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自由主義、新儒家與一九五○年代臺灣自由民主運動: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李淑珍
作者(外文):Lee, Su-s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9:2
頁次:頁9-90
主題關鍵詞:自由主義新儒家自由民主運動徐復觀胡適雷震殷海光LiberalismNew ConfucianismLiberal democracy movementXu FuguanHu ShiLei ZhenYin Haigu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5
  • 點閱點閱:146
一九五○年代的臺灣自由民主運動由外省知識份子主導,外拒大陸共產極權統治,內抗島內國民黨威權體制。這場運動固然以《自由中國》為核心,而同樣主張反共、提倡民主的《民主評論》也扮演了相當角色。它的創辦人-新儒家徐復觀,與自由主義陣營亦敵亦友,是當年民主運動重要的參與考與觀察者。本文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引用文集、日記、信件、回憶錄等史料,透過思想史的脈絡化分析和敘事筆法,試圖重建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現場。由徐復觀與自由派領袖的交往中可以看出:胡適在政治上瞻顧徘徊,殷海光充滿自我衝突,雷震則富有包容性與行動力;這些性格特色決定了他們在民主運動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文中也將由徐復觀與《自由中國》作者群歷次論戰,說明新儒家與自由主義者的思想歧異。在政治經濟議題上,有「左翼自由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的不同;在哲學立場上,則有「理想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扞格;而雙方對「自由」的理解、對「政治與道德的關係」的看法,更是針鋒相對。放在華人思想史的脈絡來看這些討論上承五四時期論戰,下啓台灣黨外民主運動,也預示了一九九○年代大陸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者的爭議。這些議題的不斷重複,代表著二十世紀華人困境的持續。
Xu Fuguan (1904-1082) was a Confucian democrat active i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cenes o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White Terror. His friendship and debates with liberals of Free China shed much light on the intellectual dimension of Taiwan's democracy movement in the 1950s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contextualization and narrative histo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capture the milieu of that era, revealing the personalities of leading liberal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different roles in the democratization enterprise as seen from Xu's eyes.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economical,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and moral polemics between new Confucians and liberals from Xu's perspective. Those debates were reminiscent of the controversie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hile anticipating the contentions between liberals and the New Left in China in the 1990s. Such repetitions suggest that the predicaments confronting Chinese societies pcrsisted throughout the 20(superscript th) century.
期刊論文
1.殷海光(1952)。我所認識之「真正自由人」。自由中國,6(2),5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佛泉(19540716)。亞洲人民反共的最終目的。自由中國,11(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紀霖(1997)。金岳霖:走出閣樓以後。讀書,9,1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戴杜衡(1952)。從經濟平等說起。自由中國,7(8),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忠棟(1986)。為自由中國爭言論自由的胡適。中國論壇,23(1),109-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筱峰(1986)。知識分子與政治革新運動。中國論壇,23(1),6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適(1949)。《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適(1952)。「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自由中國,7(1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55)。保護政策的限度。自由中國,1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53)。當前管制經濟的措施亟待改進。自由中國,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司徒謙益(1952)。大陸學人自白書之借鑑。自由中國,6(6),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凌空(1955)。介紹反共文化運動中的兩個學(中)。祖國週刊,9(11),26-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凌空(1955)。介紹反共文化運動中的兩個學派(下)。祖國週刊,9(12),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夏道平(1955)。從孫案的反應矚望於調查委員會。自由中國,1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54)。自由日談真自由。自由中國,10(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惠林(1992)。《自由中國》的經濟思想。臺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討會。臺北:自立晚報。279-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忠棟(1990)。胡適、雷震、殷海光。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鼓應(1978)。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臺北:遠景。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之驌(1993)。雷震與蔣介石。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雷震(1990)。雷震秘藏書信選。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泓(2008)。民主的銅像--雷震先生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佛泉(1979)。自由與人權。臺北市:全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深切(1998)。里程碑。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rieder, Jerome B.(1970)。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f 1917-193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李敖(1997)。李敖回憶錄。臺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1989)。五十自述。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薛化元(19960000)。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erlin, Isaiah(1969)。Four Essays on Lib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胡頌平(1984)。《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正(1989)。雷震全集--我的母親(續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德剛(1978)。胡適雜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戴杜衡(1965)。免於偏見的自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殷海光、海耶克(1978)。到奴役之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世宏(2004)。雷震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傅正(1989)。雷震全集31--雷震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傅正(1989)。雷震全集32--雷震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正(1989)。雷震全集33--雷震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傅正(1989)。雷震全集34--雷震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傅正(1989)。雷震全集35--雷震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傅正(1989)。雷震全集38--雷震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傅正(1989)。雷震全集39--雷震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Hobhouse, Leonard T.(1964)。Liberalism。London。  new window
27.Lifton, Robert(1961)。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New York。  new window
