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現當代漢人社會精怪文化現象研究
作者:黃宏文
作者(外文):HUANG, HUNG-WEN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劉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臺灣精怪文化傳播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Taiwanelvesculturecommunicationglocalizationloglob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0
精怪,也就是精靈和鬼怪,雖然多出於傳聞與幻想,卻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產。有關臺灣現當代漢人社會中的精怪傳聞,或見於人們口頭流傳,或散錄於典籍文獻,這些精怪的文化現象所涉甚廣,甚值得研究。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進行研究,將精怪的文化現象分人群思想觀念、傳播表現及社會生活三方面進行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人思想觀念中的精怪,闡述並分析臺灣精怪文化的傳播現象及其所涉的社會生活面向,以揭示精怪文化在臺灣現當代漢人社會中的意義。根據本研究之結果發現,臺灣人對於精怪既敬且畏,呈現一種矛盾心態,可說是功利思想的投射。再者,臺灣精怪文化之傳播,不但具有民間文學之特性;在「全球化」之浪潮中,也涉及創造與接受之交流,逐漸從「全球在地化」朝「在地全球化」前進;此外,亦與多元之社會生活面向相關,擁有獨特的功能與作用,蘊含良好的能量與潛力,亟需加以振興。
在研究展望方面,本研究為在地文化、精怪類型研發、文化符碼化、成功經驗複製等提供省思與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Elves include fairies, ghosts and monsters. Although more out of rumors and fantasy, they ar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assets of mankind. Elves are important cultural assets of mankind. Rumors about Taiwanese elves are oral spread among people or recorded in ancient books and literatures discretely. Phenomena of Taiwanese elves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are worth investigating. The study generalizes the cultural phenomena as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people thinking change,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and social lives by using historical method,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 as the main research approach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lves of Taiwanese people 's thoughts, to elaborate the communicative phenomena of elves’ culture, and to analyze the social lives involved with Taiwanese elv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eaning of Taiwanese elves’ culture in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aiwanese folks who are respectful and aweful to the elves at the same time have shown a contradictory attitude which can be said the proj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and utilitarianism. Furthermore, the communication of Taiwanese elves’culture not on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literature, but also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of creation and acceptance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moves forward from “glocalization” to “logloblization” gradually. Besides, the communication of Taiwanese elves’ culture relates to the aspect of diverse social lives. Meanwhile, it not only has unique functions and influences, but also contains good energy and potential. Therefore, the elves’ culture in Taiwan needs to be revitalized.
For research prospects, this study provides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loc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ypes of elves, cultural symbolization and replication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s follow-up researches’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古籍文獻
(一)先秦
王大千:《論語甚解》,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11月。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左丘明原著,王宇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注:《春秋左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5月。
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一一七冊別史類》,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5月。
黃正謙導讀及釋註:《山海經》,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5月。
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二)兩漢
王充(東漢)撰,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公司,2000年8月。
司馬遷(西漢):《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宋慶元黃善夫刊本,2010年。
班固(東漢)撰,顏師古注,王雲五主編:《百衲本二十四史: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北宋景祐刊本,2010年。
許慎(東漢)著,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9年10月。
楊家駱主編:《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7月。

(三)魏晉
干寶(西晉)著,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2月。
王弼(魏)注,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1月。
陳壽(西晉)撰,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10月。
