50期 1997年
何曼盈 〈因果與自然------以佛教初傳時期輪迴問題為中心〉 《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34期 2001年6月
恆清法師 〈臺灣比丘尼在學術文化領域中的傑出成就〉 《香光莊嚴》第50期 1997年
昭慧法師 〈臺灣比丘尼僧團〉 《自立早報》第5版 1993年12月29號
香光莊嚴編輯組 〈繫念彌陀 (上)〉 《香光莊嚴季刊》第101期 2010年
悟因法師 〈臺灣比丘尼僧團的成立與運作〉 《香光莊嚴》第50期1997年6月
殷企平 〈駁意義不確定論〉 《外國文學》第1期 1997年
陳克華 〈老靈魂〉 發表於《聯副詩潮》
陳峰 〈後現代主義對歷史學的根本衝擊〉 收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長風院刊》第18期
越建東 〈佛教禪修經驗與心識學的交涉初探〉 《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五卷第三期 2007年3月
黃沛榮 〈壹、文獻整理與經典詮釋─以《易經》研究為例〉 《文獻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蔣述卓 〈藝術想像與宗教想像〉 《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 1996年
藍吉富 〈試論佛教與印度教的種姓倫理觀〉 《圓光佛學學報》第9期  2004年12月
羅傳紅 〈宗教與婦女的心理需求〉 《婦女研究論叢》第2期  1997年
釋惠敏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修行次第〉 《臺灣宗教研究》第1期2010年6月
釋惠敏 〈中土比丘尼傳承與西藏比丘尼僧團之重建〉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 1998年

五、外語文獻

(一)日文
(日)干瀉龍祥 《本生經類的思想史的研究》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8年
(日)木村泰賢、平等通昭 《佛傳文學的研究》 東京:岩波書店,1957年
(日)平川 彰 《原始佛教的研究》 日本:春秋社,昭和55年
(日)平等通昭 《印度佛教文學の研究 第一卷 梵文佛所行讚の研究》 東京:印度學研究所,昭和四十四年
(日)平等通昭 《印度佛教文學の研究 第二卷 大事譬喻譚の研究》 東京:印度學研究所,昭和四十八年
(日)平等通昭 《印度佛教文學の研究 第三卷 梵文大事譬喻譚本生話の研究》 東京:印度學研究所,昭和五十八年
(日)田上太秀 《仏教と性差別: インド原典が語る》東京:東京書籍,1992年
(日)直木雅俊 《佛教的平等的男女觀》 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
(日)益田晴代 《佛陀之母摩耶夫人》 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2008年
(日)雲井昭善 《勝鬘經》 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昭和51年 

(二)英文
Diana Mary Paul:《THE BUDDHIST FEMININE IDEAL:Queen Srimala and the Tathagatagarbha》 (USA: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1980).
Diana Y. Paul:《Women in Buddhism:Images of the Feminine in Mahayana Tradition》 (USA:Lancaster-Miller Inc.,1979)
I. B. Horner:《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Laywomen and Almswomen》 (London: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VT. LTD.,1989).
Kathryn R. Blackstone, B.A., M.A.:《Standing Outside the Gates:a study of women's ordination in the pali vinaya》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1995).
Kathryn R. Blackstone:《WOMEN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UDDHA:Struggle for Liberation in the Therigatha》 (Mitcham:Curzon Press,1998).
Liz Wilson:《CHARMING CADAVERS:Horrific Figurations of the Feminine in Indian Buddhist Hagiographic Literature》 (USA:University of Chicago,1996).
Miranda Shaw:《PASSIONATE ENLIGHTENMENT:Women in Tantric Buddhism》 (US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Ria Kloppenborg:《THE PACCEKABUDDHA:A Buddhist Ascetic》 (Netherlands:E. J. Brill Leiden,1974).
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mmeapolis: Terry Easota Press, 1983, p.12
Wei-Yi Cheng:《BUDDHIST NUNS IN TAIWAN AND SRILANKA:a critique of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NY: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7).
Wolfgan Iser,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gs University Press, 1978, p.69

六、網路資料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http://www.cbeta.org/)
《佛光大辭典》佛光山電子大藏經製作,網路第三版: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香光尼眾佛學圖書館之「佛經圖書解題」》
(http://www.gaya.org.tw/library/title/index.as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