28.唐君毅(1991)。孔子精神與各類之自由。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夏君璐(1990)。《殷海光全集》序。殷海光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唐德剛(2002)。自序:告別帝制五千年。晚清七十年: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孫夢承(1985)。臺灣五大情治系統。透視情治系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復觀(1990)。徐復觀致雷震信(1950年11月18日)。雷震全集30--雷震祕藏書信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復觀(1985)。自由的討論。徐復觀雜文--記所思。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尹仲容(1972)。尹仲容致沈君怡函(1951年7月9日)。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宋英(1989)。歷史正給你最公正的裁判。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明輝(2004)。徐復觀與殷海光。殷海光學記。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正弘(1990)。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民主科學觀--殷海光先生的西學中用。殷海光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毓生(1989)。民初「科學主義」的興起與涵義--對民國十二年「科學與玄學論爭」的省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毓生(1990)。殷海光先生終生奮鬥的永恆意義。殷海光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胡適(1984)。胡適致趙元任信(1956年11月18日)。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胡適(1990)。胡適致趙元任信(1957年7月26日)。雷震全集11--雷案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唐君毅(1991)。自由之種類與文化價值。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尹仲容(1972)。臺灣經濟建設問題。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復觀(1980)。我的讀書生活。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徐復觀(1980)。政治與人生。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徐復觀(1990)。徐復觀致雷震信(1952年10月20日)。雷震全集30--雷震秘藏書信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文德(1990)。殷海光先生年譜簡編。殷海光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司馬文武(1989)。雷震--「反攻無望論」者的一生。雷震全集1--雷震與我(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徐復觀(1980)。政治的識與量。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徐復觀(1980)。三十年來中國的文化思想問題。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徐復觀(1980)。中國自由社會的創發。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徐復觀(1954)。殷海光致王道信(1954年4月7日)。殷海光書信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徐復觀(1955)。自由的真義。殷海光全集--政治與社會(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徐復觀(1980)。為什麼要反對自由主義。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徐復觀(1982)。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論戰與譯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徐復觀(1984)。共產黨的人性。徐復觀最後雜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徐復觀(1985)。一個偉大書生的悲劇--哀悼胡適之先生。徐復觀雜文--憶往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徐復觀(1990)。我看雷震和新黨。雷震全集12--雷案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徐復觀(1985)。痛悼吾敵 痛悼吾友。徐復觀雜文--憶往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徐復觀(1990)。我為什麼反共?。殷海光全集--政治與社會(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徐復觀(1985)。對殷海光先生的憶念。徐復觀雜文--憶往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徐復觀(2001)。論自由主義與派生的自由主義。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1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徐復觀(1990)。政治的神經衰弱症。殷海光全集--政治與社會(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徐復觀(1990)。政治組織與個人自由。殷海光全集--政治與社會(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徐復觀(1990)。趕快收拾人心。殷海光全集--政治與社會(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徐復觀(1990)。論沒有顏色的思想。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徐復觀(2001)。「死而後已」的民主鬥士--敬悼雷儆寰(震)先生。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6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徐復觀(2001)。「計畫教育」質疑。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6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徐復觀(2001)。如何復活「切中時弊的討論精神」--感謝凌空君的期待。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2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徐復觀(2001)。東瀛漫憶。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2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徐復觀(2001)。從現實中守住人類平等自由的理想。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2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徐復觀(2001)。從第五屆縣市長選舉念慮臺灣政治的前途。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6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徐復觀(2001)。略談民主社會主義。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3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徐復觀(1990)。論科學與民主。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徐復觀(1990)。自由主義底蘊涵。殷海光全集--政治與社會(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徐復觀(2001)。給張佛泉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環繞著自由人權的諸問題。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2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徐復觀(1990)。自由的倫理基礎。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雷震(1952)。雷震致胡適信(1952年10月29日)。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許冠三(1990)。儆寰先生辭世十一年祭。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陳平景(1990)。與殷海光師三日遊。殷海光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陳鼓應(1985)。殷海光「病中語錄」。徐復觀雜文--憶往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傅大為(1990)。科學實證論述歷史的辯證--從近代西方啟蒙到臺灣的殷海光。殷海光紀念集。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聶華苓(1990)。殷海光--一些舊事。殷海光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聶華苓(1990)。憶雷震。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Grimes, Alan P.(1964)。'Introduction' to L. T. Hobhouse。Liberalism。London。  new window
86.John Ching Han Fei(1988)。A Bird's Eye View of Policy Evolution on Taiwan: An Introductory Essay。The Evolution of Policy behind Taiwan's Development Success。New Haven。  new window
其他
1.牟宗三(1955)。牟宗三致徐復觀信(1955年4月5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1956)。牟宗三致徐復觀信(1956年3月9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雷震(1952)。雷震致徐復觀信(1952年10月18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1954)。牟宗三致徐復觀信(1954年8月2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江宜樺(2003)。臺灣自由主義:挑戰與回應。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2003)。一個真正的自由人。時代與感受續編。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復觀(1993)。在非常變局下中國知識份子的悲劇命運。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平景(1978)。殷海光傳記。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