陶潛(東晉)撰,汪紹楹著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葛洪(西晉):《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3月。
(四)南北朝
皇侃(南朝‧梁):《論語集解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蕭統(南朝‧梁)著,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9年3月。
(五)唐
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
劉恂:《嶺表錄異》三卷,收於新文豐編輯部選編:《叢書集成新編‧第九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六)五代
劉昫(後晉)等:《百衲本二十四史: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宋紹興刊本,1981年。
(七)宋
李昉(北宋)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國泰文化公司,1980年1月。
李昉(北宋)等撰:《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張君房(北宋)著,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籍選刊(一):雲笈七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八)明
吳承恩:《西遊記》,高雄:大眾書局,1981年11月。
(九)清
周鍾瑄主修,詹雅能點校:《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三冊,2005年6月30日。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眾文圖書,1979年3月。
倪贊元纂輯,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雲林縣采訪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10月。
翟灝著,劉瑋如、陳文儀校釋:《臺陽筆記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4年12月。
蒲松齡:《聊齋誌異》,高雄:大眾書局,1979年4月。
劉家謀著,吳守禮校:《校注海音詩全卷》,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年7月。
蔣毓英:《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灣府志(蔣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11月20日。
二、現當代專書
井上圓了著,蔡元培譯:《妖怪學講義錄(總論)》,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5年2月。
井村君江著,王立言譯:《妖精的歷史──神秘精靈的千年傳說》,臺北:如果出版社,2007年11月。
尹建中:《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1994年4月30日。new window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6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1987年3月。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3月。new window
王立文主編:《全球在地文化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年7月。
王新禧:《日本妖怪物語》,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6月。
王麗麗:《歷史‧交流‧反應——接受美學的理論遞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史特勞斯(Strauss, A. L.)、柯賓(Corbin, J.)原著,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弗倫克爾、華倫(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著,楊孟麗、謝水南譯:《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9月。
田博元、劉燕儷、汪中文、王淑端、吳遐功、王耀德、邱重銘、王俊傑:《臺灣歷史與文化》,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08年9月23日。new window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志》,臺北:臺灣書房出版公司,2011年3月。
朱立元、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第七卷,二十世紀美學(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朱誠如主編:《清史圖典‧順治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1月。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何敬堯著,張季雅繪:《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1月。
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著,蔡繼光等譯:《了解全球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
吳和堂:《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高等教育文化公司,2010年4月。new window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1年9月。new window
吳琪:《古代妖精的神幻傳奇》,新北市:臺灣實業文化,2002年8月。
吳逸驊、易博士編輯部,《圖解社會學》,臺北:易博士文化公司,2015年10月2日。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new window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臺北:擎松圖書出版,2003年11月。new window
李昂撰文,簫草繪圖:《水鬼城隍》(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4日)。
角斯:《臺灣妖怪地誌》,臺北:角斯創意公司,2014年3月15日。
角斯:《臺灣妖怪卷壹——巨人怪說》,臺北:角斯創意公司,2015年3月15日。
京極夏彥著,林哲逸譯:《姑獲鳥之夏》,臺北:獨步文化,2007年6月。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集‧自己的園地》,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
周易正總編:《臺灣妖怪研究室報告》,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5年11月。
岡田英弘:《世界史的誕生》,臺北:廣場出版,2013年12月。
岳娟娟、顧迎新:《鬼神》,臺北:時報文化,2005年。
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著,杜仲傑、沈永正、楊大和、饒怡君、吳幸宜譯:《變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Abnormality)》,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
房思宏:《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
林一民:《接受美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林川夫、金關丈夫主編:《民俗臺灣》,臺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11月。
林生傳:《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10月。
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2月。new window
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1月。new window
林淳毅:《猴子與螃蟹──臺灣原住民山林傳說故事》,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4月30日。
