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虞初新志》女性形象析論
書刊名:空大人文學報
作者:柯混瀚
作者(外文):Ko, Hun-ha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2
頁次:頁83-108
主題關鍵詞:日本虞初新志女性形象近藤元弘日本漢文小說RibenyuchuxinzhiWoman imageKondou-motohiroJapanese novels in Chin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
  • 點閱點閱:32
《日本虞初新志》乃以中國張潮《虞初新志》為範本,由日人近 藤元弘編選江戶時期漢文作品而成的一部文言小說總集,於明治 十四年刊行,屬於日本明治時期「虞初體」漢文小說集之一。《虞 初新志》對《日本虞初新志》之影響甚深,此點已由學界所論證, 而本文則另聚焦於《日本虞初新志》中的女性,企圖探究其人物 形象有何內涵,以及作者如此書寫之意義何在。據本文之探究, 其女性形象之內涵,主要不出「才德觀」之角度,且作者對於人 物形象之塑造與評價之依據,均可見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之痕跡。 當然,其中亦不乏日本文化之投射,如對於女性具有「勇」之肯 定,即為武士道精神之展現。
Ribenyuchuxinzhi, modeled on Chinese Zhang-Chao’s ( 張潮) yuchuxinzhi, is a collection of novels compiled and edited by Japanese Kondou-motohiro. Ribenyuchuxinzhi, publsihed in the year of Meiji14, collects the Chinese works during Edo(江戶) era in Japa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Zhang-Chao’s yuchuxinzhi on Japanese Kondou-motohiro’s Ribenyuchuxinzhi has already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This article mainly probes into the “woman image” in Ribenyuchuxinzhi, in which I would argue that the women images shown in Ribenyuchuxinzhi are col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ideas of “talent” and “virtue.” Besides, the approval of Woman’s courage also shows the cultiva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which is “Bushido”.
期刊論文
1.王慧榮(2011)。《列女傳》在日本的流布及其影響。天津社會科學,2011(2),143-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慧榮(2007)。論儒家思想對近世日本女訓的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0(1),143-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虎堂(2011)。日本明治時期「虞初體」漢文小說集述略。國外文學,2011(3),37-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山崎純一(1964)。近世における《列女傳》の變遷--汪憲《烈女傳》と安積信《烈婦傳》を中心に。中國古典研究,12,4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代智敏(2008)。「虞初」系列小說選本研究。貴州文史叢刊,2008(4),45-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進益(1993)。明清小說對日本漢文小說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潮(1985)。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正躬(1884)。大東列女傳。大阪:浪華文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卓(2000)。傳統文化與家庭文化--中日比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景淵(1989)。武士道與中國文化。臺北:錦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虎堂(2010)。日本漢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金才(2004)。町人倫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動因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神田喜一郎(1984)。墨林閒話。京都:同朋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松山市史編集委員會(1995)。松山市史。松山:松山市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淑丹(2008)。明治期日本における《虞初新志》の受容--《本朝虞初新志》、《日本虞初新志》、《譚海》を例として。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1989)。域外漢文小說論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三慶、莊雅州、陳慶浩、內山知也(2003)。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第二冊.筆記叢談類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家驊(1994)。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崑將(2007)。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東原(1986)。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歐陽修、徐無黨(1974)。新五代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宋莉華(2004)。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中井竹山(1911)。奠陰集。懷德堂遺書。大阪:松村文海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