保羅‧霍德金森(Paul Hodkinson)著,黃元鵬、吳佳綺譯:《媒介、文化與社會(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5月。
南懷瑾:《論語別裁》,臺北:人文世界雜誌社,1976。
柳田國男著,賈勝航譯:《妖怪談義》,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胡萬川:《民間文學工作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11月。
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1月10日。
英格利斯(David Inglis)著,張秋月、周雷亞譯:《文化與日常生活(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12月。
凌志四主編:《臺灣民俗大觀》第四冊,臺北:大威出版社,1985年3月20日。
孫蓉蓉編著:《白蛇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馬行誼:《聆聽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11年3月。
馬英九、連戰、王建煊、陳長文、郝龍斌、胡志強、周功鑫、嚴長壽、劉育東、白崇亮、王俠軍、陳啟宗、呂學錦、劉宇環、林垂宙、吳重雨、李家維、姚仁祿、徐莉玲、高希均等著:《贏在軟實力》,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9年3月26日。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Watch Taiwan觀‧臺灣》,第18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年7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年12月15日。
張思齊:《中國接受美學導論》,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8年5月。
曹銘宗撰文,臺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編著:《臺灣史新聞》,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4月。
連橫:《雅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2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01年4月。
陳秀枝、李啟塤:《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臺北:千華出版社,1991年8月。
陳易瀅、易博士編輯部:《圖解文化研究》,香港:城邦出版,2008年2月29日。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
傅佩榮:《易經解讀》,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4月。
傅柯著,北成、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友聯出版社,1985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new window
曾慧芬、游皓麟、蔡真宜:《國小社會教師手冊(三下)》第二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5年2月。
曾慧芬、游皓麟、蔡真宜:《國小社會課本(三下)》第二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5年2月。
森瀨繚、靜川龍宗編著,王書銘譯:《圖解吸血鬼》,臺北:奇幻基地出版公司,2010年8月。
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臺北:韋伯文化公司,2003年。
賀學君:《中國四大傳說》,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12月。
黃光雄、簡茂發:《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1991年9月。
黃堅厚:《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9月。
新文豐編輯部選編:《叢書集成新編‧第九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楊文雄:《李白接受史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楊明華:《有關文化的100個素養》,臺北: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7月。
楊格(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引導(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國立編譯館,2006年1月。
楊雪冬:《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5月。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葉怡君:《妖怪玩物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年7月1日。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公司,1996年3月。
董芳苑:《臺灣宗教論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10月。
詹森、揚科夫斯基(Klaus B. Jensen & Nicholas W. Jankowski)著,唐維敏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A Handbook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pproache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6月。
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12月。
管悻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玲池、黃瑞菘、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童鼎鈞、董皇志、鄭建華、盧麗淑:《設計研究方法》,新北市:全華圖書公司,2009年7月。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臺北:奇異果文創公司,2016年10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近代史》,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6月30日。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著,柳書琴譯:《臺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臺灣演劇調》(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28年2月),臺南市立圖書館藏。
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高雄:駱駝出版社,1994年。
齊藤洋著,宮本悅美繪,蘇懿禎譯:《海洋裡的小妖怪》,臺北:三采文化公司,2016年7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7月。
劉還月:《臺灣民俗誌》,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年1月10日。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學生書局,1998。
蔡文婷:《臺灣民俗筆記》,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2007年9月。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new window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4月。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3月。
盧千惠著,戴碧吟繪:《給孩子們的臺灣歷史童話》,臺北:玉山社,2013年9月。
賴玉釵:《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8月。
謝嘉恩著,鄭谷苑審定:《圖解認知心理學》,臺北:易博士文化公司,2015年8月25日。
鍾敬文:《民間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11月。

三、期刊論文
王志宇:〈臺灣的無祀孤魂信仰新論——以竹山地區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3年5月。new window
何定照文、連震黎圖:〈遊走於現實與魔魅間——歐笠嵬與他的小妖怪〉,《張老師月刊》240期,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7年12月。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4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new window
李君如:〈特展觀眾價值與性別差異的實證分析——以「Ge Ge Ge鬼太郎の妖怪樂園」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卷2期,員林:大葉大學,2014年12月1日。new window
林悅琪:〈「棋珍藝獸」——林悅棋創作探討〉,《稻江學報》4卷1期,嘉義:稻江大學,2009年6月。
林悅琪:〈繪本創作中的妖怪角色特質表現研究——探討臺灣繪本創作者以「妖怪」角色為主題創作〉,《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臺南:崑山科技大學,2012年10月。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1997年。new window
張草:〈鬼怪論:中日兩千年鬼怪盛衰考〉,《誠品好讀》第57期,臺北:誠品書店,2005年8月。
陳羿緻:〈歐笠嵬的妖怪世界〉,《雅砌》111期,臺北:新華克文化,1999年4月。
楊婷婷、鄭心怡:〈進行式的神話——初探魔神仔在當代社會的分類系統與敘述結構〉,《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new window
銀色快手:〈何謂妖怪學?〉,《幼獅文藝》591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2003年3月。
銀色快手:〈妖怪的特質〉,《幼獅文藝》596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2003年8月。
銀色快手:〈妖怪造型師〉,《幼獅文藝》594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2003年6月。
蔣依嫻、王秉安:〈傳說文化創意與鄉村地區營造模式探析——以臺灣妖怪村為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福州:福州大學,2015年。
四、專書論文
林富士:〈魅的馴服與迷惑〉,《2005陰陽師千年特集》,新店:繆司出版,2005年8月。
孫長祥:〈文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建構〉,收於王立文主編:《全球在地文化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年7月。
張草:〈中日鬼怪排排坐〉,《2005陰陽師千年特集》,新店:繆司出版,2005年8月。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臺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葉維廉:〈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欲望〉,收錄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12月15日。new window
五、學位論文
王思云:〈以場所精神探討觀光區主題之營造——以臺灣妖怪村為例〉,臺北: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王家憲:〈全球化與後殖民文化消費——以臺北雙年展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朱珍儀:〈妖怪研究——從妖怪看日本人恐怖對象的變化〉,新北市:輔仁大學日本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安清:〈虎姑婆故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玉真:〈幼兒對妖怪認知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幼教系碩士論文,2012年。
李秀美:〈展覽行銷與參觀者行為研究——以「GeGeGe鬼太郎的妖怪樂園臺中場」為例〉,臺中: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李亞珍:〈擬像與符號消費理論之應用——以南投「妖怪村」景區為例〉,臺北:淡江大學法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
李若瑜:《音樂「陌生化」與《狂想曲》、《對話遊戲》、《重生》的創作理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李家愷:〈臺灣魔神仔傳說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瑋茹:〈地方振興、通俗文化、博物館——以日本鳥取縣境港市「妖怪之鄉」營造活動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士傑:〈三十六官將中鬼怪造型的圖像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昀佑:〈《列仙傳》、《列異傳》神仙、鬼怪、方術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胡玉珍:〈《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范玉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妖怪部》妖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倪智芸:〈《搜神記》精怪故事之敘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徐尚豪:〈宋代的精怪世界──從傳說表述到信仰生活的探討〉,新北市: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高嘉文:〈臨川四夢戲曲接受史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孟玲:〈《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郭修文:〈從魔神仔談「曠野」的象徵意涵〉,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昌遠:〈清代文言小說中精怪修煉主題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new window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昕微:〈日本的妖怪幽靈研究——以女性系列為主〉,臺南:長榮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曾耀緯:〈中國清朝與日本江戶時期之狐精怪形象的比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柏森:〈我是妖怪獸——黃柏森創作論述〉,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
黃淑卿:〈林投姐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繡弘:〈短趾海和尚(Mictyrisbrevidactylus)的自然史及攝食生態〉,臺中:東海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楊佳慈:〈日本動畫中的妖怪文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9年。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劉子葳:〈妖怪動畫角色造型研究之創作〉,臺北: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論文,2015年。
蔡青:〈中國日本妖怪文化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2015年。
蔡琇瑋:〈東斯拉夫民族與漢民族鬼怪形象之比較——以果戈理的《迪坎卡近鄉夜話》及蒲松齡的《聊齋誌異》為素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兆欣:〈神話故事插畫創作:以魯凱族之「巴楞公主與蛇郎君」故事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年。
鄭蔚汶:〈臺灣民間妖怪圖像創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蕭睿君:〈妖怪設計:如何為兒童設計妖怪?〉,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戴美淑:〈倪匡及其鬼怪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鍾愛玲:〈徘徊在「鬼」、「怪」之間:苗栗地區「魍神」傳說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簡齊儒:〈臺灣地區蛇郎君故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六、網路資料
「GeGeGe鬼太郎的妖怪樂園」活動網站。網址:http://uevent.udnfunlife.com/gegege/,2017/07/11檢索。
人面魚。《玫瑰之夜‧鬼話連篇‧人頭魚》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RiMGdeLsc,2017/05/21檢索。
人面魚紋彩陶盆。中國國家博物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AE%88%E5%A8%98,2017/05/21檢索。
中國知網。網址:http://big5.oversea.cnki.net/kns55/,2016/02/15檢索。
日本鳥取縣境港市地方發展融入鬼怪文化之相關措施。魚與鬼太郎之都境港綜合觀光指南:http://www.sakaiminato.net/foreign/tw/mizuki/,2017/05/21檢索。
甲骨文的「鬼」字。甲骨文繁體字網:http://www.fantizi5.com/jiaguwen/,2017/05/21檢索。
全聯福利中心官方網頁。網址:http://www.pxmart.com.tw/px/smart_detail.px?id=3047,2016/08/21檢索。
呂祖廟燒金。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82%E7%A5%96%E5%BB%9F%E7%87%92%E9%87%91,2017/07/03檢索。
琉球繪師欽可聖所繪之白澤圖。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BD%E5%8F%AF%E8%81%96,2017/05/21檢索。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OG4iw4/webmge?Geticket=1,2016/02/13檢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2017/05/21檢索。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址: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2017/05/21檢索。
雪山魔女。2013年10月28日東森新聞「關鍵時刻」之報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B40PZkDj4,2017/05/21檢索。
雪山魔女。2013年11月5日中天新聞「新聞龍捲風」之報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wdWyN5JYM,2017/05/21檢索。
鳥山石燕所繪之白澤圖。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BD%E6%BE%A4#/media/File:SekienHakutaku.jpg,2017/05/21檢索。
華藝線上圖書館。網址:http://www.airitilibrary.com/,2016/02/15檢索。
新竹代天府聖軍堂祭祀日本兵。巴哈姆特: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360039,2017/05/21檢索。
電影《紅衣小女孩》臉書(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紅衣小女孩-The-Tag-Along-749958495123465/,2017/05/21檢索。
電影《新桃太郎》(1987)、《桃太郎大顯神威》(1988)。痞客邦:http://f90274.pixnet.net/blog/post/26245878-%E6%96%B0%E6%A1%83%E5%A4%AA%E9%83%8E,以及http://f90274.pixnet.net/blog/post/26247633-%E6%A1%83%E5%A4%AA%E9%83%8E%E5%A4%A7%E9%A1%AF%E7%A5%9E%E5%A8%81,2017/05/21檢索。
臺中市北屯區軍功寮「石頭公」廟。臺中市北屯區軍功寮石頭公廟網頁:http://godstone.weebly.com/index.html,2017/05/21檢索。
臺南孔廟節孝祠供奉的陳守娘牌位。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AE%88%E5%A8%98,2017/05/21檢索。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ret&searchmode=basic&tcihsspage=tcisearch_opt2_search,2016/02/15檢索。
臺灣民眾瘋「抓寶」現象。Pokemon:GO Taiwan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okemonGotaiwan/photos/a.501410053391388.1073741828.501072686758458/514981858700874/?type=3&theater,2017/03/19檢索。
臺灣全聯福利中心2015年推出的「全聯鬼太郎中元祈福祭」活動廣告。全聯福利中心官網:http://www.pxmart.com.tw/px/smart_detail.px?id=3047,2017/05/21檢索。
臺灣爭鮮迴轉壽司2017年3月間推出的「壽司妖怪公仔」。爭鮮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ushiexpress.tw/,2017/05/21檢索。
臺灣南投縣竹山鎮「桃太郎村」。臺灣影城之桃太郎村官網:http://www.taotailong.com.tw/,2017/05/21檢索。
臺灣南投縣溪頭鎮「妖怪村」。溪頭松林町妖怪村官網:http://www.mingshan.com.tw/ie21.php,2017/05/21檢索。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網址:http://readopac2.ncl.edu.tw/nclJournal/,2016/02/15檢索。


貳、外文部分(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Bryman, A.,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1988.
Denzin, N. K. and Lincoln, Y. 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ition, California: Sage pulications, 2000.
Foucault, M.,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0.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88.
Hall, S., “The Toad in the Garden: Thatcherism among the Theorists” In C. Nelson & L. Grossberg(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Isaac M. Marks, Fears, Phobias, and Rituals: Panic, Anxiety, and Their Disord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Kagan, J., “Emergent themes in human development”, American Scientis 64,North Carolina: Sigma X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 1976.
Mayer, R. E., The Promi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1.
Raymond Willams, Keyw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Taylor, S. J. & Bogdan, R.,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Wolfgang Iser, The Reading Proces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he Implied Reade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